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赠刘景文诗配画_赠刘景文诗配画怎么画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赠刘景文诗配画_赠刘景文诗配画怎么画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赠刘景文诗配画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以古诗赠刘景文写作文500字2.赞美菊花的诗句3.

赠刘景文诗配画_赠刘景文诗配画怎么画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赠刘景文诗配画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以古诗赠刘景文写作文500字

2.赞美菊花的诗句

3.赠刘景文的诗人是谁

4.《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5.学过的苏轼的古诗

6.秋日插画-如何画好水彩插图?

赠刘景文诗配画_赠刘景文诗配画怎么画

以古诗赠刘景文写作文500字

       1. 古诗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编辑本段]刘景文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2. 古诗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的苏轼用简短精辟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使再好也有终了的时候。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他想: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它暗示着一种人,原本把企业做的很好,但是却见利忘义,像三鹿原董事长田文华、副总经理王玉良、副总经理杭志奇、原奶事业部经理吴聚生等四名高层一样,好好做奶粉去呗,非加点三氯氢氨害人害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它告诉人们:你不要以为冬天是万物都会死的季节,你必须记住: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

        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他的几个儿子都早早逝去了,只剩刘景文一人。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年近花甲。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勉励对方。

        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3. 古诗赠刘景文的内容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俯激碘刻鄢灸碉熏冬抹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 赠刘景文 古诗

        赠刘景文苏轼宋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5. 苏轼的古诗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

        身后萧条,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

        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此诗写初冬。

        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

        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平躁释的美的感受。古人说:“情随事迁”。

        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可臻化。

        然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近六十,犹朝不保夕。

        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

        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

        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

        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

        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

        然则此诗也不妨看做诗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

        然则此诗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

        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之美来赏析此诗,犹属皮相也。

6. 古诗《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7. 赠刘景文古诗鉴赏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编辑本段]刘景文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

        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

        (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8. 赠刘景文改编成作文

        窗外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那“沙沙”的雨滴在肥沃的土地里,我知道,春天来了。

        春雨过后,春天的使者又挎着花蓝、带着颜料来了。布谷轻轻敲打我窗,宝石花探出了小巧玲珑的脑袋,对一切都好奇地“研究”一番,一洼洼的金灿灿的油菜花似乎在比着谁更高,争先恐后地向上冒着……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特别是小区里的花,千姿百态, *** 俱全。

        是春姑娘打开了装满香气的袋子,把我们都吸引了过去,啧啧声更是“家常便饭”,春天的脚步踏满了花苑,踏遍了宇宙。 清明,我出去找春。

        欣喜地发现鱼儿在舒适平静的小河里无忧无虑地吐着泡泡,春姑娘要是见了,应该也会觉得美滋滋的吧!田野里,小草冒出了新芽,春雨的一番滋润,它也在快速地成长,让我想起了一句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形容这些茁壮成长的小苗是再合适不过了!偶然瞥见天空中有几只排成“一”字张开强劲有力的翅膀飞行的大雁,或许是春姑娘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护送”过来的吧!名诗配一幅美丽的田野春光图,真是太惬意不过了!爬山虎越爬越高,越长越葱绿,春风指拂过我的脸颊,一个坚定的意念在我的心底萌生,我对着清风许诺:总有一天,我要长得比墙头上的爬山虎更高!风带走了我的誓言,随之远去…… 春天的气息并不是很成熟,蒲公英只张开了莲子般大的孔,青青的,等到它长出了美丽的绒毛,我一定会寄托着对春天的美好祝愿,送它远行。

        也希望别人能收到我的祝福:春天快乐!大家一起感受春的快乐! 用心聆听春天,我仿佛听到了黄鹂鸣翠柳,仿佛听到小溪叮咚,仿佛听到了鸭子的喜悦激动的呱呱,仿佛听到了树叶在微风中摇曳的沙沙声……这,都是春天的景色,都是春天的足迹,都是春天的祝福! 大自然的春天——一幅天然的水彩画。

赞美菊花的诗句

       关于儿童季节的诗句

       1.关于季节儿童诗

       小草的脸仰起

       所有的雨沿翠绿淌下

       春天的寓言,渗透地层

       于是许多故事开始疯长

       我说的

       所有与春天有关的事物

       你和蝴蝶一同到来

       使我惊慌失措

       我看到阳光跳跃

       仿若一场革命

       丁香是一个很瘦的音符

       在蜜蜂撞响它之前

       我想起你的名字

       和所有与你有关的事物

       徐徐铺开,犹如音乐

       故乡的小路

       李林海

       当日子也不再精彩

       我忽然好想重温

       那条早也模糊在记忆中

       被浓荫掩映着的小路

       那春天的野花

       早也开过了吧

       那秋天风的味道

       贮满了果实的飘香

       曾经无数次在小路上

       捡到童年的快乐

       依稀别梦里

       父亲那粗犷的吆喝

       依然那么清晰

       竟然震落了红霞几朵

       母亲做饭的炊烟

       在瓦楞上袅袅升起时

       夕阳从此不再寂寞

       好想请风问一问

       故乡是否依旧

       可我也不再是往日的我

       夏天

       七月流火膨胀了

       这个季节的柔情风

       煽动星与星的对话

       我小心迈着步子害怕

       打乱刘郎织女在河边

       闲游的步伐蛙声在空气里

       鼓噪那如诗的月光下

       是谁和谁依偎垂柳把月夜

       紧紧地拥抱晶莹的泪滴

       从秧苗上悄悄滚落滚落到

       夏天最火热的胸膛

       穿越梦想

       平坝中学李林海

       面对岁月

       我不知该说什么

       记忆已经生锈

       童年从夹着香烟的

       指缝间无声抖落

       风穿越时空

       带来岩石里坚硬的水滴

       嘴唇被酒打湿

       我真的好渴

       用失落酿制的美酒

       也不愿再喝

       梳一下乱糟糟的情绪

       希望从左胸膛突然跳出

       血淋淋地爬上

       那棵历尽沧桑的老槐树上

       蓦然回首

       我仿佛听见有一条鱼

       竟然在污浊的河水里放歌

       好想穿越梦想

       找回遗落了真实的我

       2.关于冬天儿童的诗句

       《悠悠睡姿》

       你的睡姿像妈妈

       双手舞动时

       像游泳的鱼

       双手展开时

       像自由的飞鸟

       小拳头抵着下巴

       像沉睡的花仙

       双手自然的举过头顶

       像蹦蹦跳跳的青蛙

       你睡觉的表情也会千变万化

       嘴角上扬便画出了微笑

       眼睛一眨便看见了星星

       握着你胖乎乎的小手入睡

       妈妈给了你温暖的手心

       而你给了妈妈最美丽的未来和梦境

       你是人间的天使

       你是秋日里的红霞

       你是冬天的暖阳

       你是美丽的悠悠公主!

       ——袭美

       3.关于冬天的儿童诗句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描写冬天的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雪刘长卿柳宗元日暮苍山远,千山鸟飞绝,天寒白屋贫。万径人踪灭。

       柴门闻犬吠,孤舟蓑笠翁,风雪夜归人。独钓寒江雪。

       雨雪dd,见曰消dd: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太阳的热气。

       曰:语助词,无实义。《诗经·小雅·角弓》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凄凄:寒凉。翳翳:阴暗。

       希:少。在目:眼睛所见。

       皓:白。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朔风:北风。劲:猛烈。

       哀:凄厉。南朝宋·谢灵运《岁暮》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牖:窗户。

       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唐·李白《冬日归旧山》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唐·李白《北风行》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指直:手指僵直。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唐·杜甫《公安县怀古》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唐·韩《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叫:风声如吼。唐·孟郊《苦寒吟》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唐·李商隐《对雪二首》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

       吟:歌吟。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玉龙:形容飞雪。

       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

       4.儿童冬天的诗句

       1.稚子弄冰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写儿童的诗句: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____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____白居易《观游鱼》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____韦庄《与小女》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____崔道融《溪居即事》

       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____李涉《牧童词》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____元好问《倪庄中秋》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____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____吴伟业《沁园春·观潮》

       5.一年级关于季节的古诗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

       1.《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7《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6.描写四季的儿童诗

       春天的儿童诗冰船春天乘坐冰船唱着歌儿顺流而下划着划着她的船不见啦冬天春天布下了天罗地网冬天这个疯魔还是溜得没有了踪影倒春寒笑眯眯的春天忽然变了脸吓得我直往被卧里钻夏天的儿童诗知了我有个问题要向知了请教它躲在树冠里叫知了——知了——就是不肯下来萤火虫漆黑的山路萤火虫提着灯笼给我们引路可灯笼的光太小了萤火虫自己都走到山沟里去了虹外婆送给我的手镯可惜我的手脖儿太细我把它送给妈妈妈妈说乖乖还是给你留着吧蚊子蚊子和我相拥躺在床上一觉醒来我睡在了地上蚊子挺着个大肚子霸占了整张床秋天的儿童诗落叶一枚落叶拉着秋天在地上呼啦啦跑来跑去石榴谁讲了个笑话石榴咧开嘴笑得秋天直抖晒被子太阳也怕冷它盖着被子睡了整整一天我晚上上床被窝里还暖烘烘的秋草风霜杀气腾腾的扫荡秋天秋草把种子悄悄藏在春天的来路枫枫树缝制了一件红色外套秋天穿着它招摇过市冬天的儿童诗堆雪人堆一个爸爸堆一个妈妈再堆一个娃娃冬天就是一个温馨的家打雪仗“啪——”“啪——”爸爸的雪弹一个一个在我脚下开花我一个冲锋“啪——”雪弹在爸爸眼镜片上爆炸爸爸负伤只好投降啦冰雕越冷就越坚强我猫在被窝丢丢丢羞红了脸庞《四季短笛:春》。

       妈妈,去年我丢在河边的那条绿纱巾,原来是柳树拾去了!《芽》一支小小的笔尖,蘸着晨雪,在阳光下画出一个嫩的春天。

       《纸船》我想摘一片柳叶,做一条绿色的小船,把它放在映着天空的蓝色池塘里,和白云比赛。我想采一朵桃花,做一条粉色的小船,把它放在映着晚霞的金色河流里,载着夕阳远航。

       可是,窗外还在下雨于是,我用一张小小的纸片,做了一条白色的小船,把它放进雨水汇成的小溪里,让它和银色的雨滴一起,去寻找一片彩色的大地!《春雨》沙沙沙沙沙沙雨,轻轻地,细细地,洒在石板路上——洒在小木桥上——洒在小花,小草上——洒在我家的屋顶上。弟弟,现在别去外面乱跑!天空和大地在说悄悄话呢,你知道不知道?《朝霞》我相信,天空一定也是一个爱画画的孩子,还有点儿粗心,像我一样。

       瞧,昨天夜里他准又打翻了调色板——清早起床,手上,身上,还满是没来得及洗掉的淡红和金黄《口笛》清晨,淡褐的山岭还未被阳光唤醒,爱唱的布谷,也睡在湿润的树丛里只偶尔发出一两声呢哝。在这朦胧的寂静里,忽然,一个绿色的笛音,尖脆地响起——不知是哪个顽皮的孩子,摘下山路旁刚刚长出的一片草叶,做成了一只口笛。

       春天,却笑眯眯的,收下了他的歌曲。《风筝》三月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轻,是谁用线儿把它拴住,不叫它飞走的?——让我们去放风筝吧!那时你就知道答案了。

       三月的风爱在屋顶和云朵上跳舞,是谁给它披上了彩衣,插上了翅膀的?——让我们去放风筝吧!那时你就知道答案了。《肥皂泡》春天是从哪儿给我们带来了热乎乎的空气?我知道这个秘密,它就藏在妈妈的洗衣盆里——当全世界的孩子鼓起腮帮,吹呀吹,他们嘴里的热气,就装进了春天的风里。

       春天是从哪儿给我们带来了鲜艳艳的花朵?我知道这个秘密,它就藏在妈妈的洗衣盆里——当所有的肥皂泡闪着光亮,落呀落,太阳的七种颜色,就溶进了春天的大地!《棉花糖》姐姐,明天带我出去玩吧?放心,放心!不会下雨嘻,猜一猜,是谁把天上的云彩给吃光啦?《燕子》外婆总是很忙,每天,她都要拿剪刀,在彩纸上剪出许多新花样。燕子也总是很忙,每年,它都要用尾巴,给春天裁出一件新衣裳。

       《蚂蚁》蚂蚁,蚂蚁,你为什么总爱在墙角,爬来爬去?是不是,错把墙缝里透过来的阳光,当作了一滴蜜?《蝴蝶》姐姐,花瓣为什么会飞?别说,别说,我知道了!它们是要把春天带到没有花朵的天上去呀!《蜘蛛》我多想变成一只蜘蛛!这样,我就也能在迎春花丛上,给自己编织一只小小的银色吊床。《蝌蚪》一个个,水底的音符,同做着一个关于未来的绿色歌谣的梦。

       《花朵小屋》一夜的细雨清晨的阳光下,满园的鲜花都争先恐后地打开屋门,炫耀着身上的珍珠和钻石。——噫,你为什么还关闭着门窗,白色的小花?嘘昨天夜里,一只小甲虫来我家避雨,现在她还没走呢。

       瞧,盖着有香味的被单,她睡得多甜!《四季短笛:夏》。

       一枚小小的花瓣,落在湖面上,只弄起一圈涟漪。一个小小的我,扑进妈妈怀里,却荡开一屋笑声。

       《阵雨》一块又一块,被烤化的云,黏在天空上;像冰淇淋黏在妹妹的脸上。妹妹用清水洗脸,不一会儿,就洗得干干净净。

       可天空却用墨汁洗脸,哎呀呀,越洗越脏——它急哭啦!天空一定也是一个女孩子,要不,哪儿来这么多的眼泪呢?《雨后》雨后的树叶下,藏着亮晶晶的蜗牛;雨后的池塘里,装着水汪汪的蓝天。可为什么,雨后的土地,却变得更脏了?我问妈妈,她却笑着不说话,只是从澡盆里,把我轻轻抱起。

       哟,妈妈也和大地一样!怀抱里飘出了一股湿漉漉的香气《彩虹》。

       7.关于描写季节的诗句

       一、《春宫曲》

       王昌龄(唐代)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译文: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二、《江村》

       杜甫(唐代)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译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三、《枫桥夜泊》

       张继(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四、《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五、《终南望余雪》

       祖咏(唐代)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8.有关于描述秋冬季节的幼儿古诗

       《雪梅》(一)南宋)南宋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梅》(二)南宋)南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山中雪后》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咏雪》(节选)南朝梁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对雪》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梅花》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观雪》宋杨万里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半空舞倦居然觯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倩谁细L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配画简单又好看?

       诗配画:

       诗配画,顾名思义,先有诗,后有人根据这首诗所描写出的事物配画。1928年,民国上将冯玉祥隐居泰山普照寺,闲时创作了28首打油诗,请石匠照诗意在做好的青石板上刻画。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快手儿童古诗背景怎么弄的

       1、首先点击手机桌面中的快手。2、然后点击个人菜单栏。3、接着点击设置封面。4、然后点击编辑封面。5、接着点击添加封面。6、选择一张并点击确定。7、通过以上操作我们就把这张添加到封面了。

古诗配图视频制作方法:1、打开剪映软件,点击开始创作。2、在素材库中,点击选择黑色背景素材,添加倒项目。点击页面下方的“文本”,在文字页面输入古诗,注意在适当的地方换行。3、古诗输入完成后,在样式中选择“毛笔字”。在“对齐”中选择“竖对齐”。在“动画”中选择入场动画为“卡拉ok”。4、点击文字文件,选择”文本朗读“。调整黑色背景素材的长度以及文本的长度,都与音频的长度对齐,这样,古诗视频基本就制作完成了,也可以给它再添加上配乐,注意配乐音量要调小一些。

赠刘景文的诗人是谁

       1、宋代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2、唐代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3、宋代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释义: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 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

       细细看着,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亚于淡雅的荼蘼。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似泪洒于纨扇题诗。

       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唉!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

       4、明代丘浚《咏菊》:

       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译文:**的菊花一簇簇的,有阵阵的香味,不到重阳,海南菊花就开放得如此美好清芬,它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不屑为应时而开供人观赏。

       5、明代张煌言《野人饷菊有感》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译文:我在秋风中酣战方休,笑看周围的美景。乡村的人民偏偏送给我一束黄花。我看那菊花的枝茎虽饱经风霜但仍象铁骨那样的坚硬,它护卫着花朵不受风雨袭击而偏斜。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赠刘景文的诗人是谁,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宁为民碎、不为官全”的民本主义者。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极“左”思想理论的影响下,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成为主流观点。直到现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仍然存在。苏轼作为伟大文学家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但作为民本主义者的苏轼并不为多数人所了解。本文则论述重点苏轼的民本思想及其政绩。

        一、苏轼民本思想的形成

        苏轼在少年时期,其父苏洵常游学在外,他和弟弟苏辙的教育就落在母亲程夫人身上。程夫人出身名门,性格果敢而仁慈,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授,言传身教,对苏轼思想、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有一天,程夫人带着小苏轼读《后汉书· 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名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权贵,被诬告判了死刑。临上刑场时,他向妈妈告别:“儿子不能尽孝,请母亲不要太过悲伤。”范母回答说:“一个人既想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正义舍弃了性命,当妈的支持你。”小苏轼问母亲:“我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很平静地回答:“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苏轼立下“奋厉有当世志”。

        苏轼八岁时,祖父苏序曾把他送到天庆观跟道士张易简熟读《道德经》《庄子》。苏轼深受影响,后来他在政治上屡屡受挫后常常流露出“老庄”思想。之后,苏轼又先后进入眉山城里著名的官办学堂“寿昌院”和青神乡“中岩书院”跟随名师刘巨和王方(王方欣赏苏轼的才华,将女儿王弗许配苏轼)熟读儒家经典,深深受到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熏陶。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名师教育,不仅为苏轼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使他确立了一生为民、矢志不渝的民本观。

        对苏轼形成民本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经典《尚书》。我国最早提出“民为邦本”的是《尚书》中的《五子之歌》。所谓“五子”是指夏启的五个儿子,也就是太康的五个弟弟。太康尊位,不理国事,喜好安乐,丧失君德,众民怀有二心,他竟然毫无节制,仍然到洛水的北面打猎,百日不回。五位兄弟及其母亲在洛水等侯他。这时,五位兄弟都埋怨太康,追述先祖大禹的教导而写了《五子之歌》,希望太康引以为戒。其中第一首则表现了较为完整的民本思想。原文是: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这段话是说,伟大的祖先曾有明训,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妇都能战胜我。一个人已经多次失误,难道要等到众民造反时才去考察民怨吗?应当在没有形成大的民怨之前就去考察啊。我治理天下众多的老百姓,就像用腐朽的绳索驾着六匹马那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危险一样小心谨慎。做君主的人,怎么能对天下人民不敬不怕呢?

        这就是我国民本思想的最早记载,它比较完整地论述了人民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以及君主应持的态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后来,孔子的“民者君之本”说,孟子的“民贵君轻”说,荀子的“君民舟水”说,无不源于《尚书》这一民本思想,都是对《尚书》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苏轼年轻时就对《五子之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专门的解释。作为以儒学为基础的苏轼,深受其影响,“民为邦本”的思想遂成为他一生“奋厉有当世志”和为人、为官、为文的航标。

        二、苏轼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苏轼的民本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重民、爱民、忧民、利民、富民,兼而有之,融为一体,贯彻始终。

        苏轼在《御试制科策》中说:“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天下使君主之”,他认为,皇帝仅仅是主持执行天下之事者,而人民才是天下的主人。在天命神授、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竟敢在皇帝主持的考场上,直率地申述自己的民“主”观点,可谓大智大勇,胆识过人。

        苏轼在《策略五》中说:“臣闻天下者,以其一身寄之乎巍巍之上,以其一心运之乎茫茫之中,安而为太山,危而为累卵,其间不容毫厘。”苏轼认为,如果君主高高在上,随心所欲,依仗君权来统治天下,就如同“累卵”立在“太山”之上,那是很危险的,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和平时期,还可以相制,一旦发生战乱,还有人会听从你的指挥吗?

        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人主失人心则亡。”苏轼认为,民心的得失是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得人心者为“王”,失人心者为“独夫”。

        苏轼把皇帝比作“累卵” 、“木” 、“灯”和“鱼”,而把人民比作“太山” 、“根”、“膏”和“水”,这同荀子把“人君”比作“舟”、把人民比作“水”是一脉相承的。如果处理不好,“累卵”就会坍塌,“木”就会枯死,灯就会熄灭,鱼就会x死。

        苏轼就是怀着这样的民本思想和政治主张入仕为政的。

        三、宁为民碎,不为官全

        苏轼本来是宋仁宗为子孙选中的宰相,他完全有条件一帆风顺地登上宰相的高位。但是他的一生却经历了三起三落、宦海沉浮的磨难。他的政治生涯和政治品质可以用“宁为民碎,不为官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政治命运集中表现在对待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个关键人物上。

        首先,看他在对待王安石的问题上。

        苏轼22岁时,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26岁时作为京官下派凤翔府任节度判官厅事。29岁返京,授于编修国史机构的文职官员。31岁父亲卒于京师,苏轼护丧返蜀,33岁那年免丧入京。这时,正值王安石正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变法。苏轼本来是宋仁宗为子孙选中的宰相,王安石也非常看重他的才华。如果苏轼能够顺水推舟,支持变法,一定能够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可是,他不能为了升官而放弃自己的民本主张。一到京城,便旗帜鲜明地站在司马光一遍,连续三次上书神宗全面批评王安石新法,指出王安石新法的要害是“富国”而“贫民”。

        这时的苏轼仅仅是一个官小位卑的八品文官,他明明知道神宗把“变法”当成“富国”的头等大事,而王安石又是权倾朝野的重臣。他的奏状不仅仅是对王安石的抨击,也是对神宗的批评。“渎犯天威”是要杀头的。若无大智大勇和舍生忘死的心理准备,那是不可能做到的。苏轼初入政坛,便站在新旧两派激烈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处处与权臣王安石相左,在自己的仕途上树起了强大的对手和难以逾越的障碍。在变法派的排挤和打压之下,他只得请求外放,到杭州当了一名通判,放弃了步入朝廷权力中心的机会。尽管他在杭州、密州、徐州期间,抵制了变法派“损民”的错误政策,践行了他的民本主张,但却遭到变法派的嫉恨,以致酿成了几乎杀头的“乌台诗案”,贬往黄州,降为团练副使。

        其次,再是看他在对待司马光的问题上。

        元丰八年三月,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北宋政坛又一次发生剧变。宣仁太后一直反对变法,她掌权后就启用司马光为宰相,苏轼自然得到“骤迁”。五月,被任命为朝奉郎、登州知州,官阶七品。九月,又被任命为礼部郎中,官阶六品。十二月,再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官阶六品。次年,哲宗元祐元年三月,为为中书舍人,官阶四品。九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官阶正三品。短短的十七个月,从一个贬谪的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提升了六个品级,飞跃了十二个官阶,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他能与司马光保持一致,接替司马光宰相之职势在必然。可是,他偏偏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的主张,因而遭到新旧两派的排斥。苏轼不得不再次请求外放。朝廷也顺水推舟,让其出知杭州、颍州与扬州。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驾崩,哲宗亲政,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元祐党人”受到打击,苏轼首当其冲。短短几年,换了四五个地方,在京城几个月,换了五六个职位,终不得重用。元祐八年,又离开京城出知定州,次年再次以所作诗词多涉“讥讪”朝廷降为左承议郎,贬往惠州、儋州一带,短短的五六年中,朝廷连下五道命令,一降再降,贬为惠州宁远军节度副使、琼州别驾,由一个“从二品”的高官降到九品小官,一共降了八个品级,十四个官阶,几乎死在海南。

        由此可见,官可以不做,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不能丢,他把信仰看的比做官更重要。

        四、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所谓列宁所说的'“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的观点成为评价王安石的主流观点,苏轼也就成了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其实,列宁根本没有说过这句话。这完全是一个“误引”,早在1984年8月24日,李存山先生就在《光明日报》上发文予以澄清。

        王安石变法前后只有16年便以失败告终。苏轼为什么批评和反对王安石变法?因为王安石新法的核心是“富国”而“贫民”。

        推行《青苗法》是王安石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其实质就是国家以贷款为名,用高达40%至60%的年利率强迫向农民征收新税,穷苦百姓是难以承受这种高x贷款的。

        王安石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推行《市易法》,其实质就是国家以低价收购滞销货物,然后让商家贷款购买或赊货,国家收取息金和交易费。市易机构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商业垄断集团,大批管理人员,贪腐成风,开销巨大,税率剧增,大批商户不堪其苦,纷纷倒闭。市易机构为了收回欠款,招人催欠,民不堪命。

        王安石变法的另一个内容是实行“《免役法》,“以钱代役”,政府用这笔钱去雇人服役。这本来是一项改革,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违背了改革初衷,在征收免役钱时,增加了高达40—50%的附加税。朝廷通过《免役法》所得款项甚至超过了《青苗法》所得。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到底如何呢?据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记载:

        变法前的国家年税收,景德年间,一年仅为682万9700石,而变法后的熙宁十年猛增到5210万1029石,增长了8倍,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20年之用”。此外,各州县岁收也大大增加,如作为地方政府经费,可用24年。这充分说明王安石变法确实达到了“富国”的目的。

        百姓的生活有没有同步提高呢?请看王安石变法期间饿死人的一组数据:

        “熙宁中,饥疫人死大半”;

        “熙宁之灾伤,本路死者五十余万人”;

        “熙宁八年,两浙饥馑,卒死五十万人”;

        “民间有钱,尚因无米饿死四十万人”;

        “熙宁中,杭州死者五十余万,苏州三十余万”;

        “熙宁中,浙中饿死百余万人。”

        仅仅两浙就饿死这么多人,其它地方还未统计在内。北宋时期全国总人口大约有7000万到8000万,而饿死的人数及其所占的比例是骇人听闻的。

        元祐七年,苏轼在调任扬州途中看到的社会现实更让人触目惊心。苏轼在奏状说:“臣顷知杭州,又知颍州,今知扬州,亲见两浙、京西、淮南三路之民,皆为积欠(欠政府税款)所压,死亡过半”。这说明百姓的苦难不是局部的,而是“天下大率皆然”。苏轼还揭露说,每州催欠吏卒不下500人,普天之下,就有“20余万虎狼”,他们以催收“积欠”为职业,手段暴虐,横行霸道。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王安石是一位“国本主义”者,执行的是一条“极左”路线,其结果只能是从百姓身上榨取大量血汗,大大助长了官僚的贪污腐化之风,而苏轼是一位“民本主义”者,当然要坚决反对。

        五、以民为本,政绩永存

        苏轼一生,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杭州、颍州、扬州、登州、定州等八地任知州,在凤翔、开封、杭州三地任从官。他关注民生,发展生产,为民请命,减赋解困,政绩辉煌。即使在流放黄州、惠州、儋州期间,也没有忘记为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以践行他的民本思想。

        在凤翔。苏轼给全国最高财政长官蔡襄和宰相韩琦写信,请求免除当地贫困百姓所欠的官钱、官物;革新“衙前法”,减轻人民的负担;呼吁把一直由官方垄断经营的茶、盐、酒、矾等货物放开,让百姓经营。

        在开封。神宗皇帝下旨收买浙灯四千盏举办花灯节。官吏强行降价收购,百姓敢怒不敢言。苏轼上《谏买浙灯状》,指出“陛下以灯为乐”失去了圣上爱民的宗旨。最终皇帝采纳了苏轼的建议。

        在杭州。苏轼两度为官六年之久,重凿六井,解除杭州人民饮水之苦。疏浚西湖,筑苏堤,建六桥,修九亭,创办医院,赈济灾民。杭州人民感谢他,家家户户都有他的画像,为他立“生祠”纪念他。

        在密州。苏轼带领百姓捕蝗抗灾,常山祈雨,整肃流贼,收养弃儿,检敛饿殍。而他本人却十分清苦,“斋厨索然,不堪其忧”,常采“杞菊食之”,建议朝廷给百姓一条生路。

        在登州。苏轼在职只有五天,发现官盐囤积居奇,抬高市价,百姓买不起盐。苏轼上书奏请朝廷,历数官商垄断盐业危害,建议允许百姓靠海吃海,自由买卖,留下了“五日登州府,千载苏公祠”的赞誉。

        在颍州。苏轼果断阻止劳民伤财的开凿八丈沟工程。苏轼到任颍州后,便实地考察与测量,衡量利弊,连上三道奏状,说明开凿八丈沟,毁坏良田,劳民伤财,坚决阻止了这项“形象工程”工程,受到颍州和三县农民的拥戴。

        在扬州。苏轼废除了地方税务年终“增额有奖”的规矩,缓解了税吏的“刻虐”行为。果断地废除了扰民、害民的“万花会”。两次上书朝廷,要求减免百姓所欠的官税。

        在定州。他推广水稻技术,让当地百姓吃上大米。

        在他一生的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忧民、为民、利民、富民的光辉业绩。

        六、徐州,苏轼践行民本思想的辉煌地

        在徐州,苏轼任职将近两年,更是他践行民本思想、关注民生的辉煌地。

        其一,取得抗洪胜利。

        苏轼任徐州知州不到三个月,黄河在澶渊决口,洪水直逼徐州城下。苏轼表示“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决心“以身填堤,与城共存亡”。他结庐城上,率领军民,筑堤防水,奋战70多个日日夜夜,取得防洪胜利。他还用朝廷奖励的2419万两白银改筑徐州外城,修建黄楼。黄楼就是他指挥抗洪胜利的历史见证和丰碑。

        其二,白土寻煤。苏轼派人在徐州西南白土镇成功寻找到“石炭”(即煤炭),不仅解决了百姓做饭取暖问题,而且为利国冶铁提供了高效能的火力能源。苏轼欣喜之余,作《石炭并引》,描写了开发煤炭时万众欢腾的喜悦情景,揭示了开发煤矿对于锻造兵器和生产工具、巩固国防的重要意义。这是苏轼为徐州百姓留下的历史功绩。

        其三,祈求停雨。苏轼初到徐州,阴雨连绵,田苗受涝。徐州西南二十多里处,有拔剑泉和汉高帝庙,苏轼让苏辙陪同祭汉高帝庙,祈求雨停,并请苏辙作《祈晴文》。

        其四,石潭祈雨。苏轼来徐第二年,春旱。他率领僚吏到城东石潭祈雨,还写了《徐州祈雨青词》,其中写到:“望二麦之一登,救饥民于垂死……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祈求“天神”降雨,盼望大麦、小麦能够得到丰收,让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苏轼到城东石潭祈雨后,果然下了一场喜雨,于是再到石潭谢雨。一路之上,亲眼看到麦收时节欣欣向荣的农村风光,满怀深情地写了《浣沙溪·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大意是:红彤彤的阳光照红了清澈的潭水和溪流,鱼儿游来游去。树木繁茂,一片暗绿。晚上栖宿的乌鸦藏在里面谁也看不见。活拨好奇的青年人见到太守到来,慌忙地躲起来,听到谢雨的锣鼓声又钻了出来,把看到太守的新闻告诉采桑的姑娘。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大意是:村姑急匆匆地梳妆打扮一番,三五成群地挤在篱笆门前去看太守,结果把用茜草染红的绸裙子也踩破了。赛神集会后,祭神的供品引得乌鸦在村子上空盘旋飞舞,醉酒的老汉卧在路边,一直到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大意是:层层的麻叶苘叶闪闪发亮,煮茧的香味香满村。蚕妇的笑语,阵阵飘来。缫丝的声音,瓜贩的叫卖,交织在一起。白发老人拄着拐杖,捋着清嫩的麦子炒熟后充当干粮。太守还亲切地向他们询问豆子的生长情况。

        其四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大意是:纷纷飘落的枣花沾满了衣襟,整个村子响起了煮蚕抽丝的缫车声。农民在古柳树下,把黄瓜摆在用蓑衣上,不停地叫卖。酒困路长,昏昏欲睡,夏日高照,天热口渴,太守随即敲开了一户人家的大门讨碗茶喝。

        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大意是:雨后草青,路不扬尘,桑麻油光发亮,像水洗一样。我什么时候能够重新过着这种农耕的生活?作为太守的我,本来就是老百姓中的一员啊!

        这是苏轼描写九百年前徐州风俗民情的一组经典诗歌。

        五首词,五幅图,反映出徐州乡村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苏轼关心百姓的情怀:村姑蚕妇,野老农夫,勤劳朴实,闲适自乐;官民之间,鱼水之情,亲密无间,无拘无束。真乃一组“官民同乐图”。

        其五,关注冶炼。

        苏轼高度重视利国铁矿的冶炼,他多次到利国考察,在《徐州上皇帝书》中强调指出:“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每冶百余人)。冶户皆大家,藏镪(钱币)巨万……地既产精铁,而民皆善锻(制造)……数千人之杖(兵器),可以一夕具也……要使利国监不可窥,则徐无事,徐无事,则京东无虞矣。”精辟地论述了利国冶铁的重要战略意义。

        其六,规划徐州宏图。

        苏轼决心彻底治理徐州,写了3700余言的《徐州上皇帝书》,从四个方面规划综合治理徐州的宏伟蓝图:一是扩大地方武装,采石建筑瓮城,让徐州数年后固若金汤;二是在利国组织民兵,抵御盗贼袭击;三是改善士兵生活,禁止赌博酗酒;四是破格提拔任用地方优秀人才。

        苏轼调离徐州赴湖州上任时,徐州百姓,成群结队,箪食壶浆,挽住马头,献花献酒,依依惜别,有的不禁失声痛哭,送行场面,十分感人。

学过的苏轼的古诗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赠刘景文

二、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要求学生抬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师对“首”作强调:下面是“自”不是“白”),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上我们在识字一学过的成语来形容这些美丽的景色。(生回答:层林尽染,山河壮美……)不光我们现代人喜欢秋天,赞美秋天,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苏轼他也写了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送给他的好朋友刘景文。题目叫:赠刘景文(板书)齐读。大家想读读吗?快快打开语文书第15页。

二、初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生自由读3~4遍)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生互读1~2遍)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识字

        1、出示本课6个生字,带拼音。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读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较难读,你在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读错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生自由读,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

        2、组词、读准字音。(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刘景文菊花残枝君子橙色橘子(齐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练读词语。

        4、保留生字,抽读。

        5、这些生字大家都读的非常准确,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记着这些生字,你把哪个字记的最牢?在小组里跟同伴说说。(小组合作记着生字)然后全班交流。(鼓励好的识字方法)

        6、齐读生字。(师檫掉生字)这些生字现在跑到古诗里去了,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四、学习古诗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生评价老师。师:“大家想不想学学老师,把古诗读的有感情?”生齐读,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模仿读。

        2、师作意境的渲染。

        请同学们把书合上,(师在黑板上一边进行简笔画——焉而低垂的荷叶、枯萎的菊枝、黄澄澄的橙子、绿油油的橘子,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美丽的景色。)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3、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同学想怎么表达?那就快快读读古诗吧,边读边看看黑板上的画。(师放古典的轻音乐)

        4、多种形式的朗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5、诵读:①看着黑板,边看图画,边跟老师一起背诵。②生自由练背。③比赛背诵,看谁背既准确又有感情。(采用激励方式。)

五、写字

        1、小黑板出示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3个生字:首、刘、记。生自由认读,抽读,小老师带词语教读。

        2、我们看到一个生字能不能马上就动笔写?对,要先观察。观察什么呢?(生:观察它是什么结构,观察它的重要的笔画,观察发生变化的笔画……)那就请大家仔细观察吧,呆会儿看谁观察的仔细,提醒大家的最好。(生观察生字,并全班交流。)

        3、师范写生字(边写边指导)

        4、生练习,师作评价、展示。(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于写字。)

秋日插画-如何画好水彩插图?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我精心为你整理了学过的三首苏轼的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一、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苏轼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苏轼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苏轼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苏轼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苏轼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苏轼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苏轼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二、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苏轼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三、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非常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关于秋天的诗歌,以及插图要简单

       《诗经·小雅·四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I《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潺: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I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Z《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大片来袭!博物馆的秋日私语

       当猫馆长觉察到第一片落叶的时候,便知道是秋天来了。

       五彩斑斓的童话城堡掩映在一片金黄的秋叶里,盛夏的骄阳渐渐柔和,聒噪的蝉鸣也渐渐隐去,来参观的小朋友专注地对着观复猫画画,秋天的博物馆是猫馆长自己的天下。

       是什么提醒我们秋天来了?是秋裤还是奶茶?

       博物馆院墙四周的爬山虎叶子最先变了颜色,从绿到红,然后飘落,只露出粗壮的藤,率先做着迎接冬季的准备。

       梧桐树的叶子也显得顽强,即使经历了几场秋风秋雨也依然浓密,可有一天猛然抬头,忽然发现了叶脉上的斑驳,这就是秋天来了。

       总有猫馆长习惯性地望着博物馆里的景色出神:或是爬山虎的藤蔓、或是梧桐叶的脉络...一切美好的景色,猫都在提醒我们要记得。

       生活之美,美于细微之处的觉察。博物馆把历史连铸成了一条线,能牵扯我们肆意进入不同的时间点。

       时光交错,却永不停歇。在永不停歇的时间里,猫馆长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注于当下的魅力。

       走在高高的梧桐桥上,需要专注才能稳妥;站在光滑的鱼缸边,需要专注才能安全。我们盯着猫馆长的时候是否想过他们在对什么出神?这些秋日的精灵,最迷人的便是那灵动的双眸。

       如同开头的那幅插画一样,被猫馆长吸引的小朋友趴在城堡前作画,无比专心的样子本身就是这个秋日最美的图画。这是秋天的样子,也是当下的样子,是需要用心生活的样子...

       唯有善于发现,才能尽情享受

       插画:观复展秋

       摄影:观复胡胡、观复小四儿

       编辑文案:观复绾华

如何画好水彩插图?

       作水彩、水粉画,与作其他绘画一样,都要注意方法和步骤,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回复到整体,使作品逐步达到深入和完善。一般要经过五个阶段,即落幅、素描稿、上色、深入刻画、调整完成。在上色顺序上,一般是从大面积的色彩或从画面主要物体开始较好,这样对于确定一幅画面的基调,保持全画大体关系的正确,是有好处的。也有的作者习惯从浅色或者像画油画那样先从深的部分开始,也各有各的长处,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的作画习惯来决定。着色时要注意计划性,如画面上某一部分需要待底色将干未干时加色,另一部分必须待底层颜色全部干后再上别的色,这都要“成竹在胸”,一步步地进行,这对于刻画对象的不同特征,表现物体的空间感、质量感,是有很大帮助的。

       水彩、水粉画的技法是比较多样的,但大致不外乎干画法和湿画法两种。所谓干画,即少用水的意思,并非不掺水而仅用颜料干擦,作画时要待前一层颜色干后再涂上第二层色,层层加叠,前一层色与第二层色有较明晰的界限,所以也有称之为多层画法。干画法落笔应力求肯定、准确,以求表现明确的形体以及各种层次和体面的转折关系。干画法应注意的是:在底色未干时不要急于覆盖,以防止底色泛上来;且颜色覆盖的次数也不宜太多,覆盖大多或颜色堆得太厚,会使色彩变灰、变腻。干画法不太受时间的限制,便于从容作画,较易掌握,对于初学者锻炼严格的造型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但干画法不易发挥水色流动的特色,运用不好会产生干涩、生硬等弊病。

       湿画法是利用水分的溶和,使两块颜色自然地互相接合的一种方法,作画时趁前笔颜色涂上还未干时,接上后笔,使笔与笔之间的衔接柔和,边缘滋润。湿画法用来表现光滑细腻的物体,画远景、物体的暗部和反光部也都比较适宜。湿画法要注意掌握水分的多少和下笔的时机,该用多少水,底色湿润到什么程度把颜色画上去合适,都要很好地研究。此外,在底色已干而尚需作湿接时,可先用清水在局部湿润后再把颜色画上去,或颜色画上后用干净的笔蘸水在色块边缘轻刷一下,也可以达到湿画法的效果。

       在水粉画中,于画法以厚涂较多,湿画法以薄涂较多,而所谓厚或薄,也都是相对的,要根据特定的对象和作画的立意,灵活采用相应的表现方法。许多作者往往将干、湿两种画法交替使用,干湿并呈,厚薄有致,有些地方用较多的水分加以渲染、渗化,有些地方则以色块的覆盖或并置,从而达到画面多样的统一,使作品更趋完善。《浦江之春》就是干画与湿画结合运用的示例。

       这里分别介绍几种采用干画法和湿画法完成的人物和风景作品,在处理手法上有的以块面为主地表现对象,有的则以线与面结合的方法表现对象,可供初学者作画时参考。

       干画法,采用水粉厚涂的方法,表现人物面部的起伏变化,笔触明显,画面效果强烈。

       湿画法,以水彩薄涂为主,颜料里水分比较多,色彩渗化流动比较明显,并以线面结合处理的方法,使画面主体更为明确。

       以干画为主,水彩与水粉并用的方法,在造型和设色上采用一些装饰性的效果,以表现出对象雄浑壮丽、奇风异彩的特征。

       采用水彩湿画的方法,天空、远山、水面等,都是借重色彩渗化的方法来表现的,使画中景物微妙、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达到表现出雨后渔场那种苍茫烟润的气氛。

       水彩、水粉画除了以上两种主要技法之外,尚有以画面的素描稿为基础而敷以淡彩的方法。如广为流行的铅笔水彩。钢笔水彩、木炭水彩等,也是深受群众欢迎的表现形式。这种方法一般适宜于表现精细的物象,作者先用素描工具画出对象的轮廓、形体结构、黑白关系等,然后加上透明、鲜亮的大块色,使画面既严谨又活泼,从而产生特殊的美感。这类作品,由于能充分表达出对象形与色两方面的特征,而为许多作者搜集创作素材、记录生活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建筑方面的效果图、舞台美术的服装、造型、布景等设计图,也大都采用这种素描与色彩相结合的方法。在制作顺序上,一般是先画好底层的素描,然后再在上面设色,也可两者反复进行(木炭水彩,可先喷胶将木炭素描加以固定后上色,也可任其木炭粉末与水彩颜料自然融化。两种方法,各得其妙)。其中,钢笔水彩为防止墨水渗化而污脏画面,也有在水彩色涂底后再在其上施以钢笔的线条。钢笔水彩的墨水以绘图墨水为宜,除黑色外,也可参用其他颜色的墨水。

       此外,在运用材料、工具以充分、完善地描绘对象方面,还有许多具体的技法可供选用:

       浸纸法。即把画纸置放清水里,浸泡后取出乘湿作画的方法。这种方法容易取得色彩滋润光泽,用笔流畅的效果。由于画面色液自然地渗化,因而所描绘的物象含蓄、生动,有一种类乎在生宣纸上作画的特色。

       浆彩法。即在色彩中调入或稠或稀的浆糊的一种画法,它的特点是用笔流畅,色液较厚而不渗化,并有助于更好地表现形体和运用笔触。浆彩法所绘制的作品,色彩丰富鲜丽、造型明确有力,它具有油画的某些优点而仍充分体现出水彩画的长处。

       洗涤法。是指在已画过的地方经过洗涤而取得所需要的效果。这种方法也可用作修改和调整画面。大面积的洗涤可借用海绵,有的局部还可用吸水纸把洗下的色液吸除。

       留空法。是指画面中留出那些空白和明亮部分的方法。其中有的采用“飞白”的方法,即在作画用笔中不经意地留出空白点;有的在上色前,在需要的部位用蜡或油画棒画出空白的点、线;有的则在画就的画面上趁颜色将于未干时,用小刀或笔杆“刮”出所需的空白,如表现树干、浪花、须发、玻璃或金属的高光等,有良好的效果。

       以上这些方法的运用,只有通过实践的摸索,才能逐步达到得心应手,而产生理想的效果。

       水彩、水粉画是色彩画的一种,要用色彩来塑造形象。关于色彩运用方面的知识,可参阅本书油画部分的章节,这里便从略了。

       水彩和水粉画的材料工具也基本相同,两者是可以通用的,所不同的是,其颜料的成分有所区别,水彩含少量胶质,透明性较强;而水粉则含粉质较多,具有覆盖力,许多作者往往同时兼用两类颜料作画。在画水彩时,个别亮部特别是小面积的白色或淡色,也间或参用白粉(也有的习惯于留出纸的空白,或用水洗出画面亮的部分),而作水粉画时,也常常借用水彩颜料,以增强画面某些部分的透明度,特别是在描绘物像暗部色彩时,深色的水彩颜料其效果较之水粉色更佳。

       作水彩、水粉画的纸张,以质坚而紧、吸水适度、不渗化的白色纸张为宜(但也有为了表现特定的内容,而采用带色的纸张作画的)。吸水太快的纸,颜色不易流畅;太光滑的纸,颜料不易附着而随水流掉。常用的水彩、水粉画纸,有粗纹、细纹的各类绘图纸、水彩画纸。作水粉画时,为了衬托出色彩的鲜亮,也有用白卡纸、白版纸作画的。各种纸的质地不同,表现的效果也有所差异,各人可根据自己作画的习惯选用。作比较大幅的画时,应事先将纸裱在画板上,以避免皱折,作起画来既能保持平整,且易于流畅地尽兴表现。

       画笔,常用的有羊毫或狼毫制的扁平笔和圆笔两种,以有弹性而蓄水量大者为好。笔的大小,要以画幅大小而定,一般作画时备有不同型号的画笔三、四支就够了,另外可备勾线笔和涂大片色用的底纹笔各一支。

       其它如调色盒、盛水用的水盂、画夹、画板、画架等工具,均无一定规格,可按实用的原则,自行选用。调色盒用以盛装挤出的颜料,分格陈列,颜料应以深浅和冷暖的程序安放,一般次序是:

       白、柠檬黄、中铬黄、土黄、桔黄、朱红、大红、深红、玫瑰红、赭石、熟褐、橄榄绿、草绿、群青、普蓝、青莲、黑。

       调色盒内附有供调颜色用的平板。在调色时,如出现过于混杂或不洁白现象时,应将调色板上遗存的颜料用水洗清,另行配置新调的颜料;如在室内制作大幅的作品时,可用瓷盆或玻璃(下贴白色的纸张)来调配颜色。

       此外,有的作者作画时还借助刮刀、丝瓜筋、海绵、蜡笔等辅助性工具,以表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如画面中水的闪光、细小的枝干、雪花等不易空出的地方,常用小刀刮出,效果很生动。蜡笔也用于不易空出的局部与细印,由于蜡笔的油性与水不能结合留出自然的空白,着色时便可大胆落笔,不受拘束。用海绵和丝瓜筋吸去画面上部分未干的颜色,可产生滋润和浑厚的效果。用丝瓜筋在画就的水粉颜色底层上拍打,可以产生苍劲和光影斑驳的特殊效果。当然,这类辅助性工具只能适当使用,特别初学者开始以尽量少用为宜。

       好了,今天关于“赠刘景文诗配画”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赠刘景文诗配画”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