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_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阅读答案

zmhk 2024-06-07 人已围观

简介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_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阅读答案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

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_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阅读答案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1.《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是什么时期写的词作

2.赏析《鹧鸪天》辛弃疾

3.辛弃疾 鹧鸪天·送人

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_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阅读答案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是什么时期写的词作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赏析《鹧鸪天》辛弃疾

       追怀心事,感叹今我,春风也不能染黑花白的头发。

       出自: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 鹧鸪天·送人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

       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扩展资料

       全文内容: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指挥着成千上万的军队和旗帜。士兵们穿上鲜艳的外衣横渡长江南岸,英勇地杀死敌人,冲破敌人的包围。敌军士兵当心警惕的防卫,晚上在空荡的箭袋中睡觉。我军的勇气倍增,箭尖也变尖了。清晨,我们把箭射向敌人的巢穴。

       回想过去,艰难而颠簸的潮汐,叹息今天,不禁抱怨。即使春风可以把世界上的一切染成绿色,也不可能染黑。我别无选择,只能返回东方学习树木和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鹧鸪天送人》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唱彻《阳关》泪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1、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2、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3、无穷:无尽,无边。

        4、般:种。

        5、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6、未是:还不是。

        7、别有:更有。

        翻译: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

        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

        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

        乌云挟带着雨水,

        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

        何止千件万般,

        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

        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

        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

        (一)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二)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

        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三)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辛弃疾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作者: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翻译: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

        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

        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

        横斜的山路。

        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

        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赏析: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着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读者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辛弃疾 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

        《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

        作者: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1、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2、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3、无穷:无尽,无边。

        4、般:种。

        5、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6、未是:还不是。

        7、别有:更有。

        翻译: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

        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

        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

        乌云挟带着雨水,

        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

        何止千件万般,

        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

        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

        还不是十分险恶,

        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个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辛弃疾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 戏作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作者: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

        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赏析:

        辛弃疾的词,大多即景抒情、咏物言志,他的这首《鹧鸪天》也不例外。自从南归之后,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权的重用,报效国家,恢复中原,展露才干,但没想到他的这些志向不仅未能实现,反而遭奸臣谗害,落得被迫过上闲居生活。他虽寄情山水,但仍时常流露出一股愤愤不平之气。此词虽题为《寻菊花无有,戏作》,但整个上片都未直接接触题目,只是愤世疾俗之情的抒发;就是下片,对题目说来,也只是点到而已。

        此词上片开头两句: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仿佛凭空而来,却又发自心灵深处,是饱经风霜,到过了庙堂官场、都会边疆,目睹了官场丑恶之后的十分痛苦的总结和极端厌恶的心态。在辛弃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惯了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故斥官场为臭腐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掩鼻二字,本于《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充分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正因为面对的是臭腐场,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忧。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说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人间与古今连用,即空间与时间结合,横与纵交织,意谓不仅眼前的人间是臭腐场,惟有酒偏香,而且从古到今,莫不如此。接着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两句,情调一转,由对人间深深的厌恶,变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云烟畔,指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这里依山临水,云烟缥缈,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写词人闲适潇洒的生活和志得意满的情愫。他在闲居铅山时所作的词,多有类似语句。

        上片叙写人间是臭腐场,词人欲远务之,从而为下片寻菊花作了铺垫。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转入正题。前两句点寻菊花,后一句明不见。老伴,据另一阕《鹧鸪天》(翰墨诸公久擅场)的题目可知,当为吴子似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来表现菊花。如杜甫《课伐木》诗说:秋光近青岑,季月当泛菊。张孝祥《鹧鸪天》词说: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解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因而共秋光,即隐含了寻菊花之意。黄花,即菊花。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结尾两句: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是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只是字面意思,实际是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赞美菊花的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观全篇,这首词虽写法不合常规,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题作文,而在借题发挥,表现他愤世的情怀和如菊的品格。

       今天关于“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