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西江月秋收起义背景_西江月秋收起义背景资料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西江月秋收起义背景_西江月秋收起义背景资料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西江月秋收起义背景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西江月秋收起义背景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1.秋收起义爆发于哪一年2.辛弃疾西江月(怀

西江月秋收起义背景_西江月秋收起义背景资料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西江月秋收起义背景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西江月秋收起义背景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

1.秋收起义爆发于哪一年

2.辛弃疾西江月(怀古之情)

3.古诗西江月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4.搜索毛主席写<<西江月.井冈山>>的背景资料

5.《西江月》诗人辛弃疾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6.西江月 井冈山的写作背景

西江月秋收起义背景_西江月秋收起义背景资料

秋收起义爆发于哪一年

       民国16年(1927)8月中旬,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特派员、湖南省委常委的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将中共安源特别区委改组为市,组织行动委员会,为秋收暴动作准备。8月31日晚或9月1日,毛泽东到达安源讨论暴动军事问题和布置安源、萍乡、醴陵、济阳、平江工家群众暴动问题。安源会议中决定,将驻安源、修水、铜鼓3外的警卫团,安源矿警队和各县工农武装合编为工家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并成立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各团负责人为委员。会议又确定,军队作占和民众暴动相互配合,夺取平江、浏阳、萍乡、醴陵和株洲,分3路合攻长沙:第一路,以安源工人及矿警队为主力,首先控制安源矿区,然后攻占萍乡县城和醴陵县城,会合醴陵、株洲工农群众,向长沙取包围形势。第二路,以平江农民和平江农军为主力,平江农军由修水向平江戟,鼓动平江农民在各地暴动,夺取平江,再向长沙进发。第三路,以浏阳农民和浏阳农军及卢德铭所部警卫团为主力,由铜鼓向浏阳进攻,鼓动浏阳农民在四乡暴动,夺取浏阳后,再与其他两路合攻长沙。会议还决定,以萍乡、安源为退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萍、安,以防敌人断了起义的退路。关于暴动日期,会议决定,关于暴动日期,11日安源、修水、铜鼓一齐发动,18日进攻长沙。按照湖南省委发布的暴动命令,9月9日,株萍铁路工人和粤汉铁路工人开始破坏铁路,断截敌人交通。11日凌晨,工农革命军第二团从安源出发攻打萍乡县城,但是由于敌人早有察觉,加强防守,革命军的攻城计划受阻。为了不延误省委所定16日合攻长沙的计划,于是决定放弃萍乡县城,一部分回安源留守,大部分转攻醴陵县城。在攻打醴陵的的战斗中,取得了极大的胜利。 当第二团11日攻打萍乡县城时,按计划当地工农武装开始暴动,以期夺取武器,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四团,并配合第二团攻打醴陵县城。12日凌晨暴动队伍占领株火车站,同时攻打团防局,夺取步枪12支,占领株洲镇 。当即召集数百人的群众大会,宣布暴动胜利。13日,第二团决定决定避敌锐气,放弃原定经株洲攻长沙的计划,改为北上攻取浏阳县城,以期取得浏阳农民的帮助,并与第一、三团会合。14日凌晨,第二团撤出醴陵县城,少部分回安源增援,其余的七、八百人则下经老关北上浏阳。16日上午一举攻克浏阳城。17日下午,敌军重兵包围突袭,第二团因为连克两城而产生轻敌思想,所以仓促应战而被打散。21日,毛泽东率领部队向萍乡退却,当天在萍乡桐木宿营。第二团战士、桐木籍安源矿工彭昌萍奉命留在桐木开展革命工作,他很快就组织起一支游击队,进行游击战争。22日,部队到达上栗市,得知萍乡县城和安源驻有敌军重兵,不能通过,遂绕道萍乡宜春边境南下,23日宿营小枧,24日傍晚到达芦溪宿营。次日清晨刚开往莲花县方向行进时,遭到敌军突然袭击,损失步枪200余支,死伤数十人,总指挥卢德铭牺牲。29日,部队到达永新三湾村,在这里进行改编,由1个师缩编为1个团,在安源组建的第二团官兵分散编入各连队。10月初,部队到达宁冈县,从此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满意请采纳

辛弃疾西江月(怀古之情)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词句亦稍有差异。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

        结尾以“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张孝祥一生英才奇气,如果说在《念奴娇。过洞庭》词中以“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豪迈气势,使南宋魏了翁为之倾倒,盛赞此首“在集中最为杰特”(见《鹤山题跋》卷二)。那么在这首词中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同样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更因为词人想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句,深深印在词人的脑海里,撼动着词人的心灵。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构思独到之处。

古诗西江月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一、西江月的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是一位备受赞誉的词人。他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词就是《西江月》。这首词描绘了辛弃疾怀念家乡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西江月位于今天的广东省茂名市,是一条干流长达441公里的河流。辛弃疾在南宋时期曾担任过茂名知县,因此对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西江月》这首词中,以月亮为象征,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西江月的描写

       辛弃疾在《西江月》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一句词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清风的凉爽,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他接着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和大自然的宁静。

       辛弃疾接着写道:“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一句描绘了夜空中的星星和山前的雨点,给人以广阔和深远的感觉。他最后写道:“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一句描述了他怀念故乡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他对故土的深情厚意。

       三、怀古之情

       《西江月》这首词中蕴含着辛弃疾怀念故乡的深情。他在南宋时期曾在茂名担任知县,对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这首词中通过描绘夜晚的月亮、清风、蝉鸣、稻花香、蛙声、星星和雨点等景物,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怀念故乡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感。无论是离乡背井的游子,还是在外漂泊的旅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念。辛弃疾通过《西江月》这首词,把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四、结尾

       辛弃疾的《西江月》是一首充满怀旧之情的词。他通过描绘夜晚的月亮、清风、蝉鸣、稻花香、蛙声、星星和雨点等景物,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情厚意。这首词不仅表达了辛弃疾对故乡的思念,也代表了每个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西江月作为一首经典的词作,流传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展示了辛弃疾的才华和情感,也让人们回忆起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可以通过这首词,感受到故乡的温暖和亲切。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会迷失自己,忘记了家乡的美好。然而,辛弃疾的《西江月》提醒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应该怀念故乡,珍惜家乡的一草一木。因为,故乡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参考文献:

       -辛弃疾.西江月.《全宋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搜索毛主席写<<西江月.井冈山>>的背景资料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这是作者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之下创作的。

《西江月》诗人辛弃疾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

       ,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作法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战斗场面,下阕写战斗经过。全词主要特点是采用描写与叙述的方法来写,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炼,极富艺术感染力。

西江月 井冈山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生平大事记

       (华中科技大学 徐汉明 编)

       一一四○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一岁

       五月十一日(公历五月二十八日)辛弃疾生于山东历城四风闸。

       [父辛文郁早年逝世,由祖父辛赞抚养。祖父在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做金国的县令,当辛弃疾到了读书年龄时也跟到谯县。亳州有个叫刘瞻的人,长于作田园诗,当地负有时名,辛弃疾拜他为师,与党怀英同学。]

       一一五四年(宋绍兴二十四年)十五岁

       由济南府保荐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考试虽然失败,但给了他一个观察敌情的机会。

       一一五七年(宋绍兴二十七年)十八岁

       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借机更加了解了敌情。

       一一六○年(宋绍兴三十年)二十一岁

       祖父辛赞逝世至晚当在本年。

       一一六一年(宋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二岁

       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举行起义,后投归耿京起义军,委任为掌书记。

       一一六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二十三岁

       正月,耿京派贾瑞、辛弃疾等人奉表南归,十八日到达建康(今南京市),当天被皇帝赵构召见,授辛弃疾右承务郎。

       被召见之后回起义军营,途中得知叛徒张安国等人杀害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有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

       南归后,任江阴签判,协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一一六四年(宋孝宗隆兴二年)二十五岁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

       一一六五年(宋孝宗乾道元年)二十六岁

       向孝宗赵眘奏进《美芹十论》。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六年(宋孝宗乾道二年)二十七岁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七年(宋孝宗乾道三年)二十八岁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八年(宋孝宗乾道四年)二十九岁

       任建康府通判。

       与建康行宫留守史正志、军马钱粮总领叶衡及赵彦端、韩元吉、严焕等人来往,参与游从宴会,酬答唱和,开始歌词创作活动,确定了以后长短句的写作方向。

       一一七○年(宋乾道六年)三十一岁

       在延和殿受孝宗皇帝的召见,进奏《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及《议练民兵守淮》两疏。

       召对之后,调任司农寺主簿。

       把收复大计写成《九议》给宰相虞允文。

       与在朝中任职的张木式 、吕祖谦来往,相与游从。

       一一七二年(宋乾道八年)三十三岁

       春,由司农寺主簿调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因滁州连遭灾荒,人烟冷落,城郭萧条,居民逃荒在外。到任后,宽征薄赋,恢复市场,使荒陋的面貌很快改换过来。

       把滁州新市场的一处建筑取名为繁雄馆。又修建奠枕楼为当地居民登临娱乐的场所。

       有奏议上朝廷,论敌我形势,但得不到朝廷的反应。

       一一七四年(宋淳熙元年)三十五岁

       春,离开滁州,到建康留守叶衡幕中做了几个月的参议官。

       秋,登建康赏心亭,写下了著名的词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秋冬之交,叶衡入朝为相,辛弃疾因叶衡的推荐而被皇帝召见,召见之后,便留在临安(今杭州)做仓部郎官。

       一一七五年(宋淳熙二年)三十五岁

       六月任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讨捕于四月起事的茶商赖文政。七月,离开临安到江西接任。经辛弃疾的策划和部署,赖文政亲身到辛弃疾处投降,被押到江州处以死刑。因灭茶商军有功,加秘阁修撰职名。

       一一七六年(宋淳熙三年)三十七岁

       秋冬之际,改任京西路转运判官,到襄阳就职。

       一一七七年(宋淳熙四年)三十八岁

       春,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冬,江陵驻军中的统制官率逢原纵容其部曲殴打当地百姓,辛弃疾上疏论奏此事,建议对横行的军人和统制官加以惩处,因率逢原在朝廷有得力的后台,奏章未被采纳,反以帅守与驻军不能协同为由,被调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的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一一七八年(宋淳熙五年)三十九岁

       本年暮春被召往杭州做大理少卿。经吕祖谦介绍,与陈亮相识,成为好友。

       下半年,被调任湖北转运副使。

       一一七九年(宋淳熙六年)四十岁

       三月,改作湖南转运副使。自湖北调任湖南时,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饯行,辛弃疾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向朝廷奏进《论盗贼札子》。

       秋,调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一一八○年(宋淳熙七年)四十一岁

       对湖南土豪劣绅欺压乡民的武装组织乡社进行整顿。

       创置湖南飞虎军。

       冬,秘阁修撰被改为右文殿修撰,并再次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隆兴府遭严重旱灾,到任后,立即采取措施,举办救荒工作。

       一一八一年(宋淳熙八年)四十二岁

       七月,因举办救荒工作有功受奖,升为奉议郎。

       春初,在江西信州上饶兴建带湖新居庄园。高处建舍,低处辟为稻田。主张“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把新居特取名为“稼轩”,并以此作别号。

       十一月,由于谏官王蔺的弹劾,官职一并被削夺。

       冬,带湖新居落成。罢官后,回到上饶带湖新居。

       一一八二年(宋淳熙九年)四十三岁

       闲居上饶家中。

       一一八三年(宋淳熙十年)四十四岁

       春,友人陈亮来信,说秋后来访,但后来因陈亮被诬下狱没有来成。

       一一八五年(宋淳熙十二年)四十六岁

       与信州守郑汝谐常有来往,酬唱甚多。

       一一八八年(宋淳熙十五年)四十九岁

       正月,第一本词集《稼轩词甲集》由门人范开编定印行。

       在与上饶接壤的铅山县境内的期思渡修建了一座别墅,取附近一清泉名为瓢泉。瓢泉附近是一座连绵百多里的名山,主峰叫鹅湖,山下有座寺院叫鹅湖寺。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曾在这寺院里辩论过哲学方面的问题,是学术史上有名的胜地。辛弃疾常和他的朋友去鹅湖寺游憩。

       冬,友人陈亮来访。辛弃疾与他鹅湖同游,瓢泉共钦,长歌相答,极论世事,两人纵谈十日,成为南宋词坛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有《贺新郎》一词,写与陈亮纵谈的喜悦和陈亮去后依依惜别的心情。从此以后,他们书信往来,彼此唱和,交谊日深,直到陈亮逝世。

       一一九二年(宋绍熙三年)五十三岁

       被起用为提点福建路刑狱公事,春初赴任。

       九月,福建路安抚使林枅[木千干ji]死,辛弃疾兼代福建路安抚使,直到年终。

       是时,与在建阳闲居的朱熹往来,游从甚繁,并常向他征求处理福建政务的意见。

       向朝廷上疏,建议推行经界(清查地亩所有权与均平赋役负担)和改变盐法。

       年末,得知皇帝要召见他。

       一一九三年(宋绍熙四年)五十四岁

       因皇帝要召见,正月初从福州启程,途经建阳同朱熹会晤。到杭州,陈亮也特地跑来相会。

       被皇帝召见,奏进《认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就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几点意见,但没有受到重视。奏对之后,留在朝廷做了半年的太府卿。

       秋,职名被提名为集英殿修撰,派做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使,重到福州。

       一一九四年(宋绍熙五年)五十五岁

       友人陈亮逝世。

       七月,由于谏官黄艾的弹劾,被罢官,只给一个挂名的闲散差事,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八月,回江西上饶,继续他的退休生活。

       九月,因御史中丞谢深甫提出弹劾,职名由集英殿修撰降为秘阁修撰。

       一一九五年(宋宁宗赵扩庆元元年)五十六岁

       闲居上饶家中。

       春,在铅山期思的新居全部落成。

       十月,由于新御史中丞何澹再次提出弹劾,秘阁修撰的职名被削夺。

       一一九六年(宋庆元二年)五十七岁

       带湖居宅失火,全家移居铅山期思瓢泉新居。

       九月,又有朝廷言官提出弹劾,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的空名也被削夺。到此,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被削夺得干干净净。

       (辛弃疾在这之前和之后的闲居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同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游山逛水、饮酒赋诗中消磨掉的。表面看来澹泊冷静,放浪林泉,不关心世事,实则胸中燃烧着炎炎烈火,不忘恢复失地,借歌词为陶写之具,抒爱国忧民之情。)

       一一九八年(宋庆元四年)五十九岁

       恢复集英殿修撰,又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一二○○年(宋庆元六年)六十一岁

       三月,友人朱熹在武夷山中逝世,辛弃疾为文往哭之。

       一二○三年(宋嘉泰三年)六十四岁

       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是时,与在绍兴三山闲居的爱国诗人陆游往来,辛弃疾谷为陆游建一新舍,陆游没有接受,新舍未做成。

       年末,宋宁宗召见,临行前去三山向陆游告别,陆游写长诗一首送行。

       一二○四年(宋嘉泰四年)六十五岁

       正月,宁宗赵扩召见,辛弃疾陈述对付金人的意见,主张北伐,要有一段时间做充分的准备,提出应把用兵任务交给元老大臣。

       三月,派任镇江知府。到镇江后积极为对金用兵作准备,预制了一万套军服,计划招募一万名士丁。

       一二○五年(宋宁宗开禧元年)六十六岁

       六月,调任隆兴知府,未到任,又因谏官弹劾,新令撤回。

       秋,怀着满腔忧愤返回铅山。

       一二○六年(宋开禧二年)六十七岁

       春,被起用做浙东安抚使,辛弃疾上疏辞免。

       五月,朝廷正式发布伐金的命令,各路军队在韩侂胄指挥下都溃败下来,失败的原因,不出辛弃疾的预见,鲁莽从事,准备不够。

       十二月,进龙图阁待制,派知江陵府,未就任。南宋向金求和,朝廷又召辛弃疾到杭州秦陈对时局的意见,拟任兵部侍郎,一再力辞,不肯出山。

       一二○七年(宋开禧三年)六十八岁

       召对之后,春,从杭州回铅山。八月,身染重病,在铅山家中养病。

       秋,金人以索取韩侂胄的首级作为议和条件,韩侂胄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来为他声援,任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疾速到临安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病已沉重,卧床不起,只得上章请辞。

       九月初十日,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铅山县南十五里阳原山中。

西江月井冈山背景故事是什么?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岿(kui1)然:高峻独立。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

       岭。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

       ,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作法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战斗场面,下阕写战斗经过。全词主要特点是采用描写与叙述的方法来写,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炼,极富艺术感染力。

       词首两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展现了我军民战备的气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我军的胜利作了铺垫。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我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人民战争图景啊!说明我方早已严阵以待。『敌军围困万千重』。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我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然而勇敢的革命军是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岿然不动』。而『岿然』一词,庄严雄伟,充分表现了我军巍然屹立的雄姿。下阕开头,『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词写出了我军战胜敌人的原因。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当时,红军敢于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又充分重视敌人。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期,就指出:『巩固此根据地方法: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工农红军和全体井冈山革命群众不但这样做了,而且更在精神上团结一致,同仇敌忾,铸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正如所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事实正是如此。『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我军民,同时与上阕我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据参加战斗的人回忆:黄洋界战斗激战了一昼夜击退了敌军四次冲锋、打垮敌人一个团之后,次日中午在作战的关键时刻,我军从茨坪调来的迫击炮,两发炮弹命中敌人,敌人惊惶失措地大叫:『不好啦 我们被红军包围了。』便乘黑逃跑了。

       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对比手法,增强艺术效果。一是敌我对比:『敌军围困万千重』,气焰嚣张,外强中干,而『我自岿然不动』,斗志昂扬,坚守阵地。二是敌初来时气势汹汹,但最后当我『黄洋界上炮声隆』时,『敌军宵遁』了。读到此,不禁让人拍手称快!

       还有善用古词、成语、简练、古朴、庄重。『旌竞旗』、『鼓角』、『相闻』、『岿然不动』、『森严壁垒』、『众志成城』、『宵遁』等,分别表现出其艺术特色,增加了感染力。

       典型概括也是这首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在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词里所描写的战斗是一个典型形象,它高度地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我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同时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它是所有革命根据地能够胜利发展的生动写照。

       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31团在永新附近将敌围困在永新县城30里内达25天之久,而朱德、陈毅则率领红军主力28、29团向敌占区茶陵、酃县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茶陵,因而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

       但正当此时,28、29团向湘南冒进,结果在郴州先胜后败,红29团几乎全军覆没,剩余部队同28团一起向桂东转移。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亲自率31团前往桂东迎还红军主力,这时留守井冈山的仅剩31团的一营,敌人正是乘此机会纠集4个团向黄洋界哨口进攻。

       黄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的茨坪约25华里,是宁冈、永新、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敌我力量虽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该词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根据可知的参考资料来看,时间大约是9月5日前后在遂川大汾,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汇报后,毛泽东有了感触,才能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

扩展资料:

       《西江月·井冈山》

       现代 毛泽东

       原文: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译文:

       战旗在山下摇荡,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傲岸不可撼动。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今天关于“西江月秋收起义背景”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