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雨霖铃柳永拼音_雨霖铃柳永拼音版原文
zmhk 2024-08-31 人已围观
简介雨霖铃柳永拼音_雨霖铃柳永拼音版原文 对于雨霖铃柳永拼音的问题,我有一些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可以为您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1.宋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说”字读音之疑?(一)
对于雨霖铃柳永拼音的问题,我有一些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可以为您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1.宋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说”字读音之疑?(一)
2.柳永,雨铃霖的全文及注解
3.《雨霖铃·柳永》原文与赏析
4.柳永雨霖铃原文及翻译
宋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说”字读音之疑?(一)
对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我比较欣赏,故常念念不忘于心;然而自从接触以来,一直有一个大胆而没有根据的怀疑,不作浅说,望方家共同研究考证。
原文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关于此词中最后一字“说”,一般认定为应该读作shuo,普通高中教科书上都是以shuo为准,我第一次接触便觉得读来别扭,认为应该读作yue且为入声字。当时自觉浅薄,不做计较,久而久之,读作shuo至今仍然别扭,且越读越别扭。故更加断定应该读作yue。东汉许慎《说解文字》的“言”部,对“说”字解释如下:
“说,说释也。从言、兑。
一曰:谈说。”
既说,喜悦的意思。由言、兑二字形成会意字。还有一种解释:说,就是谈话的意思。
目前“说”字的读音无外乎shuō;shuì;yuè三种。
《易·困》。虞注:“兑为说。”
《诗·召南·草虫》有句“我心则说”;
《诗·北风·静女》亦有句“说怿女美”;
《韩非子·内诸说上》又有“宣王说之”;
《韩非子·五蠹》有句“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墨子·公输》亦有句“公输盘不说”;
《战国策·魏策》有句“秦王不说”;
《论语·学而》则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句。
以上经典章句中之“说”字之含义不言自明。尤其是《韩非子·五蠹》有句“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一句中之“说yue”字,颇有意味。
言至此处,不妨回到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来,末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中之“说”与《韩非子》此句有同也有不同。
下阕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中“别”、“节”、“月”与“说”当押韵,此其一!
就此词所表达的情感而言,柳永本人情绪是怅惘无奈甚至悲苦的,“说yue”\“说shui”\“说shuo”三种读音放在此处看似只是一个在读音上咬文嚼字的问题,实则是三种不同字义的解释,释义不同,所蕴含之情感自然有所区别,而且是大区别;首先要排除的便是“说shui”的读法,因为这种解释与该词本身自相矛盾。“说shuo”的读法最普遍,普遍到无人怀疑,但我认为有待再考证。“说yue”的读音与解释最为切合实际。为什么要这么说,自然避免不了要对两种读音以及两种读音之下的释义做一番辩解。我的理由是这样的:
婉约词之表达习惯使然,根据作者整篇弥漫的感情基调而言,“说shuo”显然不够,假使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shuo”作者当时仅仅盼望“说shuo”显然是不够的,“说shuo”只能单纯的体现在语言层面,无意间淡化了此词中所要表达的那种高度凝重深彻的表达欲(或倾诉欲)与分享欲望以及体验欲;而“说yue”不但包括了“说shuo”所能解决的表达欲(或倾诉欲),同时更深彻的层面在分享欲与体验欲上。总而言之,“说yue”的读音以及该读音背后的释义将作者的原始感情挖掘的更深彻,无论是从音韵角度而言,还是从词本身要表达的情感体验意义而言。“说yue”的读音以及该读音背后的释义更贴切。
以上是我目前简单而形而上的推测,或欠缺逻辑上和材料上的严格论证,有待商榷。
在这里其实牵扯到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对于材料的要求一定要有,而且是最有力的证据;经学家所惯用的训诂方法也相当宝贵,但我要说的是:
一、材料并非100%正确,、;
二、训诂的方法对于主观色彩浓烈的诗词作品(特别是婉约词)或许未必篇篇句句适用;
三、在词作品中,就作品本质而言,是没有逻辑可循的,艺术作品鉴赏不同于分析事理,但其中并非没有逻辑,那么逻辑在哪里?在形式中找--------比如诗词的韵脚便是破译读音之谜的密码。除了材料、释义、逻辑等客观的、理性思维的因素,对于审美以及作者心境的领会尤其重要。陈寅恪先生所讲的“了解之同情”一理念,大概与之相似。
简单的说出了一点疑问,或许幼稚可笑,有井底之蛙之嫌;又或许是一个突破口,这种疑问或许将在不久的将来印证我的另一个观点:“诗言、文言不可译”,且待之·······
关于柳永代表作之一《雨霖铃·寒蝉凄切》的一字之问,姑且说到这里,此文并非定论,仅为一问而已。待方家指点、解惑;在此拜谢
——请关注下一篇
————《“柳词说”字读音考》————
柳永,雨铃霖的全文及注解
柳 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①,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④。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⑤,
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在北
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
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他的词,铺叙展
衍,不事雕饰。
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深受人们的喜爱。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
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
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
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
幽艳,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俞文豹《吹剑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浅品闲评: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俗不伤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的婉约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情、景、意都写得文思高绝,内藏无限画意和水墨色彩、浓淡的情思交错、忽强忽弱的词采,和出变化多端的音乐意韵。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这首词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词中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时与一位情人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他在倾吐难以割舍的恋情与离愁别恨之时,也寄托了自己终身失意的感慨。
可以想象:在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柳永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的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蒙蒙雾气一片;一夜飘流之后,词人柳永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他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在这首词里柳永用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傍晚云雾浓重、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来比喻自己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畅、心情的沉重压抑和愁绪的无边无际。又将“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在这里,柳永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雨霖铃·柳永》原文与赏析
《雨霖铃》①
宋 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②都门帐饮无绪,③留恋处,④兰舟催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念去去、千里烟波,⑦暮霭沉沉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⑦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停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篷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鉴赏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柳 永·《雨霖铃》评解及赏析
[编辑本段]
★评解
寒蝉凄切①,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④.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⑤,
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在北
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
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他的词,铺叙展
衍,不事雕饰.
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深受人们的喜爱.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仁宗知道后认为柳永过于狂妄,不准录取,而招致他屡试不第.一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以致颓废放纵.晚年才考取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作品概括为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男女情爱的苦痛,三是羁旅行役的悲伤.其作品往往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作品集《乐章集》.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刘熙载〈〈艺概〉〉)但全词情调过于缠绵,低沉伤感,有消极影响.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赏析
赏析一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赏析二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埃 卦诠蠢栈肪常淮涡蠢氡鹗焙颍 卦诿栊辞樘 辉傩幢鸷笙胂螅卦诳袒 睦怼H 霾愦危 悴闵钊耄 硬煌 忝嫔闲淳±肭楸鹦鳎 商疚 壑埂?br>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认为: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段秉武)
柳永雨霖铃原文及翻译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词是柳永的一首名作。宋人俞文豹的《吹剑录》中记有一段与此词有关的故事,说苏轼在担任翰林学士时,问一个善于唱歌的下属官吏:“我词何如柳七(柳永)?”那人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故事说明,苏轼和柳永的词风,迥然有别;《雨霖铃》是体现柳永词独特风格的代表作。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从作品中听提到的“都门”、“兰舟”和“楚天”来看,这首词表现作者将要离开京城,从水路远去南方时,与恋人惜别的情景。词的上片主要以实笔明写别时的光景,下片主要以虚笔拟写别后的状况。上下连贯,虚实相映,浑然成篇。
上片,分三层叙写临别的气氛、场面和离人的去向。一开头,就以带有特征性的词语,创造出一种充满离愁的气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天枝头的蝉鸣,在平常人听来或许无所谓,但惜别的人听了却别是一番滋味,那声音仿佛特别凄凉悲切。“长亭”,是分别时最易触人情怀的场所。长亭晚照,景象昏惨,使人离愁难忍。一阵“骤雨”,又使离人愁绪骤增几分。
接着集中描写分别的场面:“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忍分别的离人,自然也无心饮酒。“无绪”,是因为有情“留恋”,然而“兰舟”却无情地催促。话到别时语更多,但千言万语,却因心情激动而竟说不出,只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相对默默,泪水汪汪。“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语”,更显出内心深处的愁绪万端。类似这样的描写,柳永在另一首写临别的《鹊桥仙》中也运用过:“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这些话集中而又突出地表现了一种极其复杂的难能表述的特殊情感,给人以不平常的印象。
欲留无法留,惜别偏分别:“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个“念”字,语意急转直下,从依依惜别,进而揭开了离别的帷幕。在两个长句中,连用两个“去”字和两个“沉”字,既显示了千里漂泊之苦辛,离愁别恨之深沉,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拟写别后的情怀。
下片词意也分三层,按时间顺序写古、今和将来。先宕开一笔,泛写对离别之感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古人一般都认为多情人的离别是凄凉的,特别是在春秋两季千里远别,更容易撩人愁绪。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江淹在《别赋》中亦云:“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九辩》和《别赋》中的意思,并且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推衍成永久的、普遍的情况,从而扩大了它的意义。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说:“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点。”这两句,在章法上也有这种妙处。把它插在过片处,既遥接开端,对应上篇,又申发词义,领起下文。
“今宵”两句,即“伤离别”的写照,是“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深一层的推想:扁舟夜发,待酒消人醒,已是晓风轻拂,残月微明,那时只身异地,不见恋人,对景伤情,悲凉难忍!这两句行文也有特点,以设问提顿蓄势,不平庸,有波澜。
末了两句,再作更深一层的拟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前面多以凄凉的景色写悲切的心情,而这几句却变换了笔法,以美景反衬悲情。葛立方《韵语阳秋》中说:“天地间景物非有厚薄于人,惟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慊(不满意),则景物与我漠不相干。”“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本都是非常值得欣赏和流连的,但因孤身漂泊,无人共语,而觉景如虚设,倍感遗憾,并由遗憾进而突出了内心的怅惘情绪。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柳永在这里故意把情与景写得极不相称,造成情与景的对立,从而曲折又细腻地反衬出离人别后孤身独处的心境。这比正笔直写更能增强艺术效果。
为了更具体地了解《雨霖铃》的风格,还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情景相托,委婉铺叙。
词是一种抒情诗。无情则无以为词;无景无物,则情往往无所依傍,容易失之枯燥空洞。因此词人在作品中常常欢喜创造一种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雨霖铃》在这方面最成功的地方是:选择好,组织好,点染好。柳永离别京城和恋人时所见景物,绝不止词中所写的这些,但他没有样样都写;而词中所写,又非样样亲见。写入词中的,是经过严格选择的、最能体现其特定情感的景物,其中不仅有眼前的实有景物如“寒蝉”、“骤雨”,还有别后的拟想景物如烟波暮霭、岸柳残月。这些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所特有的感情:无法言传的分手之苦,难以尽述的漂泊之愁。精心选取了合适的景物,还要巧妙地组织,才能有效地表达感情。这首词,在景语和情语的安排上,章法井然,分合有序。开头三句是景语,“都门”四句是情语,“念去去”两句又是景语,下片“多情”两句复为情语,“今宵”两句再是景语,最后四句情景合说。这样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律,情语景语互为交错,互作映托,互相糅合,较好地表达了起伏不平的而又曲折细腻的情感。全词中“今宵”两句最为人激赏,千古流传。它的妙谛,刘熙载在《艺概》中作过说明:“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使抽象的情感具体生动,使具体的景物孕含丰富的内容。情景交融,情景相托,不仅让人看到眼中之景,更引人联想到景外之人,人处之境,境况之悲。
作为一首慢词,《雨霖铃》铺叙展衍,舒卷自如,构思完密,起伏协调。从写景看,有实景、虚景,有远景、近景,有深景、浅景;从抒情看,有情事,有情态,有情景;从叙事看,由向晚叙说到日暮,由深宵叙说到拂晓,由眼前叙说到“经年”。写景、抒情、叙事三者安排得当,回环反复而又一气贯注,通篇浑然成为整体,曲折详尽地表达了较为复杂的内容。
通过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可见《雨霖铃》确实迥然不同于“大江东去”声宏气迈的壮歌,而是一首低沉凄抑、缠绵多感的怨曲。
《雨霖铃》借助艺术形象所展现的思想,无论是对京城的眷怀,或是对恋人的伤别,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颇受市民大众的欢迎。《雨霖铃》是宋元时期广为流传的“宋金十大曲”之一。郑麟趾的《高丽史·乐志》中就载有《雨霖铃》。
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尤工于羁旅行役。(〔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
李攀龙云:“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草堂诗余集》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与秦少游“酒醒处,残阳乱鸦”同一景事,而柳尤胜。(王世贞《艺苑卮言》)
波翻太液名虚负,只博当筵买笑钱。不是“晓风残月”句,未应一代有屯田。
(王僧保《论词绝句》)
预思别后情,况工于言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评)
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谣波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其鄙俚过甚者,不无乐工歌儿所窜改,可断言也。(〔清〕夏敬观《吷庵词话》)
?
柳永雨霖铃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赏析: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古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
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雨霖铃柳永拼音”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