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登高古诗赏析_《登高》诗

zmhk 2024-06-17 人已围观

简介登高古诗赏析_《登高》诗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登高古诗赏析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1.登高的诗意是什么?2.古诗登高的

登高古诗赏析_《登高》诗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登高古诗赏析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

1.登高的诗意是什么?

2.古诗登高的详细解释!

3.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4.分析诗歌《登高》

5.《登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古诗《登高》原文是什么?

登高古诗赏析_《登高》诗

登高的诗意是什么?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

全诗的字面意思: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简析:这首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古诗登高的详细解释!

       登高原文及翻译,具体如下:

       原文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翻译为,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诗词赏析:

1、诗词概述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2、景象描述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3、整体赏析

       《登高》可能是《九日五首》中的一首,只因写得格外成功,远胜其余四首,故尔为编诗者独立出来。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编辑本段翻译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编辑本段赏析   黄东雷狂草书法《登高》杜甫登高赏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基本解释 上到高处。也特指重阳节登山的风俗。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唐李白《庐山寄谣卢侍御虚舟》 详细解释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明刘基《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清·田兰芳《蓬莱道院(袁可立别业)待月诗》:“非君谁发登高兴,老向交游事事慵。”郁达夫《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冰心《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桓温参军张望有《七日登高》诗,韩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 4.锦的别名。晋陆翽《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邺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平阳采桑之津,躬劳蚕月。”[1]

分析诗歌《登高》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高》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堵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赏析:

        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涌心头;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紧扣词句,逐层剖析。

        首联写景,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

        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措语天然。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画面之宏阔苍茫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扩展: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乘舟东下夔州。其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回纥经常犯边,地方割据势力的争斗也愈演愈烈,时局颇不太平。代宗大历二年(767)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百病缠身,耳聋齿落,年已56岁的杜甫独自登上长江边上的一座高山,面对汹涌奔腾的长江水,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千古名作《登高》。

        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代胡应麟评价说:“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古诗《登高》原文是什么?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中心思想是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其中诗的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古诗《登高》原文: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创作背景:

       这是杜甫五十六岁的时候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好了,今天关于“登高古诗赏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登高古诗赏析”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