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二十四诗品原文_二十四诗品原文及解析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二十四诗品原文_二十四诗品原文及解析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二十四诗品原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二十四诗品原文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不着一字,

二十四诗品原文_二十四诗品原文及解析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二十四诗品原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二十四诗品原文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什么意思?

2.诗品二十四则·含蓄原文_翻译及赏析

3.《二十四诗品》中“悲慨”一篇的翻译

4.诗品二十四则·洗练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5.唐司空图的《诗品》中"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的解释

二十四诗品原文_二十四诗品原文及解析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什么意思?

       大意:不用太多华丽的词藻,过多的烘托。只用含蓄简明的语句,就把所包含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出自:《诗品·含蓄》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司空图

       作品出处:《二十四诗品》

       原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译文: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万物不断变化聚散,歌需要博采精收。

扩展资料:

       《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含蓄是描述诗的24种风格中的其中一种。

       作者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原文_翻译及赏析

       原文:

       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3、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4、沉着: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5、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6、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7、洗炼: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8、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9、绮丽: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馀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10、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均。

       11、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12、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13、精神: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14、缜密: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15、疏野: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16、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17、委曲: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18、实境: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19、悲慨: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20、形容: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21、超诣: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22、飘逸: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23、旷达: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24、流动: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二十四诗品》是唐代司空图编著的一部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

       译文:

       1、雄浑: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穠: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一阳一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著: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诗人脱去头巾潇洒独步,时时听到鸟的鸣声。书信不来,亲人远行。我想念的游子并不遥远,好象依然相处互慰平生。海风吹送着碧云,明月掩映着沙洲;这时作家如能写出佳句,就会显现那沉着的妙境。

       5、高古:那有道的人乘风而行,手托着一束芙蓉。经历了尘世劫难之后,只留下缥缈空虚的踪影。月亮从东方升起,和风也有意伴从。华山的夜空碧蓝而宁静,人们倾听着清新的钟声。作家保持这样质朴的感情,超脱世俗陈旧的一习一?性。向往远世寄托雅致的意趣,孤傲自赏高古的诗风。

       6、典雅:用玉壶载酒游春,在茅屋赏雨自娱。坐中有高雅的名士,左右是秀洁的翠竹。初晴的天气白云飘动,深谷的鸟儿互相追逐。绿荫下倚琴静卧,山顶上瀑布飞珠。花片轻落,默默无语,幽人恬淡,宛如秋菊。这样的胜境写入诗篇,也许会值得欣赏品读。

       7、洗炼:像在矿石中炼出黄金,如从铅块里提取白银。一精一心进行提取,杂质务要除尽。深潭流泻的春水何等明净,古镜映照的物象多么传神。体察朴素事理,保持品德高洁,迎着明净月光,求得心神纯真。仰望着星辰的光,歌唱那隐逸的人。作品像清澈的流水,晶莹的月光是它的化身。

       8、劲健:诗人心神坦荡如同广阔的天空,气势充盈好象横贯的长虹。巫峡高耸万丈,飞云伴随轻风。作品饱含着纯真,培育着刚强,积累质朴品德,保持明洁心胸。好象天体稳健不息地运行,你的诗就能达到浑厚劲雄。这样的诗歌与天地共存,和大自然呼吸相通。让真切内容充实作品,用刚强的气势来统帅始终。

       9、绮丽:精神世界丰富,才能轻视黄金。词藻过分浓艳,文思必定枯涩,清淡朴素描写,反而更深。晨雾消散水边,红杏点燃树林。月光照着华美的楼榭,绿荫隐现瑰丽的桥影。金杯斟满美酒,陪同好友弹琴。这样的素材取之不尽,畅情抒写自己的胸襟。

       10、自然:在生活中到处能发现诗,不需要挖空心思追寻,顺应情理写作,就能着手成春。作品自然如花儿适时开放,又好象四季岁月更新。生活中得来的领悟不能被人夺去,勉强搜取材料就会陷于窘困。高雅的人身居空山,雨过以后采集野萍。这一切都真切自然,就如同天体默默地运行。

       11、含蓄: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一精一收。

       12、豪放:尽情赏花无拘无束,遨游宇宙任意远翔。诗人从自然之道培育豪气,创作才能够文思昂扬。那气势如太空长风千里浩荡,又好似大海高山一片苍茫。精神活力经常饱满,驾驭万物如在身旁。向前,能召唤日月星辰,从后,能挥手引来凤凰。拂晓时,乘坐六鳌飞驰而去,到晚上,洗足在太一阳一升起的扶桑。

       13、精神:人的精神难以全部反映,适当时刻就会显现出来。好诗如清水能够见底,又如同奇花即将绽开。春一光 里鹦鹉正在歌唱,杨柳掩映着水中楼台,青山雅士飘然而至,共饮清酒慰我情怀。作品显出生气,毫不刻板滞呆。写得微妙达到与大自然同化,谁还能够加以指责评裁?

       14、缜密:作品里确实有真切的形貌,读起来细密而不见痕迹。诗歌的意象层层浮现,大自然已变为神奇。缜密的诗像水流花开,又如一阳一光下的露珠欲滴。主要的思路越是悠远,文笔的运行更要舒缓。用语不可繁琐,立意切勿板滞。作品如春天的一篇碧绿,又好似月光和白雪一交一?辉。

       15、疏野:根据性情充分发挥,真实显现不受拘束。万象在胸就会取材丰富,率真描绘才能运笔自如。青松下面修建茅舍,悠闲坦荡频频读诗。只知日夜变换,不管今是何时。纵一情 挥毫自表心意,何必一定故作雕饰。顺应诗人天然气质,才能识得疏野真义。

       16、清奇:在苍翠秀美的松林中间,出现漾起波纹的溪流。天气初晴,小雪覆盖着沙滩,河的对岸,停泊着一叶渔舟。俊逸的人好象白玉般高洁,迈开脚步寻访幽静的美景,他在又行又止,仰望蓝天悠悠。神采显得多么高雅奇特,风度恬淡使人难以描绘。像黎明前的月光那样明净,像初秋时的天气那样清秀。

       17、委曲:攀登在太行山的高峰上,羊肠小道盘绕着翠绿的山岗。望着云雾迷蒙下幽曲的流水,闻到清新悠远的花香。笔力适时,要运用确当,音韵起伏,像笛声抑扬。似来又往曲折不尽,隐中有显委婉多样。如同水的波纹回转跃动,又像大鹏乘风飞卷直上。章法变化不要有固定程序,应随着内容需要或圆或方。

       18、实境:选取用语极其质朴,作品构思也不艰深。正像忽然遇见一位高雅的人,一下就领悟了那道的精神。弯曲的山溪辉映着一阳一光,苍翠的松林一片浓荫。一位樵夫挑着柴担走过,诗人在独自听琴。凭着真情创造意境,妙在不是勉强自寻。切实的感受来自天然,这才是美好的心的声音。

       19、悲慨:大风卷起狂澜,树木均被毁坏。思想痛苦令人难忍,召唤好友也未到来。百年岁月像流水飞逝,富贵权位都化作尘埃。世道日益沦丧,谁是今日雄才?壮士拔剑自叹,抒发满腔悲哀。无奈落叶萧萧下,且听残雨滴苍苔。

       20、形容:凝神专注,积蓄纯洁感情,反映景象,就会清新逼真。像刻画水中的倒影,如描写艳一阳一的芳春。风云变化而多姿,花草繁茂而有神。大海波涛汹涌,高山险峻幽深。这些都要写得符合生活情理,微妙地与尘世万物融合共存。能够不拘形貌做到神似,那才是真正善于形容的诗人。

       21、超诣:不是因为心神灵巧,也非由于天赋智能。诗人好象在伴从着白云,随清风一起遨游同归。向前远行,好象即将面临妙境,到了那里,却又觉得并不如意。作者早就有了道的素养,写起诗来才能够超脱世俗。乔木高耸在乱山丛中,绿苔闪耀着春一阳一芳辉。在这种情景中构思吟咏,就感到忘记一切,深有韵味。

       22、飘逸:诗人孤傲潇洒远去,超然独立不同凡群。像缑山上飞去的仙鹤,如华山顶游动的白云。高雅的名士内心聪慧,美好的风貌清秀有神。自驾蓬叶小舟乘风而去,向着无边大海畅游长吟。这样的境界好象难以捉摸,有时却能够有所领悟。理解此等情景才能心领神会,勉强硬求飘逸那就无处找寻

       23、旷达:人的一生不过百年,从生到死相去几何?欢乐的日子苦于太短,忧愁的岁月实在太多。还不如每天携带美酒,漫游烟绕藤萝的处所。鲜花覆盖茅草屋檐,微微细雨飘忽而过。待到饮酒已尽,持杖且行且歌。人生向来谁无死,唯有南山永巍峨。

       24、流动:诗的流动如同水车旋转,又好似滚珠滑动自如。这种诗风妙处岂可道出,借助比喻也难充分表达。苍茫的大地,悠远的天空,都像围绕着一个轴心移动。只有遵循它们的根本法则,作品才能与自然的变化相符。万物事理玄妙奇特,宇宙天地循环不已。千年万载它们往而复始,这才是流动的要义。

       

扩展资料

       《二十四诗品》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通篇充盈道家气息,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生发天地万物,二十四诗品也是道所生发的二十四种美学境界。

       它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对后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名篇。

       《二十四诗品》论风格的最大特点,便是着眼于各种风格的意境,而不注重它们形成的要素与方法。作者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

       《二十四诗品》产生以后,对中国文学史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各种丛书,均有辑录,同时,在中国近古文学史上标榜“性灵”与“神韵”的两个重要流派,都从中寻找自己的理论依据。现代学者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美学史,也都把《二十四诗品》看作意境诠释的典范。

       百度百科--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中“悲慨”一篇的翻译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沈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唐代·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唐代司空图

理论 译文 赏析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不论是从诗人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再没有哪个时期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诗歌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着重探讨诗歌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沈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沈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司空图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明代·王守仁《象祠记》

        象祠记

        明代 : 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

展开阅读全文∨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古文观止 , 咏物 , 哲学理论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以言其阴阳讯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著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辨焉,则谓之《春秋》。是阴阳讯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夫是之谓六经。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讯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讯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由之富家者支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 *** ,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另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明代·王守仁《尊经阁记》

        尊经阁记

        明代 : 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

展开阅读全文∨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以言其阴阳讯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著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辨焉,则谓之《春秋》。是阴阳讯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夫是之谓六经。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讯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讯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由之富家者支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 *** ,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古文观止 , 哲学理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沈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唐代·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唐代司空图

理论

诗品二十四则·洗练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之19——悲慨,帮忙翻译一下哈,原文为

        19.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曰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还有就是哪几篇诗歌能反映这种悲慨之意?中国或者外国的诗歌都可以~~先道声谢哈~~~

        解析:

        二十四诗品 之悲概

        (唐)司空图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注释————

        [卷]掀起来。

        [为摧]摧:折。为摧:被风摧折。

        [招憩句]招:邀来。憩:休息;安慰。

        [百岁句]百岁:百年光阴。如流:如流水逝去。

        [富贵句]大意是:富贵化为灰烬。

        [大道句]大道:天道,自然之道。日往:日益消逝。

        [若为句]若为:如何,奈何。雄才:有雄心大才的人。

        [壮士句]壮士,即上句所说的“雄才”。指剑:《玉篇》:“拂,出也。”拂剑,拔出剑。 [弥哀]无穷无尽的悲哀。弥:充满。

        [萧萧两句]具体形容悲慨。悲慨之情如秋风凋木叶,漏雨滴苍苔,一叶叶,一点点,不尽、不止。

        译文—————

        大风掀起狂浪,树木也被摧折。在这痛苦得要死的时候,邀来伴我的人偏不来。

        百年光阴如流水一样地逝去,一切繁华富贵,而今又安在!世道一天天地崩溃,这使得有雄才大略的人也束手无策。

        壮士拔剑,仰天长叹,悲从中来!这悲愤好似秋风凋木叶,漏雨滴苍苔。

        登高

        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1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几乎都是在贫困和漂泊流浪的状况中度过。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年他大约五十六岁,漂泊到夔洲一带,重阳登高,面对肃杀秋景,有感于怀,遂提笔写下这一首七律。

        这一首诗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声凄凉,这就开门见山地表现了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

        颔联对仗极其工整,萧萧落木,无边而下;不尽长江,滚滚而来。寥寥几笔,就把肃杀凄凉的秋景写得气势宏大,令人触目惊心。

        秋日的景色使得诗人触之生情。颈联就融合了诗人的感情:“万里悲秋”。然而又想到了自己的一生是漂泊流浪,贫病交加。风烛残年之时,独自登高。君不见长江边高台上那一位步履蹒跚的瘦弱老人独自站着面对滔滔江水满目哀凉,这怎么不让人可怜?

        尾联:艰难苦恨又增添了花白的鬓发,满腹愁绪欲借酒来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浊酒杯啊,因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怀。写到这儿,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

        全诗风格正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很好体现。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赏析2

        这是有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茫;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高、哀、清、白、急、回,“天高”、“沙白”、“猿啸”、“飞鸟”, 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景物相连,给人一种的感觉。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上句写山景,下句写江景。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闻落叶之“萧萧”, 用波涛之“滚滚”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叠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所用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 *** 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那浪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这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 *** 彩。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情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送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这使得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倍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之故而不得不暂停饮酒,这样一来,诗人内心自然更沉郁不舒了。这种曲折顿挫的笔法,既使文势有波澜,也使感情表达更为深刻、沉痛。

        这首诗对仗工稳,音调铿锵,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形象地描写了当时的景象,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使整首诗更加感人,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这首诗流传了下来,成为有名的七言律诗。

        赏析3

        此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秋在长江之滨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第一联用两句来开阔眼前风景:渚清沙白,风急天高;猿啼悲哀,飞鸟回翔。围绕四周的特定环境,用“风急”带动全联,一开头就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描写了一幅精美的图画。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天”对“风”,“白”对“清”,读起来有节奏感。第二联分别描写两种印象最深的事物: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这两句虽然是登高即景,但也是化用了屈原《九歌》中两句:“袅袅(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不过把洞庭改为长江。登高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民俗,所以登高所见都是秋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磅礴的气势。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第三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点名题目:远离家乡的人,常常在客中感到悲秋的情绪,一生多病的人今天又独自登高台,度佳节。“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重,秋天不一定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地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无限悲愁之绪。此联的“万里”“百年”与上联“无边”“不尽”有着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病苦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第四联以倾吐自己忧郁的情怀作结束,完成了登高悲秋的主题。“艰难”是指乱离的时世。在这困苦艰难的时世中,愈觉得怨恨自己的满头白发。“潦倒”是指自己的遭遇。在流浪不定的生活中又因病停止了饮酒,悲秋就更难排遣。本来心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色、声、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时间(纵)、空间(横)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赏析4

        高华秀朗,沉郁顿挫

        ——杜甫《登高》诗赏析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而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而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所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 *** 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啼猿作为一种动物,本身并不具有人的感情,但在“艰难苦恨”中的诗人听来,猿啼声却充满着一种凄哀的情调。同样,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也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 *** 彩。所以诗中的景物已不同于自然的景物,它是诗人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在文学作品中,当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特殊感情的时候,当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它对读者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的诗句所能比拟的了。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之故而不得不暂停饮酒,这样一来,诗人内心自然更沉郁不舒了。这种曲折顿挫的笔法,既使文势有波澜,也使感情表达更为深刻、沉痛。

        杜甫自己曾说过:“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登高》确实是这样一首精于诗律的好诗,历来备享盛誉。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即胡应麟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薮?内编》卷五),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不仅对得自然、工整,而且还用了一句中自相对偶的当句对法,(如以“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尾联两句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而又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是所谓“诗之媒”;后四句抒情,是所谓“诗之胚”。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唐司空图的《诗品》中"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的解释

       诗品二十四则·洗练

        [作者] 司空图 ? [朝代] 唐代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

        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诗品二十四则·洗练》作者司空图简介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司空图的其它作品

        ○ 中秋

        ○ 秋思

       

        ○ 秋景

        ○ 故乡杏花

        ○ 诗品二十四则·典雅

        ○ 司空图更多作品

       释义:这样的胜境写入诗篇,也许会值得欣赏品读。

       理解:“岁华”,即指岁时、时光,在这里是指上文所描写的幽雅景色。最后两句写的是佳士”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说明“佳士”内心极其淡泊,既无“机心”亦无“机事”。

       来源:《诗品》——唐司空

       全文: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释义

       用玉壶载酒游春,在茅屋赏雨自娱。

       坐中有高雅的名士,左右是秀洁的翠竹。

       初晴的天气白云飘动,深谷的鸟儿互相追逐。

       绿荫下倚琴静卧,山顶上瀑布飞珠。

       花片轻落,默默无语,幽人恬淡,宛如秋菊。

       这样的胜境写入诗篇,也许会值得欣赏品读。

扩展资料: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诗学上的不朽篇章,其中的《典雅》章更是千古传颂的绝唱。“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典雅章的文眼,也是唐人所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和品格。它给我的感觉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既奔涌升腾,又宁静致远。

       “落花无言”是经历了沧桑和磨难之后的大气和胸襟。花开无声,花落无言。面对伴随成功而来的祝贺和荣耀,坦然平静的接受,面对打击、磨难、诽谤和压制心平气和的接纳。是经过生活的千锤百炼涵养出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气,涵养起来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胸襟。这种胸襟能使人超越内心,坦坦荡荡。

       “人淡如菊”是平和执著、拒绝霸气的心境。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淡定和执着。它有的是“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真《黄花》)坚贞和执著,少的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霸气。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看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

       人生如花如草,容颜终将在岁月的风尘中老去,如果能在时光的雕刻刀下,让自己保留清晨阳光般的笑容,端庄厚重的气度,深刻内敛的内涵,那将是上苍赐予我们一生都最宝贵的财富。那样我们就能平静地看着岁月的风尘从自己身上走过,经年风霜烟尘,弹指间烟灭灰消。一如那无言的花开花落,重归于尘,重归于土,不再惧怕青春易逝,生命消融。

       经过了世事的纷乱和潮起潮落的人生,滚滚的红尘已经将细腻柔软的心磨砺得浑圆。这种浑圆不再有绚丽的光泽,这种浑圆就是淡然、朴实,不张扬、不喧嚣、不妖艳,不再作年少时的无病呻吟,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会手高眼低去投机。这种淡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平实,丰富而不肤浅、恬淡而不聒噪、理性而不盲从。

       落花无言而有言,人淡如菊心亦素,达到如此的境界方可称之为典雅。

       百度百科—典雅(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

       好了,今天关于“二十四诗品原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二十四诗品原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