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李凭箜篌引原文_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李凭箜篌引原文_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李凭箜篌引原文”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1.李凭箜篌引原文2.李凭箜篌引全文拼音3.李

李凭箜篌引原文_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李凭箜篌引原文”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1.李凭箜篌引原文

2.李凭箜篌引全文拼音

3.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朗读

4.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5.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什么

6.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的异同

李凭箜篌引原文_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凭箜篌引原文如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成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

       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空山句:

       出自《响遏行云》(《列子·汤问》),原文为:薛谭学讴(ōu)(歌唱,~歌(歌颂,赞美))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交衢[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雄壮的歌声,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此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李凭箜篌引全文拼音

       昆山玉碎凤凰叫的典故如下:

       是指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出自:(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释义: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李凭箜篌引》的介绍: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朗读

       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原文: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1]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2]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3] 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拼音解读:

       lǐ píng kōng hóu yǐn wú sī shǔ tóng zhāng gāo qiū ,kōng shān níng yún tuí bú liú 。[1] jiāng é tí zhú sù nǚ chóu ,lǐ píng zhōng guó dàn kōng hóu 。[2] kūn shān yù suì fèng huáng jiào ,fú róng qì lù xiāng lán xiào 。 shí èr mén qián róng lěng guāng ,èr shí sān sī dòng zǐ huáng 。 nǚ wā liàn shí bǔ tiān chù ,shí pò tiān jīng dòu qiū yǔ 。[3] mèng rù shén shān jiào shén yù ,lǎo yú tiào bō shòu jiāo wǔ 。 wú zhì bú mián yǐ guì shù ,lù jiǎo xié fēi shī hán tù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朗读如下: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描写了一位箜篌手李凭在黄昏时弹奏箜篌,吸引了一位路过的官员前来聆听,而李凭却因思念远方而掉下眼泪。

       李凭箜篌引原文:

       塞外音书断,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凭老病无妻,茕茕孑立空房。

       独学寒史读,十年入军行。

       军行终不利,孤掌难鸣琴。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箜篌调弦思杳然,清商怨慕咸阳城。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凭箜篌引翻译:

       背对着大漠,听音书已经断绝,

       草原上,一年一度地枯荣交替。

       野火燃尽不了所有的青草,

       春风吹过又生出新绿。

       远古的香气侵袭古老的路,

       碧绿的山峦接绵延不绝的荒城。

       孟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你送走王孙,泪水沾湿了眼角。

       李凭没有妻子,年老体衰,孤独地立在空房里。

       独自读着古代的史书,十年奋斗终于入了军队。

       然而,军队生涯并没有如他所愿,

       他的琴声独自回荡在这漫长的夜里。

       想要轻骑逐敌,却身陷大雪之中,

       那时,箜篌调声,只有思念杳然。

       清商怨慕咸阳城,

       怨念的美妙乐声向天空飘扬。

       这天空中,有谁寄来了美丽的锦书?

       当雁儿回来,满月升起,这时你

       却只能悲叹花自飘零水自流,

       那相思之情随着岁月飘逝,

       残留着两地的空虚和孤单。

       眉头下却仍在执着,心底里仍在思念不止。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什么

       箜篌引原文及翻译如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签.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免。

       李凭箜篌引全文翻译(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签。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笙馍。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拔,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位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聘!

       李凭箜篌引赏析(鉴赏)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签,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墓写声音至文”。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的异同

       《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出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原文为:“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一、《琵琶行》写得是由音乐产生的联想,注重对声音的描写,用联想来表现声音的美妙。

       《李凭箜篌》引写的是由音乐产生的想象,注重自我想象的描写,用自身的想象来衬托乐曲的美妙 。

       两者的相同点是都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突出音乐的美妙。

       二、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附原文:

       李凭箜篌引

       (唐)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诗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书说:“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这种描写还是一种常规的思维轨迹。然而,李贺却是写“老鱼”写“瘦蛟”,这样的艺术形象就十分奇异了。又如,诗中写到“教神妪”,如按一般思维程式,就会说李凭的技艺高超,是神女所传授的,这样的说法就已经是夸张了,这样的描写很多,不用例举。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这就不同寻常。再如,白居易写乐声“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样描写思维轨迹是一般读者能把握的;但李贺却说乐声把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之处震破,引出一天秋雨,这样的写法就新颖了。此外,芙蓉哭泣、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李贺想象奇异,描绘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幻想、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这首诗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这样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蕴丰富,变幻多样,也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神异的美,奇特的美,流动摇曳之美,这就是李贺这首诗具有的艺术美感。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诗人以这种手法,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类似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艺术幻觉”的真实之中,其实这也跟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十分重视的艺术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有相通之处,正是在这种浪漫主义的“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中,我们获得了一种类似康德所说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得以和谐合作与自由运动的快感。你看,诗人写李凭弹奏的乐曲,不论是“江娥啼竹素女愁”,也不论是凤凰叫,香兰笑,融冷光,动紫皇,舞鱼龙,逗秋雨,吴质不眠等等,这些情景,意象,如前所说,无不具有双重的或多重的含义,并不只是单纯从效果上来表现音乐。清人王琦就因为不太懂得这种“似景似情,似虚似实”、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的艺术辩证法的奥妙,把这首诗的几乎每句都当成了“显然明白之辞”,他自然就难以把握这首浪漫主义音乐诗的美学特征了。

       三、白居易的《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巳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好了,关于“李凭箜篌引原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李凭箜篌引原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