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长征七律诗朗诵_诗朗诵七律长征七律诗朗诵
zmhk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长征七律诗朗诵_诗朗诵七律长征七律诗朗诵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长征七律诗朗诵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长征七律诗朗诵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长征七律诗朗诵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长征七律诗朗诵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以期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1.七律·长征 歌词
2.红军过草地时的诗歌
七律·长征 歌词
七律·长征词:毛泽东
歌手:李初健
歌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诗词是伟人毛泽东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毛泽东诗词鉴赏》由臧克家1990年版,收录贺敬之、公木等作者的力作,刘先银教授2008年版最全面。诗词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
参考资料:
红军过草地时的诗歌
七律 长征
[原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4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前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后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徒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咽(yè页)〕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从头越〕重新跨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说起长征,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泽东的长征诗。他的诗不但记下了长征中的重要事件,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
毛泽东长征诗的序曲,应该是《清平乐·会昌》。那是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后,当时毛泽东已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但仍以战略家的眼光,指出了中央红军的出路: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即进行战略转移的突破口和路线在粤赣交界处。毛泽东还乐观地说:风景这边独好。
在行军路上,毛泽东写出了三首气势磅礴的《十六字令》。他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视艰难险阻与崇山峻岭为“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新回到了指挥岗位上,不久就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于夕阳西下的时分,迈着自信的步伐登上娄山关,远眺如血残阳红染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俯瞰硝烟未散的战场,写成《忆秦娥·娄山关》。
而《七律·长征》更是不朽之作。面对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面对千里白茫茫的雪山和荒无人烟的草地,毛泽东看作“万水千山只等闲。”而逶迤的五岭不过是“细浪”,踏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一个“喜”字,更是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此时的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充满了乐观和自信。
在《念奴娇·昆仑》中,虽然仍有乐观浪漫的情怀,但这时更多的是一种主宰天地的气魄,所以便高唱出了“而今我谓昆仑”的诗句。还第一次以一个巨人的姿态说:“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当红军攀登海拔三千米的六盘山,冲破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毛泽东更是心潮澎湃,欣然挥毫泼墨,写下了有名的《清平乐·六盘山》,而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注定要成为千古名句。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1935.2)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七律 长征
(初稿写于1935年冬,后经多次修改,成为我们现在所见的定型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 昆仑(1935.10)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 六盘山(1935.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黎云)长征,给予了极具诗人气质和才华的毛泽东丰富的创作源泉,他用7首诗词记录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伟大远征。
1935年3月中旬,第三次渡赤水的前夜,毛泽东来到机要科。此时的红军主力正在遵义地区的长干山和枫香坝寻歼贸然跟进的川军。
“毛主席突然用湖南话特别大声地朗诵起来:长干山……枫香坝……看得出来毛主席心情非常好。”当时就站在毛泽东身后的机要参谋杨初振回忆说,长征中,毛泽东经常来到杨初振所在的机要科,守着电话指挥作战。
在杨初振的记忆中,毛泽东抽烟很凶、诗意很浓。
不过,长干山和枫香坝之战并没有如期打响。否则,在毛泽东诗词中,也许还会增加一首关于长干山和枫香坝的传世之作。
踏上征程,深沉悲壮励军心
从广西的老山界到贵州骷髅山,直至红军占领遵义,挺进黔、滇、川,毛泽东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以“山”为题,写成《十六字令三首》。
从这三首小令中,可以很明晰地看到红军战略局势的细微变化:脱离湘江,红军“快马加鞭未下鞍”,一路急进,企图摆脱四面被围的局面;贵州境内,与数十万敌人艰苦鏖战,“倒海翻江卷巨澜”,撕破多路军阀布下的口袋阵,“万马战犹酣”;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掌红军指挥权,再次以剑喻山,挥师北上,“刺破青天锷未残”,大显“天欲坠,赖以拄其间”的擎天豪气。
“那段时间是红军很危难的时刻,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可能走不到大渡河就已经全军覆灭了。”时任中央军委电台党支部书记的老红军戴镜元回忆说。
二渡赤水后,红军突然回师攻占桐梓,夺取娄山关,二占遵义城,一口气吃掉了王家烈8个团和吴奇伟两个师。参加了夺取娄山关战斗的老红军王道金回忆说:“瘪了好久的子弹袋,这下全都装满了。”
1935年2月28日傍晚,毛泽东登上了激战后的娄山关,酝酿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但战斗的胜利并未让他高兴起来,由于土城战斗的失败,使中央红军未能按计划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数十万敌军仍然尾随其后。
1958年,毛泽东在这首词的注解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也许,这就是毛泽东当时鼓舞士气的一种期望?
摆脱“围剿”,大气磅礴写春秋
直到1935年秋,毛泽东沉郁的心情才有所缓解。
9月,中央红军主力已经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正穿行在海拔4000多米的岷山,向甘陕地区挺进。“当时已经走出了草地,看得到胜利的希望了,大家的心情都是不错的。”老红军黄家祥回忆道。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加紧密谋华北事变,国内“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越来越高。毛泽东显然已开始谋划全民族抗战了。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在这首想像奇特、意境雄伟的《念奴娇·昆仑》中,毛泽东起句大气,再现当年意气风发之势,让人不由想起若干年后他那句大手一挥的惊世之言: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昆仑: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毛泽东在这首词的注解中这样写道。
1935年10月1日晚,通渭县城的文庙小学里,油灯如豆,中央红军干部大会在文庙小学召开。第二天,他们将继续北上,寻找陕北红军并创建根据地。
毛泽东在会上对第二天的行动做了动员,还高声朗诵了那首千古绝唱——《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朗诵完诗后,会场上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老红军胡安吉回忆说。
可能连毛泽东也没有想到,14年后的同一天下午,他将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的成立。
立足陕北,壮志情怀绘江山
海拔2928米的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障碍。这对于一支正在走向胜利的部队,已经不在话下。
天高云淡雁南去,红旗漫卷六盘山。毛泽东在猎猎红旗下,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也不知道在写完这首词后,毛泽东有没有掷笔长笑?
1935年10月21日,一场伏击战在吴起镇打响。战斗以俘敌700人,缴获战马200匹而胜利结束,实现了毛泽东不要把尾巴带入根据地的战斗目的。
当这场战斗的指挥员彭德怀风尘仆仆地从前线回到指挥部,毛泽东情绪激动地在一张作战电令纸上写下了《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山高路远坑深”——毛泽东在战前签发的作战命令上,第一句话也是如此。
彭德怀看到诗词后,谦虚地把“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至此,中央红军胜利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艰难长征,开始在西北重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936年2月,一场大雪覆盖了莽莽秦晋,毛泽东冒雪来到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面对眼前千里冰封的滔滔黄河,他登高远眺,引毫疾书,写下了旷世名作《沁园春·雪》。
而此时,那支经过长征锤炼的红色劲旅,正奉命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向着抗日最前线疾进。
七律 长征
[原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4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前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后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徒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咽(yè页)〕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从头越〕重新跨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说起长征,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泽东的长征诗。他的诗不但记下了长征中的重要事件,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
毛泽东长征诗的序曲,应该是《清平乐·会昌》。那是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后,当时毛泽东已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但仍以战略家的眼光,指出了中央红军的出路: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即进行战略转移的突破口和路线在粤赣交界处。毛泽东还乐观地说:风景这边独好。
在行军路上,毛泽东写出了三首气势磅礴的《十六字令》。他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视艰难险阻与崇山峻岭为“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新回到了指挥岗位上,不久就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于夕阳西下的时分,迈着自信的步伐登上娄山关,远眺如血残阳红染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俯瞰硝烟未散的战场,写成《忆秦娥·娄山关》。
而《七律·长征》更是不朽之作。面对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面对千里白茫茫的雪山和荒无人烟的草地,毛泽东看作“万水千山只等闲。”而逶迤的五岭不过是“细浪”,踏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一个“喜”字,更是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此时的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充满了乐观和自信。
在《念奴娇·昆仑》中,虽然仍有乐观浪漫的情怀,但这时更多的是一种主宰天地的气魄,所以便高唱出了“而今我谓昆仑”的诗句。还第一次以一个巨人的姿态说:“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当红军攀登海拔三千米的六盘山,冲破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毛泽东更是心潮澎湃,欣然挥毫泼墨,写下了有名的《清平乐·六盘山》,而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注定要成为千古名句。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1935.2)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七律 长征
(初稿写于1935年冬,后经多次修改,成为我们现在所见的定型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 昆仑(1935.10)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 六盘山(1935.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黎云)长征,给予了极具诗人气质和才华的毛泽东丰富的创作源泉,他用7首诗词记录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伟大远征。
1935年3月中旬,第三次渡赤水的前夜,毛泽东来到机要科。此时的红军主力正在遵义地区的长干山和枫香坝寻歼贸然跟进的川军。
“毛主席突然用湖南话特别大声地朗诵起来:长干山……枫香坝……看得出来毛主席心情非常好。”当时就站在毛泽东身后的机要参谋杨初振回忆说,长征中,毛泽东经常来到杨初振所在的机要科,守着电话指挥作战。
在杨初振的记忆中,毛泽东抽烟很凶、诗意很浓。
不过,长干山和枫香坝之战并没有如期打响。否则,在毛泽东诗词中,也许还会增加一首关于长干山和枫香坝的传世之作。
踏上征程,深沉悲壮励军心
从广西的老山界到贵州骷髅山,直至红军占领遵义,挺进黔、滇、川,毛泽东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以“山”为题,写成《十六字令三首》。
从这三首小令中,可以很明晰地看到红军战略局势的细微变化:脱离湘江,红军“快马加鞭未下鞍”,一路急进,企图摆脱四面被围的局面;贵州境内,与数十万敌人艰苦鏖战,“倒海翻江卷巨澜”,撕破多路军阀布下的口袋阵,“万马战犹酣”;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掌红军指挥权,再次以剑喻山,挥师北上,“刺破青天锷未残”,大显“天欲坠,赖以拄其间”的擎天豪气。
“那段时间是红军很危难的时刻,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可能走不到大渡河就已经全军覆灭了。”时任中央军委电台党支部书记的老红军戴镜元回忆说。
二渡赤水后,红军突然回师攻占桐梓,夺取娄山关,二占遵义城,一口气吃掉了王家烈8个团和吴奇伟两个师。参加了夺取娄山关战斗的老红军王道金回忆说:“瘪了好久的子弹袋,这下全都装满了。”
1935年2月28日傍晚,毛泽东登上了激战后的娄山关,酝酿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但战斗的胜利并未让他高兴起来,由于土城战斗的失败,使中央红军未能按计划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数十万敌军仍然尾随其后。
1958年,毛泽东在这首词的注解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也许,这就是毛泽东当时鼓舞士气的一种期望?
摆脱“围剿”,大气磅礴写春秋
直到1935年秋,毛泽东沉郁的心情才有所缓解。
9月,中央红军主力已经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正穿行在海拔4000多米的岷山,向甘陕地区挺进。“当时已经走出了草地,看得到胜利的希望了,大家的心情都是不错的。”老红军黄家祥回忆道。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加紧密谋华北事变,国内“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越来越高。毛泽东显然已开始谋划全民族抗战了。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在这首想像奇特、意境雄伟的《念奴娇·昆仑》中,毛泽东起句大气,再现当年意气风发之势,让人不由想起若干年后他那句大手一挥的惊世之言: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昆仑: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毛泽东在这首词的注解中这样写道。
1935年10月1日晚,通渭县城的文庙小学里,油灯如豆,中央红军干部大会在文庙小学召开。第二天,他们将继续北上,寻找陕北红军并创建根据地。
毛泽东在会上对第二天的行动做了动员,还高声朗诵了那首千古绝唱——《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朗诵完诗后,会场上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老红军胡安吉回忆说。
可能连毛泽东也没有想到,14年后的同一天下午,他将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的成立。
立足陕北,壮志情怀绘江山
海拔2928米的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障碍。这对于一支正在走向胜利的部队,已经不在话下。
天高云淡雁南去,红旗漫卷六盘山。毛泽东在猎猎红旗下,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也不知道在写完这首词后,毛泽东有没有掷笔长笑?
1935年10月21日,一场伏击战在吴起镇打响。战斗以俘敌700人,缴获战马200匹而胜利结束,实现了毛泽东不要把尾巴带入根据地的战斗目的。
当这场战斗的指挥员彭德怀风尘仆仆地从前线回到指挥部,毛泽东情绪激动地在一张作战电令纸上写下了《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山高路远坑深”——毛泽东在战前签发的作战命令上,第一句话也是如此。
彭德怀看到诗词后,谦虚地把“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至此,中央红军胜利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艰难长征,开始在西北重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936年2月,一场大雪覆盖了莽莽秦晋,毛泽东冒雪来到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面对眼前千里冰封的滔滔黄河,他登高远眺,引毫疾书,写下了旷世名作《沁园春·雪》。
而此时,那支经过长征锤炼的红色劲旅,正奉命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向着抗日最前线疾进。
好了,今天关于“长征七律诗朗诵”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长征七律诗朗诵”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上一篇:镜花水月_镜花水月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锄的组词_割的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