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西江月原文注音及翻译_西江月原文注音及翻译辛弃疾的写作背景

zmhk 2024-05-22 人已围观

简介西江月原文注音及翻译_西江月原文注音及翻译辛弃疾的写作背景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西江月原文注音及翻译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

西江月原文注音及翻译_西江月原文注音及翻译辛弃疾的写作背景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西江月原文注音及翻译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翻译。

2.红楼梦中西江月二词的翻译

3.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原文及翻译赏析

4.渔父词原文及翻译

西江月原文注音及翻译_西江月原文注音及翻译辛弃疾的写作背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翻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原文如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1)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2)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3)“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又苏轼《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诗:“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4)鸣蝉:蝉叫声。

       (5)七八个星二句:何光远《鉴诫录》卷五“容易格”条:“王蜀卢侍郎延让吟诗,多着寻常容易言语。有松门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6)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忽见: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

       (8)听取:听。取,助词,表动态。

作品简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是一首笔调灵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语浅味永,摹写逼真的佳作,是一幅颇有审美价值的淡墨画,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的夏夜素描。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夏夜的宁静与优美之词,乡村的夏夜月明风清,空气中飘来阵阵稻花香,处处蛙声和鸣的景象,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上阕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创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辛弃疾词风格悲壮激烈,为豪放词派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代表作《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古人辑录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录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红楼梦中西江月二词的翻译

       西江月辛弃疾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原文及翻译赏析

       《西江月》二首其一

       原文: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译文:无缘无故的寻找愁苦,有的时候又装疯卖傻虽然生就一副好面容,肚子里却没有半点学问。糊里糊涂的连人情世故也不懂,愚笨顽劣不愿读书。行为奇怪性格乖张,那里管世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呢?

       《西江月》二首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译文:虽然身处富贵之家,却不对对家业感到满意。家道败落时又无法忍耐凄凉的惨状,可叹啊,白白浪费了人生的大好时光,一事无成,对国对家,都不能成为有用之人。

       他是天下最无能,古往今来没有再不肖的了。我要对高门子弟说,千万不要像他一样。

扩展资料:

       1、《西江月》二首其一赏析

       第一首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他的“寻愁觅恨”,实际是对封建末世的忧患;他的“似傻如狂”,实际是一种独立不羁、个性解放;他的“不通世务”,实际是不愿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

       他的“愚顽怕读文章”,实际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孔孟之书,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毫无兴趣。他的“行为偏僻性乖张”,实际是主张男女平等。

       是对封建专制的不顺从,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挑战和批判;他的“那管世人毁谤”,正是他傲岸不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反封建精神的集中体现。

       2、《西江月》二首其二赏析

       第二首的批评与告诫,实际也是对贾宝玉叛逆性格的颂扬。“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实际是指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和反抗精神无人可比,堪称“第一”,堪称“无双”。

       “于国于家无望”,实际是表现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前途命运的灰心失望,无比悲凉的心境,表现出叛逆者反抗的力量。

渔父词原文及翻译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原文: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翻译及注释

        翻译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2宝髻:妇女头上带有珍贵饰品的发髻。3铅华:铅粉、脂粉。4「青烟翠雾」二句:形容珠翠冠的盛饰,皆为妇女的头饰。轻盈:形容女子的仪态美。5争如:怎如、倒不如。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赏析

        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北 宋词 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像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像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诗词作品: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诗词作者: 宋代 司马光 诗词归类:婉约、宴会、思念、女子

       渔父词原文及翻译如下:

       西江月·渔父词: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译文:陡峭的绿崖有千丈余高,落日照在江面上泛着金光。白鸥翔游是它的天性,既然风波无法预料又何必管它?鱼肥美新鲜,正是吃鱼的好时节,前村好酒值得喝干了再斟。前事已随时间深埋,兴盛或是衰败又有何关系?

       廖莹中《江行杂录》:光尧圣寿太上皇帝,当内修外攘之际,尤以文德服远,至于宸章睿藻,日星昭垂者非一。

       绍兴二十八年,将郊祀,有司以太常乐章篇序失次,文义弗协,请遵真宗、仁宗朝故事,亲制祭享乐章。诏从之。自郊社、宗庙、原庙等,共十有四章,肆笔而成。

作者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号松雪,又号水晶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

       在宋曾任小职,入元后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据载,他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卒后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好了,今天关于“西江月原文注音及翻译”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西江月原文注音及翻译”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