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名句 诗词名句

周密观潮文言文翻译_周密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周密观潮文言文翻译_周密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周密观潮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1.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观潮原文,注释及译文

周密观潮文言文翻译_周密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周密观潮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

1.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观潮原文,注释及译文

3.《观潮》文言文赏析

4.《观潮》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周密观潮文言文翻译_周密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观潮文言文翻译如下: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不久水军的战船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

       忽然**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敌船”被火烧毁的,随波而去。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观潮原文,注释及译文

        闻鹊喜·吴山观涛

        朝代:宋代

        作者:周密

原文: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翻译:

        ⑴原题《闻鹊喜》,以冯延巳词句为名,即《谒金门》。⑵吴山:在杭州,俗称城隍山,一面西湖,一面钱塘江。“观涛“即”观潮“。枚乘《七发》:”观涛于广陵之曲江。“《疆村丛书·苹洲渔笛谱》卷二引《名胜志》:”吴山在府城之南,春秋时为吴南界,以别于越,故曰吴山。“⑶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韦庄《谒金门》:”染就一溪新绿“,周句殆从此化出。⑷传说渤海中五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巨鳌十五举首而载之,六万岁一交焉。“见《列子·汤问》。⑸蛰:潜伏。《周易·系辞传》:“龙蛇之蛰,以存身焉。“⑹快:有痛快爽快意。宋玉《风赋》:“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杜甫《朝献太清宫赋》:”四海之水皆立。“苏轼《有美堂暴雨》:”天外黑风吹海立。“以上两句状江湖上潮来雄壮的景象。⑺晚霞红如彩绡,疑为织女机柕所成。⑻白鸟:白色羽毛的鸟。《诗·大雅·灵台》:“白鸟翯翯。“这里当是水鸟,鸥鹭之类。杜甫《雨四首》之一:”白鸟去边明“,本句盖用此。”明边“,指天边帆影与红霞白鸟相映而言。

赏析: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宋代词人咏潮者很多,苏轼辛弃疾等一代大家都留下过咏潮词作。周密的这首词题材上虽无新颖可言,但有自己的特色,颇值得一读。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下片写潮过以后的情景。“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

        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例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与枚乘《七发》中关于观潮一段的描写相比,虽铺采摛文不及,但是精炼则超过前者,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

        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与唐人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同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美学家宗白华称赞词人“能以空虚衬托实景,墨气所射,四表无穷”(《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确实并非溢美之辞。

《观潮》文言文赏析

       一、原文: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二、注释:

       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

       三、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四、出处:《观潮》——北宋·苏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

       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一种观点是“不过如此”。庐山烟雨浙江潮,感叹:“不过如此!”另外一种观点是“正是如此”。认为:首句为想像、听说中之景。末句为目睹后之景。

       百度百科——观潮

《观潮》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导语:《观潮》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潮水的波澜壮阔。下面是该文言文的鉴赏,欢迎参考!

观潮原文

        宋代: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观潮赏析精选

        钱塘江资料

        钱塘江(又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天下奇观。

        主题分析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分段赏析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写作特点

        1.结构得当,语言精练。

        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2.描写生动。

        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补充注释

        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或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问题解答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⑴潮来之状。作者由远到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的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沃日。

        ⑵演兵之威。

        ⑶弄潮之技。

        ⑷观潮之盛。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原 文]

        浙江①之潮,天下之伟观②也,自③既望④以至(5十八)日为最盛。方⑥其⑦远出海门⑧,仅如银线;既而⑨渐近⑩,则(11)玉城雪岭(12),际天(13)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14)激射(15),吞天沃(16)日,势(17)极雄豪(18)。杨诚斋(19)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20)”者(21)是(22)也。

        每岁(23)京尹(24)出浙江亭(25)教阅(26)水军,艨艟数百(27),分列两岸;既而尽(28)奔腾(29)分合五阵(30)之势(3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32)者,如履(33)平地。倏尔(34)黄烟四起,人物(35)略(36)不相(37)睹,水爆(38)轰(39)震(40),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41一)舸(42)无迹(43),仅有“敌船”(44)为火所焚(45),随波而逝(46)。

        吴儿善泅者数百(47),皆披发文身(48),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49),溯(50)迎而上,出没(51)于鲸波(52万)仞(53)中,腾身百变,而(54)旗尾(55)略不沾湿,以(56)此夸(57)能。江干(58)上下(59十)余里间,珠翠罗绮(60)溢目(61),车马塞途(62),饮食百物(63)皆倍穹(64)常时,而(65)僦赁(66)看幕(67),虽(68)席地(69)不容闲(70)也。

        [注 释]

       

        ①浙江:即钱塘江。②伟观:雄伟盛大的景观。③自:介词,从。④既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三十日为晦。⑤以至:连词性结构,表示所延伸到的时间和范围,可译作“一直到”。⑥方:当。⑦其:它,指潮水。⑧出海门:“出于海门”的省略,出,出现。于,在。海门,指钱塘江的入海口。⑨既而:不久,一会儿。⑩近:往近处涌来,形容词用如动词。(11)则:就。(12)玉城雪岭: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13)际天:与天相连。际,动词,连,连接。(14)震撼:震动摇撼。(15)激射:这里指潮水冲激堤岸溅起水花。(16)沃:浇,灌。(17)势:气势。(18)雄豪:雄伟。(19)杨诚斋: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号诚斋。(20)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是杨万里《浙江观潮》中的诗句,意思是:海潮涌起像是银子堆积成的城郭;钱塘江上潮水像是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郭,外城的墙,这里泛指城墙。(21)者:助词,表停顿。(22)是:此。(23)岁:年。(24)京尹:指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尹,古代对官员的通称,后世对地方长官也称尹。(25)出浙江亭:出城来到浙江亭。浙江亭,驿馆名,在城南钱塘江岸。(26)教阅:训练并检阅。(27)艨艟(méng chōng)数百:定语后置,即“数百艨艟”。艨艟,一种狭长而便于进攻的战船。(28)尽:穷尽。(29)奔腾:复词偏义,义在“奔”上,这里指船只疾驶。(30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31)势:阵势。(32)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状语“于水面”后置,译时应放在“乘骑”之前。骑,名词,骑的马。弄,玩,耍。标,这里用如动词,把……举起。(33)履:名词用如动词,踩,踏。(34)倏(shū)尔:忽然。尔,用法同“然”,形容词或时间副词的词尾。(35)人物:人和物。(36)略:全。(37)相:单指上文的“人物”。(38)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物。(39)轰:轰鸣。(40)震:震耳。(41)则:副词,却。(42)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43)迹:踪迹,踪影。(44) 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45)为火所焚:被火焚烧。“……为……所……”,表示被动的句式。(46)逝:消逝。(47)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即“数百善泅之吴儿”,定语后置。吴,地名,指江浙一带。儿,健儿。泅,游泳。(48)文身:“文于身”的省略。文,名词用如动词,刺上花纹。(49)鼓勇:鼓起勇气。鼓,激发。(50)溯(sù):逆流而上。(51)出没:时隐时现。(52)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53)仞(rèn):古时八尺为一仞。(54)而:然而。(55)旗尾:旗的底角。(56)以:凭,借,用。(57)夸:夸耀,这里是“显示”的意思。(58)干:水畔,岸。(59)上下:指从上游到下游。(60)珠翠罗绮:借指佩带首饰衣着华丽的人。珠翠,珠玉翡翠。罗绮,泛指高档丝织品。(61)溢目:满眼都是。(62)塞途:堵住道路,形容路上车马拥挤不堪。(63百)物:百货,各种货物。(64)倍穹(qiǒng):高一倍。穹,高。(65)而:可是,然而。(66)僦(jiù)赁(lì):动词,租用。“赁”同“僦”意思相同。(67)看幕:观潮时用的帐篷。(68)虽:即使。(69)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席位的地方。(70)闲:空着。

        [译 文]

        钱塘江潮,是天下极为壮观的景象。从农历十六日直到十八日,(这三天)是潮头最大的日子。当它远远地出现在钱塘江入海口时,仅仅像一条银线。一会几(潮水)越来越近,就如同玉砌的城墙、雪垒的山岭,与天相接涌来。巨大的声响像惊雷,(波涛)震天撼地激扬飞溅,(似乎)要吞没天空,涤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诗里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写的这种景象。

        每年京都临安的长官到浙江亭训练检阅水军。几百条战船,分别排列在两岸;不一会儿,就演习了疾驶、散开、集合等种种队形和阵势。同时,还有在船上骑马,摇旗,举枪,舞刀等表演,(表演者)就像脚踏平地一样。突然黄烟四起,(江面上)的人和物全都看不见了,水炮爆炸震天轰鸣,声音犹如大山崩塌。(等到)黄烟散去,水波平静,却连一只战船的踪迹也找不到,只有(被烧的)“敌船”,随波逐流渐渐消失。

        (随后又有)几百名擅长游泳的当地健儿,(他们)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有五彩花纹,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个个争先,奋勇争先,迎着潮头,逆流而上,出没在高高掀起的巨浪之中。(他们)腾跃起身躯,变换着种种姿势;可是连(举着的)旗子末梢全没打湿,(他们)凭借这来显耀(自己的)水性。

        沿江两岸上下十多里以内,头戴珠玉翡翠、身穿绫罗绸缎的观潮者满眼都是,车马把路都堵塞了。(这里的)饮料、食品、百货,价钱都比平时贵一倍,而出租供观潮帐篷里,哪怕是一小块地方也没让它闲着。

        [鉴 赏]

        作者全文围绕一个“观”字,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场景,把描绘钱塘江潮这一自然景观同水军演习、吴儿弄潮、车马塞途等人文景观融合为一,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目不暇给。

        文中有形象的比喻:如“银线”、“玉城雪岭”;有惊人的夸张:如“吞天沃日”、“鲸波万仞”;有恰当的引用:“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有传神的借代:如“珠翠罗绮”;无不与作者所述之景物十分切合。

       好了,关于“周密观潮文言文翻译”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周密观潮文言文翻译”,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