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名句 诗词名句

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_虞美人古诗译文

zmhk 2024-05-22 人已围观

简介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_虞美人古诗译文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原

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_虞美人古诗译文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原文及翻译赏析

2.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原文_翻译及赏析

3.《虞美人》这首词的译文?

4.虞美人李煜文言文

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_虞美人古诗译文

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原文: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翻译及注释

        翻译 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独自依靠著栏杆半天没有话说,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仍在继续,池水冰面初开。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我已年老,忧思难以承受啊。

        注释 1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2风:指春风。庭芜:庭院里的草。芜,丛生的杂草。3柳眼:早春时柳树初生的嫩叶,好像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中有「花须柳眼多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之句。春相续: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4凭阑:靠著栏杆。5竹声:竹制管乐器发出的声音。竹,古乐八晋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一说「竹声」为风吹竹叶之声。6笙歌:泛指奏乐唱歌,这里指乐曲。尊罍(lei)在:意谓酒席未散,还在继续。尊罍,一作「尊前」。尊,酒杯,罍,一种酒器,小口大肚,有盖,上部有一对环耳,下部有一鼻可系。7池面冰初解:池水冰面初开,指时已初春。8烛明香暗:是指夜深之时。香,熏香。画堂:一作「画歌」,一作「画楼」;一作「画阑」。指华丽而精美的君室。深:一作「声」,指幽深。9清霜残雪:形容鬓发苍白,如同霜雪,谓年已衰老。思难任(ren):忧思令人难以承受,即指极度忧伤。嗯,忧思。难任,难以承受。任:一作「禁」。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赏析二

        这是一首抒写伤春怀旧之情的作品。从全词看,充满著往事不堪回首的怨愁情思,应是李煜后期的作品,故也有人称其为是后主绝命词第二首。

        此词追昔抚今,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周汝昌评之曰:「沉痛而味厚,殊耐咀含。学文者细玩之,可以识多途,体深意,而不徒为叫嚣浮化之词所动。」

       

        词的上片,写春景以引抒出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作者以景入情,用细腻的观察、清丽的语言极力刻画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图。但「风回」一句也让读者隐约感到作者虽面对春色,心中却满是旧思的忧愤之情。「凭栏」句一出,词意渐明,「无言」中仿佛有千言万语。「依旧」是对往昔的怀恋,对现实的感慨。如果说上片还是清丽多于灰暗,春光胜于春愁的话,那么下片则是把上片原有的那一点点由回忆中升起的生机在现实的痛苦中消灭了。承接上片引出的对奢华生活的回忆更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愁怨,「烛明」一句中孤独情思,到了「满鬓」一句无法自禁,哀怨至极。这是全词的点题之句,也是全词中最具情感震撼力的一句。全词描写生动,笔触细致,情景融汇,由景见情,由情生景,借伤春以怀旧,借怀旧以发怨,借发怨以显痛苦,结构精妙,意象生动,在感情上十分挚烈,艺术手法上相当成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创作背景

        这首词应作于李煜亡国之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打了败仗,失去属国君主的地位,离开江南、宫廷,后妃、臣子由战胜军带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当了宋王朝的俘虏。宋太祖恼他有过反抗,封他为违命侯,以示惩戒。十月太祖死,太宗即位。十一月,改封李煜为陇西郡公,赐第囚居,两年之间,李煜与旧臣、后妃难得相见,行动言论没有自由,笙歌筵宴都歇,有时贫苦难言。这首词就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赏析

        开头称春风又回到小院里来,院子里的草又绿了。院子里的柳条上新生柳叶,细长如人睡眼初展,这样的柳叶在春天到来时,连续着生出来。这里写出小院中春天的信息,可以从庭草的绿色里,从柳叶的舒展和相续生出中看出来。「柳眼春相续」,写得很细,是诗人的观察。这里也透露出他的寂寞之感来。他在《玉楼春》里写在金陵时的春天景象:「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是盛极一时,跟被拘留中的寂寞正好构成对照。想起当日的情况,靠著栏杆半天没有一句话,透露他对故国之思的痛苦心情。这时想替自己排解,说风吹竹子的声音和新月的照耀还像当年。想来小院中还有竹子,春风吹来,还有竹声。不过跟《玉楼春》写的「醉拍阑干情味切」相比,这时的「半日独无言」又构成鲜明的对照了。

        下半片写他在赐第里还有故妓,还可以奏乐。笙歌未散,酒杯还在,还可以喝酒。春天到来,池面冰开始融化了。就他的处境来说,也许也像东风解冻。「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用「烛明香暗」来陪衬「画堂深」,用「满鬓清霜残雪」的霜雪来反衬东风解冻的「冰初解」。「画堂深」是深沉,看来故妓的奏乐也是寂寞中的聊以 *** ,不能跟「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相比,所以无法解除寂寞,因此有画堂深沉的感觉。东风解冻透露春天的气息,但对他说来,春天永远过去了,这表现在四十岁光景的人已经是满鬓霜雪了,这里含有对故国的怀念、亡国的痛苦难以负担。这首词,结合被俘后的生活来反映故国之思,写春天的到来,东风的解冻,都无法减轻他的痛苦。

        诗词作品: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诗词作者: 五代 李煜 诗词归类:宋词三百首、春天、写景、怀旧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原文_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话译文: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往事。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旧日金陵城里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都在吧,只不过里面住的人已经换了。要问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无穷无尽。

创作背景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之词,当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是时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相传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当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此词,宋太宗闻知而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宋代王铚《默记》云: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据这些记载可知,宋太宗一直对李煜心存怀疑,杀之而后快之心由来已久,这首词是导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这首词的译文?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五代·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宋词三百首 , 春天 , 写景怀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独自依靠著栏杆半天没有话说,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仍在继续,池水冰面初开。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我已年老,忧思难以承受啊。

赏析二

        这是一首抒写伤春怀旧之情的作品。从全词看,充满著往事不堪回首的怨愁情思,应是李煜后期的作品,故也有人称其为是后主绝命词第二首。

        此词追昔抚今,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周汝昌评之曰:“沉痛而味厚,殊耐咀含。学文者细玩之,可以识多途,体深意,而不徒为叫嚣浮化之词所动。”

创作背景 这首词应作于李煜亡国之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打了败仗,失去属国君主的地位,当了宋王朝的俘虏。两年之间,李煜与旧臣、后妃难得相见,行动言论没有自由,笙歌筵宴都歇,有时贫苦难言。这首词就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 赏析

        开头称春风又回到小院里来,院子里的草又绿了。院子里的柳条上新生柳叶,细长如人睡眼初展,这样的柳叶在春天到来时,连续着生出来。这里写出小院中春天的信息,可以从庭草的绿色里,从柳叶的舒展和相续生出中看出来。“柳眼春相续”,写得很细,是诗人的观察。这里也透露出他的寂寞之感来。他在《玉楼春》里写在金陵时的春天景象:“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是盛极一时,跟被拘留中的寂寞正好构成对照。想起当日的情况,靠著栏杆半天没有一句话,透露他对故国之思的痛苦心情。这时想替自己排解,说风吹竹子的声音和新月的照耀还象当年。想来小院中还有竹子,春风吹来,还有竹声。不过跟《玉楼春》写的“醉拍阑干情味切”相比,这时的“半日独无言”又构成鲜明的对照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宋代·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玉楼春·戏林推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宋词三百首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宋代·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宋词三百首 , 婉约 , 写景 , 离别相思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五代·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

        清平乐·雨晴烟晚

        五代 : 冯延巳

宋词三百首 , 婉约 , 写景 , 妇女 , 孤独思念

虞美人李煜文言文

       虞 美 人(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 美 人

       黄庭坚

       原文: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译文:

       即使走遍天涯仍有江南的音信,从梅花含苞欲放时可以觉知春天已经临近。夜沉沉的微风轻吹,闻得芳香已较晚迟,不料第二天清早它却开满朝南的树枝。

       面对梳妆台淡施脂粉一定要掠起群芳的嫉妒,你的落花只应飞到我的眉心就停住。我一生唯愿与酒交深,可离开京城十年来消耗完了自己少年的兴致之心。

       1. 虞美人 李煜 原文

        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译文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经衰老。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3、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2.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全文和翻译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3. 李煜的词《虞美人》原文

        《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一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赏析二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

        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

        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

        “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

        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

        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

4.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及翻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5. 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赏析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

        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

        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

        又东风“点名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

        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片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如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三字翻回头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

        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应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九个字,五仄四平,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

        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显然,这首词是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

        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

        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 *** 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6.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鉴赏(一)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鉴赏(二)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

        "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

        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

        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 *** ,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

        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

        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 以上均来源于古诗文网。

7.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和译文

        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赏析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

        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 ,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

        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7616462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

        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时,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

        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时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

        这都是反衬的手法,表达感情更为深刻。“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现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通过这样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而且将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8. 虞美人李煜的注释译文

        ⑴了:了结,完结。

        ⑵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⑶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⑷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⑸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一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了结?过去的事记的很多!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的年龄已经变老。

        问我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 。

9. 李昱的虞美人原文及译文

        原文和译文我不说你也懂了。

        下面的给你看看:

        简介:李煜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蓬居士,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李煜在位十五年,不修政事,屈辱苟安,沉湎于奢靡逸乐的宫廷生活。宋灭南唐,李煜肉袒投降,被俘到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相传三年后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无力治国,却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他通音律,善书画,尤长于词.早期作品大多反映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亡国后的篇什,追怀昔日帝王生活,感伤囚徒处境,言辞凄苦,感情深沉.善以白描手法摹写景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对后代颇有影响.

        解析:这首词写在李煜亡国被俘之后,抒发了他的亡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利、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河山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情感真实,感触真切。

        善用修辞:本词中运用了比喻、借代、设问、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被视为写愁的经典。

        哦!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那一天是他42岁的生日,被宋太宗赐的“牵机药”毒死了。

       好了,今天关于“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