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千古第一祭文_千古第一祭文诸葛亮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千古第一祭文_千古第一祭文诸葛亮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千古第一祭文”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

千古第一祭文_千古第一祭文诸葛亮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千古第一祭文”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1.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等祭文及碑文

2.祭母文经典散文

3.被称为千古悼词的一篇古文是什么

4.求几篇古代经典祭文

5.千古名贴《祭侄文稿》-颜真卿

千古第一祭文_千古第一祭文诸葛亮

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等祭文及碑文

        文/徐冰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撰写了大量的祭文、挽词、唁电和纪念碑文,其中以挽联居多。毛泽东知识博大精深,古典文学造诣极高,在拟写祭文、挽词、唁电和纪念碑文时,常常将先贤哲人、史籍典故点化入文,诚如何其芳所言:“无一字无来历而又推陈出新。”又如赵朴初感慨:“一点也没有‘掉书袋’的习气,经史百家都归他指使驱策,左右咸宜。”

        毛泽东哀挽致祭,追怀逝者,激励生者,言简意赅,情真意切,虽寥寥数语,却丝毫不逊于鸿篇巨制。这是悼念、评价死者,也是表达同志情、战友情、亲人情的重要手段,还是化悲痛为力量、催人奋进的重要方法。学习、研究、整理毛泽东撰写的祭文、挽词、唁电和纪念碑文,心生颇多感慨,亦觉回味无穷。

        1934年1月15日,毛泽东为瑞金革命烈士纪念塔题词,全文如下:“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土地革命的伟大的战斗中,许多同志光荣的牺牲了!这些同志牺牲,表现了无产阶级不可战胜的英勇,奠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础。全中国工农劳苦群众,正在踏着这些同志的血迹前进,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朱德特派林伯渠参加祭黄帝陵的民族扫墓典礼。毛泽东起草的祭文全文如下:“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1938年7月7日上午,延安各界举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大会,并举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出席大会,敬献挽词:“抗战到底,浩气长存。”并在大雨中领导进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典礼,在哀乐声中为死难者敬献花圈。

        为了纪念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刘志丹,1943年5月2日,在志丹县举行刘志丹灵榇公葬仪式,并建刘志丹陵园。毛泽东为刘志丹陵园内的红星纪念塔题字。正面题写:“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碑文:“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1945年5月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烈士碑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45年6月17日,中共七大代表及延安各界人士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毛泽东为大会题写挽联:“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你们的事业永与人民同垂不朽;为胜利而来,为胜利而去,我们的任务是向胜利勇往直前。”毛泽东主祭,并献挽词:“死难烈士万岁。”公祭时,毛泽东讲话,其中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今天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延安人民的代表联合在这里开一个追悼大会,追悼几十年来中国革命队伍在各个战线上所牺牲的人。”另一句是:“我们今天的公祭可以一直上溯到一八四一年平英团那些英雄们,也祭奠他们。”这应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宣读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雏形。

        1945年,晋冀鲁豫解放区军民为纪念在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广大烈士,决定建立一座陵园。毛泽东应邀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

        1946年10月,毛泽东应邀为冀南抗战史编委会编辑的《冀南解放区烈士英名录》题词:“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

        1949年6月,毛泽东为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题词:“革命烈士纪念塔”。

        1949年9月30日下午6时,毛泽东出席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并宣读纪念碑碑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责编:江荣兵

        编审:郑国伟

        制作:王喻

祭母文经典散文

       中国古代三大祭文:《陇冈阡表》《祭妹文》和《祭十二郎文》

       1、《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一篇对其侄十二郎所写的祭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2、《泷冈阡表》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这篇文章是欧阳修在他父亲死后六十年所作的墓表。在表文中,作者盛赞父亲的孝顺与仁厚,母亲的俭约与安于贫贱。?

       3、《祭妹文》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这篇祭文从兄妹之间的亲密关系着眼,选取自己所见、所闻、所梦之事,对妹妹袁机的一生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渗透着浓厚的哀悼、思念以及悔恨的真挚情感。文章记述袁机在家庭生活中扶持奶奶,办治文墨,写她明经义,谙雅故,表现出妹妹的德能与才华。写的虽然都是家庭琐事,却描述得“如影历历”,真切可信。

扩展资料:

       祭文书写格式

       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或"'哀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祭文以“哀维”两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内容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况痛之情。—般祭文以二三百字为宜,切忌拖泥带水。过去的祭文,语言均押韵。可—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韵。

       结尾祭文常用“伏维尚飨”一词结尾。"伏维“伏在地上,惟表敬畏之意。”“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意谓请死者领生者祭奠之情(伏在地上恭敬请品尝贡品)。

       百度百科-祭十二郎文

       百度百科-泷冈阡表

       百度百科-祭妹文

被称为千古悼词的一篇古文是什么

       祭母文经典散文1

        横山肃立,蠡水含悲。麻衣兴草木之哀,灵柩堕山川之泪。恸乡亲之吊念,奠爆哀鸣;忡孺子之号啕,丧钟凄泣。慨有今生,怅无来世。儿呼此际,母醒何时?望音容兮何在,寸断肝肠;看手泽兮尚存,两行泪涕。叹慨一生之梦,愧报三春之晖。谨具清香,恭惟薄祭;虔呈蔬嚼,痛托哀意。

        鸣乎母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根扁担,扛尽人间苦难;两只芒鞋,履遍世上安危。寒来暑往,历尽艰辛;星移斗转,饱经风雨。理麻纺线,四邻悉睡;披星戴月,万籁俱寂。手窘家寒,赖野菜以裹腹;育儿送书,靠卖柴而维系。扶犁踏耙,女流胜过男汉;教子课孙,巾帼不让须眉。兴家创业,甘受一生之苦;望子成龙,不惜五尺之躯。筋枯骨瘦,皱纹满布沧桑;目瞽腰弯,鬓发尽染银辉。吾欲天边之月,母堪踮足而钩;儿求海底之珠,娘愿纵身以取。和煦阳光,涵虚有度;真诚母爱,浩瀚无比!

        伟哉母也!忠厚处世,尽人悉知;克已待人,有口皆碑。人投之以桃,母报之以李。济困扶贫,无分老幼;怜孤恤寡,不论贤愚。橐空囊洗,尚悯他人之不足;滩干水尽,不知自己之无鱼。严于律己,言行不染尘埃;宽在待人,左右无生是非。奉婆至孝,尝怀割股之心;友妯恭弟,不乏让梨之礼。安贫乐道,不贪意外之财;尊规守纪,无取投机之利。尊仁义之标模,遇贤不妒;鄙奸邪之渣滓,逢善无欺。论功德之高,实无量也;叹命运之舛,,其有天焉?倦鸟残阳,鸿鹄岂如篷雀;寒蝉冷月,桑榆亦是东隅。善根之善安酬,根非不实;因果之因胡报,果亦空虚。佛人倘在,能不呜乎;道性如存,须尚太息。

        噫嘻母也!儿惭羊子,空怀泣杖之心;义愧鸦雏,难尽刳肝之想。油竭灯残,斯对朔风之萧萧;烛尽泪干,彼期阴雨之茫茫。母爱似海,思沧海之渺渺;娘恩如天,哭昊天之苍苍。未承菽水之欢,三生恻憾;无作莱衣之舞,五内凄怆。泣血难倾孝意,鞠躬不尽悲伤。儿将承前启后,卧薪尝胆;孙定继往开来,奋发图强。母经八十六载,忧缠业境;此去三千界外,乐渡慈航。朗朗之日月含情,功悬绩像;默默之田园拭泪,迹留余香。泣立寒碑,青山起敬;痛埋慈骨,黄土开光。家仰高风,永步勤劳之路;世留美德,长流俭朴之芳。慈母有灵,伏祈尚飨!

祭母文经典散文2

        公元20xx年4月10日11时20分,在浅昏迷了整整8天后,母亲静静的走了。这一次,她不是去昆明姐姐家,也不是到瑞丽看兄弟,她是走完了自己一生的路,在冥冥中悄然飘向另一个世界,去探望她在病床中念叨不断的外婆,与先走了十年的父亲相聚了吧。

        小时我躺在母亲怀里撒娇睡觉时,常常听她轻轻哼着催眠曲慢慢睡去,记得她最爱唱的一首催眠曲歌词至今还深深记在心里:小白菜呀,命真苦呀,三岁两岁,没了爹娘……那时,不知歌词儿的含义,只是觉得平常大嗓门的她,唱这首歌时则声音低沉婉转,让人听了会慢慢安静下来、慢慢睡去。长大了,慢慢从亲戚和她的讲述中支离破碎的了解到母亲的身世:外公早年携马帮到缅甸做生意,病逝在域外;剩下孤儿寡母在亲戚资助和外婆的努力下艰难生活,到了母亲7、8岁时,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外婆因病撒手人寰,丢下了她万般疼爱牵肠挂肚的母亲,母亲在漆黑的夜晚含着眼泪,拼命抑制住恐惧,跑到亲戚家呼喊救助…。我想像着母亲当时的心境,那种绝望、恐惧、无助,热流涌上眼眶,止不住身体轻轻抽搐,思维渐渐空白…。

        早年的母亲孤苦伶仃,虽然有好心的亲戚收养了她,给了她关爱和呵护,这根苦命的小草才得以生存下来,我们又有了她常常念叨的新外婆,但她内心的凄苦,我无法完全理解,只是在她的生活轨迹和一些行为举止中,若隐若现的现出童年的凄苦生活阴影:她异常节俭,即使是破烂不堪的什物,她也要小心收藏,以至她的房间被各种物件堆满,而且绝对不允许别人擅自搬动,就算是她疼爱的儿子、孙子;购买东西,绝对不买高价的,菜蔬则到快散市才去买便宜的;对别人高度防备,就算是自己的至亲也会防备有加…。

        作为一个妇女,她没有读过书,也许她有许多缺憾,不会裁衣、不懂拾掇,甚至作出的饭菜也没有多少色香味,或许这跟她小时的经历有关,没有人手把手教她,缺少润物细无声式的引领。但她又是合格的家庭妇女,她爱家、爱孩子,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我们一家兄弟姐妹四人,二姐在六岁时患上了脑膜炎,在六十年代初那可是难以医治的大病,虽然母亲竭力医治姐姐,最后还是在父亲怀里走了,父母万般悲痛,为了留住孩子,确保她们健康平安,母亲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这种特殊情感,在以后的日子像个守护神似的时时守护者孩子,没有一刻的懈怠…。她不顾别人笑话,分别给孩子取了怪怪的小名,以求上苍保佑孩子平安,老大叫“老瘪”、老三叫“买得”、老四叫“憨牛”,不怕邻里嬉笑高声呼叫自己的孩子,据说这样就能确保留住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小时的我,体弱多病,经常发摆子、感冒,只要稍稍有点异样,她就会背起我,向医院飞奔;一次我吃了野红袍,上吐下泻,干了一天苦活的母亲,顾不上吃晚饭,背上我走了四公里,送到分场医院…。记不清多少次,她将我背到医院,记不清多少次,她苦苦央求医生治好我的病,她对孩子的过分关怀,几近神经质,以至很少说话的父亲也会提醒她,是不是不必那么紧张,每每这时,母亲总会扯起她的大嗓门,冲父亲大吼“老头子,你不管娃娃我管!”……

        母亲不董什么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但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关怀支持孩子读书。上小学时,需步行1个小时,每天早上,五点半,或者六点,她就会先起床,做好早饭,然后唤醒我和弟弟,招呼我们吃完早饭,带上中午的便当,扯上大嗓门“快走快走,不要迟到,记着招呼好弟弟”,从小学到初三,天天如此,无论天晴、风雨,无论春夏、秋冬,以至开学期间,一听到母亲大嗓音:“上学了、上学了,小懒鬼,太阳照着屁股了…。”我会条件反射似的跳起来,柔柔眼睛,一看天不是还一团漆黑的嘛,不由得闭着眼睛,懒懒的穿衣,有时磨蹭太久,母亲又会扯起大嗓门,“小人家咋会像个老头,清早起来下扬州,天亮还在门后头,快点快点”…。

        一九七八年九月,我考上了州民族师范,即将远行上学了,妈妈像往常一样唤醒我和父亲,起床吃了顿丰盛的早餐,母亲吩咐到“老头子,送你儿子到车站”,然后千嘱咐万嘱咐,出门小心,好好读书。在后来,十多年,分到芒璋、旧城山区教书,每次每次回家,每次每次出门几乎都是这样,只是后来少了年迈的父亲送行。

        后来,姐姐调到了昆明,弟弟调到了瑞丽,母亲退休了,已经习惯了风风火火生活的她,主要任务变成了照顾父亲,为我们姐弟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她常常说,好好干工作,我现在还能动。每天她会早早起床,吃过早饭,挑着自己种的小菜到街上卖,然后再回家招呼父亲,她不会任何娱乐,不会消遣,整天就是围着家转悠,也许过去的生活太苦吧,她唯一的嗜好就是吃肉,喜欢吃油腻的东西。

        十年前,父亲不幸病逝,我也盖好了住房,将她接来跟我们住。改变了生活环境的她,似乎样样不是那么自然、顺心,20xx年,体检时查出了她患上了糖尿病,但她特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形成的生活理念:要吃就要吃好、吃饱,使她的血糖长期居高不下,一直高达18-23之间,20xx年4月2日,她住进了医院,一个多月治疗,血糖少有些的到控制,5月14日准备出院回家疗养,可巧主管医生不在,无法办手术。5月15日凌晨,在起夜时两次摔倒,当我闻讯赶到医院,她已疼得上衣湿透,我竭力抱起她肥硕的身躯,照了CT和X光,医生诊断,脑梗阻半边瘫痪,跌断了左股骨颈,我的脑子一下空白了,不知所措,赶来的朋友提醒现在你已经无法处理赶快通知你姐弟吧。

        5月16日,弟弟、姐姐赶来了,紧张的商量后鉴于我的特殊处境,为了更好的让母亲得到治疗和照顾,决定先转到州三师医院接骨,并医治脑梗阻,争取让她尽快站起来。这时的母亲仿佛已经在炼狱上,莫名的疼痛以及健康的她突然半身不遂,瘫在病床上,于是她骂,骂女儿、骂儿子,骂所有亲近她、招呼她的人,也许她的痛苦已经无法解脱,也许她已对生活失去希望,也许她永远无法接受一向自理能力极强的她怎能让别人来招呼,所以,她痛苦她谩骂,姐姐在照顾她的100多个日日夜夜,被她无数次的骂哭,她不敢,不敢回嘴,只是凭着着女儿对母亲的特殊感情,对母亲能够康复的信念,支撑着,直到医院查出她只有6克血,直到她不得不回家修养身体。我是最差的,我只是在她瘫倒在床上的10个月零22天中请假服侍了她29天,所幸的是我没有嫌弃她,忠心耿耿的照顾了她,不怕脏、不怕累,但时间太短、太短。我曾经无数次的祈祷,如果让我缩短五年、十年的阳光寿,换取她的五年、十年幸福健康的晚年,我愿意!

        母亲走了,走了,永远走了!我们姐弟以自己的能力、以自己的信念,坚持坚持,终没有留住她,10年前,父亲嘱托过我和姐姐,善待母亲,回想起来,遗憾太多太多。光阴如梭,如果时间能够倒流,也许我们会做得稍好一些……

        今年,是母亲走后的第二年了,睹物思念,母亲已走,我只能,只能以此寄予无限的思念,愿所有天下父母和孩子,都没有遗憾……。

祭母文经典散文3

        我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回乡祭母的。走在路上,天上的云彩上半截在阳光里,下半截沉在暗处,路边的花红柳绿已显得多余。此时的心情,如天上下半截的云,更如眼前铺展着的黑褐色的路面,灰暗而又沉重。

        母亲离世转眼已经十几个年头了。自从母亲离去,自己就成了驶离幸福港湾的船儿,在风雨中飘摇着。每当回到家乡,没了母亲的老屋,恍若变成一个黯然失色的客栈,没了过去的温馨,更缺失踏实的滋味,感觉自己真的成了一个飘忽不定的游子。这是拥有母爱的人永远都体会不到的。

        因走得匆忙,没来得及在城里为母亲买上几刀烧纸。来到章丘枣园小镇,停下车,对身旁的女儿说:"等一会儿,我到马路对面的小店里去买些烧纸,顺便也买点水。"

        "嗯。"女儿应着,她焦渴的样子表现在脸上,泛着片片橘红。

        躲过路面上一辆辆疯狂的货车,来到路北面的小店,一老一小的两名女售货员已笑脸相迎。

        "买啥?"年长的售货员向我打着招呼,浓浓的乡音霎时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她嘴里龇出的那颗金牙,在春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买几刀上坟用的烧纸,一块买两瓶矿泉水。"我一边回答着她的问话,一边把自己的右手伸进了上衣内侧的口袋里,取出了10元钱,继而问她:"纸,多少钱一刀?"

        "一块钱三刀,水是一块钱一瓶。"对方非常流利地作答,连水的价格一并报出,看来所有商品价格已装进了她的脑子。

        "这样吧,买5元钱的纸,两瓶水。"我说。

        年长的售货员很快把印有"天都银行"图案的15叠黄黄的毛草纸,用一个同样是**的大塑料袋装好,递到了我的手里。纸放在袋子的一角显得很少。这时年轻的售货员也非常麻利地把两瓶标有"娃哈哈"字样的矿泉水,放在了我眼前的框台上。只听"哒,哒,哒"的一阵声响,跟城里大超市一样的收款机已把货款的凭单打好,只等收钱了。就在我把10元钱交到年长的售货员手里的时候,她突然说:"纸、矿泉水一共7元,干脆把剩下的三块钱一起买成纸算了,花这种钱没有多。"

        老实说,售货员说的是有道理的,既然是从百里开外赶来祭奠母亲还在乎多花几块钱吗?可就在我默认了售货员的提示,又要从商柜前那一摞厚厚的纸上取下补购的烧纸时,却猛然打消了这一念头。这一念头是不由自主的,更准确地说是来自心底的。因为我陡然想起节俭了一生,甚至把节俭深深融入自己血液中的母亲。用"少花三元钱"的方式来祭拜母亲,不正恰恰符合她老人家的心愿吗?想到这里,在"谢谢"的附应声中,我从售货员手里取回3元钱,是圆圆的三枚硬币。

        我回到车上,心随着汽车轻微的颠簸在抖动,母亲的音容笑貌也如同空中白雪般的柳絮迎面飘来。

        在母亲由75度春秋组成的惨淡的'人生岁月里,有近60个年头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农村,不仅意味着物质的极端匮乏,而且意味着人生没有任何希望。贫瘠的土地,一家八口人,全靠着父母半是勤劳半是节俭的透支,才保全了性命。待日子稍稍有了转机,母亲却已是老病缠身,无法享受生活的甘霖。

        时间的长河漂白着我的记忆,多少艰难困苦的往事早已烟飞云散,而一些并不起眼的小事却浮上心头,格外清晰。母亲73岁时来城里小住过一段时间。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日。我与妻子架着因糖尿病而腿脚无力的母亲逛商场,刚一出商场门口,就听"当!"地响了一声,是一个小伙子随手扔在地上一个易拉罐壳,母亲顺着声音投去了她那昏花的目光。看到了地上的金属壳后,她用少气无力却又透着坚定的口气说:"捡起来,能卖两毛钱。"

        我有些犹豫,甚至不屑地对母亲说:"嗨,两毛钱够干啥的?"

        "捡起来吧!"母亲声音很低,几乎是渴求我:"能买两盒洋火①。"

        我捡了,把易拉罐壳捡到手中,还让母亲看了又看,一直拿回宿舍楼下的储藏室里。整个过程,母亲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犹如平静的湖面上荡起的波纹。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母亲的影响下,无论是在贫困的乡下还是来到充满奢华的城市,节俭也成了我的行为习惯。粗茶淡饭、陈衣旧裤构成了自己生活主调,以至上演了"袜子露了脚后跟也不舍得扔""事业不成功,就用小灵通"和"腰带断了,让修鞋工接上再用"等一串串令很多人啼笑皆非的逸事。还有,当别人不断更换着时髦的衣裙、涂抹着高档化妆品的时候,青衫布衣的妻子依然坚守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心垒。更令人欣慰的是,已成家立业的女儿也是抠门的主儿,为了能买到便宜菜货比三家连转几个菜场。有时我想,孩子走多高多远莫论,能保持住这份节俭的情操,可能会成为孩子终生受益的主因吧。每当与女儿谈起节俭的话题,她总振振有词地说:"古今中外,不论高低贵贱,凡是真正能在社会上立得住脚、保持不败的,大都是以节俭为本的,俭以养德嘛。"这可能就是父母传承下来的家风吧。

        来到母亲的墓前,兄弟姐妹长跪不起,为母亲燃烧的冥币随风在空中飘摇着飞向远方。仰望远方,我仿佛看到了母亲欣慰的笑容。

        注①:洋火,旧中国殖民时期的称谓,即现在的火柴。

祭母文经典散文4

        母亲,您离开我们已经一个多月了,不知道您此时是否也如我思念您一样思念着我。今天是冬至,祭奠先人的日子,在此我用拙文来告慰您的在天之灵!

        去年夏天我就知道您嘴里长了一个东西,看过后觉得像是溃疡,就没放在心上。直到十一月份我回去,您告诉我说已经长得很大了,这时我才觉得事情的严重。我和哥哥赶紧陪您到中心医院做了个病理检查,万万没有想到化验结果上是鳞状细胞癌,属“恶性肿瘤”。那一刻天旋地转,恶性肿瘤意味着什么……

        我坐在走廊里不知如何是好,您不识字,结果可以不告诉您,也绝对不能告诉您,人一旦失去了信心结果可想而知。去年十一月份您做了手术,没想到今年正月就复发了,于是到医院放疗,去医院时您精神还好,到放疗结束已经不能走路。在这期间,您所承受的痛苦无法用语言表达。可您从来就没有说一句受不了的话,也没问过关于您的病是什么状况,能不能治好。我听到最多的就是跟病友说花的钱太多了,给孩子们带来了太大的负担……

        放疗后,在家的这段时间,由于工作忙我没能尽量多的陪您,我每次回家看到的都是您日益消瘦的身躯。八月份您的身体开始疼痛,直到您走,病痛就再也没有一刻离开过您。我知道肿瘤的后期会很痛苦,那种痛苦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可是我每次回家几乎没听到您病痛的。我是从父亲那里听到您的痛苦的。那天父亲对您说的话我都听到了:“怎么孩子回家了,你哪也不疼了,饭吃的也多了?”您虽然没有说什么,我却能深深的理解您的苦心……

        晚上睡觉您为了不影响我们休息,总是把水放在自己的床头,尽管那时水早已冰凉。直到您离开我的前两天晚上,我就睡在您的身旁,您还是把水放在枕头旁,直到您喊我开灯时,我才看到您错把手电筒的头扭了下来,您以为那是喝水的杯子。当我问您为什么不叫我时,您说听到我正睡得香……第二天,您神智已经有些模糊,跟您说话,您已经很少回答了。我说:“娘,我的手很凉,您给我暖暖吧。”听到这,您还是吃力的把我的手握住,再用另一个搓我的手背,那一刻的温暖至今清晰……

        九月二十五日凌晨,您特别清醒,央求我们把您抬到地上,给您穿上寿衣,把我们都叫到跟前。您看到我们时仍然是微笑着,您说您已经六十一岁了,有了我们,知足了,没啥不放心的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能听到您清楚地话语,但隐隐约约间您说明天冷……我不知道您真的知道自己离去的日子还是巧和,九月二十六日零点十分,您走了,流下了最后一滴泪,半夜里一家人悲痛欲绝的哭声没能让您再说一句话……刮了整整四天的大风停了,下起了雨。直到二十六日晚上雨没有停,天寒地冻,这时我又想到你的那句“明天冷”的话……

        您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村妇女,一个字不识,人间冷暖,爱恨情仇的大道理您不会讲,也没讲过,但您在儿子的心中是一个完美的母亲。

        父亲脾气不好,在很多时候跟我们说不到一处,这么多年是您在我们之间调和着,直至您临走时叮嘱哥哥:“你父亲脾气不好,弟弟脾气急,粗心,你以后不管啥事都要多担待……”后面还说了什么尽管我没有听到,但是您的一片苦心我何尝不懂。虽然没有单独跟我说什么,但是我从您对父亲跟哥哥的话里懂得了更多。

        母亲,从检查病情到您去世,我不能确定您对自己的病了解多少。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您始终没有问过,直到您的体重只有七八十斤,直到您安排好一切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

        我相信任何人都会对生命充满了留恋,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可在您身上我没有看到,看到的都是您对子女的担忧。肿瘤巨大的痛苦没有让您在儿女面前流露出来,在这期间我不知您独自承受了多少。

        母亲,您很小就失去了双亲,成长过程的艰辛与苦难,我无从知晓。但是,您却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虽然在经济上我们并不宽裕,但每次回家我总是跟您有说不完的话,家长里短,生活琐事,工作烦恼……虽然您不一定能给我拿主意,可我愿意说给您听。现在,我们都自立了,家境也有了好转,本想让您安享晚年,您却走了,我从来不相信宿命,可在您面前我却无语了,这难道就是您的宿命?我现在才真正明白,人在疾病与命运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母亲,您就这样走了,孤单的走了,如果一个人走了就灰飞烟灭,没有了一切,那您就再也不用为儿女操心,受病痛的折磨了。我回到家那句轻轻的呼喊再没有了回声,虽然这给了我深深的思念,但我尚欣慰。我实在不忍心再看到您忍受病痛的样子。如果真的如人所说,人能够泉下有知,那你一个人又该要承受怎样的孤单啊。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求几篇古代经典祭文

       被称为千古悼词的古文是韩愈写的《祭十二郎文》。?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千古名贴《祭侄文稿》-颜真卿

       附上长短各一篇。

       金鹿哀辞

       西晋.潘岳

       嗟我金鹿,天资特挺。鬒发凝肤,蛾眉蛴领。柔情和泰,朗心聪警。呜呼上天,胡忍我门。良嫔短世,令子天昏。既披我干,又剪我根。块如痿木,枯荄独存。捐子中野,遵我归路。将反如疑,回首长顾。

       祭屈原文

       雅不知(杨勇)

       时维端午,岁在庚寅。吾辈着中华之服,正中华之冠,纫幽兰以为佩,端正容止,息心怀德,以此祭屈原也!

       屈原者,帝高阳之苗裔也。其名正则,性本高洁,溯两千二百八十八年以前,世象纷乱,贤愚倒置,乃不欲淈其泥而扬其波,抱朴守真,自沉于汩罗江上。时人感之,以粽投水以避蛟龙也。俗流至今,天下共奠,可知屈原之精神有不可磨灭者。然是何也?

       渔父之劝屈子,圣人能与世推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足,何令放为?亦通达人语也。然其不知,君子立于世间,有重于性命者,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此为人格之尊贵,道德之光辉,虽千百世不能易也。善视者,以千古见得失,渔父之乐在一时,又何救于世也?哀哉!渔父何多,屈子何稀。既吾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读之见之,已激越千古,亦当感念于后人也。千古以下,中华劫难,而必有仁人出,救中国继文明,忘其身而天下存,其心又何异于屈子耶!故曰,屈原之精神,为品格完善之精神,为民族进步之精神,为中华文明发扬光大之精神。泱泱大国之脊梁,自屈原立。蒸蒸斯民之高贵,自屈原立。

       乃颂曰:

       彩缕碧叶,香粳白团,和以心香,以奠屈原。

       祭公如在,故有泪潸,款款行来,博带峨冠

       身处末世,心追圣元,志在美政,哀民多艰

       辞同珠玉,性比幽兰,气涵万古,故敢问天

       文中微要,朝中正言,三委于地,岂苟时贤,

       举世混浊,我自清莲,理想双翅,未锁重关

       因作离骚,溯本穷源,破人忧闷,巍为大观。

       忠不必用,枉渚可迁,贤不必以,故园好还。

       徘徊溆浦,求索兰川,岂心可惩,体解无迁

       渔父悯之,何自苦焉,和光同尘,不亦圣贤

       吾独好修,冰操雪颜,谁闻凤鸟,能栖淖潭

       清白好守,唯死以难,乃立中流,化为青山。

       芳草为伴,青鸟来看,香生大野,泽被永年。

       高贵品格,历久弥鲜,融我血脉,代代相传

       呜呼!

       楚人亡之,诸夏得之;一日沉之,千古来之。

       死而不朽,是谓之神;天下有道,大德可申。

       伏惟

       尚飨

       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大书法家,楷书“颜体”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有着“颜筋柳骨“的名号。他不但字好,还有着刀光剑影的一生,是历史上所有书法家当中,唯一的一个没有任何污点的人,他就是——颜真卿。

       公元755年,安碌山以“忧国之危”发动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颜真卿奋力杀敌。由于兵力单薄,他的兄长颜杲(gao)卿被无情杀害,侄子颜季明的头颅被一把钝刀活生生割下,有30多名家人也被迫杀,为国捐躯。颜真卿听到消息后,强忍悲痛,坚持奋战。两年后,战乱才慢慢平静下来。

        公元758年,颜真卿在废墟中找到了侄子颜季明的头颅,面对这样惨痛的画面,他挥笔含泪写下了千古名贴祭文——《祭侄文稿》,这篇帖子就像一篇乐章,有入题,有前奏,有进展,有高潮,文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代表了他当时的心情。

       《祭侄文稿》

        ?[唐代] 颜真卿

        维乾元元年, 岁次 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问畔,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这篇字帖和颜真卿当时所临摹的字帖完全不一样,全篇涂涂改改,贴子前面的内容,用轻快的手法,交待了时间,侄子的官职和官阶。似乎在回忆侄子生平,书写的线条是极其流畅的。很快,他由回忆回到现实,想起兄长和侄儿的惨死,整个笔峰一转,书写开始厚重。

        尤其说到“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这几句话反复删改涂抹,写着写着,书写几乎只剩下一个线条了,由此可以看出,颜真卿的情绪已悲痛到极点。字贴一眼看去,就像一篇草稿,可就是这样的草稿,被封为“天下第二行书”,成为颜真卿一生成就最高的艺术作品。

        国难当前,颜真卿再悲痛,也要放下个人感情。只有坚定信念,才能保得天下太平,国家根基才会稳固。风雨过后不一定会有彩虹,但只要一直坚持,就会看到美丽的风景。

       今天关于“千古第一祭文”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