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古文观止赏析_古文观止鉴赏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古文观止赏析_古文观止鉴赏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古文观止赏析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古文观止赏析的话题。1.《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赏析_古文观止鉴赏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古文观止赏析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古文观止赏析的话题。

1.《古文观止·三槐堂铭》译文与赏析

2.《古文观止·叔向贺贫》译文与赏析

3.《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译文与赏析

4.《古文观止·卜居》译文与赏析

5.《古文观止·卖柑者言》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赏析_古文观止鉴赏

《古文观止·三槐堂铭》译文与赏析

        三槐堂铭

        三槐堂铭

        北宋·苏辙

        题解

        三槐象征朝廷官员中职位最高的三公。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是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祜家的厅堂,因王祜手植三棵槐树于庭而得名。本文是苏轼为三槐堂写的铭文,歌颂了王祜及其子孙的功业、德行,并借此规劝世人多行善事。全文叙议结合,语言精练,堪称铭文中的上乘之作。

       

        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47]?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48]。”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注释

        [47]衷:同“中”,此为正确之意。

        [48]“人定者”二句:语出《史记·伍子胥传》,原文为:“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人定,人的意志。天定,天的意志。

        译文

        能说天意是必然的吗?但是贤明的人不一定显贵,仁爱的人也不一定长寿。能说天意不是必然的吗?但是仁爱之人一定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该怎样论定才是正确的呢?我听申包胥曾经说过:“人的意志可以改变天命,天的意志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世上谈论天道的人,都不等天意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证明它,因此他们认为天道是渺茫不能捉摸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纵。盗跖的长寿,孔子、颜回的困厄,这都是天意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开始时被围困在蓬蒿之下,遭受牛羊践踏;但它最终还是四季常青,经历千年还是挺立不变,这就是天意的显示。人的善恶报应,要到子孙后代才表现出来,这也是天意早已定下的。我以所见所闻的事实来验证,说天意是必然的,这是很清楚的。

        原文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49]。”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50],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注释

        [49]三公:西汉时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这里泛指朝廷的高级官员。

        [50]左契: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联,立契双方各执一联。左契即左联,为索偿的凭证。

        译文

        国家将要兴盛时,一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多善事而没有享受应有的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守成的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所以死去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在后汉、后周之间就已经显达,前后侍奉太祖、太宗两朝,文武忠孝,天下人都期盼他当宰相,但是最终由于他正直不阿,而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受了十八年的福禄荣耀。现在把东西寄存在别人那里,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取到,也可能取不到了。但晋国公自己修养德行,希望得到上天的福报,几十年之后他真的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像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由此知道上天确实是必要表现他的意愿的。

        原文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译文

        我没能够见到魏国公,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以直言进谏事奉仁宗皇帝,在宫廷内外侍从、带兵三十多年,他的爵位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是上天要振兴王氏吧!为什么他的子孙中有这么多贤能之士呢?世上有人将晋国公与李栖筠相比,他们两人才干杰出,性格刚直,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虽然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宽厚仁义方面,则比不上魏公父子。由此看来,王氏的福分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注重品行修养而又善于诗文,以此继承他世代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文是:

        原文

        “呜呼休哉[51]!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52]。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53]?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释

        [51]呜呼休哉:表示感叹、赞美的意思。

        [52]砥平:像磨刀石一样平稳。这里指国家安定。

        [53]皇恤厥德:皇,同“遑”,闲暇。恤,忧念。厥,其。

        译文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功德跟槐树一起萌生;辛勤地浇灌培植,必定要经过世代才能长成。做了宰相辅佐真宗,国家安定。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们这些无才无德之辈,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时间修养道德?只希望有意外的机会,不种植就有收获。没有贤德的人,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葱郁茂密的三棵槐树,就是善德的象征。啊,多么美好啊!”

        评析

        本文借写王祜仁德厚施,福延子孙,宣扬善恶有报的天命观。对于天命,读者可以不必相信,但应明白作者表达的种槐种德、惩恶扬善的意愿。

        文章主题在于歌颂王佑的品德和功业。首先从天命有常立论,肯定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进而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这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然后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子孙才多贤,福祚绵绵不绝,从而论证了观点,突出了主旨。

        为了进一步突出王祜的勋业,作者又以唐代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祖孙功名富贵进行映衬,越显得王祜父子的忠恕仁厚。本文善于剖析事理,烘托陪衬,挥洒如意。

《古文观止·叔向贺贫》译文与赏析

        展禽论祀爰居

        展禽论祀爰居

        《国语·鲁语上》

        题解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祭祀非常重视,认为它是和兵戎一样的国家大事。它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原是对在社会文化发展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所做的一种纪念方式。本文记述的是展禽根据传统的祭祀标准,从政治角度批评藏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这不但说明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也表明他为官敢于直谏。

       

        原文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36]。展禽[37]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注释

        [36]臧文仲:鲁国的大夫臧孙氏。

        [37]展禽:即柳下惠,名获,字禽鲁大夫。

        译文

        有一只海鸟名叫“爰居”,在鲁国国都东门外已经停留两天了。执政大夫臧文仲命令国都里的百姓前去祭祀它。展禽说:“臧文仲治理政事太越礼了!祭祀,是国家的重大礼节,而这重大的礼节,则是政治成功的基础。所以应当慎重地制定祀典并将其作为国家的常法。而现在无故增加祀典,这显然不是治理政事的适宜之法。

        原文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38],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39],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议民[40],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供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41],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

        注释

        [38]成命:命名,定名。

        [39]颛顼(zhuān xū):传说中上古时代的首领,高阳氏。

        [40]单:同“殚”,竭尽全力。

        [41]辑:和睦。

        译文

        “圣明的先王制定祀典的准则:但凡能够施行法令而受到百姓拥护之人,祭祀他;但凡努力王事而以身殉国之人,祭祀他;但凡因功劳卓着而使国家安定之人,祭祀他;但凡能够抵御重大灾害之人,祭祀他;但凡能够抵御重大祸患之人,祭祀他。不是这一类的,不在祀典之内。从前神农氏拥有天下,他的后代名叫柱,柱能种植各种谷物和菜蔬。后来夏朝兴起,周的始祖弃继承了柱的事业,所以人们把他当做谷神祭祀他。共工氏称霸九州,他的后代名叫后土,后土能够治理九州的土地,所以人们把他当做土神祭祀他。黄帝能够给各种事物命名,并能教化百姓使之共享财产;颛顼能够继承并光大黄帝的事业;帝喾能够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而制定历法,使百姓安定;尧能够公平实施刑法,使百姓有法可依;舜能够勤政爱民,以致身死苍梧之野;鲧因治理洪水而被处死;禹能以德行接替鲧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契任司徒而使百姓和睦相处;冥为政勤勉而死于水中;汤从宽治理百姓并替他们除掉暴君夏桀;后稷致力于农事而死在山间;文王以文德昭着;武王伐纣为民除害。

        原文

        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42],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面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43],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今海鸟至,己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

        注释

        [42]禘:古代天子祭祀祖先的大典。祖:祭祀开国的祖先。

        [43]帅:遵循的意思。

        译文

        所以,有虞氏禘祭黄帝而祖祭颛顼,郊祭尧而宗祭舜;夏后氏禘祭黄帝而祖祭颛顼,郊祭鲧而宗祭禹;商朝人禘祭帝喾而祖祭契,郊祭冥而宗祭汤;周朝人禘祭帝喾而郊祭后稷,祖祭文王而宗祭武王。幕能够遵循颛顼的规矩,有虞氏便为他举行报恩祭;季杼能够遵循夏禹的规矩,夏后氏便为他举行报恩祭;上甲微能够遵循殷契的规矩,商朝人便为他举行报恩祭,高圉、太王能够遵循后稷的规矩,周朝人便为他们举行报恩祭。禘、郊、祖、宗、报,这五种祭祀,就是国家的祭祀大典。加上土神、谷神、山川之神,都是对百姓有功德的;还有那些前代有智慧和有美德的人,都是百姓学习的榜样;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百姓所仰望的;地上的金木水火土,都是万物赖以生长繁殖的;九州的大山川泽,都是赖以出产财富的。除此之外,则不在国家的祀典之内。现在,一只海鸟飞来,还不知道它的来历就去祭祀它,甚至将其列为国家的大典,这确实很难被认为是仁爱和智慧了。仁者善于评价功劳,智者善于处理事物。海鸟对于民众毫无功绩而去祭祀它,算不上是仁;不知道祭祀的制度却又不请教他人,算不上是智。现在这一带海上恐怕要发生灾害了吧?那些大海上的鸟兽,总是预先知道并躲避即将到来的灾害的。”

        原文

        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44]。

        注释

        [44]策: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译文

        这一年,海上常起暴风,冬天也很暖和。臧文仲听了展禽的话说:“确实是我的错啊!展先生的话,不可不牢记啊!”并让属下把他的话写了三份存留起来。

        评析

        本文开篇即言鲁国都城东门外一只名叫“爰居”的海鸟停留两天不走,因此执政大夫臧文仲便命人前去祭祀,进而引起展禽的一番议论。

        展禽开门见山,以祭祀乃国之大典为由,驳斥了臧文仲的轻率。接着详细讲述了圣人的祭祀之礼。首先指出祭祀的标准:祭祀是当时国家的大事,只有为人民建立了功劳的人以及有益于人民的事物,大家才把它当做神来祭祀,在此之外的均不能被祭祀。

        之后,展禽又进一步说明人们祭祀社稷山川之神、前哲令德之人、天之三辰、地之五行以及九州名山川则的原因,这就更加反衬出海鸟“爰居”的无功、无德,继而驳斥了祭祀海鸟的不正确和不明智之举。他历数能够被人祭祀的远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人民对他的仰慕和感激之情,详细介绍了国家祭祀的标准和礼仪,对这一主题做了很好的说明。

        最后,臧文仲听到展禽的一番言论后,不仅承认自己的过错,还命人将展禽之言记录下来,显示了臧文仲的宽大胸襟。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译文与赏析

        叔向贺贫

        叔向贺贫

        《国语·晋语上》

        题解

        公元前541年,韩宣子被任命为晋国的正卿。本文写韩宣子因财富匮乏而发愁,大夫叔向反而向他道贺。这一“愁”一“贺”向读者阐述了贫不足忧的道理,并指出应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没有德行而愈富有则祸害愈大,有德行则可以转祸为福。

       

        原文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45],无以从二三子[46],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注释

        [45]实:这里指财富。

        [46]“无以”一句:意思是家里贫穷,没有供给宾客往来的费用,不能跟晋国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

        译文

        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自己贫困而忧虑,叔向却向他道贺。宣子说:“我有晋卿的虚名,却没有它的财产,无法与其他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这个发愁,你却向我道贺,这是为什么呢?”

        原文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47],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48],略则行志[49],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注释

        [47]行刑不疚:刑,国家的法律规则。疚,害病,忧虑。

        [48]艺:限度。

        [49]略则行志:略,触犯。则,国家法律。志,贪私的心意。

        译文

        叔向回答说:“当初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家里连祭祀的器具都不完备,但他却能够宣扬美德,遵从法规,使名声远播于诸侯。诸侯亲近他,戎狄也归附他,因此晋国才能够安定下来。他执行法度没有任何过失,因此自己也没有遭受灾难。到了桓子,他骄纵奢侈、贪得无厌、为所欲为、放债取利,本应该遭受灾难,但他依靠父亲的余荫而得以善终。到了怀子,改掉他父亲桓子的恶行,一心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可以凭此免于祸难,但却由于受到父亲桓子恶行的连累,结果只能逃亡到楚国。

        原文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50],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51],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注释

        [50]富半公室:公室,是指国家。半,是……的一半,作动词用。

        [51]宠:尊贵荣华。

        译文

        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半个晋国,他家里的仆人抵得上一半三军,他依仗自己的财富和势力,在晋国不可一世。结果他被在朝堂上陈尸示众,他的宗族也在绛邑被灭绝。如果不是这样,那八个姓郤的,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公卿,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全族被诛,没有人会同情他们,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德行。如今你有栾武子的清贫,我觉得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我要祝贺你。如果你不忧虑德行的没有树立,而只担心财产的缺乏,那我要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又有什么祝贺可言呢?”

        原文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52],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53]。”

        注释

        [52]专承:独自承受你的教诲。

        [53]嘉:感激的意思。

        译文

        宣子倒身下拜,并向叔向叩头说:“我在走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仅仅是我蒙受你的恩德,就是先祖桓叔以后的子孙,也要感激你的教诲啊。”

        评析

        本文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叙述栾、郤两个家族由兴旺走向没落的事例,阐明了叔向的主要观点,即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树立德行的中心论点。即所谓的前辈若是德行深厚,则可以福及后代,反之,则会祸及子孙。

        文章先提出“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这个违反常理的举动,然后深入地展开论述。先不直接说明贺的原因,而是举出栾、郤两家的事例说明,可贺可忧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德。继而将宣子与武子加以类比,点出可贺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建德而忧贫,则不但不可贺,反而是可吊的,最后用宣子的拜谢作结。

        可见,叔向之论并非一味贺贫,而是感于时事发自肺腑的忠告。宣子随后以存亡之论为谢也并非溢词,而是警醒之后的肝胆之言。

《古文观止·卜居》译文与赏析

        王孙满对楚子

        王孙满对楚子

        《左传·宣公三年》

        题解

        春秋时期,周室王权衰落,诸侯争霸,中原逐鹿。楚庄王先后吞并周边一些小国,接着便陈兵于周朝边境,询问九鼎的轻重,伺机取代周王朝。王孙满借题发挥,就鼎的轻重问题,讥讽楚庄王,说他只靠武力而不靠德行是无法真正服人,更不能达到统治天下的目的。

       

        原文

        楚子伐陆浑之戎[1],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2]。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3],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4]。魑魅罔两[5],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6]。

        注释

        [1]陆浑之戎:西北少数民族的一支,原居今甘肃敦煌一带,后迁居到近河南洛水两岸。

        [2]观兵:检阅军队,这里有耀武扬威的意思。

        [3]图物:描绘各地的奇异事物。

        [4]不若:不顺,不利之物。

        [5]魑魅罔两:即魑魅魍魉,山林水泽中的精灵妖异。

        [6]天休:上天赐予的福分。

        译文

        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于是来到洛河,在周王朝的边境上摆开阵势以炫耀军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前来慰问楚庄王。楚庄王趁机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天下在于德行,而不在于有鼎。从前夏代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的人就把他们当地的各种奇异之物绘制成图,进献给夏王,九州之长也把金属品贡献上来。禹王用这些金属铸成九鼎,还在上面描绘出各种奇异的图像,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明,哪些是邪恶的东西。所以百姓进入山川沼泽时,就不会碰到不顺利的事情。山川木石的鬼怪,百姓也不会碰到。因此才能使上下团结,以领受上天赐予的福分。

        原文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7],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8]。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注释

        [7]休明:美好光明。

        [8]厎(zhǐ):最终的年代。

        译文

        夏桀昏乱无德,九鼎便被迁到商朝,经历了六百年。商纣王暴虐无道,九鼎又被迁到周朝。如果天子德行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但也无法迁走。如果天子行为昏乱,九鼎再大,也可以迁走。上天保佑德行好的人也是有限度的。成王将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郏鄏的时候,曾经占卜,周朝可以传世三十代,历年七百,这是上天的安排。虽然现在周朝的德行衰落了,天命还未更改。九鼎的轻重,您就不必过问了。”

        评析

        这件事情是在楚庄王征伐陆浑之戎后,转兵至周室的洛邑,并在周室边境上摆兵列阵时发生的。

        夏、商、周三朝都把鼎当做王权的象征。面对楚国的来势汹汹,周王以礼相待。楚庄王一直野心勃勃,便趁机问起了周王鼎的轻重,大有取代周王、一统天下的意图。王孙满站在维护周王朝的立场上,看穿了楚庄王的野心,便处处用“德”和“天命”为有利的武器,打击了他的嚣张气焰。

        “天命”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但就当时的形势来说,周朝还可维持“天子”的名义。楚国如果侵犯周王,势必激起各诸侯国的反对。因此,王孙满的警告便很有分量,也很有说服力。

《古文观止·卖柑者言》译文与赏析

        卜居

        卜居

        《楚辞》

        题解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文体。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相关方面的作品汇集成编,命名为《楚辞》。文章记叙屈原被逐,“三年不得复见”,为此心烦意乱,不知所从,于是前去问卜,并提出了如何为人处世这样严肃的问题。借设为问答之语,以宣泄作者愤世嫉俗之情。

       

        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72]。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注释

        [72]蔽障:遮蔽阻隔。这里指屈原遭谗被楚王疏远隔绝。

        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有三年时间未能见到楚王。他对国家尽忠尽职,却被谗言诽谤,使他与楚王阻隔。他心烦意乱,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前去拜见太卜郑詹尹,对他说:“我心中有很多疑惑,希望先生能帮助解决。”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去龟甲上的灰尘,说:“不知先生有何见教?”

        原文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73],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茆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74],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75]?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76],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77],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78];谗人高张[79],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注释

        [73]悃悃款款:忠实诚恳,以真心待人。

        [74]哫訾:阿谀奉承。栗斯:小心奉承的样子。

        [75]喔咿嚅唲:强颜欢笑的样子。

        [76]突梯:圆滑诡诈。

        [77]亢轭:并驾齐驱。轭,车辕前面用来驾马的曲木。

        [78]瓦釜:这里比喻庸人、小人。

        [79]高张:居高位而气焰嚣张。

        译文

        屈原说:“我是诚恳朴实、忠心耿耿呢,还是要四处交结逢迎来摆脱困境呢?我是垦荒除草、勤于耕作呢,还是结交权贵来成就名声呢?我是直言不讳使自己遭受危险呢,还是流于世俗与富人结交而苟且偷生呢?我是超然隐居来保全自己的本性呢,还是阿谀逢迎、强颜欢笑来巴结那个妇人呢?我是廉洁正直以保持清白呢,还是圆滑求全,去阿谀奉承呢?我是昂然站立如同日行千里的骏马呢,还是如同一只漂泊不定的野鸭,随波逐流而保全自己的身躯呢?我是与良马并驾齐驱呢,还是追随驽马的足迹呢?我是与天鹅比翼齐飞呢,还是与鸡鸭相互争食呢?这些选择哪是吉哪是凶啊?到哪里去?从何处来?世道如此浑浊不清:重视蝉翼,轻视千钧;贵重的黄钟被毁,低贱的瓦罐却响如雷鸣;谗言献媚的人嚣张跋扈,贤良之士却默默无闻。唉,还是沉默吧,有谁能了解我的廉洁忠贞呢?”

        原文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译文

        于是,詹尹放下蓍草,向屈原致谢道:“尺有显得短的时候,寸有显得长的时候;事物有它不足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无法明了的时候;打卦占卜也有难以预料的事情,神灵也有它无法洞察的时候。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愿,实行您的意愿吧。龟壳、蓍草实在不知道如何为你解决这些事啊!”

        评析

        本文开头先简单介绍屈原的境况,因为小人陷害,致使他被放逐三年。屈原感到前途渺无希望,便前来问卜,以此探寻自己到底应该如何为人处世,何去何从。从而抒发了自己心中的苦闷和疑惑,表现了他与激愤抗争、耿介卓立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清浊混淆的现实。

        文中将八个“宁”,八个“将”组成八个设问句,很好地表现出了屈原内在两难的矛盾心理,将他心中郁积的悲愤与不满毫无遮掩地透露了出来。接着又用一系列类比和比喻,比忠贞、比贤士、比自己等,刻画了屈原高洁、忧国爱民的人格,抨击了邪恶与丑恶的举动。

        卖柑者言

        卖柑者言

        明·刘基

        题解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奸人当权,盗贼四起,百姓贫困,社会动荡不安。作者因此作了多篇寓言杂文,从其作用看,本文类似当前的讽刺小品。文章借卖柑者之口,揭露了元末那些尸位素餐的文武大臣,揭露和讽刺了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

       

        原文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而不溃[17],出之烨然[18],玉质而金色,剖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19],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乎[20]?甚矣哉为欺也!”

        注释

        [17]涉:经历。溃:腐坏,腐烂。

        [18]烨(y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19]笾豆:宴会和祭祀时盛食品或供品的器具。竹制的叫笾,木制的叫豆。

        [20]炫(xuàn):同“炫”,炫耀。瞽(gǔ):瞎子。

        译文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商贩,很会保存柑子,即使经历寒冬酷暑,柑子也不会腐烂,拿出来仍然水亮光鲜,玉石般的质地,黄金般的光泽。可是把它剖开一看,里面干枯得像破旧的棉絮。我感到奇怪,就责问他:“你要卖给别人的柑子,是准备让人装在盘子里面,供奉祭祀或招待客人呢?还是只是炫耀它的外表,去迷惑、欺骗那些傻瓜或盲人呢?你这样欺骗人,实在太过分了!”

        原文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2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22],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23],坐縻廪粟而不知耻[24]。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25],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注释

        [21]皋比(pí):虎皮。这里指虎皮椅子。

        [22]洸洸:威武的样子。干城:指保卫国家。干:盾牌。

        [23]斁(dù):败坏。

        [24]縻:通“糜”,耗费。廪粟:国库的粮食,这里指俸禄。

        [25]醇醴:美酒。饫:饱食。

        译文

        那个卖柑子的人却笑着说:“我从事这种行业已经有多年了,我靠着它养活自己。我卖柑子,人家买柑子,从来没听到过什么闲言碎语,为什么却偏偏不合您的心意呢?世上玩弄欺骗手段的人不少,难道就我一个吗?您没有考虑这些。如今那些佩带着虎符、坐虎皮交椅的人,耀武扬威地真像是保卫国家的人才,他们真的有孙武、吴起那样的策略吗?那些头戴高帽,腰垂长带的人,神气十足真像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他们真的能建立伊尹、皋陶那样的功业吗?盗贼兴起却不知道抵御,百姓困苦却不知道解救,官吏使诈却不知道禁止,法纪败坏却不知道整顿,他们白白地耗费国家的俸禄却不知道羞耻。看他们坐在高堂之上,骑着大马,醇饮美酒,饱吃鱼肉的样子,哪个不是看起来仪表堂堂、令人敬畏、显赫威武、值得效法的呢?

        原文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予默然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忿世嫉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译文

        然而他们哪个不是外表像金玉,而内心却是破棉败絮呢!如今你没有看到这些,却来挑剔我的柑子!”我沉默了,无话可答。后来我仔细品味他的话,觉得他有些类似东方朔那样诙谐幽默能言善辩的人,难道他真是个愤世嫉俗的人,他是借柑子来讽刺时势吗?

        评析

        这是一篇寓言体散文,围绕一个“欺”字展开,由事引起,以柑隐喻。文章首先讲述杭州一卖水果的人善于收藏柑子,而作者买到“玉质而金色”的柑子,却是徒有虚表,里面“败絮其中”,心中愤怒,便责问卖柑者。卖柑者“笑着”反驳,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勾画出那些“佩虎符、坐皋比者”、“峨大冠、拖长绅者”才是真正欺名盗世之辈,虽然他们身居高位,却是一些愚蠢之才。同时揭示了当时盗贼蜂起,官吏贪污,法制败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有力地讽刺了那些在位的文武大臣,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和无比憎恶。文章最后画龙点睛,道破卖柑者实际上是一个“忿世嫉邪者”,假借柑子以作讽刺。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人尽皆知的名言警句,它教育我们对待人或事物都不要被其外表所迷惑,要深入分析,认清其本来的面目。

       今天关于“古文观止赏析”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