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寒衣处处催刀尺_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寒衣处处催刀尺_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寒衣处处催刀尺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

寒衣处处催刀尺_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寒衣处处催刀尺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1.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两句诗表达上有何特点

2.秋兴八首 其一这首诗中描写来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的原文及注音

5.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诗人…

寒衣处处催刀尺_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两句诗表达上有何特点

       这句诗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

秋兴八首 其一这首诗中描写来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杜甫诗选秋兴八首》(杜甫)全文翻译

其一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其二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其三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其四

       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国运今非昔比,王侯们的家宅更换主人,无奈宦官当道,贤臣良相更成泡影。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我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回纥内侵,关山号角雷动、兵戈挥舞;吐蕃入寇,传递情报的战马正急速奔驰。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其五

       日复一日,大明宫遥望着终南山,却望不到。那些深居的隐士,天露和玉屑,都已被他们吸光饮尽,青鸟报信,西王母自瑶池驾临,紫气弥漫,老子骑牛西去。记得当年朝上,雉尾扇开合如同祥云移回,日光沐浴着圣殿,让我看清玄宗的容貌。记得当年位列朝班,青琐门下意气风发,而现在,疾病无情地消磨着时光……秋已渐深。

其六

       谙练一种时空的分身术,瞿塘峡、曲江头,距离被心灵无限地缩短。十五年前我写《乐游园歌》,花萼楼、芙蓉园历历在目。安禄山的铁蹄已使一切烟消云散。那时,黄鹄还在亭院内高飞,成群的白鸥被游人的舟楫惊起。--而今,一切都消逝了,消逝了……没有任何留恋的事物。

其七

       遥想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练习水兵,一面面战旗迎风击鼓。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

其八

       从长安到渼陂,途径昆吾和御宿,紫阁峰在终南山上闪耀。我想念一路的香稻和碧梧,在丰收的季节吸引着鹦鹉与凤凰……等到春天,曼妙的仕女们还会采摘花草相互赠送,伙伴们在暮晚时分仍要移棹出发,不愿归返。昔日,我可以凭借词语凿穿时代的黑井,痛饮山河甘洌,而今却只能在回忆中围拢水源,抚摸它岑寂的微光。

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杜甫诗选秋兴八首》(杜甫)全文鉴赏

《秋兴八首》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 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为理解这组诗的结构,须对其内容先略作说明。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作品原文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词句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

       10.京华:指长安。

       11.槎:木筏。

       12.画省:指尚书省。

       13.山楼:白帝城楼。

       14.翠微:青山。

       15.信宿:再宿。

       16.匡衡:字雅圭,汉朝人。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17.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18.轻肥:即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9.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20.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秋兴八首·其一》描写的景物:玉露,枫树,巫山,巫峡,江波,边塞,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

       ②表达的感情:作者通过这些深秋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悲伤孤独的情思,表现了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背景下,作者滞留的悲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

       2、原诗:

       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注释:

       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②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③兼天涌:波浪滔天。

       ④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⑤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⑥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4、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5、简析: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6、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的原文及注音

       寒冬来临,唯闻捣衣声,贫穷老百姓们只能缝了再缝,补了再补,深夜又快要到了,赶紧缝制御寒的衣服,所以只听的一座城里处处皆是捣衣声(砧:就是砧板,老百姓就是用这个来做衣服),又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感伤时世,对穷苦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啊!!!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诗人…

       人教版必修三首杜甫诗分别有《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它们原文及注音如下:

       1、《秋兴八首(其一)》

       qīu xīng bā shǒu (qí yī)

       (táng) dù fǔ

       (唐)杜 ?甫

       yù lù diāo shāng fēng shù lín, wū shān wū xiá qì xiāo sēn。

       玉 ?露 ?凋 ?伤 ?枫 ?树 ?林,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jiāng jiān bō làng jiān tiān yǒng, sài shàng fēng yún jiē dì yīn。

       江 ?间 ?波 ?浪 ?兼 ?天 ?涌,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cóng jú liǎng kāi tā rì lèi, gū zhōu yí jì gù rén xīn。

       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hán yī chù chù cuī dāo chǐ, bái dì chéng gāo jí mù zhēn。

       寒 ?衣 ?处 ?处 ?催 ?刀 ?尺,白 ?帝 ?城 ?高 ?急 ?暮 ?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2、《登高》

       dēng gāo

       (táng) dù fǔ

       (唐) ?杜 ?甫

       fēng jí tiān gāo yuán xiào āi, 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 fēi huí。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wú biān luò mù xiāo xiāo xià, bú jìn cháng jiāng gǔn gǔn lái。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wàn lǐ bēi qiū cháng zuò kè, bǎi nián duō bìng dú dēng tái。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jiān nán kǔ hèn fán shuāng bìn, liáo dǎo xīn tíng zhuó jiǔ bēi。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yǒng huái gǔ jì wǔ shǒu (qí sān)

       咏 ?怀 ?古 ?迹 ?五 ?首(其 三)

       (táng) dù fǔ

       (唐) ?杜 甫

       qún shān wàn hè fù jīng mén, shēng zhǎng míng fēi shàng yǒu cūn。

       群 ?山 ?万 ?壑 ?赴 ?荆 ?门, 生 ?长 ?明 ?妃 ?尚 ?有 ?村。

       yí qù zǐ tái lián shuò mò, dú liú qīng zhǒng xiàng huáng hūn。

       一 ?去 ?紫 ?台 ?连 ?朔 ?漠, 独 ?留 ?青 ?冢 ?向 ?黄 ?昏。

       huà tú xǐng shí chūn fēng miàn, huán pèi kōng guī yuè yè hún。

       画 ?图 ?省 ?识 ?春 ?风 ?面, 环 ?佩 ?空 ?归 ?月 ?夜 ?魂。

       qiān zǎi oí pā zuò hú yǔ,fēn míng yuàn hèn qǔ zhōng lùn。

       千 ?载 ?琵 ?琶 ?作 ?胡 ?语, 分 ?明 ?怨 ?恨 ?曲 ?中 ?论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扩展资料:

       赏析

       1、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2、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3、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出自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秋兴八首》其一里面的两句。这两句声动相连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自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问,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扩展: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好了,今天关于“寒衣处处催刀尺”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寒衣处处催刀尺”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