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玄都观桃花二首_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桃花二首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玄都观桃花二首_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桃花二首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玄都观桃花二首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1.玄都观里桃千树引用的是哪位

玄都观桃花二首_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桃花二首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玄都观桃花二首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1.玄都观里桃千树引用的是哪位诗人的诗句

2.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赏析

3.《再游玄都观 并引·刘禹锡》原文与赏析

玄都观桃花二首_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桃花二首

玄都观里桃千树引用的是哪位诗人的诗句

       玄都观里桃千树引用的是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原文: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赏析:

       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这首诗,不料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在作品里把玄都观的千株桃树比作朝廷中的新贵,因此作品一起笔便暗示了新贵声势显赫,满朝趋奉的情景;后面两句则讽刺他们是作者离开朝廷后才爬上高位的政治暴发户,表示了极大的鄙视。

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赏析

       作品名称:玄都观桃花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刘禹锡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赏析:

       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这首诗,不料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在作品里把玄都观的千株桃树比作朝廷中的新贵,因此作品一起笔便暗示了新贵声势显赫,满朝趋奉的情景;后面两句则讽刺他们是作者离开朝廷后才爬上高位的政治暴发户,表示了极大的鄙视。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作品名曰《玄都观桃花》,可诗人开篇却并未写桃花,而是极力渲染京城大街小巷喧闹的场面,写观花归来的人,用意何在?“紫陌红尘拂面来”,京城里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喧闹不堪,尘土飞扬,这是去玄都观看花的人闹得吗?不是。那又是谁呢?作品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读者去想,想其中暗喻的那些依靠阿谀奉承起家的新权贵们,是那些人把京城搞得乌烟瘴气,烟尘扑面。再看看“无人不道看花回”。在这里,诗人写“看花”,没有去,只写了回,并且是“无人不道”,这四个字巧妙地再现了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这流露于外的心情、神态,有看花的真实感受,更应该有攀附权贵的奸佞小人的洋洋自得。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为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都是我离开京城后才栽种的。但是,这只是表面,不是诗人要表露的本质所在。诗句蕴含的深刻意义在于告诉人们:那些新贵们都是“我”被贬离开京城之后靠阿谀献媚攀爬上高位来的,根本不值得一观。借题发挥,讽刺那些政治暴发户,表达了诗人内心极大的鄙视和无情的讽刺。

《再游玄都观 并引·刘禹锡》原文与赏析

       元太宗十一年(1239),元好问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秀容(今山西沂县)。其时金朝已亡,生母张氏已久故,“外家”人物零落殆尽。《人月圆》小令即作于此时。

       同题的第一首:“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表达了“卜居”东园后屏隔红尘、醉度余生的感受。诗人显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又像是什么都说不出来。于是一连串寓意深沉的典故,便替代了作者的自白,成为这第二首曲子的特殊的景观。

       先看一、二句。“玄都观里桃千树”,注释中已说过,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成句。刘禹锡于元和十年(815)春,由朗州贬所召回京城,见京城人争相去玄都观赏花,所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于是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正是他离京十年、旧地重回的感受。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回到京城重游玄都观,此时已是“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再游玄都观》)了。元好问将自己二十余年才得重返的家乡秀容,比作刘禹锡所契阔的玄都观,借用的虽是刘诗的原句,“花落水空流”的景象却是惨痛百倍了。

       “清泾浊渭,去马来牛”用杜诗,杜诗原意是写大雨滂沱中河水的印象,“去马来牛”化用《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_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之意。作者将其从杜诗中游离出来,便与原解无关,而纯粹带上了世事纷纭、是非扰杂的象征意义。江山易主,故里非昔,对于“红尘”中的时世,“莫问”二字含有多少隐痛啊!

       六、七二句的“谢公”、“羊昙”,是联为一义的典故。史载谢安晚年受到司马道子的排挤,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出镇广陵。太元十年(385),谢安扶病还京,经过西州门,对左右说:“吾病殆不起乎!”不久果然病逝。他的外甥羊昙素受谢安恩重,从此悲戚辍乐,不忍心再行经西州门。后来因为喝醉了酒,误入这一禁区,发现时已经过晚。他日诵曹植《箜篌引》的诗句,恸哭而去。元好问既以谢安的“扶病”借喻自己重回故园的衰残,又以羊昙的“挥涕”来代表自己对外家人物殁亡的哀悼,所谓“一醉都休”,不过是强行自我麻醉而已。

       至于末二句的“生存华屋,零落山丘”,则正是羊昙所诵曹植诗句的内容。这是对“一醉都休”的事实上的否定。“生存”与“卜居”又建立了想象间的联系,也就是所谓“扣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见到这首不长的小令,全篇蕴涵着作者极为丰富的述意:刘郎去后重来,犹见“玄都观里桃千树”,而如今连片花也没有,说明诗人所重见的故乡,面目全非;“清泾浊渭,去马来牛”,非不可辨,作者却“凭君莫问”,不愿意再细详世事,显示了国变之后的万念俱灰;羊昙恸哭谢安的存殁深情,作者宁可付之醉忘,反映了“旧家人物今谁在”(作者《东园晚眺》句)的严酷事实;而“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引曹植诗句,作为古今至理,则是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深沉慨叹。全曲通过一系列典故和前人成句的化用,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沧桑巨痛,及“卜居外家东园”而苟延残生的沉重心情。

       这首小令典重蕴深,带有较重的词味。这一来是因为“人月圆”本属词牌,后因合于北曲宫调的缘故才转为小曲;二来是由于散曲初创时期,词、曲界限并无明显分野。日后的散曲也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但援例和用意都要显豁得多。

       

        刘禹锡

        余贞元二十一年(805),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828)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作于大和二年(828),是《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诗前有小序,清楚地说明了诗人的创作意图。光阴荏苒,岁月如流,昔日迫害八司马之权贵已死亡殆尽,刘禹锡之官职也稍有恢复。但他并未忘怀往日积愤,回到长安后偏要再游玄都,重提旧事,表现了斗志不衰,依然故我的倔强性格。

        这首诗仍用比体。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实际上暗寓满朝盛极一时的新贵之烟消云散,好景不常,颇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意味。开头“百亩”言玄都观庭园之大,可见昔日声势之煊赫;然而如此广阔之庭园,如今已经有一半长满了青苔。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庭园,半是青苔,说明其地早已人迹罕至,冷落不堪。这不禁使人想起十四年前炫耀一时的千树桃花,它们到哪儿去了?“净尽”,桃花没了,只剩下无人观赏的野菜花,在春风中摇曳。这两句同前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二句一热闹,一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先前的繁盛,现在的荒凉,而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说明这道观早已没有什么人来游赏了。在这里,作者仍以桃花喻昔日之新贵。十四年政治斗争的风风雨雨,昔日衣朱衣紫,红极一时,权倾京师,不可一世的新贵已死亡的死亡,失势的失势,他们的位置已被另外一些人所取代,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诗人这样着笔,表面似乎不露声色,内里讥讽、鄙夷之情溢于言外。第三句深入一层,由“桃花净尽”联想到“种桃道士”,用反诘的句式,交待“手植仙桃”的“道士”不知去向,把玄都观的今昔变化写足。桃花之所以净尽,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诗人由花事之变迁,联想到自己在宦海波涛中的升沉进退:十四年前自己讥讽了朝中权贵,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一去京城十四年!十四年中,朝政反复无常,光是皇帝就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一连换了三个,执政的官僚也朝彼暮此,真是忽而桃花忽而菜花。而自己呢,却不仅经受住了打击和迫害,活下来了,而且又回到了京城!“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颇富挑战意味的结句,流露着诗人满怀胜利的喜悦,也是诗人对“桃花”的哂笑,对“道士”的嘲讽。

        这首诗同前面那首诗比较,题材虽同而题旨不完全一样。它主要不是在讽刺,而是在抒写自己不屈的意志。读这首诗,我们仿佛听到了爽朗的笑声。这笑声,不禁使人联想到,昔日靠镇压永贞革新上台的人物,现在终于一个一个在时间的流逝中不见了,或在政治斗争的漩涡里淹没了。作为当事人,能亲眼看到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胜利。白居易评禹锡诗,以“诗豪”称之,谓“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白唱和集〉解》)语虽论诗,实人格之品题也。

        庭曰“百亩”,则知殿宇已废,一望荡然矣。径无人行则苔生,“半是苔”则知桃树无存而看花者俱不复来矣。百亩庭空,苔生满砌,千桃已尽,去得干净……犹言执政栽培新贵,今新贵已尽,而执政安在哉?则当时之势焰亦何凭也?前日刘郎在京,只为看花一诗,连遭贬抑,至今一十四年,复又到此看花,而种桃人先不在矣,所以深嘲旧执政轻薄之词也。(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好了,今天关于“玄都观桃花二首”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玄都观桃花二首”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