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古诗《苔》原文及译文_古诗《苔》原文及译文学到了什么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古诗《苔》原文及译文_古诗《苔》原文及译文学到了什么       作为一名AI机器人,我可以提供与古诗《苔》原文及译文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建议,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1.《苔》的拼音古诗2.古诗袁枚

古诗《苔》原文及译文_古诗《苔》原文及译文学到了什么

       作为一名AI机器人,我可以提供与古诗《苔》原文及译文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建议,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1.《苔》的拼音古诗

2.古诗袁枚的《苔》 翻译,

3.古诗苔《苔》

4.《苔》赏析

5.翻译 袁枚的诗《苔》: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古诗《苔》原文及译文_古诗《苔》原文及译文学到了什么

《苔》的拼音古诗

        bái rì bú dào chù , qīng chūn qià zì lái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tái huā rú mǐ xiǎo , yě xué mǔ dān kāi 。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译文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虽然如米粒般微小,一点也不自报自取,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赏析

        《苔》是一首非常励志的诗,诗中的苔藓虽然是一种低级的植物,生活的环境也十分恶劣,但是它还是积极向上,不会丧失生存下去的勇气。诗中将苔藓和牡丹进行了对比,牡丹是受人观赏,并且受到人们精心培养的;而苔藓则是要靠自己顽强的生命,争得和牡丹花一样绽放的权利。诗人看到了苔藓的这一点,并且对它进行了歌颂,赞美了苔藓顽强的生活精神。

古诗袁枚的《苔》 翻译,

       苔的古诗如下:

       1、《苔》

       释智圆

       与僻偏饶分,苍苍称静吟。

       闲阶经雨遍,峭壁度秋深。

       色冷分禽迹,痕幽入树阴。

       衡门终岁在,车马绝相侵。

       2、《苔》

       徐夤

       印留麋鹿野禽踪,岩壁渔矶几处逢。

       金谷晓凝花影重,章华春映柳阴浓。

       石桥羽客遗前迹,陈阁才人没旧容。

       归去扫除阶砌下,藓痕残绿一重重。

       3、《苔》

       李咸用

       几年风雨迹,叠在石孱颜。

       生处景长静,看来情尽闲。

       吟亭侵坏壁,药院掩空关。

       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4、《苔》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5、《苔》

       曹秉哲

       地老天荒处,无人有绿苔。

       空山閟秋色,大造出闲材。

       罽细雨丝织,衣轻风剪裁。

       可怜花落尽,幽径为谁开。

青苔的介绍:

       青苔,是水生苔藓植物,翠绿色,生长在水中或陆地阴湿处。青苔为苔藓类植物,常年生长在湿地、墙上、井中、屋瓦及水中等处。

       青苔的主要价值:

       治疗火伤取墙上青苔烧成灰,用适量植物油调匀擦患处。

       治疗痔疮脱肛取墙上青苔15克,用火焙干研细末。又以羊蹄壳5副,炒白术、白芷各30克、茯苓60克、槐花15克、共研为细末、加米饭少许为丸,每晚临睡时服3克,连服1个月可愈。

       治疗外伤取水中青苔烘干研细末,伤口经消毒后撒上药粉,加压包扎。

古诗苔《苔》

       《苔》

        袁枚

        白日不到处-----点明苔的生长环境,阴暗之处

        青青恰自来-----接上句,阳光照不到一样有青春

        苔花如米小-----苔花很小

        也学牡丹开-----也学牡丹一般盛开

        通首诗的内涵就是给弱势群体鼓劲的,别因为自己个不是牡丹不是竹子就自惭形愧,即便出身不好,照样也可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来!

《苔》赏析

       古诗苔《苔》的回答如下:

       它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作品。以下是《苔》的释义、解读以及杜牧的简介。

       绿苔新到水晶流,堂下阿娇愁。花满长安月夜凉,爷傍重门罢白头。

释义与解读:

       1、绿苔新到水晶流:诗的开篇,绿苔的新生代表着时光的不断流转,水晶流则描绘了清澈的水流,构成了岁月静好的画面。这或许是诗人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对流年逝去的感慨。

       2、堂下阿娇愁:“堂下”指宅院的主厅,阿娇是一个女性的名字,愁意味着忧虑和忧伤。整句传达了时光变迁中家庭的沧桑,阿娇的愁绪可能是对逝去岁月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3、花满长安月夜凉:描绘了长安城内的夜晚,花朵盛开,月光洒在花上,但夜晚的凉意预示着生命的短暂和岁月的冷寂。这或许是对人生多变的一种寓意。

       4、爷傍重门罢白头:“爷”可能是家族中的尊长,傍着府邸的重门,表现了家族的荣耀和沧桑。白头则是时光流逝的象征,对老者岁月沉淀的感叹。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梦村,唐代文学家,出生于河南巩县。他以豪放不羁、擅长豪放诗歌而著称,是盛唐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杜牧一生历经风雨,曾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但因谏言被贬谪多次。

       他在文学上以咏史、山水田园的诗篇著称,以及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和批判。杜牧的诗歌作品丰富多彩,既有豪放的《秋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也有婉约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展现了他多才多艺的一面。

结论: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家庭兴衰的深刻感慨。绿苔、阿娇、花朵、白头等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岁月沧桑的画卷。整首诗富有意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思索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这也是杜牧以豪放清新的诗风,将情感与自然景物巧妙地结合,创造出深具文学价值的作品之一。

翻译 袁枚的诗《苔》: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苔》赏析 篇1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学 一作:亦)

        诗文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苔》赏析 篇2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 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注释 」 ⑴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⑵“秋月句”:清朱彝尊《转应曲》诗句:“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⑶木叶:树叶。

        ⑷“残月”句: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又见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词流传有两个版本,版本一在《纳兰信德全集》、版本二在《纳兰词全编笺注 》有收录。该作品于纳兰性德随扈出巡南北,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期间。具体时间在1682年秋(康熙二十一年),作者在外忙于国家大事,无法和自己心爱的人团聚,恰巧又处于秋季到来的时节,看着眼前的秋风吹落一朵朵的黄叶,心中愁苦,思念佳人之情顿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愁”,抒发对佳人的思念,写出了这首词。

《苔》赏析 篇3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宋代:陈克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译文

        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庭院日光黯淡芭蕉叶儿卷。蝴蝶在台阶上翩翩起飞,帷帘在微风里自在飘垂。

        一对燕子停在帘钩上低语呢喃,杨花柳絮在井垣的四周飘旋飞转。远处少女们簸钱戏耍的声音,不断传人帘内还睡眼蒙咙的闺妇。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注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菩萨蛮》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芜:丛生之草。

        中庭:庭院;庭院之中。

        烘帘:暖帘,用以挡风的布帘。

        玉钩:喻新月。

        宝甓(zhòu):华美的井、池。

        甓:井壁。

        簸钱:唐、宋问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玩者持钱在手,两手相扣,来回颠簸,然后依次摊开,让人猜其反正,以中否决胜负,赌输赢。王建《宫词》:“暂向玉华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赏析

        《白雨斋词话》云:“陈子高词温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这首词的特点,即在一个“闲”字。李白有《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心自闲”,指身栖碧山的闲适之趣,而读者即在那“笑而不答”的'启示下发出会心的微笑。这首词也是着眼于“闲适”而又意在言外,使人心领神会,悠然自得。陈振孙、周济等都称陈克词“格韵极高”,大约就是指他词中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而言吧。

        这首词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的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之中,“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夕堂永日绪论》)上片展现映入帘内之人眼中的庭院景象,由远而近,由静到动。首句写院墙,其上绿草杂生,围住寂寂庭院,院内青苔满地,可见人迹罕至,古诗亦有云:“并由履迹少,一夜上阶生。”“中庭”句指正午时分阳光淡淡投上蕉叶,“卷”字形容蕉叶卷心,姿态自然。李清照词曰:“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蕉叶大而遮荫,庭院因而显得幽深。“蝴蝶”句点出阶前无人,出入花丛林间的蝶儿也款款而来。末句只写帘儿轻垂,随风微动,“一行珠帘闲不卷”,帘内之人的所见所感则含蓄不露,“‘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夕堂永日绪论》)此是指客观自然景物与诗人自身感受两者能和谐并相互渗透而言。这首词上片写庭院的幽静自然,词人的闲适心情,两者交相融合,韵味隽永。

        下片“玉钩”句从“风帘自在垂”而来。燕子多在人家梁间作巢,出入房栊,“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穿帘海燕双飞去。”由于珠帘不卷,玉钩空悬,双双燕子,呢喃其上,听来是那样低软柔和,真是比“迷离晓梦啼莺”还要悠忽。“宝甃”句写杨花飘飏旋转于井垣四周,优游自如,“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这是庭中景物再现于迷梦之中,“几处”句,依稀闻得簸钱为戏的声音。王建《宫词》云:“暂向玉华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笑语嬉闹,都在隐约之间。这些景物描写给人的印象是似有若无,不可捉摸。

        末句方始点出人物,绿窗之下,午梦悠悠,一“轻”字形容似睡非睡,若梦非梦,苏轼有“红窗睡重不闻莺”之句,李清照词云:“浓睡不消残酒。”“轻”就是和“重”、“浓”相对而言。睡重故不闻莺啼,浓睡乃不消残酒,而睡轻则燕语、花飞和簸钱声都如有所闻,若有所见,这种朦胧的景象与词人悠闲的心情亦是相和谐而渗透的,所构成的意境是闲适而又多意外之趣。正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而意在笔墨之外。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赏析二

        这首词描绘暮春景色,表现闲适心情。上片写庭院春色。苔深蕉卷,蝶飞帘垂。下片写“绿窗梦轻”,因而听到玉钩燕语,几处簸钱。此词是以倒装逆挽的章法描写了一场春梦,借春梦寄托闲适自得情趣。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中,词中所写庭院的幽静自然,与词人的闲适心情两相融合,韵味颇为隽永。

        上阕写睡前帘内所见,由远而近,心情妙合于景物描写之中。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借用白居易《陵园妾》成句,写小园的幽深。院是长满“青苔”之院,四周是长满“绿芜”的墙,已给人一种清幽静寂之感。再用一“绕”字将小园同外界隔绝开来,更觉得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深幽。接着写庭景“中庭日淡”,点明时间已近午。“淡”字形象地写出春日的光线不似夏天那样耀眼,为后文描写“春睡”张本。庭中芭蕉叶微卷,此句暗示了是早春天气。

        “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这从侧面暗示庭院中不仅植着芭蕉,还种了花儿。蝶儿飞舞,甚至毫不在意地飞进走廊,足见不仅院中无人,廊上也无人。“烘帘”指房间的帘幕,帘幕低垂,说明人在房内,午睡未醒。至此,词人仍未直接描写春睡情景,而是通过景物进行侧面烘托。“自在”二字,既写帘幕随意垂下的样子,也点出词人惬意闲适的心境。

        下阕写浅睡帘内听闻,以动写静。

        “玉钩双语燕”承接“烘帘自在垂”。几只燕子落在帘钩上低声细语,细软柔和又凸显寂静,为春日的庭院风景增添了动态的一笔。 杨花转”写杨花簌簌地落下,飘然旋转于井壁四周,将庭院春景多姿多彩的表现出来。

        “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两句,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写人。远处少女们簸钱戏耍的声音,不断传人帘内还睡眼蒙咙的闺妇。“绿窗春睡轻”由晏几道《更漏子》“绿窗春睡浓”化来,“睡”下着一“轻”字,使全词俱灵,将闺妇似醒非醒、迷离朦胧、闲适自得的意态刻画得具体形象,境界焕然一新。

        此词写景动静结合,将幽深寂静的庭院美景描绘得逼真细腻。全词洋溢着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陈克亲历两宋之交的战乱,其词虽对时世有所反应,但词还是承“花间”和北宋的婉丽之风,以描写粉融香润的生活和闲适之情见长。此词就体现了他的这种词风。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作者介绍

        陈克(1081—1137)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

《苔》赏析 篇4

        原文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翻译

        庭院的绿苔上布满了红叶,到了金菊盛开的时候,已经很接近重阳饮宴了。每日的霜露打向荷花,凋谢了如绿扇的荷叶。荷塘笼罩在烟雾之中,池水清澈,犹如皎洁的白练。

        试图迎着凉风将醉酒吹醒,而恰好在高楼之上,忽然看见大雁南飞。几片预示霜降的云影在飘动,那家的芦管吹奏出愁怨的乐章。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五句、四仄韵。

        重阳宴:指重阳节的宴会。古时有重阳登高饮酒的风俗。

        绿扇:指荷叶。

        澄如练:形容水清澈洁白。

        见:同“现”。

        赏析

        上阕着重在庭院风光,先说碧苔苍苍,霜叶已经红遍,正是金菊盛开时,将近重阳了。由于点明节令,则登高赏宴,亲友欢集的传统风俗内容不言自知,而今年将会怎样,轻轻一笔,遂牵出怀人思远之意,但以后并未继续展开叙写,仅略点即止,仍然回到当前景物的描画上来。察露横降,滴注圆荷,繁盛的扇叶渐次凋残,倒显出半塘碧水澄静不波。

        下阕拓开目光,转向寥廓落寞的时空境界,融情入景,以景传情,含蓄地吐露了离愁别思。“试倚凉风醒酒面”,写醉饮情形甚为生动,当酒酣耳热际,倚栏凭眺,秋风吹凉,顿觉燥热消释,头脑清楚多了,而领起的“试”字,刻函此时的游移朦胧尤传神。接着的“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即此时所见者,从表层现象而言,北雁南飞,排出整整齐齐队列掠过层楼,故称“雁字”但在那深层涵蕴里,雁能传书递讯,可能与远人一通相思苦情否,不过这实属痴心妄想的事,实事尚渺茫无期,仰首天际,但有“几点护霜云影转”,幽幽入耳的,是“谁家芦管吹秋怨”。“护霜云”,此处写云凝霜降,天气凄冷,已增人萧条之感,忽又听悠悠笛声不知从谁家飘来,带着无限愁怨,更触引起心头的离情别绪。结处故设疑问句,实际上是以主观之感受移入外间事,正因心中积郁本深物,特先撇开一笔,却意余言外,并暗应上阕“重阳宴”,似断又续,遥相映对。

        词作抒发秋怨及怀人之情。整首词写景为主,直至结句,方才点出“怨”字,实是表明自己胸中秋怨极深。情余言外,使全词充满着苍瑟的气氛。

《苔》赏析 篇5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译文/注释

        译文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注释

        白日:太阳。也:一作"亦"。

        全文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 ,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

        恰自来 ,并不是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意思是:花草各自有不同的心绪情怀,随他是爱暖或是贪凉,就像青苔问红叶,到底什么是夕阳一样。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第二首描写苔藓的诗。

       “各有心情在” 明确表达了诗人的表达意图:苔藓因为生长在潮湿阴暗处,几乎看不到阳光,但也有自己活法,有自己的喜好,阳光对于它来说未必是追求的,而只是一份好奇而已。

       首句心情当作兴致、情趣解,次句渠字同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渠即它,红叶当是枫叶。在拟人化的问答中,读者透见的是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

扩展资料:

       清代袁牧的《苔》其二,由于阳光的偏爱,青苔红叶各有暖凉不同的待遇,也因此青苔和红叶各有自己不同的心情。青苔问红叶,究竟什么是“斜阳”啊?——这基本是对于阳光不能做到“普照万物”的指责了。诗中青苔那怯怯而又执着向往的神情,表达出诗人对于苔花自强不息的赞美。

       在那个专制的封建时代,袁枚笔下的青苔也有对于阳光的期待,也有向红叶打听阳光的勇气,它越是执着、越是努力地绽放自己,实际上就越显出周围环境的罪恶。

       袁枚对于这个自强不息的小小生命的尊敬,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对于环境不公的谴责,这种观念或许是从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里演化出来的,也可能产生于朦胧的人权意识。他对于不能够得到阳光照耀,但却兀自执着生长的青苔的同情与悲悯,恰恰是他美好人性最好的展示。

       好了,今天关于“古诗《苔》原文及译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古诗《苔》原文及译文”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