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书愤原文及翻译_书愤原文及翻译注释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书愤原文及翻译_书愤原文及翻译注释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书愤原文及翻译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书愤原文及翻译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1.书愤翻译及赏析2.陆游:书愤3.书愤 全文翻译4.书愤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书愤原文及翻译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书愤原文及翻译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
1.书愤翻译及赏析
2.陆游:书愤
3.书愤 全文翻译
4.书愤原文翻译注释解析
5.陆游的书愤全诗与译文
6.书愤全文
书愤翻译及赏析
书愤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
①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那:即“哪”
④瓜州: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江防要地
⑤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⑥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⑦斑:指黑发中掺杂了白发
⑧堪:能够
⑨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翻译: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做陆游十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敢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赏析:
中原北望气如山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的志向如山岳一般。表现了作者的志向雄伟,巍峨壮大。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河山的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对偶。写了两次胜利的抗金斗争。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祖国,统一祖国,以及对于朝廷无所作为的愤慨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对偶。写了作者早年立下壮志,还未实现,却已年老。表现了作者的衰鬓苍颜和壮志难酬。抒发了作者想要上战场杀敌却又无能为力的悲愤之情。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比。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早年气壮如山,如今衰鬓苍颜。抒发了诗人想要报效祖国却又风烛残年的悲愤。
陆游:书愤
书愤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书愤翻译注释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北望气如山: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书愤 全文翻译
《书愤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 :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赏析 :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扞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原文翻译注释解析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陆游的书愤全诗与译文
书愤原文翻译注释解析如下:原文:
书愤。宋朝,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景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士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
到如今警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疼,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士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
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领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
但悲愤而不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
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陆游曾向他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和革新政治的建议,使得朝廷主战气氛甚浓。隆兴二年春,陆游积极支持爱国将领张浚北伐,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势力日炽,张浚被罢免。
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是他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西北国防前线。他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形成了他的“却用关中作本根”。
山南行的战略思想,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但南宋朝廷无法容忍他策划北伐的活动。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
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
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作者采用列锦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
一处是在冬天,一处在秋天!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警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
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磺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
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蟠蟠。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
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
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警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
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陆游。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搞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扩展知识: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抒发了陆游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对南宋朝廷的愤懑。书愤这首诗表达了陆游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对南宋朝廷的愤懑。他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认为国家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
同时他也对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和官员们的腐败感到十分愤怒,认为这些因素阻碍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这首诗展现了陆游深厚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他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书愤全文
陆游的书愤全诗与译文如下:全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作者: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
书愤其五陆游的原文和翻译
臣自颍移扬翻译如下: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
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翻译:
我从颍州倒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
询问父老乡亲,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 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求死不能。”
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
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
书愤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好了,今天关于“书愤原文及翻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书愤原文及翻译”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上一篇:山坡羊 潼关怀古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