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皇上撞着太子妃的深处羿景龙

zmhk 2024-05-24 人已围观

简介皇上撞着太子妃的深处羿景龙       谢谢大家对皇上撞着太子妃的深处羿景龙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

皇上撞着太子妃的深处羿景龙

       谢谢大家对皇上撞着太子妃的深处羿景龙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2.李亨简介 李亨的历史介绍

3.李隆基是唐朝的帝王,为何竟做出了一日杀三子的糊涂事?

4.关于唐朝中期发生韦后之乱和太平公主之乱;

5.唐中宗李显:显赫的身世悲情的人生

皇上撞着太子妃的深处羿景龙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朱元璋杀蓝玉有杀的道理,绝对是好处大于坏处。开国之君都是最接地气的,他们是为了老百姓好。往往这样的圣人都会被一些投机分子抹黑。

明太祖朱元璋凭借着自己的才能,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威胁自己建立大业的对手,同时也消灭了一个又一个威胁着自己统治的因素,他最终还是站在了权力了巅峰,站在了万人敬仰的位置上,而这一切的得到都是不容易的,都是很困难的。

       在后来,他建立了属于他朱家的王朝,撑起了属于他朱家的天下,也就是后来被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明朝。

历代帝王仿佛都有一个习惯,那时就是不放心武将,不放心曾经陪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其实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很多功臣虽然是他们的好兄弟,但他们是从基层一起熬过来的,对于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在后来便不容易被驾驭。

       其实,若是不出意外,蓝玉是可以活到建文帝时期的,只可惜他居功自傲,最终被朱元璋给干掉了。作为百战百胜的名将,只要他低调做人,必定能躲过朱元璋之屠刀,并继续为大明效力,驰骋疆场。只要他还在,朱棣是不敢起兵造反的,而只能老老实实地接受削藩的现实。退一步讲,就算朱棣铁了心要起兵反抗,估计也会被擅长奔袭的蓝玉活捉归案。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蓝玉?

       第一就是蓝玉居功自傲。第二是蓝玉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第三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出言不逊。

       朱元璋的锦衣卫可以说是遍布全国,所以大臣们也是管好自己的嘴,不敢乱说话。

蓝玉被处以“剥皮”方式处决蓝玉,蓝玉死后还不是结束,朱元璋下令将蓝玉的尸体剥皮送给了蓝玉的女儿,可见这是在警告蓝玉的家人,如果不忠,这就是你们的下场。

假设蓝玉活着,情况会怎么样?

       我觉得这主要取决于于朱允炆。如果朱允炆不削开国功臣,对弟弟朱允熥也好一点,蓝玉大概率不会怎么样。他甚至还有可能帮助朱允炆平了藩王。

       如果他帮忙,以他的能力,加上朱允炆的实力,朱允炆灭朱棣,犹如“飞龙骑脸”,这怎么可能输?用明史专家王崇武先生的话说:“玉驻兵北方,实可牵制燕王,设非太祖诛功臣,成祖之能否起事未可知。”

朱棣听所蓝玉来了,可能连起兵的念头都不会有。这是以卵击石。不过,这种设想的发生概率极低,因为朱允炆的三个大军师,齐泰、黄子澄、方孝儒都是办事能力极低,做事偏理想化,没什么城府的腐儒之辈。如果是他们辅佐朱允炆,那么朱允炆的头号制裁对象,肯定是自己的弟弟朱允熥和蓝玉这帮骄兵悍将。

       当然,朱棣的野心就是要造反,否则他也不就是他了。之前,老朱还在位弄权,朱棣自然不好出头。再加上太子已有人选,那就更不能暴露了。因而,朱棣是个好演员,不仅瞒过了他老子,还瞒过了所有人等。直至朱棣造反,消息传到了京城,居然有人还是不敢相信,譬如建文帝这个好侄儿。如此,可谓韬光养晦极矣。换言之,朱棣既有野心,又无人压制,那造反几乎是必然的。

李亨简介 李亨的历史介绍

       李亨 - 唐朝皇帝唐肃宗

       社会人物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5月19日),是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外,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9日在位)。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九月三日出生在东宫之别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爆发后,与玄宗、杨贵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李亨留下,同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唐肃宗在位仅六年,死于762年5月19日,享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建陵。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玙,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京城长安、东都洛阳。唐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节度使60万军队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统帅大军、总揽全局。安禄山部将史思明率部13万赶来救援安庆绪。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

       睿宗景云二年(711)九月三日,肃宗李亨出生在东宫之别殿,初名嗣升,后来多次改名。李亨的名字是在天宝三载(744)新取的,以后就再也没有改动,因此习惯上把他称为李亨。

       唐肃宗

       他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华阴杨家(今属陕西),为关陇地区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宰相),父亲杨知庆以祖荫为官。值得一提者,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若从武则天的母亲这里算起来,杨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辈,这种不同班辈之间的婚姻关系在李唐皇室中并不稀奇。

       景云元年(710)八月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刚被册立为太子。太宗时太子李承乾喜好声色,因特别宠爱一位太常乐人,招致太宗皇帝大怒,也终被废黜。正由于这种原因,李隆基内心焦虑,便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这一小生命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最终没有施行。

       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养,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

       起源世系

       李弇→李昶→西凉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西凉后主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也作李天赐)→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后武则天)→李弘 →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

       睿宗景云李亨二年(711)九月三日,肃宗李亨出生在东宫之别殿,初名嗣升,后来多次改名。李亨的名字是在天宝三载(744)新取的,以后就再也没有改动,因此习惯上把他称为李亨。

       他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华阴(今属陕西)杨家,为关陇地区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宰相),父亲杨知庆以祖荫为官。值得一提者,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若从武则天的母亲这里算起来,杨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辈,这种不同班辈之间的婚姻关系在李唐皇室中并不稀奇。

       景云元年(710)八月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刚被册立为太子。太宗时太子李承乾喜好声色,因特别宠爱一位太常乐人,招致太宗皇帝大怒,也终被废黜。正由于这种原因,李隆基内心焦虑,便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这一小生命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最终没有施行。

       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养,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

       折叠少年培养

       开元三年(715)正月,李亨的次兄李嗣谦(即李瑛)被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李亨被拜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各设副使,他所任职事只系遥领,并不出阁就职,从此,唐朝始开诸王遥领节度使之例。这一年,李亨才6岁。玄宗特意为诸王子选派了师傅教其学业,李亨有幸以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为侍读,他的文化知识与素养提高很快。

       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玄宗于泰山行封禅大典。归来后,他在安国寺东附苑城修建了一处巨大的宅院,号称“十王宅”,玄宗把业已长大成人的皇子安置在十王宅中,诸王分院而居,由宦官担任监院使,负责管理诸王的日常活动。李亨在以忠王身份居于十王宅中时,已是英姿翩翩的15岁少年。

       肃宗在十王宅中一直生活了13年,直到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被立为皇太子。这是太子瑛被废以后,玄宗经过斟酌做出的决定。

       立李亨为皇太子的制书是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三日颁布的,举行册礼是在七月二日。韦氏也在七月十二日被册为太子妃。

       折叠被立太子

       从被推上政治前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显而易见的政治威胁所包围。威胁首先来自宰相李林甫,在开元末年之后的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等宰相成员成为对太子威胁最大的政治势力。

       在李林甫与太子之间的较量与斗争中,玄宗的内心世界是颇值得探秘的。玄宗几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拦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李亨的轮番冲击,这说明,他也是不情愿看到太子李亨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对于李亨来说,成长在一个太平盛世,充当一位富有巨大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帝王的继承人,很难说是什么幸事。也许,在李亨的心里,会不时泛起几丝淡淡的悲哀。不过,在开元天宝之交的七八个年头,身为皇太子的李亨尽管心情会有些抑郁,这却是他此后一生政治生活道路上最为安定的一个时期。这期间,来自宰相李林甫方面的种种打击还没有能严重到危及其太子地位的程度,朝廷之上对册立皇太子之事也暂时减少了议论与猜测。玄宗对于在十王宅中成长起来的皇三子李亨的政治资本颇为知悉,因此对他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玄宗也不愿再如当年一日废弃三子那样剥夺李亨的继承权。至少在天宝四载(745)年底之前,李亨伴着大唐帝国的辉煌度过了一段颇为难得的好时光。

       天宝五载(746),对于太子李亨来说,真可谓多灾多难的年头。这一年,太子亨相对安宁的生活被打破,从此,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以往的平静与安谧已是不可复求了。

       折叠政权争斗

       天宝五载(746)正月,曾任忠王友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兼领河西节度使,从驻地来到京师长安,向玄宗进献对吐蕃作战中的战利品,并与太子亨之间互有往来。皇甫惟明向玄宗明确表达了应当将李林甫撤职的态度,又大加赞誉韦坚的才干。边将皇甫惟明的介入,使双方暗中的较量一下子成为公开的秘密。李林甫在得悉了皇甫惟明的密奏后,便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开始布置反击并加快了行动的步骤。这时候,杨慎矜成为李林甫对付太子集团的一员干将。

       杨慎矜,乃隋皇族一脉,隋炀帝杨广的玄孙,因“沉毅有材干”充太府出纳,颇以政能知名。李林甫觉得此人可用,破格将他擢升,并有意让他取代太子集团中的韦坚。韦坚是太子妃的哥哥,他有个姐姐是睿宗第五子也就是玄宗五弟薛王李隆业(后赠惠宣太子)的妃子。就是说,韦坚的姐妹分别嫁给了肃宗李亨和他的叔叔为妻。

       折叠三庶之祸

       天宝五载(746)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风清月朗,太子亨出游,在市井之中与韦坚相见。之后韦坚又匆匆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以二人太子妃兄与边镇节帅的身份,夜间相约,私相往来,势必会给宰相李林甫以可乘之机。果然,这一次极秘密的行动没有逃出李林甫的暗中监视。李林甫立即要御史中丞杨慎矜写成报告,以韦坚乃皇亲国戚,不应与边将“狎昵”为由对韦坚提出弹劾。李林甫则向玄宗奏称他们结谋,“欲共立太子”,玄宗得奏,毫不犹豫地下诏进行审讯。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想把太子牵扯进来。玄宗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构谋之心,却不想轻易涉及太子,“三庶之祸”的教训太深刻了。玄宗不想把韦坚案扩大化,要求立即结案,遂给韦坚定了“干进不已”的罪名,将他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今属浙江)太守,皇甫惟明则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务,贬为播川郡(治今贵州遵义)太守,并籍没其家。这一处理,只是限于惩治韦坚、皇甫惟明的个人过失,并未有任何针对太子亨之处。皇甫惟明的兵权则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与太子亨关系亲密,朝廷上人人皆知。这一结果,太子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奈何。

       然而,事态逆转,平地惊雷,一下子把太子亨推到了危险的境地。原来,韦坚被贬之后,他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替他鸣冤叫屈,二人为了达到目的,还引太子亨作证,谁知这样一来,招致玄宗龙颜震怒。事情一下变得复杂起来。太子亨见状,极感恐惧,为了逃脱自己与韦坚兄弟之间的干系,立即上表替自己辩解,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请求父皇准许他们离婚,以表明“不以亲废法”。玄宗着意对太子亨加以慰抚,听任他与韦氏离婚,断绝了关系。太子亨的谨慎确实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在禁中的佛寺之中做了永成陌路的出家人。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不依不饶,牢狱为满,被逼死者甚多。一直到天宝十一载(752)李林甫死后,此事方才停止。

       折叠政治风暴

       天宝五载(746)年底,太子之杜良娣(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的父亲杜有邻惹上了官司,这又是一起政治案件。杜有邻时任赞善大夫,是太子东宫官属。告发杜有邻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另一位女婿、左骁卫兵曹柳勣。柳勣之妻是杜良娣的姐姐。柳勣生性狂疏,喜好功名,善交结豪杰。自淄川(今属山东)太守裴敦复荐之于北海(治所在今山东潍坊)太守李邕,柳勣就与李邕打成一片,成为至交。李邕性喜豪侈,不拘小节,任职期间纵求财货,驰猎自恣,多次因贪污被人告发,屡遭贬斥,但才艺出众,人人望其风采,尤其他擅作碑颂、精于书法,人们往往手持金帛,求取他的书法和文章。

       柳勣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由于案情重大,直接由宰相李林甫负责委派人员审讯。柳勣告发岳父杜有邻,缘由是他与妻族不协,想陷害妻子的家人,谁知事情被李林甫

       折叠华蓥山

       揪住不放,将李邕、王曾等一批好友都牵扯进去。最后太子也被牵连进来,玄宗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柳勣搞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诬告,先将案情扩大,又引李邕作证,使案情一下子扩大到地方官员,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但玄宗仍旧态度谨慎,他对下级官员的告密未加宽贷,因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决,贬往岭南。但杖刑在执行中出入很大,杜有邻、柳勣均在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由于牵连出李邕,李林甫特命人奉敕往北海将其决杀,李邕时年已70多岁。

       杜有邻一案使李亨十分不安,他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无私,再次将杜良娣抛出来,宣布与她离婚,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

       折叠婚变动荡

       两次大案,两次婚变,接踵而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都与自身个人安危直接相关,李亨身心由此蒙受巨大的创伤,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有一次,他入宫觐见,玄宗在他行礼时,发现这位尚未到中年的儿子,头发已有几分脱落,间或有几丝的花白,有些进入暮年的感觉。昆仑奴俑久历政治风雨的玄宗也不免心生几丝恻隐,他对发生的事情很清楚,不少的内情他还是了解得到。高力士不时地在他问询时传递一些朝廷上的真实情形,还经常赞誉太子亨的仁孝与谨慎,说太子很识大体。玄宗也感到,太子在遭受冲击时,很能忍辱负重,他在上表中从没有向皇帝寻求保护,而是按自己的方式来应付。玄宗心中有几丝的安慰,因为他觉得太子可以托付大事。不过,正是太子这种表现,又让他心中有了几分的苦涩与踌躇。或许,太子亨应付事变的能力与忍受困顿的耐力超出了玄宗的想像,他心情有些复杂,也有些态度暖昧。

       李亨的孝谨并没有得到玄宗给他任何的政治许诺。不过,在父皇的安排下,李亨两次离婚之后,再一次成婚,似乎说明玄宗还没有动过废他的念头。因为,这次续娶的是一位很有背景的女子,她就是后来成为李亨皇后的张氏。

       张氏的祖母窦氏与玄宗的母亲昭成太后是亲姊妹。玄宗小时候,母亲窦氏被武则天处死,是这位姨母亲自将他鞠养成人。因此,玄宗一直对姨母怀有特殊的感情,即位后,封她为邓国夫人。姨母的5个儿子也都封为高官,其中一位名叫张去盈的儿子还娶了玄宗的女儿常芬公主。当玄宗见太子忧思劳形、鬓发斑白时,就想到用婚嫁之事给李亨些暗示,希望他能够放松一些。为此,玄宗想到了姨母这位待嫁的孙女张氏。不久,张氏即被选立为太子良娣。

       折叠宫廷明争暗斗

       李亨并未因为娶了张良娣就感觉太平无事了,他依旧谨慎,处处小心,就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从不敢大意。有一次,宫中专门负责膳食的尚食局做了一桌熟食,其中有一只烤羊腿,玄宗就让太子李亨割来吃。李亨奉命割罢羊腿,手上全是油渍,他就顺势用旁边的饼子把手揩净,这一动作,玄宗看到很不高兴,但忍着没有发作。李亨装作没有看见,待慢慢将手揩拭之后,又不紧不慢地把擦过油渍的饼子拿起来,大口地吃起来。这一下大大出乎玄宗意料,不禁喜上眉梢,对李亨道:“福当如是爱惜。”李亨借此进一步博得了父皇好感。

       但是,李林甫并没有因为这一态势而改变初衷,他对太子的态度依然如故。这就是说,太子李亨并没有因为续娶张良娣而使自己的处境根本改观。天宝十载(751),张良娣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李佋——后封为兴王。转过年来,李林甫一命归西,李亨少了一个政敌,但是继任宰相的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仍旧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此后,李亨与杨国忠明争暗斗,度过了几年貌似平静实则险象环生的时光。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找到反击的良机。

       折叠马嵬之变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在玄宗逃亡途经马嵬时,发生了兵变。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

       按照旧史的说法,兵变的首倡者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出身于飞龙军系统的太子贴身宦官李辅国乃是中介人,太子李亨只是被动的角色。其实,这样的记载是为尊者讳,掩盖了历史真相。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太子李亨同亲信密定之后,派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密谋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这一行动或许在长安城内就已开始。玄宗避乱出逃,离开京师时的全部队伍约有3000余人,殿后的太子李亨的后队人马就有2000人,其中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他的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在出逃的队伍中“典亲兵扈从”,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说唐前期历次宫廷政变都要煞费苦心地攻占玄武门才能取得成功的话,此番君臣已离宫禁,僻处野外荒郊,利用手中掌握的禁军发动一场政变,已可稳操胜券。

       六月十四日,逃亡队伍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23里)。禁军将士因饥疲劳顿,已有不逊怨言。队伍的骚动给暗中操纵与策划兵变的太子李亨提供了绝好时机。

       偏又凑巧,杨国忠骑马从驿中出来,被二十几位吐蕃使者拦住,向他陈诉无食,并请示归途。正在这个时候,禁军中有人大声喊叫:“杨国忠与胡虏谋反。”喊声惊动了杨国忠,他见事不妙,拨马想走。有位叫张小敬的骑兵飞射一箭,将他射落马下,布置周密的禁军追到马嵬驿的西门内,把他乱刀砍死,割下首级,挂在驿门之外示众。他的儿子杨暄及韩国夫人也被乱军杀死。宰相魏方进出面斥责众人,也被一刀砍死。同时闻讯而出的另一位宰相韦见素,被击伤头部,军中有人大叫“勿伤韦相公”,韦见素才侥幸免于祸患。张小敬的飞箭和军中的高喊,提示人们明白,这次兵变事前已做了周密谋划,并确定了明确的攻击目标。不过,杀死杨国忠父子,事变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玄宗亲自告谕军士,令各归本队,并加以慰劳。嘈杂的禁军队伍集于驿站之外,仍不散去,不时传来刀枪的撞击声。玄宗发现自己的话失去了威力。这时,陈玄礼出面奏道:“杨国忠谋反,众将已把他处决,贵妃尚在左右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玄宗见禁军要挟自己杀死杨贵妃,感到了事态严重,便倚仗回身转入驿内,倾首而立,很久未发一言,神情有些悲怆。他认为:“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的反谋?朕若杀她岂不是累及无辜!”高力士见状,忙上前跪禀:“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杀了宰相,贵妃仍在左右,将士岂能自安?请陛下审时度势,将士心安才能确保陛下平安呀!”玄宗见已无法挽回,无奈之中命高力士传谕,赐贵妃死,同时与她诀别,愿她“善处转生”,贵妃也挥泪揖别,并叮嘱皇上前路保重。就这样,年仅38岁的杨贵妃被缢杀于驿中之佛堂。死后,尚陈尸于天井之中,请禁军将士验明正身。

       逼杀杨贵妃,是太子发动马嵬兵变的又一步骤。但令李亨始料不及的是,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在处死贵妃后,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在诛杨一事上陈玄礼与李亨意见一致,但是他仍然忠于玄宗。这确保了玄宗的人身安全。因此,太子策划政变虽然意在夺权,但并没有像历史上很多政变一样危及皇帝,应当说,陈玄礼的政治立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嵬之变的结局。这也正是陈玄礼日后追随玄宗入蜀,玄宗不予怪罪,而返长安后却被李亨勒令致仕的真实原因。

       李亨一手策划马嵬兵变,诛杀杨氏,矛头已指向了玄宗。玄宗入蜀不可逆转,父子分道扬镳也已势在必行。李亨不可能再随父皇一路西行,只有分兵,另谋发展。所以说:“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这一点,他们父子心中都很清楚。

       玄宗一路艰阻,到达成都时,扈从官吏军士总共1300人,宫女仅24人而已。

       与玄宗情况毫无二致,李亨分兵后的境况也极其窘促。旧史中说“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战”,未必真实,但一路之上,草动风吹,仓皇颠沛,惊魂难定,“太子或过时不得食”,当不是夸张。直到顺利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狼狈不堪的太子李亨一行才得以喘息。

       折叠登上皇位

       天宝十五载(756)七月九日,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说,肃宗至灵武称帝,此乃“太子叛父”,是“不孝”,也就是说,是一次未经玄宗许可的擅立。

       那一天,李亨的内心是复杂的。多年来险象环生的太子生涯从此划上句号,多年的对头杨国忠也已命丧马嵬,今日登基,终于可以一展愁眉,一吐怨气。但是,身处灵武,与京师相距遥遥,叛军已占据两京,收复失地,平叛靖乱仍任重道远。

       无论怎么说,肃宗灵武即位,毕竟打出了平叛靖乱的大旗。消息传到叛军占领区,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的抵抗运动,从政治上扭转了玄宗出逃后全国平叛战争的被动局面。肃宗在四海近乎分崩离析的严峻时刻,在灵武举起平叛的大旗,给全国臣民的复兴带来了希望,各地又重新点燃了报国抗敌、誓死与叛军决战的熊熊火焰。这是肃宗灵武自立朝廷的理由,也是他赖以发展的惟一前提。

       折叠安史之乱爆发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与唐军展开激战,鱼朝恩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兵权。 此时,安史叛军再次发生内乱,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同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史思明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肃宗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 肃宗同时又宠信皇后张良娣,纵容她干预政事。张皇后和李辅国起初连成一片,结为一党。后来,张皇后恨李辅国专权,欲谋立越王李系为嗣君,张皇后、李系与李辅国、程元振开始对立。 公元762年,肃宗患病,接连几个月不能上朝视事。四月,玄宗病死,他悲恸不止,病情加剧。张皇后召见太子,皇后说:“李辅国久掌禁兵,权柄过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在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马上先诛杀他们。”太子流着泪说:“父亲皇病情正重,此事不宜去向他奏告,如果我们自行诛杀李辅国,父亲皇一定震惊,于他贵体不利,我看此事暂缓再说吧。”张皇后送走太子,马上召肃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内宫商议。李系当即命令宦官段恒俊,从太监中挑选了200多名强健者,发给兵器,准备动手。太监狱中有人将此情报告了李辅国。李辅国、程元振带着党徒到凌宵门探听消息,正遇太子要进宫探望父皇。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太子入宫,并命令党徒将太子动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

       人物评价

       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玄宗的关系。他最后壮志难酬,平叛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总的来说,肃宗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李隆基是唐朝的帝王,为何竟做出了一日杀三子的糊涂事?

        说到李亨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是其实他就唐肃宗了,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所以他也还是比较厉害,但是关于这位皇帝也还是有太多的故事要说的,话说唐肃宗竟然是一位靠儿子才能把位置坐稳的皇帝,这个就显得十分的尴尬了,所以唐肃宗李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李亨简介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756年—762年在位。

        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京城长安、东都洛阳。唐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

        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使唐朝危而复兴。在位7年,762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唐肃宗死后,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皇后等,拥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将肃宗葬于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18里的武将山)。

人物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玙,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睿宗景云二年(711)九月三日,肃宗李亨出生在东宫之别殿,初名嗣升,后来多次改名。李亨的名字是在天宝三载(744)新取的,以后无改动,故称其为李亨。

        他其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今属陕西),为天下有名的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宰相),父杨知庆以祖荫为官。值得一提者,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若从武则天的母亲这里算起来,杨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辈,这种不同班辈之间的婚姻关系在李唐皇室中并不稀奇。

        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育,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

        开元三年(715)正月,李亨的次兄李嗣谦(即李瑛)被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李亨被拜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各设副使,他所任职事只系遥领,并不出阁就职,从此,唐朝始开诸王遥领节度使之例。这一年,李亨才6岁。玄宗特意为诸王子选派了师傅教其学业,李亨有幸以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为侍读,他的文化知识与素养提高很快。

        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玄宗于泰山行封禅大典。归来后,他在安国寺东附苑城修建了一处巨大的宅院,号称“十王宅”,玄宗把业已长大成人的皇子安置在十王宅中,诸王分院而居,由宦官担任监院使,负责管理诸王的日常活动。李亨在以忠王身份居于十王宅中,时年15。

        肃宗在十王宅中一直生活了13年,直到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被立为皇太子。这是玄宗在废太子瑛后,经过斟酌做出的决定。

        立李亨为皇太子的制书是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三日颁布的,举行册礼是在七月二日。韦氏也在七月十二日被册为太子妃。

        艰难太子

        从被推上政治前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显而易见的政治威胁所包围。威胁首先来自宰相李林甫,在开元末年之后的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等宰相成员成为对太子威胁最大的政治势力。

        在李林甫与太子之间的较量与斗争中,玄宗的内心世界是颇值得探秘的。玄宗几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拦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李亨的轮番冲击,这说明,他也是不情愿看到太子李亨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对于李亨来说,成长在一个太平盛世,充当一位富有巨大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帝王的继承人,很难说是什么幸事。也许,在李亨的心里,会不时泛起几丝淡淡的悲哀。不过,在开元天宝之交的七八个年头,身为皇太子的李亨尽管心情会有些抑郁,这却是他此后一生政治生活道路上最为安定的一个时期。这期间,来自宰相李林甫方面的种种打击还没有能严重到危及其太子地位的程度,朝廷之上对册立皇太子之事也暂时减少了议论与猜测。玄宗对于在十王宅中成长起来的皇三子李亨的政治资本颇为知悉,因此对他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玄宗也不愿再如当年一日废弃三子那样剥夺李亨的继承权。至少在天宝四载(745)年底之前,李亨伴着大唐帝国的辉煌度过了一段颇为难得的好时光。

        天宝五载(746),对于太子李亨来说,真可谓多灾多难的年头。这一年,太子亨相对安宁的生活被打破,从此,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以往的平静与安谧已是不可复求了。

        天宝五载(746)正月,曾任忠王友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兼领河西节度使,从驻地来到京师长安,向玄宗进献对吐蕃作战中的战利品,并与太子亨之间互有往来。皇甫惟明向玄宗明确表达了应当将李林甫撤职的态度,又大加赞誉韦坚的才干。边将皇甫惟明的介入,使双方暗中的较量一下子成为公开的秘密。李林甫在得悉了皇甫惟明的密奏后,便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开始布置反击并加快了行动的步骤。这时候,杨慎矜成为李林甫对付太子集团的一员干将。

        杨慎矜,乃隋皇族一脉,隋炀帝杨广的玄孙,因“沉毅有材干”充太府出纳,颇以政能知名。李林甫觉得此人可用,破格将他擢升,并有意让他取代太子集团中的韦坚。韦坚是太子妃的哥哥,他有个姐姐是睿宗第五子也就是玄宗五弟薛王李隆业(后赠惠宣太子)的妃子。就是说,韦坚的姐妹分别嫁给了肃宗李亨和他的叔叔为妻。

        天宝五载(746)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风清月朗,太子亨出游,在市井之中与韦坚相见。之后韦坚又匆匆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以二人太子妃兄与边镇节帅的身份,夜间相约,私相往来,势必会给宰相李林甫以可乘之机。果然,这一次极秘密的行动没有逃出李林甫的暗中监视。李林甫立即要御史中丞杨慎矜写成报告,以韦坚乃皇亲国戚,不应与边将“狎昵”为由对韦坚提出弹劾。李林甫则向玄宗奏称他们结谋,“欲共立太子”,玄宗得奏,毫不犹豫地下诏进行审讯。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想把太子牵扯进来。玄宗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构谋之心,却不想轻易涉及太子,“三庶之祸”的教训太深刻了。玄宗不想把韦坚案扩大化,要求立即结案,遂给韦坚定了“干进不已”的罪名,将他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今属浙江)太守,皇甫惟明则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务,贬为播川郡(治今贵州遵义)太守,并籍没其家。这一处理,只是限于惩治韦坚、皇甫惟明的个人过失,并未有任何针对太子亨之处。皇甫惟明的兵权则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与太子亨关系亲密,朝廷上人人皆知。这一结果,太子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奈何。

        然而,事态逆转,平地惊雷,一下子把太子亨推到了危险的境地。原来,韦坚被贬之后,他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替他鸣冤叫屈,二人为了达到目的,还引太子亨作证,谁知这样一来,招致玄宗龙颜震怒。事情一下变得复杂起来。太子亨见状,极感恐惧,为了逃脱自己与韦坚兄弟之间的干系,立即上表替自己辩解,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请求父皇准许他们离婚,以表明“不以亲废法”。玄宗着意对太子亨加以慰抚,听任他与韦氏离婚,断绝了关系。太子亨的谨慎确实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在禁中的佛寺之中做了永成陌路的出家人。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不依不饶,牢狱为满,被逼死者甚多。一直到天宝十一载(752)李林甫死后,此事方才停止。www.gs5000.cn

        天宝五载(746)年底,太子之杜良娣(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的父亲杜有邻惹上了官司,这又是一起政治案件。杜有邻时任赞善大夫,是太子东宫官属。告发杜有邻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另一位女婿、左骁卫兵曹柳积。柳积之妻是杜良娣的姐姐。柳积生性狂疏,喜好功名,善交结豪杰。自淄川(今属山东)太守裴敦复荐之于北海(治所在今山东潍坊)太守李邕,柳积就与李邕打成一片,成为至交。李邕性喜豪侈,不拘小节,任职期间纵求财货,驰猎自恣,多次因贪污被人告发,屡遭贬斥,但才艺出众,人人望其风采,尤其他擅作碑颂、精于书法,人们往往手持金帛,求取他的书法和文章。

        柳积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由于案情重大,直接由宰相李林甫负责委派人员审讯。柳积告发岳父杜有邻,缘由是他与妻族不协,想陷害妻子的家人,谁知事情被李林甫揪住不放,将李邕、王曾等一批好友都牵扯进去。最后太子也被牵连进来,玄宗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柳积搞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积诬告,先将案情扩大,又引李邕作证,使案情一下子扩大到地方官员,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但玄宗仍旧态度谨慎,他对下级官员的告密未加宽贷,因柳积、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决,贬往岭南。但杖刑在执行中出入很大,杜有邻、柳积均在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由于牵连出李邕,李林甫特命人奉敕往北海将其决杀,李邕时年已70多岁。

        杜有邻一案使李亨十分不安,他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无私,再次将杜良娣抛出来,宣布与她离婚,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

        两次大案,两次婚变,接踵而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都与自身个人安危直接相关,李亨身心由此蒙受巨大的创伤,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有一次,他入宫觐见,玄宗在他行礼时,发现这位尚未到中年的儿子,头发已有几分脱落,间或有几丝的花白,有些进入暮年的感觉。久历政治风雨的玄宗也不免心生几丝恻隐,他对发生的事情很清楚,不少的内情他还是了解得到。高力士不时地在他问询时传递一些朝廷上的真实情形,还经常赞誉太子亨的仁孝与谨慎,说太子很识大体。玄宗也感到,太子在遭受冲击时,很能忍辱负重,他在上表中从没有向皇帝寻求保护,而是按自己的方式来应付。玄宗心中有几丝的安慰,因为他觉得太子可以托付大事。不过,正是太子这种表现,又让他心中有了几分的苦涩与踌躇。或许,太子亨应付事变的能力与忍受困顿的耐力超出了玄宗的想像,他心情有些复杂,也有些态度暖昧。

        李亨的孝谨并没有得到玄宗给他任何的政治许诺。不过,在父皇的安排下,李亨两次离婚之后,再一次成婚,似乎说明玄宗还没有动过废他的念头。因为,这次续娶的是一位很有背景的女子,她就是后来成为李亨皇后的张氏。

        张氏的祖母窦氏与玄宗的母亲昭成太后是亲姊妹。玄宗小时候,母亲窦氏被武则天处死,是这位姨母亲自将他鞠养成人。因此,玄宗一直对姨母怀有特殊的感情,即位后,封她为邓国夫人。姨母的5个儿子也都封为高官,其中一位名叫张去盈的儿子还娶了玄宗的女儿常芬公主。当玄宗见太子忧思劳形、鬓发斑白时,就想到用婚嫁之事给李亨些暗示,希望他能够放松一些。为此,玄宗想到了姨母这位待嫁的孙女张氏。不久,张氏即被选立为太子良娣。

        李亨并未因为娶了张氏就感觉太平无事了,他依旧谨慎,处处小心,就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从不敢大意。有一次,宫中专门负责膳食的尚食局做了一桌熟食,其中有一只烤羊腿,玄宗就让太子李亨割来吃。李亨奉命割罢羊腿,手上全是油渍,他就顺势用旁边的饼子把手揩净,这一动作,玄宗看到很不高兴,但忍着没有发作。李亨装作没有看见,待慢慢将手揩拭之后,又不紧不慢地把擦过油渍的饼子拿起来,大口地吃起来。这一下大大出乎玄宗意料,不禁喜上眉梢,对李亨道:“福当如是爱惜。”李亨借此进一步博得了父皇好感。但是,李林甫并没有因为这一态势而改变初衷,他对太子的态度依然如故。这就是说,太子李亨并没有因为续娶张氏而使自己的处境根本改观。天宝十载(751),张良娣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李佋——后封为兴王。转过年来,李林甫一命归西,李亨少了一个政敌,但是继任宰相的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仍旧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此后,李亨与杨国忠明争暗斗,度过了几年貌似平静实则险象环生的时光。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找到反击的良机。

        马嵬之变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初九,范阳、河东、卢龙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十二月十三日攻占洛阳,十五载正月,禄山在洛阳自称燕帝,建元圣武。十五载(756)五月,叛军破潼关。六月十三日,玄宗带领少数家人、随臣逃出长安。十四日,玄宗在逃亡途经马嵬驿站时,发生了兵变。这就是唐朝历史上着名的马嵬之变。

        按照旧史的说法,兵变的首倡者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出身于飞龙军系统的太子贴身宦官李辅国乃是中介人,太子李亨只是被动的角色。其实,这样的记载是为尊者讳,掩盖了历史真相。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太子李亨同亲信密定之后,派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密谋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这一行动或许在长安城内就已开始。玄宗避乱出逃,离开京师时的全部队伍约有3000余人,殿后的太子李亨的后队人马就有2000人,其中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他的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在出逃的队伍中“典亲兵扈从”,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说唐前期历次宫廷政变都要煞费苦心地攻占玄武门才能取得成功的话,此番君臣已离宫禁,僻处野外荒郊,利用手中掌握的禁军发动一场政变,已可稳操胜券。

        六月十四日,逃亡队伍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23里)。禁军将士因饥疲劳顿,已有不逊怨言。队伍的骚动给暗中操纵与策划兵变的太子李亨提供了绝好时机。

        偏又凑巧,杨国忠骑马从驿中出来,被二十几位吐蕃使者拦住,向他陈诉无食,并请示归途。正在这个时候,禁军中有人大声喊叫:“

        杨国忠与胡虏谋反。”喊声惊动了杨国忠,他见事不妙,拨马想走。有位叫张小敬的骑兵飞射一箭,将他射落马下,布置周密的禁军追到马嵬驿的西门内,把他乱刀砍死,割下首级,挂在驿门之外示众。他的儿子杨暄及韩国夫人也被乱军杀死。宰相魏方进出面斥责众人,也被一刀砍死。同时闻讯而出的另一位宰相韦见素,被击伤头部,军中有人大叫“勿伤韦相公”,韦见素才侥幸免于祸患。张小敬的飞箭和军中的高喊,提示人们明白,这次兵变事前已做了周密谋划,并确定了明确的攻击目标。不过,杀死杨国忠父子,事变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玄宗亲自告谕军士,令各归本队,并加以慰劳。嘈杂的禁军队伍集于驿站之外,仍不散去,不时传来刀枪的撞击声。玄宗发现自己的话失去了威力。这时,陈玄礼出面奏道:“杨国忠谋反,众将已把他处决,贵妃尚在左右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玄宗见禁军要挟自己杀死杨贵妃,感到了事态严重,便倚仗回身转入驿内,倾首而立,很久未发一言,神情有些悲怆。他认为:“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的反谋?朕若杀她岂不是累及无辜!”高力士见状,忙上前跪禀:“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杀了宰相,贵妃仍在左右,将士岂能自安?请陛下审时度势,将士心安才能确保陛下平安呀!”玄宗见已无法挽回,无奈之中命高力士传谕,赐贵妃死,同时与她诀别,愿她“善处转生”,贵妃也挥泪揖别,并叮嘱皇上前路保重。就这样,年仅38岁的杨贵妃被缢杀于驿中之佛堂。死后,尚陈尸于天井之中,请禁军将士验明正身。

        逼杀杨贵妃,是太子发动马嵬兵变的又一步骤。但令李亨始料不及的是,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在处死贵妃后,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在诛杨一事上陈玄礼与李亨意见一致,但是他仍然忠于玄宗。这确保了玄宗的人身安全。因此,太子策划政变虽然意在夺权,但并没有像历史上很多政变一样危及皇帝,应当说,陈玄礼的政治立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嵬之变的结局。这也正是陈玄礼日后追随玄宗入蜀,玄宗不予怪罪,而返长安后却被李亨勒令致死的真实原因。

        李亨一手策划马嵬兵变,诛杀杨氏,矛头已指向了玄宗。玄宗入蜀不可逆转,父子分道扬镳也已势在必行。李亨不可能再随父皇一路西行,只有分兵,另谋发展。所以说:“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这一点,他们父子心中都很清楚。

        玄宗一路艰阻,到达成都时,扈从官吏军士总共1300人,宫女仅24人而已。

        与玄宗情况毫无二致,李亨分兵后的境况也极其窘促。旧史中说“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战”,未必真实,但一路之上,草动风吹,仓皇颠沛,惊魂难定,“太子或过时不得食”,当不是夸张。直到顺利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狼狈不堪的太子李亨一行才得以喘息。

        登位平乱

        天宝十五载(756)七月九日,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说,肃宗至灵武称帝,此乃“太子叛父”,是“不孝”,也就是说,是一次未经玄宗许可的擅立。

        那一天,李亨的内心是复杂的。多年来险象环生的太子生涯从此划上句号,多年的对头杨国忠也已命丧马嵬,今日登基,终于可以一展愁眉,一吐怨气。但是,身处灵武,与京师相距遥遥,叛军已占据两京,收复失地,平叛靖乱仍任重道远。

        无论怎么说,肃宗灵武即位,毕竟打出了平叛靖乱的大旗。消息传到叛军占领区,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的抵抗运动,从政治上扭转了玄宗出逃后全国平叛战争的被动局面。肃宗在四海近乎分崩离析的严峻时刻,在灵武举起平叛的大旗,给全国臣民的复兴带来了希望,各地又重新点燃了报国抗敌、誓死与叛军决战的熊熊火焰。这是肃宗灵武自立朝廷的理由,也是他赖以发展的惟一前提。

        公元757年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肃宗没有听从谋士李泌的建议趁乱直捣叛军老巢,错失歼敌良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安史叛军与唐军在相州展开激战,肃宗却为了防范武将而不设元帅,只派宦官鱼朝恩监军,鱼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兵权。此时,安史叛军再次发生内乱,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同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史思明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肃宗死后一年,安史之乱平定。

        祸起萧墙

        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肃宗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肃宗同时又宠信张皇后,纵容她干预政事。张皇后和李辅国起初连成一片,结为一党。后来,张皇后恨李辅国专权,欲谋立越王李系为嗣君,张皇后、李系与李辅国、程元振开始对立。公元762年,肃宗患病,接连几个月不能上朝视事。四月,玄宗病死,他悲恸不止,病情加剧。张皇后召见太子,皇后说:“李辅国久掌禁兵,权柄过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在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马上先诛杀他们。”太子流着泪说:“父皇病情正重,此事不宜去向他奏告,如果我们自行诛杀李辅国,父皇一定震惊,于他贵体不利,我看此事暂缓再说吧。”张皇后送走太子,马上召肃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内宫商议。李系当即命令宦官段恒俊,从太监中挑选了200多名强健者,发给兵器,准备动手。太监中有人将此情报告了李辅国。李辅国、程元振带着党徒到凌宵门探听消息,正遇太子要进宫探望父皇。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太子入宫,并命令党徒将太子劫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李辅国假传太子的命令,鼓动禁兵入宫将李系、段恒俊等人抓住,投入狱中。张皇后闻变,慌忙逃入肃宗寝宫躲避。李辅国带兵追入寝宫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肃宗救命。肃宗受此惊吓,一时说不过话来,李辅国乘机将张皇后拖出宫去,随后杀死张皇后、李系等人。肃宗因受惊而病情陡然转重,加之无人过问,当天就死于长生殿,时年五十一岁。

关于唐朝中期发生韦后之乱和太平公主之乱;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是因为武惠妃的阴谋陷害,也是因为唐玄宗对自己的儿子生了猜忌之心,害怕他们篡位。

       史书上记载,武惠妃为了帮儿子夺储,设计陷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唐玄宗听信了武惠妃之言,于是杀了这三个儿子。在这件事上,武惠妃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说是元凶之一,但其实最后下决定的是唐玄宗,这三人毕竟是他的儿子,要是他没有产生警戒,是不可能为了武惠妃一下子杀了这三人的。

       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因为长得美貌,被唐玄宗宠幸,嫁给唐玄宗后,武惠妃生了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随后受到了唐玄宗的专宠,从婕妤升到了惠妃,那时候,武惠妃的存在是很突出的,毕竟受到唐玄宗的偏爱。

       当然,有人受到偏爱,就有人受到冷落,太子和其他皇子的母妃均受到了冷落,因此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开始抱团,大概就是那种时不时聚在一起吐个槽。

       而武惠妃这边呢,本来她是有机会成为皇后的,但当时的太子是李瑛,不是她的亲生儿子,有大臣指出,若是武惠妃当了皇后,下一步肯定会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上位而引发储位之争,于是唐玄宗便放弃这想法。

       当不了皇后,武惠妃自然心生不满,对太子等人产生了怨恨之心,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他们的坏话,但这并不足以让唐玄宗产生杀意。开元二十五年四月,驸马杨洄向武惠妃表示太子等人有密谋造反的意图,可惜暂无证据。

       武惠妃因此心生一计,以宫中有贼为借口,让太子和二王带兵器进宫,随即武惠妃便去禀告唐玄宗,太子三人意图谋反,于是,带着武器的太子等三人就这样撞上了唐玄宗的枪口。

       震怒的唐玄宗当下将三人废为庶人,过了半个月,又赐死了三人。这事件当中,武惠妃是首当其冲的元凶,是她加速了太子三人的死亡,而唐玄宗,自然也不能完全摆脱责任。

       其实唐玄宗是害怕的,唐朝发生过弑父篡位的事情,就算是亲人也不能信任,唐玄宗之前的那些祖父兄弟就是就好的例子,唐玄宗是个心思深沉的人,他对三个儿子下手也正是因为对他们存在猜忌,害怕自己被篡位,所以他才没有责怪武惠妃。

唐中宗李显:显赫的身世悲情的人生

       韦后之乱和太平公主之乱:

       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七月十一日,李重俊联合在羽林将军李多祚率领三百名羽林军冲入武三思府中,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及全家。随后,又带兵从肃罩门冲入宫中,想擒杀武三思的同伙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和韦后。

       这时,中宗夜宴刚刚结束,忽听右羽林将军刘仁景报告说太子谋反,急忙带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登上玄武门。由于刘仁景调动了右羽林军,李重俊等寡不敌众,又由于中宗在玄武门上颁布诏书,宣布赦免起事人员,李重俊的一百名羽林军人心动摇,丧失斗志。

       结果,太子李重俊攻打玄武门失利。左羽林将军李多祚被部下杀死,李重俊出逃至鄠部县(今陕西卢县)后,也为部下谋害。平定了太子李重俊之乱后,安乐公主和韦后更加肆无忌惮。每当中宗临朝听政,韦后也都要上朝坐在帘子后面训示。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二月,韦后自称她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云升起,命画工画下图,让文武百官看。韦后还指使右骁卫将军,知太史事叶志忠上表说:

       “当初,高祖当皇帝前,天下歌‘桃李子’;太宗当皇帝前,天下歌‘秦王破阵乐’;高宗当皇帝前,天下歌‘侧堂堂’;则天皇帝当皇帝前,天下歌‘武媚娘’;陛下当皇帝前,天下歌‘英王石州’;陛下当皇帝后,天下歌‘桑条书’,于此可见人心。皇上皇后仁德归心,一统天下,臣谨进‘桑条歌’十二篇,请宣示中外,进入乐府。”

       中宗高兴地表示同意。于是。这歌颂韦后的桑条歌十二篇广泛流传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的野心已暴露无遗,朝中大臣群情激愤,议论纷纷。这时,前许州(今河南许昌)司兵参军燕钦融上书中宗,指斥韦后干预朝政,安乐公主危害国家,揭露她们图谋不轨,告诫皇上不可不防。

       中宗阅后,召燕钦融上朝当面询问。燕钦融慷慨陈词,毫无惧色。中宗沉吟许多,无话可说,便让燕钦融暂时退下。谁知燕钦融还没有走出朝门,韦后便指使亲信兵部尚书宗楚客派人把燕钦融追回,当着中宗的面,在大殿的庭石上把他摔死。

       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进鸩 ,毒死了唐中宗。韦后心里并没有过细的筹划。特别是想到对于中宗之死,朝中大臣可能出现的议论、猜测和指责,她就更加感到不安。于是,韦后对中宗秘不发丧,先把自己的亲信召入宫中,商议安身之策。

       他们讨论后决定,由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处理国政,在东都留守;命令左金吾大将军赵承恩、左监门卫大将军薛简思率领五百精兵前往均川,防备谯王李重福。李重福是中宗的第二子,由于韦后陷害,早在中宗即位之初,就被贬谪到均州,负责当地防守,不许过问朝政,也不准前来京师。

       韦后心里有鬼,害怕李童福在中宗死后闹事,便对他采取了防范措施。韦后还和她的哥哥,任太子少保(辅佐太子的官员)的韦温商定,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

       李重茂是中宗的第四子。此外,韦后又下令从各府调来五万人马,分左右营屯驻京城,以韦温总负其责,韦温的儿子和韦后的其他兄弟分晋左、右营和羽林军,保卫皇宫,一切布置妥当,韦后开始在太极殿为中宗发丧,宣布遗诏,临朝掌政。

       三天以后,十六岁的太子李重茂在柩前即位,尊韦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临朝摄政。韦后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李显突然驾崩(一说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用有毒的蒸饼毒杀李显),韦后秘不发丧,将诸位宰相召进宫中,又调集各府兵共五万人驻扎在长安城中,指派驸马都尉韦捷、韦灌、卫尉卿韦璿、左千牛中郎将韦锜、长安令韦播、郎将高嵩分头统领这些兵马。

       又命令中书舍人韦元负责巡察城中六街,还命令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等人带领五百名士兵迅速前往均州戍守,以防范均州刺史谯王李重福。韦后任命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为同中书门下三品,让他们仍然担任东都留守。

       韦后又任命吏部尚书张嘉福、中书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为同平章事,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

       然而宰相宗楚客伙同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以及韦家诸人一同劝说皇太后韦氏沿用武则天的惯例登基称帝,当时守卫宫城的南北禁卫军以及地位重要的尚书省诸司,都已经被韦氏子弟所控制,他们大量网罗党羽,在朝廷内外互相勾结。

       宗楚客又秘密地上 书皇太后韦氏,引用图谶来说明韦氏理当取代大唐朝而君临天下。宗楚客还打算害死殇帝,只是十分担心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会从中作梗,于是与韦温和安乐公主密谋除掉他们。

       得到消息的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万骑左营统帅葛福顺拔剑直闯羽林营,将韦璿、韦播、高嵩三人斩首示众,高声喝道:“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晚大家要齐心协力,铲除韦家人及其死党,凡是长得高过马鞭的人一律斩杀。

       拥立相王为帝以安定天下。倘若有人胆敢首鼠两端帮助逆党,判的罪要连及三族。”羽林军将士全都欣我从命。于是葛福顺将韦等人的首级送给李隆基,李隆基在灯下看过之后,便与刘幽求等人一同走出禁苑南门,钟绍京率领着工匠二百余人,手持斧子锯子跟在后面。

       李隆基派葛福顺率领左万骑攻打玄德门,派李仙凫率领右万骑攻打白兽门,双方约定在凌烟阁前会师后,即大声鼓噪。葛福顺等人分别杀掉守门的兵将,攻入宫中。李隆基率兵守在玄武门外,三更时分,听到宫中鼓噪声之后,即率领总监及羽林兵进入宫中。

       在太极殿负责守卫中宗灵柩的南牙卫兵们听到鼓噪之后,全都披挂整齐响应李隆基等人。韦后惶惑中逃入飞骑营,有一个飞骑兵将韦后斩首,并把首级献给李隆基。安乐公主正对着镜子画眉,被士兵斩杀。此外还将武延秀斩首于肃章门外,将内将军贺娄氏斩首于太极殿西。 不久追贬韦皇后为庶人,葬以一品之礼。

扩展资料

       韦皇后(?-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李显第二任皇后。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父韦玄贞,母崔氏,邵王李重润、永泰公主、永寿公主、长宁公主、安乐公主生母。

       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韦氏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以其从兄韦温掌握实权,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

       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封寺庙道观,奢侈无度。景龙四年(710年)李显暴卒,韦氏立温王李重茂为帝,临朝称制。不久李隆基发动政变,拥其父相王李旦登基。韦氏被杀于宫中,并被追贬为庶人,称韦庶人。

       《新唐书》:或称武、韦乱唐同一辙,武持久,韦亟灭,何哉?议者谓否。武后自高宗时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虽逐嗣帝,改国号,然赏罚己出,不假借群臣,僭於上而治於下,故能终天年,阽乱而不亡。

       韦氏乘夫,*蒸於朝,斜封四出,政放不一,既鸩杀帝,引睿宗辅政,权去手不自知,戚地已疏,人心相挻,玄宗藉其事以撼豪英,故取若掇遗,不旋踵宗族夷丹,势夺而事浅也。然二后遗后王戒,顾不厚哉!

       丁耀亢:韦后要房陵私约,为司农先券。复辟之后,踵情积丑,其所由来渐矣。败衔弛辔,奔马莫制,卒死其手。虽恶妇藁街,更何益哉!

       蔡东藩:韦氏*而且贱,仇若三思,甘为所污,忠若五王,反恐不死。有武氏之*纵,无武氏之材能,其鄙秽固不足道。韦氏婉儿等,益张威焰,愈逞*凶,母女可以通欢,文臣可以私侍,深宫浊乱,无出其右。

       唐中宗李显一生庸弱无能,被几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第一次即位才两个月,便被母后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软禁在均州、房州十四年,尝尽了人世艰险。武则天死后,李显再次即位,韦皇后却与人私通,并干预朝政,野心勃勃的安乐公主一心想效仿武则天做皇太女,软弱糊涂的李显就被这母女俩密谋毒死了。

       皇帝被贬庐陵王武则天一生给高宗李治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长子李弘在655年被封为代王,次年,原太子李忠被废黜,李弘就成为了皇太子。可是这个李弘二十三岁就英年早逝了,他的弟弟李贤便接过了太子之位。这个李贤是武则天四个儿子中最聪慧的,据唐书记载,他小时候读书便能过目不忘,而且举止端庄,很受高宗喜爱。李贤当太子之后,便召集了一帮学者为后汉书作注释,史称章怀注,因此,李贤也被人称为章怀太子。李贤虽然学识渊博,却并不热衷政治,一心只想着书立说,这让武则天有些不满。

       仪凤四年五月初三,武则天的宠臣明崇俨被盗贼杀害,此人精通巫术,并且风姿英俊,和武则天的关系极为暧昧。在搜捕盗贼的过程中,武则天突然得到密报,太子的一个家奴赵道生主动自首,说自己受太子指使杀死了明崇俨。武则天立刻派人搜查太子府邸,竟然找到了三百余副甲胄。于是,太子李贤便以谋反罪被捕入狱。对于太子造反一事,高宗始终持怀疑态度,因为他很看好李贤,所以便下令三司会审,但最终也没能帮太子洗脱罪名。太子李贤最后被废为庶人,流放到了巴州。

       长子夭折,二子又被贬为庶人,三儿子李显便被立为了太子。弘道元年,病恹恹的李治终于驾崩了,太子李显继承了皇位。他身上遗传了父亲的善良和软弱,所以即位之后,很多事情都要请示母后才能作出决断,朝政实际上依然被武则天把持。

       后来,他渐渐不满于充当母后手中的操线木偶,便试图利用外戚的势力,组建自己的势力集团来和武则天抗衡。当时,裴炎受高宗遗诏辅政,李显觉得他处处掣肘,便准备提拔韦皇后的父亲,自己的岳丈韦元贞当侍中。裴炎坚决反对,李显大怒,便冲着裴炎吼道:我是皇帝,我要把天下给韦元贞都行,更别说一个小小的侍中了!裴炎无言以对,便将此话原封不动地转述给了武则天。武则天看到李显如此愚蠢,还气焰嚣张,便将他贬为庐陵王,赶出了长安。从此,李显便开始了漫长的软禁生涯。

       漫长的软禁生涯当了短短两个月的皇帝,李显便被废黜,先后被软禁在均州、房州长达十四年之久。

       在这十四年软禁生涯中,李显的身边只有妃子韦氏相伴,两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这个韦氏在李显当太子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妃,中宗即位的次年,加封皇后。在李显被废黜软禁期间,韦氏始终与他患难与共,为他排忧解烦,经常鼓励他想开一点,人生总是祸福相依,否极泰来,要耐心等待命运的转机。对此,李显非常感动,曾经对韦氏许诺:有朝一日我要能重登皇位,一定帮你实现一切愿望。

       没想到,他真的等到了这一天,在经历了无数担惊受怕的夜晚之后,李显又迎来了新的黎明。按照以往的皇位继承制度,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皇位,以保证皇位始终在一家一姓中传递。但是武则天是特例,如果让儿子即位,虽然是一家,却不是一姓。如果让侄儿即位,虽然是一姓,却不是一家。

       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素来果断的武则天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在调查了大臣的意向之后,加上契丹、突厥先后打出匡复李唐的旗号反周,武家子弟又不堪大任,武则天还是决心将已经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立为太子,准备还天下给李氏。

       惨死在妻女手中699年,李显再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京城,被重新立为太子。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病重,朝廷中两派势力都蠢蠢欲动,于是,在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杀死张易之、张昌宗,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迫使武则天传位于中宗,改年号为神龙,次月复国号为唐。

       中宗是个重感情、重承诺的人,他即位之后,立刻兑现了当日对韦氏的诺言,将她册封为皇后,并且不顾大臣的反对,破格追封韦后之父为王。这本来都不算什么,作为对一个与自己共患难十几年的女子的补偿,这种做法似乎并不为过。但是,接下来的举措显然是昏了头,中宗竟然忘了眼前武则天的教训,让韦后参与朝政,并对扶立自己的功臣张柬之等人不加重用。这样一来,不但令朝野上下寒心,而且让韦后心中的权力欲肆无忌惮地膨胀起来。

       这个曾经因丈夫被牵连的女人,在与世隔绝地蛰伏了十几年后,终于盼来了报复的一天。可是,她最痛恨的武则天已经病死,她不知道该向谁发泄这么多年来遭受的一切困苦,便开始疯狂地追逐权力,并以此来满足自己被压抑已久的欲望。

       韦后与中宗生有一女,名叫安乐公主,被武则天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而韦后和武三思的关系非常暧昧,于是便连同女儿,和自己的亲家、女婿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着朝政。对于这个背叛自己的女人,中宗表现出了难以置信的宽容。也许是感念当年的恩德,当他看到韦后和武三思在床上衣衫不整地赌钱时,不但没有勃然大怒,反而乐呵呵地帮他们数筹码。

       张柬之等人看到韦后的势力一步步膨胀,担心武则天的历史又将重演,便极力劝谏中宗,务必除掉武三思,以防后患。但是,昏庸软弱的中宗对这些忠言充耳不闻。最终,武三思和韦后反而诬告张柬之等图谋不轨,不断怂恿中宗,将张柬之等册封为王,调离京城。然后在路上埋伏杀手,将他们纷纷除掉。

       眼看着一帮功臣惨死在昏君之手,太子李重俊便和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在707年发动政变,杀死了武三思父子,然后攻入宫中,想除掉惑乱朝政的韦后和安乐公主。结果三千羽林军因众寡悬殊而失败,太子李重俊和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双双被杀。韦后乘机诬陷宰相魏元忠与太子勾结谋反,将其贬出京城,独揽了大权。

       除掉了心腹大患之后,韦后的权力已经无人可比,此时的中宗在她眼中已经形同废人。因为太子谋反时杀掉了自己的情夫武三思,韦后便与女儿的情夫武延秀勾搭成奸。这个武延秀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素来在宫中偷香窃玉,很受安乐公主的宠爱。在这次政变中,安乐公主的丈夫也被杀死了,所以安乐公主便乐得与武延秀共叙幽欢,公然如夫妇一般同起同卧。中宗得知之后,不但没有约束女儿的行为,反而将安乐公主许配给了武延秀。即便如此,韦后还是出入女儿家中,逼迫武延秀侍寝,后来竟然发展成为母女共侍一夫,极其*乱不堪。

       这个安乐公主是中宗在贬谪房州途中所生,当时没有襁褓,中宗只好脱下自己的衣服包裹幼儿,因此安乐公主小名裹儿。可能是出于对女儿的歉疚,中宗一生对安乐公主极其宠溺。可是安乐公主生活奢靡,作风放荡,而且利欲熏心,还想效仿武则天当女皇。

       在中宗和韦后的纵容下,安乐公主在朝野之中肆意妄为,丝毫不把众朝臣放在眼里。为了牟取暴利,她竟然开府置官,公然卖官鬻爵。各种官爵都被她自己标上了价格,来人只要出得起钱,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山野草寇,都可以做官,而且由她降墨敕授官。官员的任免要皇上签字,安乐公主便常常自写诏书,一手掩住诏书上的文字,一手捉住了中宗的手在诏书上署名。中宗对安乐公主娇惯久了,根本不看她拿的是什么东西,就草草地签名了事。一时间,安乐公主所授官职竟然有五六千人之多,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权倾朝野。

       因为安乐公主从小跟随武则天长大,受到这位女皇的影响,便也想着效仿她,让中宗封她做皇太女。中宗总觉得安乐公主是一个被惯坏的小孩子,只是说说,便逗她说:等你母后做了女皇,再立你为皇太女也不迟。结果安乐公主却当了真,整天怂恿韦氏临朝听政。这正中了韦氏的下怀,她便以中宗体弱多病为由,效仿武则天当年的做法,一步步干预朝政,甚至乾纲独断,丝毫不把中宗放在眼里。

       后来,有一个许州参军燕钦融上书声讨韦后和安乐公主,说皇后*乱,干预国政,安乐公主、武延秀及宗楚客等,朋比为奸,谋危社稷,应亟加严惩,以防不测。唐中宗岂是不知,只不过一直隐忍不发而已,事到如今,他已经无力管束这母女俩了,便默然颓坐,良久不语。正在此时,韦后闻讯赶来,竟命令手下宗楚客将正直的燕钦融摔死在殿庭石上。这样一来,中宗颜面无存,顿时大怒,便对韦后的手下说:你们眼里还有朕吗?宗楚客回去之后便向韦后告状,还添油加醋地说皇帝已经觉醒,可能会有废后之举。韦后做了很多过分的事情,心里本来就有隐忧,便信以为真,召来安乐公主,两人密谋良久,准备毒杀中宗。

       景龙四年,这对心狠手辣的母女根本不感激中宗对她们的宠爱之情,毒杀了毫无防备的中宗。临死之前,中宗可能也不会想到,杀害自己的竟然是他最信任最深爱的妻女。中宗一死之后,韦氏便再也无须顾虑什么了。她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开始临朝听政,并准备除掉相王李旦,以断绝李家的后路。可是还没等她动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抢先发动政变,带领羽林军夜入玄武门,肃清宫掖,尽杀韦姓诸人。最终,韦后的女皇梦也没能如愿,而中宗李显一生遭遇坎坷,不得善终。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皇上撞着太子妃的深处羿景龙”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