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雨打芭蕉闲听雨_雨打芭蕉是

zmhk 2024-08-31 人已围观

简介雨打芭蕉闲听雨_雨打芭蕉是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雨打芭蕉闲听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雨打芭蕉闲听雨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1.江南夜半听雨声读后感?2.雨打芭蕉有什么内涵3

雨打芭蕉闲听雨_雨打芭蕉是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雨打芭蕉闲听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雨打芭蕉闲听雨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1.江南夜半听雨声读后感?

2.雨打芭蕉有什么内涵

3.散文丨雨打芭蕉一点愁

4.雨打芭蕉落闲庭的作品选读

5.李清照雨打芭蕉的全诗是什么?

6.李清照雨打芭蕉的全诗

雨打芭蕉闲听雨_雨打芭蕉是

江南夜半听雨声读后感?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余光中先生有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仅这名字就让人喜欢,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写点什么。

       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该涌起多少回忆和感慨。

       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沥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家破国亡的悔与痛。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

       “昨天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乌夜啼》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

       这样的句子在国亡后后主客居卞京时俯拾皆是,但在早年的词作里,却几乎找不到关于雨的任何意

       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雨天与黑夜具有同样的品质,它遮蔽了世界的喧嚣,让世界在雨声中回归单纯,同

       时让心在雨中回归本质。也难怪,雨在很多文人眼中会成为一种感伤的情感符号,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

       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关于这一点,最恰切的例子,大概要数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

       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这首词中,作者只剪取了听雨的三个片断,却表现了少年、中年以及晚年听雨的不同人生际遇和情

       怀,特别是亡国后的悲苦心境,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无限惆怅。

       不过同样是听雨,所得却会迥然不同。

       “山中一夜雨,树梢百丛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盛唐诗人的句子,洋溢着生命的

       欢快和喜悦。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到了晚唐,那雨声中更多的

       是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和那个时代的气氛一样。

       当然,在雨声中的感悟,也与生命个体的气质相关,象苏东坡这样乐天知命的人,你很难在他的话语

       里寻觅到雨中的哀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

       啸徐行的样子,这真是一个天真烂漫充满生命激情的人。作者在词前小注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作此。要知道,这一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东坡正谪居黄州,处于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期,但作者的笔下没有凄风苦雨,而是一派乐观开朗的

       心境。东坡一生还写过不少与雨有关的诗文——如《喜雨亭记》,“细雨斜风昨小寒”,“白雨如珠乱入

       船”,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东坡笔下的雨都是元气淋漓的雨,如同他的一生。

       对雨的迷恋似乎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你总能在他们的文字里听到若隐若现的雨声。

       在现代作家里,周作人大约是对雨最情有独钟而情感又最为复杂的一位了。周作人喜欢雨,他把自己

       的书斋命名为“苦雨斋”,有两本散文集分别叫作《雨天的书》和《风雨谈》。在《风雨谈》小引中,周

       作人说:这个题目我很有点喜欢。……我取这《风雨》三章,特别爱其意境。另在《雨天的书》自序二中

       ,周作人写道:但这个题目我很喜欢,现在仍旧拿了来作这本小书的名字。《雨天的书》中有一篇十分著

       名的散文《苦雨》,其中有一段说:卧在乌蓬船里,静听打蓬的雨声,加上 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

       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说到底,周作人喜欢雨,是喜欢它造成的迷离的梦一般的诗境。然

       而,梦终究不过是梦而已,在现实的苦雨斋中,周作人体会到的却不是诗意而是人生的琐屑无奈与苦痛。

       当全国抗战的风雨声响彻神州之际,周作人却躲进他的苦雨斋里,但他编织的雨的迷梦很快就破灭了,他

       不得不很快作出选择,走出了人生最不光彩的一步。或许,自那以后,夜雨敲窗之际,周作人听到的再也

       不是诗意的雨而是人生的凄风苦雨了罢。

       外国文人对雨的兴趣似乎不如中国的这样强烈,这可能也算中外文学的差别之一,至于其间的原因却

       说不出。我所知道的唯一一本与雨有关的书是英国十八世纪的作家约翰?史密斯的《book for a rainly

       day 》,译成中文也可叫作《雨天的书》,不知周作人的书名是否就来源于此。可惜的是这本书我没有见

       过,只在诗人布莱克的诗集中读到了一节引用的话,据说作者是布莱克的好朋友。倒是一首清新的与雨有

       关的小诗让人印象难忘,诗中写道:我的房间变暗/几乎是正午/深蓝色的天空/一块挡雨板,雨最后落下

       来/疗治女孩的伤口/自悲伤变形的早晨/拯救她们……/我们在最后一阵细雨中舞蹈。这首诗名叫《女孩和

       雨》,作者是英国的当代诗人佩内洛?夏特尔。这样一些写雨的零星的片断当然不能和中国源远流长的传

       统相比,不过也可看出,雨的诗意的意象不是中国文学所专有,它是具有世界性的。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这是一种至高的人文理想,但不可否认的是诗意正被后现代的社会事

       实所驱逐。雨也正在从我们的文本中消失,逐渐蜕变成一种纯自然现象。你很难设想一个居住在都市森林

       中的人还有听雨的闲情逸致,即便有,他又能听到什么呢?大概只有雨滴打在坚硬的街道和水泥屋顶上所

       发出来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声音吧,而那差不多是一种让人厌烦的噪音。谁还能体会到“雨打芭蕉读红楼”

       诗意,谁还能听到雨在大自然中所演奏出的天籁般的音乐?也许有一天,雨只是天气预报中的一名词,而

       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出门带好雨伞。

       本文转载自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雨打芭蕉有什么内涵

这句话的意思是雨声打在芭蕉没有忧愁。

       “雨打芭蕉闲听雨,道是有愁又无愁”这句话表达的是,尽管雨打芭蕉,但听雨的人内心并无愁绪,反而是因为听雨而产生了愁绪。这是因为听雨的人内心有断肠事,听到雨打芭蕉的声音才会引发他的愁绪。

       这是一种矛盾的情感,表面上看似无愁,实则内心充满了愁绪。这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通过自然现象反映出内心的情感变化。

散文丨雨打芭蕉一点愁

       雨打芭蕉内涵如下:

       1、表达孤独和忧愁:雨打芭蕉的声音如同泠泠的琴声,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和忧愁。这种情感常常被文人墨客借以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忧愁,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柳枝词》中的“轻罗小扇扑流萤,坐看牛郎织女星”,以及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芭蕉雨》中的“芭蕉得雨更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2、寓意人生无常和变化:芭蕉叶易老,雨水打在芭蕉叶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如同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这种寓意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生的无常和变化,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以及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芭蕉雨》中的“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

       3、表现思乡之情和相思之苦:南方多芭蕉,雨打芭蕉的声音常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和相思之苦,如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拾画》中的“芭蕉叶下秋光瘦,离别家乡白尽头”,以及清代女诗人吴绡的《赋得芭蕉》中的“芭蕉叶长近经秋,几处寒林尽暗愁”。

       4、表现闲适之趣和幽雅之情:雨打芭蕉的声音清脆而优美,常常被用来表现闲适之趣和幽雅之情,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的“芭蕉叶映银烛背,一夜秋声落雁声”,以及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芭蕉雨》中的“芭蕉听雨看风去,何处人间作好人”。

雨打芭蕉落闲庭的作品选读

       我一直认为,雨打芭蕉是文人墨客故弄玄虚的无聊话题。曾经在浙中、皖南山区旅行,住在民宿客栈里,无意中听过几回雨打芭蕉,想华丽丽地说忧愁,说相思,说心绪,无奈天资不慧,感觉雨打芭蕉很平常,没有他们说的那样有意境。

        生活,是一张无形的网。我虽还未识破愁滋味,却要欲说还休,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

        一夜有雨,一片蕉声让正在梦中的我醒来,靠在枕边,从乡下移居城市十多年的经历,并不远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不经意间莫名想起一首词:“何故闲来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竟悔当初未种桃,叶也青葱,花也妖娆,如今对镜理云髻,诉也无言,看也心焦。”

        芭蕉,这种诗意的植物,将它宽阔的绿叶,伸展出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从古自今,芭蕉总是和雨相伴而生。静听雨敲打在雨棚上的声音,轻轻重重轻轻,夹杂着一股股细流潺潺泻下,时而细细密密淋淋漓漓,时而又稀稀疏疏淅淅沥沥,单调中自有一种柔婉。

        听着不肯停歇的雨滴,打开床头灯,撩开薄薄的窗帘凝望雨中的芭蕉,晶莹的雨珠,似坠欲坠地挂在肥大的蕉叶上。芭蕉是柔弱、雅致、多情的,它似乎还是忧郁和寂寞的。雨中的芭蕉,摇曳生姿,楚楚可怜,蕴藉着一种淡淡哀痛。

        夜雨一点点淋在芭蕉上,打在芭蕉上。雨水顺着长长的蕉叶,一滴一滴落地。蕉心长卷,宛若满怀悲愁无法释怀,隐约有着绵绵不尽的情思,一种莫名的情绪,在夏日里慢慢滋长。

        也许是思念,也许是一种稍许的愁绪,在这一滴滴雨打芭蕉的声音中,更深更重。倾听那雨打芭蕉的天籁之音,记忆深处,那些曾经的往事,就像一缕缕雨丝被蕉叶弹起,成为穿透时空的回响,萦绕在心上。

        芭蕉叶大,舒卷有致,雨滴在经络分明的蕉叶上,铿然有声,最容易拨动人的心弦,勾起人的遐思。雨点时缓时急,落在芭蕉叶上像山泉淙淙,却又更加柔和;像切切私语,又多些清越,悠然婉转。

        其实,芭蕉雨不过是一种天籁,一种大自然的声音,但多情的人们总能从自己的情感出发,衍生出千般妙韵,万般心曲。

        在多愁善感的诗人眼中,芭蕉雨声忧愁、悲伤、哀思的。雨打芭蕉所含蕴的愁苦、凄清的意境,是人们用愁怨来人为构筑的,只有心中闲淡几许,才会梦逐雨打芭蕉。所以,人间的幽怨几许,都怪不得芭蕉夜雨。倒是在清寂的夜晚,倾听芭蕉夜雨,可以让人远离红尘纷扰,多少能给感物伤怀者些许慰籍。

        听雨一点一滴地敲击着碧绿的蕉叶,漫漫长夜,显得越发寂寥和冗长。尤其是那些长年累月辗转在人生旅途中的天涯游子,那澹澹笃笃的蕉雨,又怎么能不把缠绵的思念、悠悠的乡情,以及不可名状的忧愁一起兜上心来?

        静寂的雨夜,辗转难眠。窗外苦雨潇潇, 嘀嗒嘀嗒地敲打在芭蕉叶上,格外清晰。一滴滴、一声声,敲击着人的心扉,仿佛心中的愁绪一般,似乎没有尽头……

        雨打芭蕉在江南一带经常见到,逐渐地,它成为文人墨客的一种审美对象。阵阵雨帘,心头竟也是湿漉漉的。我虽算不上文人墨客,却也算是个多愁善感之人。虽不至于见花落泪,对月伤怀,偶尔还是免不了附庸一番风雅。

李清照雨打芭蕉的全诗是什么?

       蕉窗

       作者:朱千华

       读岭南园林,斑驳而且苍凉,繁华阅尽,给人缥缈之感。烟柳拂岸,人物幽远。很多古园林,那些沧桑阁楼,旧式家具,不甚明亮的厅堂,斑驳的廊柱,没落颓废,总让人感到旧宅中,老爷正襟危坐,双手拄杖,胡子花白。但园芭蕉却是新绿可人,很少有人会面对一株窗前芭蕉无动于衷,她不婉约,不灵巧,没有一丝贵气,却在叶间透着明朗清洁,落落大方,勃勃有生机。

       写岭南园林的窗,一定是与芭蕉有关。前朝旧式的深深庭院里,处处可见花叶掩映的古树。岭南的植物太多,却没有哪种植物像芭蕉,可以与窗成为千古绝配。蕉窗,最能体现岭南文化的灵动与意境之美。芭蕉的绿色,拒绝树叶的细碎,是大片大片的生动。从根部,一节一节舒展向上,直梢头,再溢进如云的叶片里,成就千古绝色。

       我的窗前,有阳台,阳台下有芭蕉数丛。我的窗,是名副其实的蕉窗了。春阳里绿波荡漾,蕉叶一片一片,疏疏朗朗,每株五六叶,苍翠色,照在太阳光里。那一刻天地为之动容。晚上呢,月色成为背景,南方的女神飘然降临,透过窗台望去,满世界都是新的。

       岭南的炎热气候,使得造园者尤其关注外墙的隔热设计。其关键在于窗户。传统建筑窗洞不大,上设窗楣,可遮阳,窗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可翻,为气窗,用以通风换气,下部平推窗页,可依风向导入自然风。另有百叶窗,此为岭南重要的传统设计,有遮阳,防晒,隔热,导风,观景之功能。

       岭南园林之窗,可谓琳琅满目,风格繁多。采光,通风,取景,陈设不同,园林之窗的设计也不同。其中满洲窗,彩玻窗,蚝壳窗等,为岭南古典园林里常见款式。

       满洲窗。这是岭南旧宅与古典园林中,最为常见的窗式。这是令人费解之谜。满族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南国建筑,为什么会有东北的满洲窗?满洲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清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围攻广州城,达九个月。广州沦陷。屠城。城前后左右四十里,尽行屠戮,死者六十余万人。

       至1652年,广州成为两王天下。并于广州城中,辟地80亩,建平南王府(其府址,在今广州市区,西起迎宾馆,东至吉祥路)。有满洲风格的宏伟府殿九间。其余大小官员府第,俗称旗下屋者,皆仿之。满洲窗,即由此来。

       满族祖居东北,其地阴寒,冰雪无常。为使室内通风采光,在未有玻璃之前,皆以纸片蒙窗。因风大,窗纸常有破碎。故,在窗格上,多加横竖木条做纸骨,使窗纸不易破碎。这些木条中,又置窗心,多为不规则图案,成冰裂纹状,即成满洲窗了。

       满洲窗的丰富图案,新颖奇特,冰裂纹之精美,令人惊叹。广州西关富户,纷纷仿效。此后,满洲窗又有发展,结合岭南建筑特点,融入屏门,栅栏,花墙等设计中。木框架,多采用酸枝木。窗心的设计,更趋精致。番禺的余荫山房花厅,前后分隔,用书画真迹,作窗心,使得满洲窗,更具观赏性。窗心之外,为窗衬。即围绕画心的部分。多用花草图案,如海棠图,盘竹纹样等。

       随着岭南与海外文化的交往,满洲窗的窗纸,已被更为先进的,从海外进口的彩色玻璃取代。

       彩玻窗。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广州开放自由通商后,外国的彩色玻璃也运到广州销售。彩色玻璃被广泛运用于屏门与花窗。在彩玻上进行创作,是清末岭南艺术家的独创技艺。采用进口玻璃材料,在上面进行蚀刻,磨刻或喷沙脱色的技术处理,绘以花鸟虫草,刻以四季山水风光,配以各式传统的酸枝木花窗,成为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使窗户更加典雅秀丽。后因原材料缺乏等原因,玻璃蚀刻工艺,渐渐失传。

       岭南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保存完好。最著名的是余荫山房满洲窗。卧瓢庐是园主专为宾客休憩之所。透过满洲窗的彩色玻璃,可欣赏园中四季美景。透过单块蓝色玻璃,可见室外白雪皑皑,千里冰封之冬季雪景。打开窗后,从两旁重叠的蓝色玻璃往外看,则万山红遍,仿佛置身深秋的香山。这就是彩色玻璃的神奇之处,令游者惊叹不已。

       蚝壳窗。蚝,又名牡蛎。在闽南地区,人们称之为蚵仔。两广及海南等南海水域,人们都称之蚝。每年冬春,是牡蛎收获季节。俗语云,冬至到清明,蚝肉肥晶晶。就是说,冬至开始,至次年清明,牡蛎肉嫩膏腴,最为鲜美。岭南地区,潮州韩江一带,饶平之井洲,以及中山,宝安等地,都是蚝产区。

       蚝肉好吃,其壳也有用处。把蚝壳磨成薄片,做窗户用。这在岭南,是最常见的一种窗饰。彩玻出现之前,蚝壳就已大量用于窗饰,采光,私密性好。即使彩玻出现之后,也在大量使用。因为彩玻价格不菲,除了巨贾,很少有人买得起的。

       可园的邀月阁最上一层,有近三十扇蚝壳窗。先选用个头大,质量好的蚝壳,精心打磨成均匀的薄片。这需要很细心的功夫。稍不小心,便全磨破,磨穿。好在古人有的是时间,能耐得住性子。蚝壳窗做成了,象纸一般薄,一片片镶嵌在窗门上,里面光线柔和舒适,真是岭南一绝。

       推窗,庭前芭蕉数株。夏日,蕉叶荡漾天空,高舒垂荫,又大又绿的叶子,可于窗前遮阳。远观之,多么像一位情意绵绵的姑娘,拿着芭蕉扇,把一片凉意,送给窗里的书生。

       蕉窗,是岭南文化中最和谐的一景。由此产生的古筝曲《蕉窗夜雨》,成为岭南音乐史上的奇葩。初听之,节奏较缓,渐入夜色。稍快,风欲起,仿若山雨欲来。渐渐乌云密布,由远而近,雨急速下。音乐速度,力度加强,骤雨至。最后一段,轻巧跳跃,夜雨轻打芭蕉,雨滴从蕉叶滴落。归至宁静,一片清朗的雨后气息。

       此百听不厌的岭南名曲,其意境源于晁补之的《浣溪沙》。词云:

       江上秋高风怒号。江声不断雁嗷嗷。别魂迢递为君销。

       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纱窗外有芭蕉。

       其实,这样柔肠寸断的宋词,不适合于岭南。岭南文化中,更多的是对于自然的融入,对人性的张扬与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蕉窗夜雨闲听叶,水岸晨烟柳色浓。岭南的古典园林里,房子,古树,都会渐渐老去。只有窗前的芭蕉叶,却是常新常绿的。

       在岭南的一些地区,芭蕉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化州,古为芭蕉之国,至今,化北山野还保留着成片的野生芭蕉。当地山民,多以为蕉树有蕉姑娘附身,有灵性,对这些野生芭蕉敬畏有加。芭蕉出蕾时,吐露出的娇嫩红叶。更深夜阑,可听到清脆的爆蕾,其声啪啪,蕉蕾顶开苞芯,叶根伸出白里透红的嫩蕾。收割芭蕉时,当地山民,总要焚香祷告,祈求丰收与平安。

       ----------------------------------------------------------------------------------------------

       石桥

       作者:朱千华

       岭南多雨水,山河纵横,溪涧众多。交通常为江河阻隔。古越人善舟,山溪险处,则多以木桥作渡。岭南地区常有台风暴雨袭击,每使江河渡口成为险地。宋代曾江《广济桥记》云:飚横浪激。时多覆溺之患。造桥,遂成为历任地方官为民办实事之举,以解江河之阻,以利百姓往来。江河多,桥梁就多。在广袤的岭南大地上,桥梁遍布。它们或悬于深山峡谷之中,或浮于江河湖海之上,并且,岭南人开始把那些风格奇特的古桥,再次升华,融入园林建筑之中。岭南古典园林里,目前尚存石板桥,木桥,石拱桥,多孔桥,廊桥,亭桥等。园林之桥,多为实用与观赏相结合,亦有分割园林空间作用。

       园林之石桥,风格各异。其造型艺术,桥身上各种装饰,如文字,图画,浮雕,廊,亭阁建筑等,都和桥梁有机结合,寄寓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文人则常以苍龙卧波,长虹横空等来描写长桥,以新月出世,玉环半沉来描写拱桥。

       岭南原始森林密布,有各种古木。早期桥梁,多以木桥为主。据《 惠州府志》记载,宋代惠州西湖上,有西新桥,其规模空前,桥固千柱,桥上建有亭阁,桥与建筑合为一体。千柱桥桩,一字排列于碧波之上,那是何等磅礴的气势。人行桥上,如在画中游。一时间,此桥成为惠州湖山之胜景。史籍亦见有此桥的记载:飞阁九间,尽用石盐木。石盐木,古木名。产南方,坚实经久,白蚁不敢跻。

       顺德容奇镇,有一条古溪,因其流经大鹏山,故名鹏溪。两岸驳以赭石,南通亭埠华口,北接二山水道,溪水贯通容奇各村落。鹏溪名字大,却无激浪排空。只涓涓溪流,不舍昼夜。溪上原有石桥一座,桥上刻鹏涌桥三字。传为明代顺德进士黄卷所书。后桥坍塌。时鹏溪两岸,古榕成荫,气根横架于溪上。乡人铺以木板,成天然树桥,成为岭南一奇。此桥仍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岭南石桥,在明代以前,因采石工艺所限,其石料多以砂岩,页岩为主。至清代,则主要以花岗岩作建桥材料。花岗岩结实,耐冲刷,抗洪水台风。此外,石桥的建筑,也注意到造型与美观。一座石桥上,可以有多种不同颜色的石头组合,增加美感。和平县,地处粤东北部,东江上游,有石桥名油竹坝桥,在优胜乡。清乾隆年间建。三孔石梁桥。桥面以红色,青色两种石板错间铺叠,色调古朴华美,成为和平一景。

       岭南古典园林之桥,小巧玲珑,造型优美。最初的园林之桥,可追溯到五代时,南汉宫苑春花园里的流花桥。唐代末年,中国陷入动荡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出现。其中的南汉政权,在广州。南汉王朝利用岭南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多次大兴土木,建造行宫离苑,亭台楼阁。其中的流花桥,是岭南园林中桥类建筑的代表之作,历史优久,极富传奇色彩。

       流花桥,岭南历史上的名桥。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南汉时期。今位于广州市流花路锦汉展览中心北侧,南北走向,略偏东。原为木桥。一千多年前,这一带是广州著名的兰湖。南汉刘氏于此筑芳春园,亦名甘泉苑。传刘氏宫女早起梳妆,掷花于水中,落英缤纷,飘浮于此桥,故名流花桥。

       据《南汉春秋》记载:流花桥在会城北(今广州市),西达荔枝湾,可以通舟楫往来,与甘泉苑相接。其后,行路人往往于雨后拾得遗钗,珠贝,知为(南汉)亡国之遗物。想当年,刘氏于此筑园,岭地地广人稀,惟奇花异木无数。园中曲径流水,花木掩映。流花桥下,可通小舟。两岸遍植桃花,桃红柳绿,相映数里。

       东莞可园,可楼下有双清室,室外筑湛明桥。桥虽小,却玲珑雅致。小石桥原用麻石造成,今改作拱桥。双清堂因堂前有此湛明桥,曲池两景,故命名为双清。朱栏碧水,倒影着池畔的亚字厅,邀山阁。此桥置于山涧,栈道,曲水,方亭之间,错隐藏形,活跃了园内咫尺空间。跨溪越池,随路而建。桥下流水淙淙,鱼虾嬉戏。四周翠柏青藤,碧草繁花。联云:踱红桥,悟游鱼欢乐因景;观曲水,思碧荷芬芳理由。

       番禺余荫山房,有廊桥为浣红跨绿。水廊凌跨水面,以此为界,分园中为东西两大景区。又能联系西区深柳堂,临池别馆与东区玲珑水榭等主体建筑之间的构通,构成了一幅画中有画景中有景的绝妙画面。桥前后各有石阶五级,桥下为一石拱券,桥亭为卷棚歇山顶。前后分别题额浣红,跨绿。故名。桥上设栏杆,挂落,两端连接风雨廊,廊长二十米余。廊两侧设有美人靠。水廊小憩,仰观云天,平视园景,闻香池荷,让人感受到自然山水之间幽深清朗的意境。

       岭南古桥上,常筑亭廊等建筑。岭南多风雨,最初的亭廊,是给行人作避雨之处,且对桥身也有保护作用。现在,岭南的廊桥,多孤立于山野。另有一些精致的廊桥,保存于各古典园林中。另有廊桥,造于热闹的街市,廊桥之上,兼作市场。如潮州的广济桥,曾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东莞莞城旧德安桥,因桥设市,坊间呼为 市桥。

       粤东潮汕,梅州等地,亦有不少带廊桥。多用杉木。珠江三角洲的村镇,多有古桥,桥头建更楼或桥屋,以为镇守。如广州的石井桥。亦有于古桥中间,或桥头建牌坊,石塔者。广州晓港公园内有云桂桥,桥头石牌坊,有匾,题曰:云桂发祥。另有顺德龙江镇贞女桥,有贞女遗芳牌坊。石桥建石塔者,多以镇水而筑。洪水频发河段,建塔以镇水妖。潮州市太平路北段,曾有宋代古桥,名太平桥。初建时,桥两端建小石塔四座,以为镇守。

       岭南桥梁艺术,风光奇绝,造型之奇美者,当数潮州广济桥,最为世人惊叹。原江中无桥,以石堆叠江心,主要用于系舟之用。后又增建石洲,洲上建亭,石洲之间,搭浮桥,为行人提供歇脚,避风雨之处。但跨江浮桥过长,不利船筏通过,再筑一洲 ,距西岸数步,上跨巨木,下通船筏。形成梁桥与启闭式浮桥相结合的奇特景观。

       后来,广济桥增建桥墩,增长梁桥,多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直至现在,形成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宏大壮观的景象。被誉为百越第一桥。

       廊桥,在百越侗族中间,称为风雨桥。为岭南一绝。桥上筑以廊道,阁楼。最著名的廊桥,广西三江程阳桥,即为典型。此桥建于1916年。横跨于林溪河,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两台三墩四孔。墩台上建五座塔式桥亭,桥廊十九间。亭廊相连,浑然一体,十分雄伟壮观。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凝聚着侗乡人民智慧。

       岭南古典园林,是岭南文化的玫丽篇章。园中之石桥,能给人以岭南水乡风情的熏染,让人感受到长桥短桥,画栏曲折之美。移舟泊烟渚,可堪风柳多情。

李清照雨打芭蕉的全诗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作者李清照朝代宋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译文: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赏析:

       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

李清照雨打芭蕉的全诗: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首词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

       好了,今天关于“雨打芭蕉闲听雨”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雨打芭蕉闲听雨”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