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七步诗》_七步诗 曹植

zmhk 2024-05-13 人已围观

简介《七步诗》_七步诗 曹植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七步诗》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曹丕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一首诗。2.曹植《七步诗》古诗赏析3.《七步

《七步诗》_七步诗 曹植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七步诗》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曹丕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一首诗。

2.曹植《七步诗》古诗赏析

3.《七步成诗》的文言文翻译

4.曹植七步诗

《七步诗》_七步诗 曹植

曹丕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一首诗。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记载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作者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 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 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赏析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邃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说,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诉书。

       是呀,曹植确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出口成文,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太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马屁 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 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残忍无道啊。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曹植《七步诗》古诗赏析

       曹植《七步诗》两个版本介绍如下:

《七步诗》脍炙人口版本如下:

       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煮豆持作羹,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自同根生,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文学赏析:

       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只有四句,一共二十个字,诗人把内心的那种悲痛之情,以一种非常的伤感的口吻描写的淋漓尽致。也正是由于这首诗,使得最终曹丕放过了他,也让他捡回了一条命。

       那曹植的这首诗其实写得很直白,诗人也没有什么高超的表现手法,完全是以一种白描的方式来描写,可是他的这种描写,也立马使得这首诗显得更加的深刻,也更加的感人,通篇更是营造出了一种感伤之怀。这也正是曹植最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虽然只是七步成诗,但是同样的感人肺腑。

       另一个版本则是有三句,尽管意思相同,但是写得更没有这么简练,不过也是同样的描写的很深情,也非常的悲痛,所以两个版本,所呈现出来的意思是一样,但是在创作手法,则是又有些许的不同。

《七步成诗》的文言文翻译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下面是我整理的曹植《七步诗》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

        ⑽煎:煎熬,指迫害。

        ⑾何:何必。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赏析

        诗人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拓展阅读: 七步诗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课前准备:

        1、完整的豆秧一棵;

        2、收集关于曹植和《七步诗》的资料;

        3、了解做豆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教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所作的那首家喻户晓的《七步诗》。(教师板书:七步诗)

        1、关于曹植,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介绍关于曹植的资料)

        2、课前,我们搜集并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谁能简单地说说,曹植为什么作这首诗吗?

        生1:因为曹植和曹丕本是同根兄弟,但是曹丕却为了保护自己的皇位而迫害自己的弟弟,曹植非常地伤心,所以作下了这首诗。

        生2: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很有才华,曹操去世后,曹植的哥哥曹丕继位,很忌恨曹植。相传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将其处死,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内作出了七步诗。

        3、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做适当补充,(介绍《七步诗》的创作经过)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他到底作了一首怎样的诗呢?(小黑板出示《七步诗》)

        二、读诗:

        自由试读(师: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再自由练读→点名读

        三、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

        师:很流利,下面同学们自己再把这首诗读一读,并试着来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在理解之前,咱们先交流交流,以前,我们都用过哪些方法来理解诗的意思呀?

        交流学习方法:

        生1:了解每个词的意思,然后把词的意思串成一句话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生2:先理解个别关键词的意思。

        师:理解个别关键词语的时候,是怎么理解的,用什么方法?如:查资料、查字典、上网查、查字词句篇、课本上查

        师与生呼应:平时我们在找不到这些资料的时候,你还可以问问同学,还可以问问父母,还可以问问老师,有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诗句的意思。(师巡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理解,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

        学生发言。

        (前两句:用豆子在锅里慢慢地煮,然后把煮熟的豆子的残渣过滤掉,留下豆汁作羹,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在锅里一边煮,一边哭泣,后两句的意思是,我们本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紧紧相逼。流露出曹植当时那种心情。)

        师:“我们”指谁?

        生:“我们”指的是曹植和他的哥哥曹丕。

        师:你们能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很了不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能再讲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豆子和豆秸本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紧紧相逼?

        师:(板书:豆 萁)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萁”吗?(教师出示豆秧实物,介绍豆子和豆萁)

        师:豆和萁什么关系?

        生:是一条根生出来的

        师:用诗中的句子来说,那就是“同根生”啊(板书:同根生)作者在这里就是用“燃萁煮豆”(板书“燃”和“煮”)这种现象来比喻兄对弟的逼迫

        四、体悟诗情。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诗的意思,这还不够,因为读诗不仅要弄懂意思,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请你边默读边思考,也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

        (生默读思考,讨论)

        师: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你的理解。

        生1:从“豆在釜中泣”,我体会到作者悲伤的感情。

        生2:不仅仅诗悲伤,还有愤慨,我认为应该是“悲愤”。

        师:全诗在表达上很有特点:

        《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2、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展开想象:如果你是曹丕,看了这首诗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

        生发言。

        (教师补充相关历史知识。曹丕难不倒他的弟弟,反而暴露了自己的险恶居心,弄得下不了台,以致“深有愧色”。以后,他打消了杀害曹植的想法,但是又嫉妒他的才能,将曹植终身软禁)

        4、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或者说,你认为兄弟手足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生:我明白了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不应互相猜忌、倾轧,而应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道理。

        五、练习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曹植七步诗

       译文: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原文: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本解读

       艺术上,作品情节紧凑,笔调紧张,是一气呵成之文。整个故事进展有致。使读者紧张之余,寻味不已。“令七步作诗”,咄咄逼人;“应声便为诗”,紧急转缓;“帝深有惭色”,险情全消。在先急后缓、或先张后弛的笔调中,蕴藏着“兄弟相残”的杀机,使故事产生了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七步成诗”已成为著名典故。《太平广记》卷一七三引载《世说》曹丕令曹植“赋死牛诗”和“自愍诗”事,情事与本篇大不相同,但主旨同。

        曹植七步诗

        《七步诗》

        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1、尝:尝试。

        2、持:用来。

        3、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4、漉:过滤。

        5、鼓:豆。

        6、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7、釜:锅。

        8、燃:燃烧。

        9、本:原本,本来。

        10、煎:煎熬。

        11、泣:小声哭泣。

        12、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

        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

        豆茎在锅下燃烧,

        豆子在锅里哭泣。

        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

        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七步诗的意思

        七步诗的意思

        《七步诗》

        作者:曹植

        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持:用来。

        2、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漉:过滤。

        4、豉(菽):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釜:锅。

        诗意: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

        因煮熟豆子来做豆羹而使豆子渗出汁水。

        豆秸在锅下燃烧着,

        豆子正在锅里哭泣。

        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

        我们为何要自相残杀呢?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它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曹植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诗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明显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曹植的诗

        曹植的诗

        1、《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长歌行》

        尺蠖知屈伸。体道识穷达。

        4、《杂诗》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5、《杂诗》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

        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

        空室自生风。百鸟翩南征。

        春思安可忘。忧戚与我幷。

        佳人在远遁。妾身单且茕。

        欢会难再遇。芝兰不重荣。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

        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

        赍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

        倘终顾盻恩。永副我中情。

        6、《诗》

        游鸟翔故巢。狐死反邱穴。

        我信归故乡。安得惮离别。

        7、《七哀诗》

        膏沐谁为容。明镜闇不治。

        8、《送应氏》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9、《朔风诗》

        俯降千仞。仰登天阻。

        风飘蓬飞。载离寒暑。

        千仞易陟。天阻可越。

        昔我同袍。今永乖别。

        10、《升天行》

        乘蹻追术士。远之蓬莱山。

        灵液飞素波。兰桂上参天。

        玄豹游其下。翔鹍戏其巅。

        乘风忽登举。彷佛见众仙。

        11、《吁嗟篇》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

        12、《秋胡行》

        歌以咏言。大魏承天玑。

        13、《豫章行》

        鸳鸯自朋亲。不若比翼连。

        他人虽同盟。骨肉天性然。

        周公穆康叔。管蔡则流言。

        子臧让千乘。季札慕其贤。

        14、《离友诗》

        小序乡人有夏侯威者。

        少有成人之风。余尚其为人。

        与之昵好。王师振旅。

        送余于魏邦。心有眷然。

        为之陨涕。乃作离友之诗。

        其辞曰。

        王旅旋兮背故乡。彼君子兮笃人纲。

        媵余行兮归朔方。驰原隰兮寻旧疆。

        车载奔兮马繁骧。涉浮济兮泛轻航。

        迄魏都兮息兰房。展宴好兮惟乐康。

        15、《种葛篇》

        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

        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

        窃慕棠棣篇。好乐和瑟琴。

        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

        恩纪旷不接。我情遂抑沉。

        出门当何顾。徘徊步北林。

        下有交颈兽。仰有双栖禽。

        攀枝长叹息。泪下沾罗襟。

        良马知我悲。延颈对我吟。

        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

        往古皆欢遇。我独困于今。

        弃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

        16、《五游咏》

        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

        逍遥八纮外。游目历遐荒。

        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

        华盖芬晻蔼。六龙仰天骧。

        曜灵未移景。倏忽造昊苍。

        阊阖启丹扉。双阙曜朱光。

        徘徊文昌殿。登陟太微堂。

        上帝休西棂。羣后集东厢。

        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

        踟蹰玩灵芝。徙倚弄华芳。

        王子奉仙药。羡门进奇方。

        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

        17、《泰山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8、《惟汉行》

        太极定二仪。清浊如以形。

        三光照八极。天道甚着明。

        为人立君长。欲以遂其生。

        行仁章以瑞。变故诫骄盈。

        神高而听卑。报若响应声。

        明主敬细微。三季瞢天经。

        二皇称至化。盛哉唐虞庭。

        禹汤继厥德。周亦致太平。

        在昔怀帝京。日昃不敢宁。

        济济在公朝。万载驰其名。

        19、《苦思行》

        绿萝缘玉树。光曜粲相晖。

        下有两真人。举翅翻高飞。

        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

        郁郁西岳巅。石室青葱与天连。

        中有耆年一隐士。须发皆皓然。

        策杖从吾游。教我要忘言。

        20、《飞龙篇》

        晨游泰山。云雾窈窕。

        忽逢二童。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长跪问道。

        西登玉台。金楼复道。

        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反七步诗的诗意

        反七步诗的诗意

        《反七步诗》

        作者:郭沫若

        原文: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诗意:

        锅里煮着豆子,豆茎在锅下燃烧,

        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

        豆萁早已化为了灰烬。

        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

        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

        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

        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呢?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不满与厌恶。千百年来,《七步诗》让千余年来人们对曹植抱着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曹丕则多怀厌弃的情绪,曹丕也因为这首诗招致后人的恶骂。而现代学者着名文学家郭沫若对抑丕扬植的看法不甚赞同,他认为曹丕在文艺批评和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开山地位,为三国时期重要的诗人,他还举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所说:文帝以位尊减才,子建以势窘益价,他认为这是较公允的评价。

        郭沫若先生1943年写了一篇宏文《论曹植》,为曹丕鸣抱不平,文中对《七步诗》是否曹植所作提出了质疑: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所以这首诗的真实性比较少。然而就因为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显然,从《七步诗》的构思立意来说,曹植是站在豆位的立场(自己的立场)写萁的煎迫(曹丕的迫害)未免过火和无情。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萁的方面来思考,萁那种成全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不也是很可贵的吗?

        因此,基于这种理解,郭沫若仿《七步诗》写下了一首立意相反的翻案剥皮诗《反七步诗》,诗歌这样写道: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在郭先生看来,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为火烧火;如果站在萁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的精神的表现吗?豆萁燃烧自己正是为了成全同根而生的豆子,它身上有一种零落成泥辗作尘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这不正是兄弟一场,互助友爱的生动写照吗?

        曹植的《七步诗》用比喻手法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兄弟骨肉相残的悲哀指责,情真意切,十分感人。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则一反曹植《七步诗》的诗意,变为赞颂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郭老的《反七步诗》反其意而作,诗以新旨,另铸新词,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华罗庚的《赠诸弟》与郭沫若诗异曲同工: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乐。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成熟一语双关,赞扬甘为人梯的精神。

       好了,今天关于“《七步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七步诗》”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