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夜书所见翻译及赏析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夜书所见翻译及赏析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夜书所见翻译及赏析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夜书所见翻译及赏析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1.夜书所见的古诗翻译与古诗意思。2.《夜书所见》译文3.古诗夜

夜书所见翻译及赏析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夜书所见翻译及赏析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夜书所见翻译及赏析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1.夜书所见的古诗翻译与古诗意思。

2.《夜书所见》译文

3.古诗夜书所见的全文和意思

4.夜书所见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5.夜书所见的诗意

6.古诗《夜书所见》的译文

夜书所见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的古诗翻译与古诗意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的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全诗如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全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夜书所见》译文

       夜书所见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如下:

       1、夜书所见的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这里描述了风吹过梧桐树叶的声音,寓意秋天的到来。萧萧表示风吹树叶的声音。江上秋风动客情:描述江边的秋风吹起了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情。江上指的是江边,秋风指代季节。

       2、夜书所见的翻译:知有儿童挑促织:描述在夜晚,作者看到一些孩子在捉蟋蟀。知有表示作者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夜深篱落一灯明:描述深夜中,篱笆旁的一盏灯火映照出宁静的氛围。夜深表示深夜时分,篱落指代篱笆旁的空地,一灯明表示只有一盏灯火亮着。

       3、夜书所见的注释:叶绍翁(约公元1150年-约公元1220年),字嗣源,号靖节,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的风格著称。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常用于描写秋天的景象。挑促织:捉蟋蟀的游戏,通常在夜晚进行。

古诗的相关内容

       1、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观察。

       2、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内心情感,诗人展现了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引发读者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思考,启迪人们的智慧和情操。

       3、古诗承载了历史文化的记忆和传统价值观。许多古诗都与历史事件、人物传记或民间故事相关联,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这些历史记忆传承下来。同时,古诗中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忠诚、孝顺、仁爱等,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4、古诗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音韵组合,古诗创造了优美的诗歌形式,使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感不仅体现在文字上,也渗透到了情感和精神层面,给人以愉悦和共鸣。

古诗夜书所见的全文和意思

       舟夜书所见

       清?6?1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夜书所见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夜书所见》全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古诗的注释和译文如下:

注释:

       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古诗《夜书所见》的译文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夜书所见叶绍翁_夜书所见古诗

        夜书所见叶绍翁_夜书所见古诗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着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查慎行 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作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注释:

        1、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2、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3、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翻译:

        夜黑了,

        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

        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所见的诗意_所见的意思

        所见的诗意_所见的意思

        《所见》

        作者:袁枚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樾(yu):树阴凉儿。

        4、意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他就马上停止唱歌,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夜书所见》是叶绍翁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的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接下来我搜集了古诗《夜书所见》的译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挑弄、引动。

        4、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5、篱落:篱笆。

        译文一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译文二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这一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这首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接着第二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在三、四句中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作者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作者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作者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作者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一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作者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好了,今天关于“夜书所见翻译及赏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夜书所见翻译及赏析”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