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名句 诗词名句

柳永雨霖铃背后的故事_柳永雨霖铃简介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柳永雨霖铃背后的故事_柳永雨霖铃简介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柳永雨霖铃背后的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柳永雨霖铃背后的故事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

柳永雨霖铃背后的故事_柳永雨霖铃简介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柳永雨霖铃背后的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柳永雨霖铃背后的故事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

1.关于《雨霖铃》柳永,这词,大家知道什么故事吗?或者你读这词的心得?及你想到了什么?

2.雨霖铃主要以什么来反衬离别之情的

3.柳永的爱情

4.关于柳永《雨霖铃》的鉴赏,还有写作背景,及柳永的生平

柳永雨霖铃背后的故事_柳永雨霖铃简介

关于《雨霖铃》柳永,这词,大家知道什么故事吗?或者你读这词的心得?及你想到了什么?

       《雨霖铃》①

       宋 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②

       都门帐饮无绪,③

       留恋处,④

       兰舟催发。⑤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沉沉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⑨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⑦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鉴赏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柳永

       白衣卿相柳永(987年—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词内容有三类:

       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描写男女情爱。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

       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

       生平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轶事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风流才子柳永的沉沦

       评说柳永,不管你怎样看待,也得承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李白有才气,苏轼也风流。若要也才子,也风流,且把才气与风流玩得出云入画,游刃有余。恐怕李白与苏轼是难以望及柳永的项背。

       柳永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不修边幅的小丑,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想起柳永,自然会想起那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仿佛看到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重湖映青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云树绕堤沙,有兰舟催发。斜阳里,寒蝉凄切。满腔离愁的柳永正对着前来送行的两三个姑娘惜惜话别。泪眼看着泪眼,柳永低吟长诉:“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地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激情似火。平仄声里,如杜鹃啼血,如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

       也许是应了“文章憎命达”的条律,柳永的一生太倒霉。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落榜了,不好好反思自己,却要说皇帝没有发现自己,政府遗漏了贤才。明明是一介布衣,偏偏要说自己是才子词人,是没有穿官袍的高官。特别让当局难以容忍的是结尾的一句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年轻人真有些狂。自己落了榜,不知丢人伤面子,还故作清高,换什么“浅斟低唱”。

       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落榜后的后生写了几句调皮的诗句本没有什么。问题是你不是一般的后生,你是柳永,你柳永的词凡是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歌,就有人吟。柳永不知自己的名字和词作已经覆盖了远近的市井巷陌,楼堂馆所;不知道那带有磁性的词句和清新的韵律已经征服了天下的歌迷和追星族。更不知道,在某些阴暗的角落,有人在窥视他的行迹,有人在分拆他词作中的不安定因素。

       几本关于柳词的书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者,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 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对手太强大了。被除名的柳永咽泪装欢,玩世不恭地扛着“奉旨填词”的御批招牌,浪迹江湖。深入歌楼舞场,堂而皇之地贯彻落实仁宗的圣旨,夜以继日地“浅斟低唱”。这一招,也够毒。他玩得皇帝羞辱难堪,喘不过气。

       “奉旨填词”的柳永,玩着御批的“浅斟低唱”,竟反打正着的玩成了走红的大腕级巨星,玩出了响当当的名牌效应。最难得的是,歌舞场的辛酸和旅途的风雨成就了柳永的不朽和宋词的辉煌,奠基了他独树一帜的悲壮人生。这是柳永的大幸,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

       秦楼楚馆,舞女歌伎,是个很资深又很敏感的话题。达官显贵,正人君子们凭着权势纸醉金迷在秦楼楚馆,醉生梦死在舞女歌伎群中。因为权力,这一切都是合法的,应该的。可转过身,回到殿堂、公馆,穿上官袍,带上乌纱,他们又以传统道德守护者的身份,污蔑,漫骂自己曾经作践过、蹂躏过的舞女歌伎,以显自己的文明儒雅,正人君子。柳永不同,也可能惟有柳永不同。他以善良、真挚的同情心体察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他放下傲视权贵的“白衣卿相”的架子,以心换心,和舞女歌伎做朋友,以满腔的真情温暖那些冷冰冰的心、滴血的灵魂。在世人泼满污水的地方,柳永看到了大宋王朝骨子里的污浊,看到崇高掩盖下的卑鄙。最肮脏,最卑鄙的地方,不是秦楼楚馆,而是富丽堂皇的宫殿。

       直面生活,柳永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口无遮拦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在《昼夜乐》中写到: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凭地难拼,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御街行》有句:朦胧暗想如花面,欲梦还惊断。和衣拥被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唯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闻长叹。

       《凤梧桐》写到:独倚危楼风细细,望及离愁,黯黯生无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会得凭栏意,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

       ……

       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

       敢写,敢唱,敢为,敢叛逆。

       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甜甜蜜蜜切切绵绵,难得的真情,传奇般的故事。在那充满着污浊,虚伪,欺骗,残暴的社会里,莫要说柳永为舞女歌伎们写词写曲,他们就是热烈地拥抱,疯狂地相爱,也是崇高的,清洁的,灿烂的。要说这就是柳永的沉沦,那么,这种沉沦太美了,太精彩了。它足使天下那些在权势和金钱的床单上进行的男欢女爱黯然失色。

       “正人君子”们骂柳永沉沦,是因为柳永爱烟花巷。那么“正人君子”们真的就没有去过烟花巷吗?他们又是何等的德行,何等的禽兽。确实也有没去过烟花巷的正人君子。那么,他们在烟花巷之外就没有干过烟花巷的事吗?或者说,他们灵魂深处就没有对烟花巷的向往吗?有几个“正人君子”敢说不。

       是清是浊,是黑是白,问题不在事情的本身,关键是要看是谁所为。权势,是权势者的魔杖,它可指鹿为马,可化腐朽为神奇。它对绝大多数的男人和女人都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凭柳永的智慧和才华,完全可以为自己争得一些权势和名利。可犯傻的柳永就是不开窍,偏偏背离权势而亲近下层的歌女舞伎。

       藐视权贵的大诗人李白,灵魂深处太想当官了。在《与韩荆州书》中肉麻地写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拍马拍到如此精湛和富有艺术色彩,真是非李白莫属了。后来跟着永王邻起事,差点丢了诗人的命。诗圣杜甫,看起来老实巴交,心里也非常想当官。冒着安史之乱的枪林弹雨,穿着麻鞋,跋涉几百里,追赶逃难的唐玄宗,其忠实,其理想可见一斑。就是高傲的王维先生,虽栖身终南山,心却在长安城中,时刻窥视着吏部的动静。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曲线的官场捷径。也清高,也实惠,也不用行贿。牛耳级的诗人,文人,端着酒杯,挥起笔墨,慷慨激昂地蔑视权贵,骄傲清高得像云中的白鹤,把世人玩的高山仰之,眼花缭乱,称仙称圣。压根看不到仙们圣们六根未净,抵不住权势名利的诱惑,砸不烂世俗红尘的枷锁,割舍不了长在自己心头角落里的毒瘤赘疣。铿锵而清高的言词下潜藏着比普通老百姓更大的官瘾和对权势的贪婪。

       应该承认,屡试屡败的柳永也无法结扎了自己对仕途的向往之情。然而,与李白、杜甫的执着卖力,完全彻底地愿意搭着性命而献身官场的状态相比,柳永本能的“向往之情”也就微不足道了。在名利的试金石前、李白、杜甫、王维、韩愈等一流的,口碑很好的大师、大家们绝对输给了沉沦者——柳永。

       对官场自作多情,千方百计想挤进官场的文人,若不脱胎换骨地去无耻,去污浊,是很难与官人为伍的,也很难登上自己的理想之舟。一厢情愿地想当官的李白,官没当上,反而被流放夜郎。人死后,身边连一个处理后事的人都没有,够凄凉,够惨。终生效忠于朝廷,任劳任怨的杜甫最后竟死在一叶小船上,够可怜,够悲。而远离官场的柳永,虽无儿无女,却死在市民百姓和歌女们断肠的哭声中。歌女们把柳永的丧事办得很隆重,也很气派。为了纪念柳永,每年逢柳永的忌日,歌女们还要集中在一起召开“吊柳会”。柳永的死,虽没有人说他重如泰山,却是难得的幸福和温馨。风流才子,生生死死都风流。

       千百年来,敢如此沉沦的惟有柳永,沉沦到如此精彩的也只有柳永。

雨霖铃主要以什么来反衬离别之情的

       雨霖铃·记别

       冷风,

       杨柳叶轻扬,

       拂出清阳魂与杂草池水的清香。

       寂寥的岸上,

       魂不守舍的窗帐,

       雨后,

       蝉鸣更加哀伤。

       和着滚滚流水的无奈悲伤。

       是的,就要走了。

       在这一个凄凉的清秋节,一个无人知晓的晚上。雨后落日的余晖尽量地洒在他那苍白的脸上,他却无心去看这将要分别的汴京的夕阳。

       一双黯然的眼睛,象征性的望着远方,那他将要去流浪的地方。眼里是不舍,是迷茫。他不是舍不下这里的闹市浮华,灯火辉煌,而是依恋自己深爱的姑娘。整个汴京的灯火,甚至比不上她的一只眼睛明亮!

       她在倒酒,很慢。慢到眼泪都要滴入酒觞。她更舍不得与柳郎分别,从此天各一方。这一点,三变当然知道。他不敢开口,怕这一开口,感情的平衡就会被刺破,怕她更加心伤。

       下江的船总是不懂得耽误时间,船早早划来了。

       柳永终于有些激动了,他低头看到桌上的酒,端起温热的酒杯,心中一股酸涩,一饮而尽。这时候,再烈的酒也只像是清水。

       他想支起沉重的身体,两腿却快要支撑不住那疲惫的心了。她忙站起身扶住他,拉住他的手。心中满满的挽留,不舍。可又无法说出口。惟有泪水将她的心意表达。是缠绵的泪水,湿热。

       三变此时又怎能禁住苦楚的泪水?他说不出什么也不知道能说出什么。他根本无法给她一个长年的誓言甚至一个小小的约定。他现在无法给她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心中是恨。

       这是一个缺月东挂的傍晚,一个令人嘶咽的傍晚。这片广袤苍茫的大地,掩埋了多少颗破碎的心,谁能数的清,谁又忍心去数?!

       天色真的要暗了,周围已经开始笼罩起迷梦般的夜色。

       他必须要走了,离开这里。去那些陌生的地方。去观赏那些单调不堪的美景,去那无人可以倾诉的地方。展开自己的流浪。他踏上这条与爱人越来越远的船上。才发现,世上最美的女子就在那渐行渐远的岸上,被泪光永远的收藏。

柳永的爱情

       谢邀,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要了解柳永的《雨霖铃》主要写了什么故事,首先要知道该词的创作背景。

        柳永其人及《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柳永(987年—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

        柳永因屡试不第,心中失意忧愤,常流连秦楼楚馆,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雨霖铃》就是柳永从汴京(河南开封)南下时,与一位歌伎恋人的惜别之作。

        《雨霖铃》讲述的故事

        上阕讲述的是词人与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写离别时的环境,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城外的长亭,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词人通过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天下着雨,蝉声凄切,暮色阴沉,在这样的场景与恋人离别,虽然不忍离别,但却又不得不离别的矛盾心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描写设帐与恋人饯酒离别,非常留念这个地方,进一步表达了词人不想跟恋人分离,然而船家催着喊“开船”了,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词人与恋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尤其一句“念去去”,包含了离别的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

        下阕讲述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凄楚的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讲述的是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然而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描写的是自己一个人飘泊江湖,可能酒醒后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回想起以前醉酒了,都有人照顾,是多少幸福的事。用“杨柳”、“晓风”、“残月”,更衬托出词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描写的是这次离别后,可以想象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过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描写的假设就有“千种风情”,由于没有心爱的人在身边,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尤其最后一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柳永的《雨霖铃》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画心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关于柳永《雨霖铃》的鉴赏,还有写作背景,及柳永的生平

       雨霖铃——柳永的爱情故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北宋

       福建崇安

       万花楼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曲悠扬宛转的琵琶声传来,引起了翩翩佳公子柳永的注意。他仔细聆听,这正是自己的得意之作《雨霖铃》。柳永经常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万花楼的姐妹们谱曲演唱,他深深同情万花楼的姐妹们,知道青楼女子的悲哀和无奈,他无力改变什么,但是,他把她们当作自己的朋友,与她们一起吟诗做对,笑谈风月。万花楼的姐妹们也很敬重柳永,同情他的郁郁不得志。

       哦,对了,听说万花楼新来了一个女子,擅弹琵琶,容颜绝美,想必就是这个女子了,柳永急切地,走进万花楼。一看到那个女子,柳永就心生惋惜:明眸皓齿,绿鬓如云,柳眉弯弯,淡雅清丽。好一个美娇娘!可惜落入风尘。

       一曲终了,满堂喝彩!那女子说话了:“多谢各位捧场,小女子献丑了。”那声音,如山谷里的夜莺一样动听,柳永恍惚了,他知道自己坠入了情网。

       柳永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家中的,他看着那皎洁的月亮,想起那动人的面庞,不能自己,挥毫写下了《蝶恋花》:

       独伫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意。

       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天,柳永把词送到万花楼,姐妹们争相阅读。柳永说:“我希望,那个会弹琵琶的女子来演奏此曲。” “你是说可晴吧。”

       “小女子不才,蒙君抬爱,定当竭尽所能,演奏此曲!”可晴款款而来,盈盈弯腰道谢。柳永由此知道了这个女子的名字:“可晴”。

       从此,柳永常常来听可晴演奏,才子佳人,相得益彰。可晴似乎明白了柳永的心意,但是,他们谁也没有点破。直到有一天……

       “可晴病了!”

       什么?是真的吗?

       万花楼的姐妹们告诉柳永这个消息后,柳永急忙赶到,他为可晴请到了全城最好的大夫,又鞍前马后地伺候可晴,直到可晴病好为止。

       “柳公子,你该不会是看上了可晴吧?”万花楼的小婢女巧儿说道。可晴和柳永的脸都红了。默认了这个事实。

       从此,柳永就和可晴如胶似漆。柳永又为可晴写了一首词《尉迟杯》:

       宠佳丽,算九衢红粉皆难比。天然嫩脸修娥,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水,恣雅态。欲语先娇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绸缪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相倚。困极欢娱,芙蓉帐暖,别是恼人情味。风流事,难逢双美。况已断,香云为盟誓。且相将,共乐平生,未肯轻分连理。

       可是,好景不长,可晴再次病重,医生让她到云南大理去治疗,那里有一个苗族神医,能治好可晴。柳永因为走不开,只好和可晴离别了。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没想到,自己当初写的《雨霖铃》竟成了现实。他和可晴,四目相对,万千话语,不知从何说起。只好说声“珍重!珍重!”

       从此,可晴音讯全无。有人说她客死异乡,有人说她定居云南, 柳永宁愿相信第二种说法。那段甜蜜又短暂的爱情,已经在他心里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

       惟有一首《雨霖铃》,成为千古绝唱: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通“沉沉” 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好了,关于“柳永雨霖铃背后的故事”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柳永雨霖铃背后的故事”,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