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为什么叫鹧鸪天_为什么叫鹧鸪天怎么读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为什么叫鹧鸪天_为什么叫鹧鸪天怎么读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为什么叫鹧鸪天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为什么叫鹧鸪天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2.李清照 鹧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为什么叫鹧鸪天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为什么叫鹧鸪天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2.李清照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3.辛弃疾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4.古典文学诗词中常见的“鹧鸪鸟”到底是怎么回事?
5.《鹧鸪天》整首诗是什么意思?
6.鹧鸪天代人赋是一首词其中鹧鸪天是什么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千古最美情诗。
我们上一讲提到了与苏东坡的《江城子》并称北宋“悼亡双璧”的贺铸的《鹧鸪天》,而且就是因为贺铸的这首《鹧鸪天》,“鹧鸪天”这个词牌后来也被称为“半死桐”。也就是说,这个词牌因为这首词而获得了另外一种生命,那么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这首著名的悼亡之作,词云: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我们上一讲用了整整一讲的时间,来解答了、来赏析了开篇第一联中那一句“同来何事不同归”貌似无理,却极具深情的一问,从中甚至可以看出贺铸的情感特点与性格特点。那么在这么一句非常奇绝的开篇之问之后,诗词要感人肺腑,要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终究还是要回到意象与意境的塑造上。那么接下来的一个典型意象,就是这首词被后人特别称道的一个地方,在“同来何事不同归”的惊天之问之后,心如死灰的贺铸陡然写出“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名联来,而且也正是因为这一句影响所及,后来“半死桐”就成了“鹧鸪天”这个词牌的别名。
说到梧桐半死的意象,其实它本来倒与悼亡无关。《诗经》中最早提到梧桐,是说它是制琴瑟的良才,比如《鄘风·定之方中》所云:“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出自《诗经·国风·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译文:“定星现于天正中,楚丘宗庙始动工。日影用以测方向,打好住宅地基功。种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椅梧桐,成材可做琴瑟用。登临故城丘墟上,眺望楚丘这方向。看到楚丘和堂邑,还有高丘和山岗。下山再观田中桑,占卜结果很吉利,前程美好有希望。好雨徐徐刚下完,命令管车小马倌。披着星光早驾车加鞭停歇在桑田。不仅正直为百姓,心地诚善谋虑远,种马要养到三千!”)所以《周礼·春官》中所云的龙门之琴瑟(出自《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司乐/小师》),其实就是说用龙门的梧桐所做的琴瑟最为杰出。而到了枚乘的《七发》,开始有了“半死桐”的意象,但还是说用龙门半死梧桐来制成古琴,这样的琴声具有惊心动魄的魅力,而“半死桐”所传达的则是凄楚、悲怨的声音。这样借琴音要反衬的其实既有琴韵之高洁,又有人之品行之高洁。
所以琴为君子之音,所以它的原材料——梧桐就同样具有了一种高洁的品质。故而哪怕是半死梧桐,哪怕是被烧焦的焦尾梧桐,即便命运不济、现实无奈,但也难掩那种高洁的品质。所以天下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据《后汉书》记载,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偶然经过江浙时,闻到“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尤焦,故曰“焦尾琴”焉。”所以不论是半死的梧桐,还是被烧毁的梧桐,其内在的声音,其内在的琴韵,其内在的精神,都是古之君子自觉地追寻。
在枚乘的《七发》之后,庾信在他的《枯树赋》里也写出了半死桐的意象,但是庾信呢,于此赋中融入了个人的身世之感。其言半死桐是说,枯树枯木的枝干虽存,但心已半空,据此来形容人生多艰,生命萧索,这是一种极其落寞而灰心丧意的心态。受庾信的影响,后之悲观派的诗人常有半死、半空、半心之说,大多体现出一种极消极、极失意的心态。比如南宋末年,一个叫方回(方回(1227~1305),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的诗人,贺铸字方回,而这个诗人就叫方回,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他就在《和陶渊明饮酒诗》中心如槁木地说,“言念半死树,类我晚节乖。”原来啊,这个名曰方回的诗人,虽为江西诗派殿军,但却生性懦弱,了无气节,元兵一至,便望风而降!后来虽为贰臣,却终被褫夺官职,晚年流离失所,贫病交加,对当年之变节虽悔恨万分,却终究不能挽回!人生事怎可反悔?所以他说“言念半死树,类我晚节乖。”正是一片萧索,了无生趣之景。
不论是在枚乘的《七发》,还是庾信的《枯树赋》里,半死桐都是指得一棵树的半死状态,是指单株梧桐的半死半生。可是我们知道,中国的诗词文学最擅抒情,最善于向自然寻找两情相依的意象典型。所以你看像梧桐、凤凰、鸳鸯、鹧鸪,这些都属于汉语里的叫雌雄复合式的合成词。像凤凰和鸳鸯,这都是雌雄双鸟,合并称一个鸟类,凤是指的雄性,凰是指的雌性;鸳是指的雄性,鸯是指的雌性。
而同样,梧桐也被认为是这种雌雄复合式的合成词,在古人认为,梧为雄,桐为雌。当然,我请教过植物学家,在植物上,其实认为梧桐是雌雄同株的。所以你看《诗经?大雅》就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这里凤凰和梧桐并举,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诗里这种雌雄并举的意象。更不用说司马相如的《琴歌二首》(《琴歌二首》相传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作的七言组诗。据传这两首诗是司马相如弹唱给卓文君的歌辞,表达了司马相如希望与卓文君结成伉俪的强烈愿望。第一首诗从自己方面着笔,把自己的情况、态度和心愿传达给对方,感情炽烈而真挚地表达与卓文君结成夫妻的愿望。第二首从对方落墨,虚拟对方的心思,模仿对方的声口,与第一首诗相呼应,表现卓文君对诗人的一往情深。这组诗风格飘逸,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真切。)里头有《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要注意的是,这里虽然唱的是凤求凰,但是他是琴歌,是用古琴弹奏,梧桐所做的古琴弹奏的,所以这种雌雄并举的意象也是非常明晰的。而到了我们都熟悉的《孔雀东南飞》里,到最后,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所以诗云:“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所以到这里,梧桐和鸳鸯已经成了男女爱情的一种象征。而将半死桐用于丧偶悼亡的寓意,其实在唐朝已经是很明确的一种意象了。像李商隐的《上河东公启》三首,诗序云:“某悼伤以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方有述哀;灵光独存,”像白居易的《为薛台悼亡》,诗云:“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其实像苏门四学士中与贺铸关系最为交好的张耒,也有悼亡作品,其中也有半死桐的意象,比如他的《悼亡九首》其五就说“新霜已重菊初残,半死梧桐泣井阑。可是神伤即无泪,哭多清血也应干。”
但是,半死桐这个经典印象最终成为悼亡的一种标志性意象,它的节点式创作,后世的词史却公认却是贺铸的这首《鹧鸪天》,所谓“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这是说诗人与发妻便如那清霜之后的梧桐,一死一生阴阳两隔,又似那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鸳鸯我们知道,它的眼睛周围都是白色的,而且有白色的眉纹,所以特别醒目,当然也特别美丽,又因之雌雄双栖,所以同样被当作爱情的经典意象。所以在写出“半死梧桐”与“头白鸳鸯”的经典意象之后,下片就关乎到整首词场景与意境的升华!
过片云“原上草,露初晞。”这同样是一种意象的比兴,《汉乐府》的《丧歌.薤露》云“薤上露,何易唏”,是用原本晶莹无比,却又被迅速晒干的露水来代指发妻的离世,而一句“旧栖新垅两依依。”又使得前面的“原上草,露初晞”,在比兴之外成为荒郊野外发妻坟前的实情实景。所以“旧栖新垅”更成为一种悲伤的对应,“新垅”是指垅上的新坟,而“旧栖”则是旧日同栖的居室。
陶潜《归园田居》其四云:“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旧栖对新垅,居所依依,却已天人永隔,这很清晰地见出诗人徘徊思念、黯然神伤的场景。而这样的场景要升华出意境来,需要一个点睛之笔,就像苏轼的《江城子》,下片云:“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苏轼是先写出了一个经典的场景,塑造出一个升华的意境,最后再回到明月夜,短松冈,葬妻的孤坟之处!而贺铸则是先写“旧栖新垅”,先写孤坟,再去回到那个经典的场景和要升华的意境!苏轼所营造的那个经典的场景是一场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杨过念及此,在断肠崖前也不禁心痛地说:“而我三日三夜竟连梦也做不得一个”,可见这种场景、这一意境直击人心的力量。
那么,要与苏轼的《江城子》并称“悼亡双璧”,贺铸《鹧鸪天》中只剩两句的场景刻画与意境升华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他会如何塑造、如何升华呢?“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苏轼精巧地用了一个梦,而贺铸大巧不工,只回到生活的最常景、最平实处。一句“谁复挑灯夜补衣”的细节与场景,便即最沉痛地表现出对当年患难与 共、 相濡以沫之发妻的深切怀念。
你看他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多少愁绪。心中只有一声声地哀叹,今后的岁月里,还有谁能像你那样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这样于细节处极平实的一问与前此开篇“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貌似无理却又极深情的一问,前后呼应,却各具面目、各具深情。而全词凭此两问犹如空谷回音,悲伤之情、思念之情、悼亡之情,哀悔之情仿佛不绝于耳、不绝于心。所以读苏轼《江城子》,如深情人茫茫四顾,而读贺铸《鹧鸪天》,则如痴情人自问于心。
这两首悼亡双璧之作,在深情与痴情上,虽曰殊途同归,但在表现方式与创作技巧上却各具面目、各有特色。究其原因,一则苏轼是三十七岁中年之作,贺铸是五十七岁晚年之作,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当然是和东坡居士以及贺方回的,他们的性格气质迥然不同大有关系。苏轼平和旷达,虽则中年之作,但已见一代宗师气象,而贺铸生性激越,兼之人生沉浮潦倒,故而别有一种一往情深。说到贺铸的这首《鹧鸪天》与苏轼的《江城子》,这两首并称北宋悼亡双璧之作,其实贺铸与苏轼之间也别有一种交集,从某种角度上说,苏轼也是贺铸的忘年交,而且他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也是莫逆之交。
事实上,贺铸自二十岁左右进入仕途之后,虽然才学满腹、辞彩华章,但他所任官职大多数都是武职,也就是是武官。后来,一直到了元佑年间,在已任端明殿学士(后唐天成元年(926)始置,以翰林学士担任,掌进读书奏。宋沿置,由久任学士大臣担任,元丰改制后,并以执政官担任,无职掌,仅出入侍从备顾问。)的苏轼以及名臣李清臣李邦直(李清臣,字邦直。魏人(河北大名)。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稍能为文,因佛寺火,作浮图火解,兄警奇之。韩琦闻其名,妻以侄女。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应材识兼茂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治平二年,(公元一0六五年)试阁策入等,授书郎签书。神宗召为两朝史编修官,起居注,进知制诰。哲宗朝,范纯仁去位,独专中书,复青苗、免役诸法。计激帝怒,罢苏辙官。徽宗立,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卒。清臣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清臣所为文,简重宏放,自成一家。)的推荐之下,才终于由武官改任文职,任承事郎。
而早在元丰元年,苏轼知徐州期间,就像秦少游所说,“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当时的苏轼已成年轻人的楷模与精神导师。秦少游便于此时,拜入苏轼门下,而年轻的王巩王定国,还有比他更年轻的贺铸贺方回,此时都慕苏轼之名而与之论交。而苏轼苏子瞻胸怀博大,无所不包,也特别喜欢与这些英才俊逸的年轻人论交。苏轼在徐州任上,不过一年零十一个月时间,平水患、建黄楼,再寻煤治矿,又求雨解旱,可谓政绩卓著,可谓是徐州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任市长。
就在苏轼解职徐州之后没有多久,贺铸便改任徐州,任监钱之官。虽然他依旧郁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可对前任苏徐州的风采却向往之至!而接下来苏轼深陷“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乃至终其一生,在新旧党争之中,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贺铸期间虽经苏轼推荐,但终其一生,与东坡居士论交,在其集中我们可以见到,他和苏轼酬答之作总共有六首,但都是作于苏轼困厄、贬谪之际。对于苏轼这样的仕途恩人而言,贺铸其为酬答之作,不在其仕途风光时做锦上添花,而必于其人生困厄处做雪中送炭,可见贺铸的性格与人品。
事实上,贺铸晚年已绝意仕途,在他总共七十三年的人生旅途里,他五十七岁即辞官归隐,正因为致仕归隐于姑苏,所以他才有此年来到苏州念及亡妻,而生“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之叹。后世谈及贺铸的偏激性格,大多以为一则其本性,二则其仕途偃蹇,三则其容貌丑陋所致,其实并不尽然。值得注意的是,贺铸年轻时踏入仕途,并不是像苏东坡和苏辙他们一样,是经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的,其实他和晏几道一样,二十岁踏入官场,是以恩荫补官的方式任右班殿直。之后,在武界中辗转二十多年,只升了四小级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看贺铸自己的诗集,自曰《庆湖遗老诗集》,庆湖是谁?我们反复说,中国文化崇拜是一种祖先崇拜,是一种先贤崇拜,而不是鬼神崇拜。所谓“庆湖”,其实就是镜湖,而镜湖则不由的让我们想起贺知章的那首著名的《回乡偶书》来,其实《回乡偶书》有两首,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只是其一,其二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里的镜湖就是庆湖,而“四明狂客”——大诗人贺知章则是贺铸的十五世祖 贺知止 的堂兄。
所以正是因为有这样辉煌的家世,贺铸才自称“庆湖遗老”,而且不仅有贺知章这样的杰出先贤,贺铸的六世祖名字叫贺景思,他虽然只是一名武将,不是太有名,但她生了个女儿却不得了。他的这个女儿嫁给了一位殿前都点检,这个人的名字叫赵匡胤,所以贺铸贺方回正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发妻——原配孝惠皇后的五世孙。贺铸不仅自己身世显赫,而且他所深深思念的发妻赵氏更是皇亲国戚,他的岳父赵克彰更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三弟赵廷美的重孙。(此处郦波老师解读有误)
人生就是这么讽刺,这么好的身世,这么显赫的家族,却成了贺铸心中和他命运之中不可言说的心痛,不能承受之重。一切都是因为斧声烛影,一切都是因为金匮之盟,都是因为赵匡胤那个狼子野心的弟弟、赵廷美那个心狠手辣的二哥——宋太宗赵光义。
据《宋史?后妃传》记载,赵匡胤原本其实有兄弟五人,老大和最小的一个都早夭了,只剩下兄弟三人,老三赵廷美原来也不叫赵廷美,叫赵光美,为了避老二赵光义之名讳,后来改名赵廷美。兄弟三人的母亲杜太后眼见赵家得了天下,临终之时,据说立下遗命,要太祖将来传位于弟,待赵光义、赵廷美相继为帝之后,再归位于太祖这一支,也就是贺铸的五世祖孝惠皇后所生的儿子赵德昭。像我们所熟悉的杨家将里的八贤王赵德芳,其实就是赵德昭的四弟。
可是斧声烛影之后,赵光义为弟,他心狠手辣,相继逼死了赵德昭与赵廷美。甚至,这个人有多阴险,我们在李煜里讲过,他要用牵机药毒死李煜,甚至最后也要假赵廷美之手。而赵廷美笃爱文辞,向来佩服李煜,却被哥哥暗算,亲手毒死了自己心中的偶像!当然,赵廷美也不改悲剧命运,三十八岁就被自己的亲哥哥逼死了。
所以贺铸既然是赵匡胤、孝惠皇后这一支,而他的发妻赵氏又是赵廷美这一支,可以说两支虽为皇亲国戚,却都是太宗皇帝这一支的心腹大患。所以贺铸这一支,贺家固然衰落,而他岳父这一支同样凄清困窘,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以贺铸之才学,为什么不走科举之路?他自己的诗中说,“二十起丁籍,一官初为贫。”(出自贺铸《三月二十日游南台》,“晴春六十日,不与酒杯亲。吏事岂无闲,风雨复兼旬。始作南城游,时物固已陈。扫不见桃李,浓绿迷荆榛。登高暂逍遥,引目清泗滨。向田有交迳,俯城皆要津。得意属禽鱼,可爱不可驯。顾余千里客,眷此十日春。胡不念尔生,筋骸劳欠伸。二十起丁籍,一官初为贫。侜张西复东,甑满莱芜尘。黄绶彼何物,豕苓安足珍。山园有芳兰,幽佩手自纫。长哦白云谣,遐想紫阳真。去矣南昌尉,庶几乎若人。”)。原来他父亲早逝,家道困窘,老母有病在身,家中贫穷之极,所以他只得以恩荫的方式补官进入仕途。而这在重科举、重进士出身的宋代,这几乎就失去了一展宏图、仕途腾达的希望。连晏小七,虽为名相之子,但以恩荫补官,仕途依然偃蹇不得志,更何况贺铸这样既家道中落,又失势,又被深为猜忌的所谓皇亲国戚。贺铸之所以与发妻赵氏深情缱绻,所谓“旧栖新垅两依依”,大概除却生活中的相濡以沫,可能也还有这种命运中的悲苦意义吧?
贺铸晚年致仕归隐吴中,不仅绝意仕途,而且在一边思念亡妻的日子里,一边冷眼旁观,看着这个所谓朝廷的腐败与黑暗,看着这个曾经的大宋王朝别无可救的一头扎进命运的深渊。他性格的偏激、他冷静的批判,以及他词中的深情,其实都是为了不与这浊世同流合污!其实,都是为了显现他独立的人格与自洁的操守,他要用一个人落寞的命运、一个人独自深情的思念,一种人格的微弱烛光,去反衬、反照出这个朝廷、这个时代的无望与黑暗。所以,终于到了徽宗宣和七年,一生贫病交加却淡泊平静的贺铸贺方回终于病逝于常州僧舍,而在他死后第二年便是靖康元年。接下来,一代民族英雄岳飞岳鹏举,在《满江红》里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而那个与贺铸其字相同的、所谓江西诗派殿军的变节诗人方回,竟也悲痛地说:“绍圣南行多不返,靖康北狞欲谁尤。儿时曾读前朝史,几夜寒灯见泪流。”
贺铸是幸运的,七十三岁的他离世的时候,没能看到祖宗之辱,没人看到“靖康之难”,但他其实已用他的特立独行、用他的别具深情、用他的冷静评判、用他不堪命运的微弱烛火,甚至用他发妻的“旧栖新垅”,映照了那些不择手段、所谓成王败寇的胜利者的他们的无耻、黑暗,以及所谓煊赫一时的命运的必将崩盘!所以,一个人的爱情、一首词的悼亡,貌似简单,却其实内蕴着一个时代、一种命运的悲鸣。
_webs?f
李清照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词牌名《半死桐》又名鹧鸪天
贺铸的《半死桐》,题名取自唐李峤的《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中的“琴哀半死桐”,又称为:“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爽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晰。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夜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辛弃疾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作者:李清照
原文: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
2、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3、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4、可煞:疑问词,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翻译:
淡**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赏析:
(一)
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前句重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咏怀,突出香字。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暗淡、轻黄二词,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禾农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二)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花,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花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花那样浓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辛弃疾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作者: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翻译: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
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
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
横斜的山路。
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
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赏析: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着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读者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辛弃疾 鹧鸪天·送人 《鹧鸪天送人》作者:辛弃疾
原文:
唱彻《阳关》泪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1、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2、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3、无穷:无尽,无边。
4、般:种。
5、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6、未是:还不是。
7、别有:更有。
翻译: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
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
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
乌云挟带着雨水,
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
何止千件万般,
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
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
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
(一)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二)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
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三)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鹧鸪天的诗意 鹧鸪天的诗意一、《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诗意: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
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
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
横斜的山路。
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
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二、《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诗意:
晚日寒鸦,一片伤心景色。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境。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
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
离肠寸断,泪流难止。
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
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
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频频凝望。
三、《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作者:晏几道
原文: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双调55字,押平声韵。此词黄升《花庵词选》题作《佳会》。内容写相熟的歌子久别重逢。
2、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
3、玉钟:珍贵的酒杯。
4、拚(pn)却:甘愿,不顾惜。却:语气助词。
5、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歌扇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这两句是《小山词》中的名句,晁补之说它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自是一家。
6、同:聚在一起
7、今宵二句:从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化出。剩:读锦,只管。剩把:尽把,尽把。
8、银釭:釭(gāng):灯。银灯。
诗意:
忆当年,你手捧玉盅把酒敬,
衣着华丽人多情;
我举杯痛饮拼一醉,醉意醺醺脸通红。
纵情跳舞,直到楼顶月、挨着树梢向下行;
尽兴唱歌,使得桃花扇、疲倦无力不扇风。
自从离别后,总想重相逢,
多少次、你我重逢在梦中。
今夜果真喜相逢,挑灯久坐叙别情,
还恐怕、又是虚幻的梦中境。
古典文学诗词中常见的“鹧鸪鸟”到底是怎么回事?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
2、代人赋: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赋的,故加上代人赋。
3、晚日:夕阳
4、寒鸦:亦称慈鸟,小山老鸹。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翻译:
晚日寒鸦,一片伤心景色。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
显出温柔情境。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
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
离肠寸断,泪流难止。
怀着相思之情,
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
明明知道乱山无数,
遮断了远方的天空,
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
频频凝望。
赏析: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
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辛弃疾 鹧鸪天·送人
《鹧鸪天送人》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唱彻《阳关》泪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1、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2、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3、无穷:无尽,无边。
4、般:种。
5、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6、未是:还不是。
7、别有:更有。
翻译: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
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
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
乌云挟带着雨水,
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
何止千件万般,
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
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
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
(一)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二)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
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三)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辛弃疾 鹧鸪天·游鹅湖
《鹧鸪天游鹅湖》
作者: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本词由荠菜开花而说春入,对平凡微贱的荠菜花寄予了极大的感情,又把群鸦写得充满生意,一点不像平时我们所见的那副使人讨厌的聒噪相。词人留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其意态闲适。但是,接下来两句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的头发。词中说的是白发,实际上讲的是愁绪。多情白发春无奈,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这里多情二字写得诙谐,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词人那种带有苦味的诙谐。而在这诙谐中,又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愁绪。
面对如画的春色,词人的愁绪从何而来呢?这首词有一小序: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话中找到一定的线索。这时,正是词人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时。这时他才四十二岁。他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怎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的生活?所以词人游鹅湖,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这也是本词上阕的艺术手法。下阕写的是一幅农村景象: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附近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春播即将开始,大忙季节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与本词的开篇几句不同,下阕词人从近处落笔,一个闲字,一个细字,一个有字,一个趁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词人越是写闲适、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词人无一字写我,尽情描写客观景象,着力描绘了一个无我之境,实际上我尽在其中。词人采用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把烦乱复杂的失意之情在这闲适的氛围中突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人有会问:词人既然喜欢农村,喜欢农村古朴而又悠闲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借酒浇愁呢?这里,我们就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活背景和他当时的处境去理解。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位很有抱负、正义,充满爱国心的词人,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官场中有的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有的是夸夸其谈,食言而肥,词人对此看透了,厌烦了,所以他要远离城市的喧闹,他认为美好的春天在田野,在溪头,在那漫山遍野雪白的荠菜花中。如今,他虽置身于纯洁、清新的农村,却还有愁苦,那是因为他不能忘怀祖国万里江山。他要奔赴抗金疆场,去收复已夺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关心的事业,然而,他却被排挤到农村,过起闲意态的生活来,他怎能不愁苦呢?他不是不喜爱春天,但春天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
总之,这首词写了作者的苦闷,而在这苦闷中,表达了作者的追求,是一首难得的借景抒情的好词。
辛弃疾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作者: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翻译: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
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
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
横斜的山路。
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
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赏析: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着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读者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同一片天空唯美句子 。
《鹧鸪天》整首诗是什么意思?
鹧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那么,鹧鸪跟文学的不解之缘是怎样的呢?第一,不解之缘与鹧鸪叫声。
鹧鸪是一种鸟,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据说鹧鸪的叫声嘶哑,但也有认为其叫声婉转悠扬,不管怎样,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哥哥,哥哥,你别走)”,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故在古代诗词创作中经常被用来作为一种烘托离愁别绪与思乡怀人之情的意象。
古代交通不发达,那些出行的游子,客居他乡,不知自己的归期,不知自己的未来,他们思乡恋亲,于是,他们把浓浓的长长的情思寄托给了林中飞翔的这只小鸟——鹧鸪。在夕阳古道中,在衰柳长堤下,断肠人听到了断肠声:行不得也哥哥。它们在哀求,不能去啊,哥哥,前方有荆棘,有险滩,有狂风,有暴雨,有无边无际的相思?。在古人眼中,鹧鸪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已经是古人灵魂的一种写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种寄托。
李白写过“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商隐写过“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杜牧的《越中》“石城花暖鹧鸪飞,征客春帆秋不归”,苏轼写过“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张籍写过“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秦观写过“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中国文化中与鹧鸪相关的古诗词著名的当属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上面那些诗人们的诗句,就是跟“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不解之缘与词牌名。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定格为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此调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代表作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第三,不解之缘与名人典故。
晚唐诗人郑谷,《唐才子传》说他“尝赋鹧鸪,警绝”,被誉为“郑鹧鸪”。他的一首鹧鸪诗在当时广为传诵,颇受推崇。
鹧鸪
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天代人赋是一首词其中鹧鸪天是什么
鹧鸪天[zhè gū tiān]不是一首诗,是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鹧鸪天》还是一首民乐曲,胡琴演奏。词牌来源:
《填词名解》:"《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按鹧鸪为乐调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则似已指词调矣。
示例: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全诗为: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为: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鹧鸪天·代人赋》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上阕写近景,下阕写远景,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生活的情趣。作者在熟悉农村生活的基础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新、美丽的山乡风景画。
反映了他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这首词画面优美,情致盎然,意蕴深厚。田间路旁,桑树柔软的新枝上绽出了嫩芽,东边邻居家的蚕种已孵出了小蚕。平坦的山脊上长满了细草,有小黄牛在哞哞地叫,夕阳斜照着春寒时节的林间,树上点缀着几只傍晚的乌鸦。
青山远远近近,小路纵横交错,飘着青布酒幌子处有卖酒的人家。城市中的桃花李花虽则华丽,但害怕风雨吹打,只有长满了溪边的荞菜花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春天。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带湖。词题是“代人赋”,表明集会时某人不善诗词,请作者代作。若按所赋的内容,则此篇所写,应当是“春日即事”或“乡间所见”,为作者寓居带湖期间的作品。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为什么叫鹧鸪天”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