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捕蛇者说原文及注释_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译文

zmhk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捕蛇者说原文及注释_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译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捕蛇者说原文及注释”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

捕蛇者说原文及注释_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译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捕蛇者说原文及注释”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2.白蛇缘起和捕蛇者说文言文

3.文言文若字解释

4.岂用文言文解释是什么意思

捕蛇者说原文及注释_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译文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

        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 出处:《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日三省(xǐng)吾(w?)身:为(w?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不应该读yu?。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音乐)、l?(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通?汝?,表示你

        说 通 ?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白蛇缘起和捕蛇者说文言文

       《说文解字》:“尽,器中空也。”这种说法基本正确。但许慎认为这是个形声字,恐怕不妥。从甲骨文看,以炊帚洗刷食器,表示吃完而将饭具洗刷干净。所以“尽”字的本义应为“完”或“没有了”。“器中空”也表示全部用出或使用了的意思。

       由“完”又能引申为副词“全部”,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触草木,尽死。”这是说:只要碰到草木,草木也就全部死亡。古人深谙事物的辩证法。事物的高低、上下、生死、新旧都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事物达到了极点也就在开始向它的对立面转化。终止、终了也意味着完结了、消失了。故“尽”由终尽义引申为死亡、达到极限。如“自尽”指自杀而亡。又如“尽善尽美”中的“尽”,“尽”是达到了顶点或尽头的意思,若解为“完”、“全部”义均不妥。

例句和释义

       1、《说文·皿部》:“尽,器中空也。”器物中空。

       2、《管子·乘马》:“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许多事情,一言难尽。”完;完毕。

       3、《易·序卦传》:“物不可以终尽。”毛文锡《临江仙》词:“暮蝉声尽落斜阳。”止;中止。

       4、朱敦儒《小尽行》:“藤州三月作小尽,梧州三月作大尽。”农历月终。古以农历月终三十日为大尽,二十九日为小尽。

       5、《庄子·齐物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后五日死者,肝与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尽,尽即死矣。”死。

       6、《宋史·五行志三》:“鬻菜夫至宣德门下,忽若迷罔,释荷担向门戟手出悖詈语……乃于狱中尽之。”指处死。

       7、《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高适《别冯判官》诗:“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达到极限或使之达到极限。

       8、焦赣《易林·坤之豫》:“铅刀攻玉,坚不可得,尽我筋力,胝茧为疾。”全部使出。

       9、《荀子·荣辱》:“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努力完成。

       10、《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左传·昭公二年》:“周礼尽在鲁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长桑君)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

       11、《管子·乘马》:“黄金一镒,百乘一宿之尽也。”通“赆”。财货。

       12、《神异经·南方经》:“荒外有大山,其中生不尽之木,昼夜火燃,得暴风不猛,猛雨不灭。”通“烬”。灰烬。

       13、《礼记·曲礼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力求达到最大限度。

       14、《西游记》第十六回:“其余管他,尽他烧去。”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四:“假如我不回去,三厅就尽它虚悬在那儿。”一任;听凭。

       15、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三摺:“秀才,料想我侄女儿,尽也配得你过。”询问,征求。

       16、尽着一百元钱花。《黄绣球》第二四回:“那个摺子一定要你偷出来,骗出来,尽今天送到。”(有时跟“着”连用)表示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不得超过。

       17、老舍《骆驼祥子》十六:“她们得工作,得先尽着老的少的吃饱。”(有时跟“着”连用)把某些人或事物顺序放在最先。

       18、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一段:“且说那三千里江山的尽北头紧连着中国边境,中间隔着条鸭绿江。”达到了极点,相当于“最”(用在方位词组前)。

       19、《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褚大娘子道:‘二叔怎的尽喝酒,也不用些菜?’”〈方言〉表示长久、经常,相当于“老是”“总是”。

       18、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陈师道》:“后山诗恁底深,他资质尽高,不知如何肯去学山谷?”甚;很。

       19、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二摺:“他有一个女儿唤做梅英,尽生的十分好。”倒,却;竟然。

文言文若字解释

       1. 和《捕蛇者说》类似的文言文

        甲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丙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杜甫)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顿踣:▲(2)翕忽:▲

        (3)逾墙走:▲(4)长已矣:▲

        (5)语声绝:▲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2)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19.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2分) ▲

        A.甲文、丙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社会弊端;乙文运用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的方法,写了小石潭独特的风景,风格与甲、丙文迥异。

        B.甲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层层深入地揭示造成民不聊生的原因是“赋敛”,丙文借老妇人之口控诉了赋税之害。

        C.甲文中的官吏凶悍嚣张,丙文中的官吏开始时态度不好,后来能倾听百姓的致词。

        D.乙文中因为作者仕途遭遇挫折,独自游小石潭,所以写鱼的游弋、潭的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静,其实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20.柳宗元和杜甫都是唐朝的官吏,请根据选文比较他俩的为官行为。(4分)

        ▲

        参考答案:

        17、(1)劳累得跌倒在地上(2)轻快敏捷

        (3)跳墙逃跑(4)长久地结束了

        (5)说话声消失了(或“停止了”)

        18、(1)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的不幸来得厉害啊。

        (2)急忙到河阳去服役,还来得及为军队做早饭。

        19、A

        20.都用文章来抒写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柳宗元没有权力,只能让观察民风的官吏来看自己的文章,从而来达到拯救百姓的目的。杜甫空有同情百姓之情,在百姓受到官吏压迫的时候,他自己畏缩不前,没能阻止官吏的行为

2. 文言文 捕蛇者说 翻译

        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医治蛇毒的办法。但是捉住它后,把它晾干用来做为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和恶疮;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腐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凭借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准许/可以用蛇来)抵他的税收。永州的人都争先恐后的忙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独享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他此事,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忧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十分悲伤,眼泪汪汪夺眶而出的说:“您是想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但是我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积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的、家里的收入全拿去交税,(仍不够),只好(被苛税所迫)哭喊着辗转迁移,又饥又渴,劳累地跌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瘟疫气体,死去人的尸体一个个叠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家中只剩不到一家;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家中剩下不到两三家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家中只有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单独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的家乡,到处吵嚷叫喊,到处冲撞破坏,(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能安宁啊。我小心谨慎的起身,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又躺下了。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献蛇的)时候,把它献上去。(献蛇)回来(我)就可以有滋有味的吃着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过完我的岁月。我一年里冒着死亡的威胁只有两次;其余的日子都能快乐地渡过。哪里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有这样的事(指冒死亡的威胁)!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们就已经(死)在(他们)后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差役)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更加悲伤了。孔子说:“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才相信。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所以我(为此)写了这篇文章,以希望那些(朝廷派遣的)考察民情的官员从这里得到一些实情。

        参考资料

        在那个网址里还有很多资料

3. 捕蛇者说可以和哪些文言 *** 对比

        捕蛇者说可以和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做对比,

        段太尉①在泾州为营田官②。泾大将焦令谌③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④,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⑥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⑦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节选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注释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②营田官:掌管屯垦的官员。③焦令谌(chén):人名。④巽(xùn):同“逊”,这里指委婉。⑤判:状纸。⑥舆:抬。⑦衣:包扎。

4. 文言文《 捕蛇者说》的翻译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幸:这里是形容词。

        翻译: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

        永州的郊野有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斑纹,它碰过的草木全得枯死;(若)咬了人,就没有医治的办法。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却可以治好麻风、手脚麻痹、脖子肿和癞疮等恶性疾病;还可以消除烂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准许)他们用蛇抵应缴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专享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向他打听,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上,我爹死在捕蛇上,我接着干这件差事十二年了,险些送了命也有好几次了。”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好像很悲伤。 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件差事吗?我打算告诉主管人,免掉你这件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姓蒋的(一听)更觉得悲苦,眼泪汪汪地说:“您是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吧!可(您不知道,)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要是我过去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从我家三代定居在这个村子,算起来,到现在有六十年了,(这些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地里的出产缴光了,家里的收入用完了,(大家)哭着喊着,四处逃亡,又饥又渴,常常跌倒在地,(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吸着有毒的瘴气,死者遍野,尸骨成堆。从前跟我爷爷住一块儿的,如今十家中连一家也没有;跟我爹住一块儿的,十家中没剩下两三家,跟我一块儿住了十二年的,如今也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光就是逃荒去了。可我靠着捕蛇独自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一到我们村子来,就到处乱闯乱嚷,吓得人们哭天叫地的,甚至连鸡狗也不得安宁啊。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子,我的蛇还在里面,这才安心地睡下。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交上去。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这一辈子。其实呢,我一年里冒生命危险只有两次,其余的日子却能高高兴兴地过,哪里像我的邻居们天天都这么难熬呢!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

        听了这些话,我更加悲痛。孔子说:“横征暴敛比老虎还要凶狠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是真实可信的。唉,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我期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了解这种情况。

5. 求一篇捕蛇者说的文言文续写

        蒋氏眼泪汪汪地说完这段话后就含泪道别了柳宗元,走向捕蛇的山路了。

        留下柳宗元在原地沉思:蒋氏说的这番话完全是这几十年来当地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一字一句都饱含着百姓们的艰苦与悲惨。真是听者落泪,闻者伤悲。

        有道是“苛政猛于虎也”,今日所闻,果然如此。可是,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想到这里,柳宗元摇头叹息地离去了。

        过了几天,柳宗元又去找蒋氏。还没去到就远远地看到蒋氏家门口挂着两个白色的灯笼,他心里一惊,快步地走上前去。

        还没进门口,便听到了妇人和小孩的哭声,刚进屋蒋氏的尸体赫然地摊在厅中央,顿时心里明白了,心中充满了悲痛。跪坐在地上的妇人一见有人来,就用衣袖擦了擦脸上的眼泪,道:“这位大爷来寒舍,不知所为何事?”柳宗元顿首答道:“我本是蒋兄的一位故人,今日突来探访,却见如此悲惨的景象,不知蒋兄遭何变故突然离世?”那妇人一听便恸哭了起来,拉着旁边的小男孩说道:“我俩是他的妻儿,这几十年来我们这里严苛重税,夫君靠捕毒蛇抵赋税,十二年来倒也有惊无险,相安无事。

        谁知前日上山捕蛇时不小心反被毒蛇所咬不幸身亡。”妇人略顿了顿,哽咽着说:“夫君一家三代都死于捕蛇这事儿上。

        如今儿子尚小,还不懂得如何捕蛇,难继祖业,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我俩今后拿什么去缴纳赋税啊?”说完母子二人又抱头大哭了起来。柳宗元听了心情更加悲痛,心如刀割:如此重税,以致民不聊生,我该何为!肉食者何为啊!一个时代的大儒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永远地留在了中唐的历史坐标上……。

6.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参考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白色的花纹,接触过的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它的办法。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可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恶性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一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可以用蛇来抵他们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受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向他问起这件事,他说:“我祖父死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

        现在我继承这件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死掉。”他说这些话时,神情很悲伤。

        我怜悯他,并且说:“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姓蒋的更加悲伤,眼泪汪汪地说:“您想哀怜我,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 *** 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自从我家住在这个村子,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田里的出产全部尽了,家里的收入全都竭了,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摔倒在地,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

        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

        然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到处乱叫狂喊,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

        我担心的起来,看看我的瓦罐,蛇还在里面,就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献给国君。

        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这一辈子。其实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的危险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我听了他的话更加悲伤。孔子说:“苛酷的政治统治比猛虎还凶暴啊。”

        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孔子的这句话是可信的。唉!谁知道租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所以写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编辑本段]词句注释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

        ①⑥“之”:的。“异”:奇特。

        “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

        “章”:彩色花纹。“触”:接触。

        “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

        “啮”:咬。“御”:抵御。

        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

        “然”:然而。②“而”:如果。

        “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

        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

        “饵”:药饵。“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

        “大风”:麻疯。“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

        “瘘”:脖子肿。“疠”:恶疮。

        “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

        “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

        “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

        “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

        “二”:两次。“募”:征集,召募。

        ②“者”:指人。

7. 捕蛇者说续写(文言文)

        蒋氏汪然别过吾,兀自上山捕蛇。

        余独立此地,思蒋氏所言,蒋氏所言乃其生活之道,叹!无可奈

        吾与其妻子别后径自离开

        路中又有所思,续叹!此世无奈

        期月后,有途径蒋氏之村

        便想再访蒋氏

        吾视其家门带孝,暗道不好

        寻将进去

        蒋氏之尸,赫然于堂上

        旁有一小儿与一夫人,

        堕泪连连,余悲之

        那妇人曰:官人来此,所为何事,吾夫已亡,又有何事?

        余拂袖擦泪

        哽咽道:吾乃蒋氏之故人,蒋氏何时死的?

        那妇人哭的愈发厉害了

        含泪曰:吾夫前日捕蛇之时,蛇咬将致死

        期日后,才被人带回!

        余悲之,暗叹道:

        苛政猛于虎,赋敛毒于蛇啊

8. 和《捕蛇者说》类似的文言文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丙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杜甫)17.解释下列短语。

        (2分)(1)顿踣:▲(2)翕忽:▲(3)逾墙走:▲(4)长已矣:▲(5)语声绝:▲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9.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

        (2分) ▲A.甲文、丙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社会弊端;乙文运用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的方法,写了小石潭独特的风景,风格与甲、丙文迥异。B.甲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层层深入地揭示造成民不聊生的原因是“赋敛”,丙文借老妇人之口控诉了赋税之害。

        C.甲文中的官吏凶悍嚣张,丙文中的官吏开始时态度不好,后来能倾听百姓的致词。D.乙文中因为作者仕途遭遇挫折,独自游小石潭,所以写鱼的游弋、潭的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静,其实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20.柳宗元和杜甫都是唐朝的官吏,请根据选文比较他俩的为官行为。(4分)▲参考答案:17、(1)劳累得跌倒在地上(2)轻快敏捷(3)跳墙逃跑(4)长久地结束了(5)说话声消失了(或“停止了”)18、(1)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的不幸来得厉害啊。

        (2)急忙到河阳去服役,还来得及为军队做早饭。19、A20.都用文章来抒写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

        柳宗元没有权力,只能让观察民风的官吏来看自己的文章,从而来达到拯救百姓的目的。杜甫空有同情百姓之情,在百姓受到官吏压迫的时候,他自己畏缩不前,没能阻止官吏的行为。

9. 语文文言文 捕蛇者说

        :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这样才更能集中思想写作罢了。” : 1.嗜好:爱好,这里指特殊不良的爱好 2.西洛:洛阳 3.语:告诉 4.僚属:属,部属。僚属即同僚部属。 5.辞:辞赋 6.盖:大概 7.顷刻:时间短 8.尤:更 9.可:能 10.属:集中 11.思尔:集中思想写作;尔,罢了 12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13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14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15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16属思:思考,构思。 希望对你有用!

岂用文言文解释是什么意思

       1. 文言文“若”字解释及其3个例句

        1.像,如,好像。

        《孟子 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语有“若明若暗”。

        “不若”:不如,比不上。《列子 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商君书 画策》:“失法离令,若死,我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改变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3.指示代词,此,这个。

       

        《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4.连词。

        假如,如果。《左传 隐公元年》:“若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5.连词。

        与,和。《史记 魏其武安候列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6.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

        《汉书 食货志》:“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7.至,至于。

        《国语 晋语五》:“病未若死。”“若夫”:句首语气词。

        用以引起下文,有“至于说到……”的意思。 8.奈,怎样。

        《左传 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2. '若'字 在古文里都有什么解释

        若

        若字在古文里的解释如下:

        1.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2.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3. 你,汝:~辈。

        4. 约计:~干(gān )。~许。

        5.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 顺从:“曾孙是~。”

        7.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

        8.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9.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

        10.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

        11.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

        读音:ruò,部首:艹,四角码:44604,仓颉:tkr

        86五笔:adkf ,98五笔:adkf,郑码:EGJ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若非[ruò fēi]

        连词。要不是:~亲眼所见,谁敢相信?

        2.倘若[tǎng ruò]

        表示假设:你~不信,就亲自去看看吧。

        3.若是[ruò shì]

        如果;如果是:他~不来,咱们就找他去。

        4.宛若[wǎn ruò]

        宛如;仿佛:那棵榕树枝叶繁茂,~巨大的绿伞。

        5.假若[jiǎ ruò]

        如果:~遇见这种事,你该怎么办?

3. 文言文 若字有什么意思 在那篇课文

        若出自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翻译:众人敬仰、倾慕他,就象水归大海一样。

        1、作动词:像。

        2、作动词:及;比得上。

        3、作代词:你;你们;你(们)的。

        4、作代词:这样的;这。

        5、作连词:至于。

        6、作连词:假如;如果。

        7、作连词:或;或者。

        8、作副词:好像;似乎。

        9、作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

        若拼音:ruò

        释义:

        1、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2、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门庭若市。

        3、你,汝: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4、约计:若干(gān )。若许。

        5、此,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顺从:“曾孙是若。”

        7、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若而叹。”

        8、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9、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若芳”。若英(“杜若”的花)。

        10、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1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若水[ruò shuǐ]

        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

        2、若当[ruò dāng]

        倘若。

        3、奚若[xī ruò]

        奚如。何如。

        4、阒若[qù ruò]

        亦作“閴若”。寂静貌。

        5、若荪[ruò sūn]

        香草名。

4. 文言文“若”字解释及其3个例句

        1.像,如,好像。

        《孟子 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语有“若明若暗”。

        “不若”:不如,比不上。《列子 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商君书 画策》:“失法离令,若死,我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改变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3.指示代词,此,这个。

        《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4.连词。

        假如,如果。《左传 隐公元年》:“若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5.连词。

        与,和。《史记 魏其武安候列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6.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

        《汉书 食货志》:“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7.至,至于。

        《国语 晋语五》:“病未若死。”“若夫”:句首语气词。

        用以引起下文,有“至于说到……”的意思。8.奈,怎样。

        《左传 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5. 文言文中“若”的意思

        若,文言虚词。用法很多。举例如下:

        当顺讲。《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山泽山林不逢不若”。不若就是不顺。

        还当及讲。《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

        做称呼代词,当你讲。即汝、尔。《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

        当其讲。《论衡-刺孟篇》“吐若兄之路”。若还可以当如此讲。当此讲。当这讲。等等。不再一一列举。要看“若”字是不是作主语,或宾语,或状语,和什么样的副词相配等各种具体情况来翻译。

        作连词时,常常写作“若苟”、“若其”、“若使”、“若或”。

        用在语首,是发语词,没任何意义。

        “若干”这个词,现在还在使用。

6. “若”在文言文中的各种解释

        若 拼音: rě,ruò, 笔划: 8

        部首: 艹 五笔输入法: adkf

        | 有关若的汉字演变 | 有关若的谜语

        基本解释:

        --------------------------------------------------------------------------------

        若

        ruò ㄖㄨㄛˋ

        ◎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 约计:~干(ɡān )。~许。

        ◎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顺从:“曾孙是~。”

        ◎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7. 文言文若字有什么意思在那篇课文

        汉字 若 释义 ruò①像。

        《赤壁之战》:“众士慕仰,~水之归海。”②及;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君之美也。”③你;你们;你(们)的。

        《鸿门宴》:“~入前为寿。 ”《捕蛇者说》:“更~役,复~赋。”

        ④这样的;这。《齐桓晋文之事》:“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⑤至于。《齐桓晋文之事》:“~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⑥假如;如果。 《肴之战》:“~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⑦或;或者。《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

        ⑧好像;似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⑨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 《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华若木之花。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生于日落之处,青叶赤花。若时⒈顺应天道。

        时,四时;天运。⒉此时。

        ⒊彼时。若属你们这些人。

        若许犹“如许”。如此。

        若英杜若之花。若木之花。

       1. 岂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

        难道

        具体得看在什么语境中,大部分来说意思是“难道”表疑问。

        下面有十几中解释

        岂

        (1)岂qǐ

       

        (2)同“恺”(kɑi)。安乐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蓼萧》

        岂

        (1)岂qǐ

        (2)(形声。从壴(zhù)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3)“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4)相当于“难道”,“怎么” [how]

        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

        岂若吾乡邻。――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刘基《卖柑者言》

        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5)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

        (6)相当于何况 。如:岂况(何况)

        (7) 其

        (8)表示祈使。如:岂不可(怎么不可以)

        (9)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将军岂有意乎。――《战国策·燕策》

        (10) 又

        荆卿岂无意哉。

        将军岂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11)又

        将军岂有意乎。

        (12)又如:岂有(也许有)

        岂不qǐbù

        难道不…?怎么不…?

        岂不容易?

2. 岂在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岂”在文言文中的常用意举例注释如下,供参考:岂 qǐ〈形〉同“恺”( kai)。

        安乐 [fort;joy]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诗·小雅·蓼萧》词性变化◎ 岂岂 qǐ〈副〉(1) (形声。从壴( zhù)省,微省声。

        壴,陈列乐器。( 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2) “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3) 相当于“难道”,“怎么” [how]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岂若吾乡邻。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 刘基《卖柑者言》岂独一琴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4) 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5) 相当于何况 [much less;let alone]。如:岂况(何况)(6) 其(7) 表示祈使[would]。

        如:岂不可(怎么不可以)(8) 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perhaps;maybe]将军岂有意乎。

        ——《战国策·燕策》(9) 又荆卿岂无意哉。将军岂愿见之乎。

        ——《三国志·诸葛亮传》(10) 又将军岂有意乎。(11) 又如:岂有(也许有)。

3. 文言文《引婴投江》中}“岂”字的意思

        难道

        [原文]

        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好了,今天关于“捕蛇者说原文及注释”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捕蛇者说原文及注释”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