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名句 诗词名句
燕歌行高适朗读_燕歌行高适朗读音频
zmhk 2024-06-17 人已围观
简介燕歌行高适朗读_燕歌行高适朗读音频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燕歌行高适朗读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燕歌行高适朗读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1.燕歌行高适原文2.燕歌行 高适3.高适 燕歌行 的全篇课文及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燕歌行高适朗读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燕歌行高适朗读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1.燕歌行高适原文
2.燕歌行 高适
3.高适 燕歌行 的全篇课文及全篇翻译
4.高适的《燕歌行》全文是什么?
5.《燕歌行·高适》原文与赏析
燕歌行高适原文
燕歌行作者高适
朝代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_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_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创作背景: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
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愁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_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_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燕歌行 高适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正确读音如下:
chuāng jīn fà gǔ xià yú guān ,jīng pèi wēi yí jié shí jiān
“伐”古读 fà 今读 fá。当然在此句诗中按今音来读也不无不可。
“迤”有两种读音,在“逶迤”中读“ wēi yí ” 在“迤逦”中读“ yǐ lǐ ”
高适 燕歌行 的全篇课文及全篇翻译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挑战一首长诗,跟大家分享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chuāng,摐金:敲锣。)金伐鼓下榆关,旌旆(jīng pèi,释义是旗帜,出自《饮马长城窟行》。“戎车无停轨,旌斾屡 徂迁 。”)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腓(féi):病,枯萎。一作“衰”。隋虞世基《陇头吟》:“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飘飖(yáo):,指形势动荡、险恶。)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和岑参合成“高岑”,都是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区别在哪呢?抛开细节不谈,我讲两个意见:第一个,岑参更自然,而高适更重人文;第二个,岑参气盛,而高适思深。为什么这么说呢?看这首《燕歌行》就知道了。“燕歌行”也是一个乐府旧题,原本是曹丕创造的曲调,我们现在熟悉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那就是最早的“燕歌行”,讲思妇的哀怨嘛,此后诗人们也都按照这个路子往下走。但是唐朝人就是唐朝人哪,《燕歌行》到了高适这,完全打破了闺怨诗的格局,变成了一首壮怀激烈而又感慨深沉的边塞诗。
这首诗很长,一共二十八句,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是前八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是在写什么呀?写出征,那为什么出征呢?“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以汉比唐”,这是唐朝诗人的常态,不用再说。将军之所以要出征,首先是因为东北起了烟尘,边疆告警、将军辞家,这是一个非常正义也非常雄壮的开篇,但是,为国靖边,其实并不是这次出征的唯一理由,还有什么呢?还有下两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原来呀,将军本来就有强烈的立功之心,而天子又额外的予以鼓励。那这两句诗是褒还是贬呢?非常微妙。一方面将军有求胜之心,皇帝有开边之志,这本来是一件非常昂扬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儒家是有反战的传统的,并不主张打无谓的战争( 没有意义,毫无价值。《史记·秦始皇本纪》:“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唐韩愈《杂诗》之四:“蛙黾鸣无谓,閤閤祇乱人。”明王鏊《震泽长语·杂论》:“以一时之讳,易千古之称,甚无谓也。”),更不主张过度求战。汉朝的时候,匈奴犯边,大将樊哙在吕后面前夸口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当时就斥责他,“当面欺君,罪当斩首”。所以这里头说“将军本自重横行”,其实蕴含了微妙地讽刺,说他像当年的樊哙那样,立功心切、盲目好战。而天子对将军的这种争胜之心,不仅没有警惕,没有诫勉,反而“非常赐颜色”,对他予以鼓励、纵容,显示出天子其实也是好大喜功之人,这就让人隐隐约约地嗅到了一丝不安的气息。
但无论如何,将军已经受命出征了,所以接下来两句是讲出征的场面,“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所谓“摐金”就是敲锣呀,军队敲锣打鼓,直奔榆关——也就是山海关而去,他们的旌旗就在碣石山间猎猎(猎猎:形容风声或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飘扬,这个行军的场面大不大?非常大,非常招摇,但是和“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相比呢,你更喜欢哪一个?如果仅仅作为旁观者,你一定会觉得“摐金伐鼓下榆关”更气派吧?但是要是真的经历过战争,你就会知道,“夫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出自唐朝赵蕤(ruí)《反经》,《反经》,亦称《长短经》,是唐代学者赵蕤(李白之师)编写的一部糅合儒、道、法、兵、杂、阴阳诸子思想,阐述王霸谋略、长短之术的历史哲学著作。《长短经》为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 )如此招摇,未必妥当。
那唐朝这边在挺进,敌人呢,敌人也没闲着呀,下两句——“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羽书”,相当于我们熟悉的鸡毛信,也就是告急文书,“单于”本来是匈奴首领的称号,在这儿代指敌军首领,而“狼山”则是阴山山脉的西段嘛,在这儿就代指边疆战场。那什么是猎火呢?这猎火是不是打猎的篝火呀?不是的呀,这不是打猎的火光,这就是曹操所谓“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的猎火,说白了就是战火。就在这边将军大摇大摆出征的同时,那边边疆的战火已经点燃,告急的文书纷至沓来,很显然两支军队即将开战。
那么战争究竟会怎么打呢?看第二部分,还是八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八句在讲什么呀?讲兵败被围。可是将军那么自信哪,为什么会战败呢?先看前两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这是在讲自然环境的险恶呀,出征到极北边之地,山川萧条,草木零落,一片肃杀之中,敌军卷地而来,伴随他们的还有狂风暴雨。险恶的环境、不利的天气已经给了远道而来的战士们当头一棒。更糟糕的还在后头,“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面对敌人,战士们白刃相搏,伤亡惨重,这时候将军在哪里?将军正在远离战场的营帐之中,看着美人儿唱歌跳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个如此不协调的场景给人一种最强烈地震撼。将军求功心切,却又如此腐败荒唐,战争怎么可能不失败呢?所以紧接着真正的失败场面就出现了,“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景象的荒凉正映衬着兵败的凄凉,一天的战斗下来,战士们死得死、伤得伤,到了日落时分,还能作战的士兵已经所剩无几。“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两句诗的情感何等复杂呀!有对将军轻敌地不满,有对战士厮杀地敬重,更有对他们身陷重围的深深怜悯。
那到这儿已经写完战败被围了,接着该些什么呢?看第三部分,也就是下八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一部分写得真神奇,本来在写战场的厮杀,而且已经写到战败了,让我们都觉得该收尾了,没想到诗人忽然宕开一笔,写起了军人和他们的妻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所谓“铁衣”就是铠甲呀,是戎装戍边的战士,而“玉箸”呢(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玉箸:玉筋、玉筷,此借喻眼泪。刘孝威《独不见》:“谁怜双玉箸,流面复流襟。”),则是泪水,是牵肠挂肚的妻子,战士们走得太远太久,妻子的泪水流了又流,这一边是城南**肝肠寸断,那一边是蓟北征人频频回首。思妇天天遥望边关,可是“边庭飘飖那可度”,她们怎么也到不了边庭;征夫时时回首故乡,可是“绝域苍茫更何有”,他们更是看不见故乡啊。连着三联诗句,一句征夫,一句思妇,一句思妇,一句征夫,他们相互思念,他们相互牵挂,他们相隔万里,他们相会无期。这错综交互的诗句,就好像反复转换的镜头,随着镜头的不断切换,悲剧性也在不断加深。忽然之间,一声刁斗传来,镜头不再转换,而是重新切回战场了。“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所谓“三时”就是早、午、晚三时啊,刁斗我们之前说过,就是“空闻虎旅传宵柝”中的宵柝嘛,白天做饭,晚上打更。举目望去,只见战场上空,那仿佛有杀气凝成的阴云,侧耳听来,只听到那夜间带着寒气的刁斗声,原来刚刚那家乡、那思妇都是深陷重围的战士们头脑中的想象,一声刁斗敲破了寒夜,也敲断了他们的思绪。
黎明到来了,最后的突围战也即将打响,这也就是第四部分,也是最后四句话:“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经过一夜,到清晨了,残存的战士们和敌人短兵相接了,白刃挥舞、鲜血纷飞啊,战士们浴血奋战,难道是为了回去得到什么勋赏吗?不是这样的,他们只是尽着军人的本分,以死报国而已。“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句诗多么残酷,又多么悲壮啊!战士们的牺牲恰恰和将军“男儿本自重横行”的冒进、将军“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腐败形成鲜明对照,也催生出了全诗的最后两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是谁呀?李将军就是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啊。要论功业他不及卫青、不及霍去病,既然如此,为什么这首诗也把还有唐朝的好多好多边塞诗都一遍遍地提到李将军呢?因为李将军李广爱兵如子,士兵不喝到水,他不近水源,士兵不吃到饭,他不尝饭食,他把士兵当弟兄,士兵也都爱戴他(《军谶》曰:“ 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他后来兵败自杀嘛,认识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痛哭流涕。(《史记》记载,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诗人之前以将军对应士兵、以征人对应思妇,到这一句,他拿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深沉的一个对应——以古对今,他多么希望唐朝的将军们也能够像汉朝的李将军一样,拿战士的生命当生命,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牺牲啊!
事实上,我们一定要知道高适这首诗不是凭空写成,而是由感而发的。唐玄宗开元后期,唐朝东北部战争不断,开元24年,安禄山冒险攻打奚(奚族,本名库莫奚族,是中国北方古民族,为东部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又称匈奴一支)。根据《魏书·库莫奚传》记载:“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窜匿松漠之问(间)。其民不洁净,而善射猎,好为寇钞。”在北魏时期,奚族人的居地范围在弱洛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吐护真水(今内蒙古老哈河)流域。)和契丹,大败而归;开元26年,乌知义同样轻率地发动对奚人和契丹人的战争,又以失败告终。可是呢,作为他们的统帅——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却谎报成胜仗,向朝廷、向唐玄宗邀功。高适是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忧虑,才写了这首《燕歌行》。可惜的是啊,唐玄宗也罢,整个朝廷也罢,并没有读懂高适的忧虑,继续盲目开边,继续加重东北节度使的兵权,最后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让大唐盛世戛然而止,这不是历史的悲剧嘛。我们之前说过,唐朝的边塞诗是昂扬的,但是战争毕竟残酷,生命绝对无价,一味昂扬其实不免浅薄,只有在昂扬的气势中加上深沉地反思,才能让边塞诗真正饱满起来,闪耀出人性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讲,《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盛唐边塞诗的一个标杆。
再读一遍,“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8月7号是立秋了,从下一首开始我们转入秋天的诗,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
高适的《燕歌行》全文是什么?
《燕歌行·并序》 作者: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注解:
1、元戎:主帅,指幽州节度使张守?。
2、?:击;
3、金:钲,行军乐器。
4、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
5、胡骑句: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陵:侵凌。
6、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解除重围。
7、铁衣:指远征战士。
8、玉筋句: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筋:旧喻妇女的眼泪。
9、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
10、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韵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燕歌行·高适》原文与赏析
高适●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历来诸家都以该诗为讽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而作,详核史实,参酌其他诗作,诗人对张守珪因战败而获罪还是充满同情、力辩其冤的: “大夫东击胡,胡尘不敢起……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 (《宋中送侄式颜》)所以,《燕歌行》可能主要是指斥张守珪部下那些“恃勇轻进,为虏所败”的守将的。
诗可分四层,首写出师。借汉指唐,为唐诗惯例。八句交代了战争爆发的起因和战前态势,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唐师进军的声威,表现了战士慷慨从戎、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次八句笔锋一转,一个飞越,写了战斗的失败。先写战斗环境的险僻和战斗的艰苦。“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承上而形成对比,形象地揭示了军内的苦乐不均,成为揭露封建社会官兵对立的千古绝唱。对士兵来说,险僻艰苦,原属意料;而苦乐不平,却不堪忍受。接着,“大”、“穷”、“腓”、“孤”、“落”、“稀”,一连串形容词,写尽战斗的失败和笼罩战场的凄凉、哀伤的气氛,和“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的昂扬士气形成了强烈对比。而“身当”两句,叙中夹议,点明战斗失败原因:边将的怙宠贪功,沉醉声色,临边轻敌,导致士兵的血染沙场。第三层八句转写战士的情思。以 *** 的断肠映衬征人徒然引领南望。以白天战斗、夜晚守更的严酷、单调的军营生活突出战士失去人间欢乐,回归无期的绝望心情。笔调沉郁悲凉,对造成战争惨酷、延绵局面的边将作更深一层的谴责。诗最后四句以对战士牺牲精神的赞佩,对善于征战、爱护士卒的古代良将李广的怀念作结。结句神越千载,缅怀遐思,余味无穷。
《燕歌行》这一乐府古题,曹丕以来,文人多有创作,但绝大多数没有超出“ *** 城南欲断肠”这一狭隘主题。诗人打破陈规,扩大了艺术表现范围,深化了诗歌主题,以乐府旧题写时事,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谴责军中的苦乐不平,指斥将帅的贪功邀宠、无能腐败,哀伤士卒的远征久戍和无谓牺牲,并倾诉了自己的边防理想。这在杜甫的“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出现之前,也算是很有创造性的了。
这首七言歌行,笔力矫健,气势雄放,善于选择叙写典型的情节和场面,并多角度地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环境的描绘和人物心理的刻划又错综交织,真切动人。诗中多整齐的对偶句式,而诗思又跌宕转折、跳跃多变。用韵平仄相间,四句一转,许多句子还平仄合律,读来抑扬顿挫,音节浏亮,同思想感情紧相配合。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协调统一,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透露着政论的笔调。这是高适边塞诗异于其他边塞诗人的主要特点。前人说“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高)常侍诗气骨琅然,词峰俊上,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引自《唐音癸签》卷五)可能就是指此而言。
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殷璠《河岳英灵集》)
达夫此篇,纵横出没如云中龙。不以古文四宾主法制之,意难见也。四宾主法者,一主中主,如一家惟一主翁也;二主中宾,如主翁之妻妾儿孙奴婢,即主翁之分身以主内事者也;三宾中主,如主翁之朋友亲戚,任主翁之外事者也;四宾中宾,如朋友之朋友,与主翁无涉者也。于四者中,除却宾中宾,而主中主亦只一见,惟以宾中主勾动主中宾而成文章,八大家无不然也。《燕歌行》之主中主,在忆将军李牧善养士而能破敌。于达夫时,必有不恤士卒之边将,故作此诗。而主中宾,则“壮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四语是也(“岂顾勋”即“死是战士死,功是将军功”之意)。其余皆是宾中主。自“汉家烟尘”至“未解围”,言出师遇敌也。此下理当接以“边庭”云云,但径直无味,故横间以“ *** ”、“征人”四语。“君不见”云云,乃出正意以结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须叙李牧善养士能破敌之功烈,以激励此边将。诗用兴比出侧面,故正举“李将军”,使人深求而得,故曰: “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足以戒”也。王右丞之《燕支行》,正意只在“终知上将先伐谋”,法与此同。
(吴乔《围炉诗话》卷二)
苍放音多,排奡骋妍,自然沉郁。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古)不祧之祖。( 〔清〕宋育仁《三唐诗品》)
今天关于“燕歌行高适朗读”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下一篇:竹石古诗带拼音_石灰吟古诗带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