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山中王维原文及翻译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山中王维原文及翻译 山中王维原文及翻译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山中王维原文及翻译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
山中王维原文及翻译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山中王维原文及翻译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1.山中 王维前两句诗写什么时节的景色
2.王孙归不归的前一句是什么?
3.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4.山中唐王勃山中唐王维
山中 王维前两句诗写什么时节的景色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说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红叶一般都是指枫叶,枫叶都是秋季变红,而诗中说了,红叶稀,也就是说枫叶都凋落了,所以是深秋。
第一句也说了,荆溪,也就是一条溪水,荆溪白石出是说溪水水位低,一般在深秋季节的时候,水位都会下降!
王孙归不归的前一句是什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他作,给以融化。这画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
扩展资料: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所写的“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出自唐代王维的《山中》。
《山中》
唐代 王维
原文: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
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山间小路上原本并没有下雨,是那空明翠色好像沾湿人衣。
《山中》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百度百科-山中 (唐代王维诗作)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王孙归不归”前一句是:春草明年绿。出自:唐 王维《山中送别》
原诗: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普遍,构思独具匠心。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扩展资料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
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
山中唐王勃山中唐王维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儵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蘖人往,不一。
山中人王维白。
在文学史上,王维以诗名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虽不如诗,但这篇书信体山水散文却是精美绝伦之作。它不仅翘首盛唐,与六朝书信体山水小品前后辉映,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是一篇杰作,历来为人称道。它的诗情画意,幽隽华妙之处,更为他人所不及。
王维在这篇作品中,首段先写自长安还归蓝田辋川别业的情景。那是在一年的腊月底了,但天气和爽,辋川山水颇堪游览。王维想邀裴迪同游,因他正在温习经书,不敢打扰,便独往山中。路上,山寺少歇,与山僧饭讫而去。在这一段里,交代出时间、去向,契引全文。景色描写,着墨无多,但以“景气和畅”两句点出辋川山水冬末景色宜人,为下段预作铺垫。“足下”三句则委婉吐出心曲,点出独往山中的寂寞,提引出第二段昔日同游的追思,并为第三段相约明春同游埋下感情伏线。从如话家常,亲切自然的语言中,流露出与好友裴迪真挚深厚的友谊。
第二段写辋川冬天夜景之美,追念昔日同游之乐。“北涉”七句,写月色之美和寒山远火之景。在前往辋川的路上,涉过颜色深青的灞水,清幽的月光映照着城郭,登上华子冈,俯视辋水沦涟,波含月影,上下摇荡,显现出一片清虚幽寂之美。远望寒山篝火,与天光相映,明灭林外,更是静谧幽美。此刻,忽听山村小巷深处,寒犬夜吠,其声如豹,回响山谷,而村中夜舂之声又与山寺疏钟相间,又不觉有凄清之感。这段文字描写,是通过视听转换、视觉与听觉形象的融合,描绘出夜登华子冈所见所闻的情趣。前者是静态美,而又静中有动;后者是动态美,而寒犬、夜舂、疏钟又加深了深夜的寂静,构成一幅光色相映、声响交作,淡远、空灵、清幽、高旷的画面。在这带有凄清朦胧的夜景里,王维所追求的主要不是视听的快意,而是一种禅理的感悟,即下文所说的“深趣”。那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的夜景,在他的静观默识中写得极有风韵又极简淡,这正与他晚年好佛的淡泊空寂心境相契为一,体现出物我浑然相融的完美境界。而这又恰是王维后期首创泼墨山水画所要表现的艺术精神。
当王维月夜独坐,沉浸在高远清雅的审美情趣中时,僮仆却竟自进入梦乡,这使他在孤寂中想起了昔日同游而今在远方的好友裴迪,因而写出“多思”四句。这几句既有昔日同游欢情的追忆,故友深情的温馨,也有孤身独游的寂寞。通过回忆,由今及昔,在时空转换中扩展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又为第三段相约同游作了巧妙的过渡。
第三段写辋川春景之美和邀请裴迪同游的殷切之意。上段由眼前写到过去,这段又从现在写到将来,时间往复推移,空间也随之往复拓开。这段写明春之景,乃是设拟之笔,又是从上段实写到虚想的飞跃。在王维的想望中,来年春回大地时,辋川别业定然是原野新绿,秀色在眼,鱼耀清溪,鸥翔碧空,清露润泽,雉鸣田野,春意融融,生气勃勃。大自然以春的旋律、生命的活力召唤着王维,王维则以此呼唤着好友。他写春天物色,有如淡彩素墨,意境清远的图画,这自然也是他幽闲古淡情感的外化,使自然在主观感情的观照中皆著我之精神,我之色彩。是以物境即心境,同谐共振,含有无限的玄妙深趣,故而文章最后着力写出一句“是中有深趣”。至于深趣为何,未加说明,也不必说明“天机清妙”的裴迪自能心领神会,而留给读者的则是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篇文章,语言精萃,笔意超妙,灵气往来,迥出天机。其清远的意境,如诗如画,又有诗画所不到处。可谓兼容诗画之长,而超越其画面框架,超越其意境界限。王维是一代山水钜子,语言宗匠。写冬景、春景两段,几乎全用四字短句,尤其春景一段,六句排比,笔墨酣畅,节奏明快,极富音乐美感。诚然所谓在泉成珠,着壁成绘,表现出诗人兼画家、音乐家的审美意向和表现艺术。
1、王勃的山中古诗意思 王勃的山中古诗的全文2、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3、王勃《山中》原文及翻译赏析4、《山中》(王勃)原文及翻译5、山中 王勃 诗意王勃的山中古诗意思 王勃的山中古诗的全文
1、王勃山中唐王勃的《山中》古诗译文山中唐王勃: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何况是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2、《山中》王勃〔唐代〕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3、《山中》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山中唐王勃;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古诗《山中》
年代:唐
作者: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品赏析
注释:①滞:留滞。 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③况属:何况是。 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_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王勃《山中》原文及翻译赏析山中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翻译及注释
翻译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注释 1滞(zhi):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2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3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山中赏析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_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新奇的想像,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 南宋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道:「寄兴高远,情景俱足。」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山中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藉著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山中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_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 南宋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 明代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诗词作品: 山中诗词作者: 唐代 王勃诗词归类: 山水、思乡
《山中》(王勃)原文及翻译山中 王勃 系列: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大全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著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傍晚暮气沉沉。 更难耐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山中 王勃 诗意诗意: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出自唐代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释义: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何况是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赏析:
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
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好了,今天关于“山中王维原文及翻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山中王维原文及翻译”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