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童趣沈复朗读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童趣沈复朗读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童趣沈复朗读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童趣沈复朗读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1.童趣的解释2.习幕是什么

童趣沈复朗读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童趣沈复朗读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童趣沈复朗读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

1.童趣的解释

2.习幕是什么意思沈复《童趣》

3.沈复的《童趣》译文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是什么意思?

5.沈复童趣的内容和课文的成语。

童趣沈复朗读

童趣的解释

       《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第二段至篇末为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一段趣事,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全文紧紧围绕着一个“趣”字,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而这些“物外之趣”对大人来说似乎是闲情逸趣,可这却是孩子们把他们的小世界与外面的成人大世界融合在一起的结果。

       这使我们联想到孩子们“过家家”、视布娃娃为子、以纸盒子做屋的场面和乐趣,那么“我”视蚊为鹤、以草木为林,当然是真实可信的了,而且还能从中领略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启发我们进一步开发儿童的天性,培养发展他们的智力。

习幕是什么意思沈复《童趣》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清·沈复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观察极细小的事物(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为这,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沈复的《童趣》译文

       “习幕”其实是两个词,“习”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学习。“幕”就是一个名词,意思是幕僚。官职名,意思是在古代称将军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一般指有官职的)。

       由于设于幄幕中,所以又叫“幕府”,而统帅左右的僚属,也因之被称为“幕僚”、“幕职”。

       《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第二段至篇末为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一段趣事,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扩展资料

       这篇散文追忆了童年富有情趣的生活,表达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这是总提,仅用三十二字,行文简洁可见。

       第二段至篇末为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浮想联翩,道出审美情趣。先写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又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人了迷。

       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在二、三两段中,作者还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处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在虫斗一节中,作者在入神之际,不料被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将两兽吞人腹中。待作者清醒之时,才发现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蛤蟆。

       他懊恨之极,用鞭子抽打癞蛤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时已经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百度百科——童趣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是什么意思?

       词语解释  词名:童趣

       发音tong qu

       题目解说“童”,是指儿童(也可指童年);“趣”是趣事。"童趣",即童年生活的情趣。从题目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儿童时期的趣事。

       解释1、幼稚天真2、童年的乐趣3、天真烂漫。

       近义词童真,童稚。

       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简介  沈复(1763年——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著名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查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佚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编辑本段课文简介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故名“六记”。今已佚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童趣, 即儿童的情趣。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卷六第二章。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围绕的是“物外之趣”。

       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可宝贵的财富。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童趣》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并要善于想象,善于思考,让童年的乐趣,重返其中。同时,要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

       编辑本段原文

       浮生六记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wéi)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lì)凸者为丘,凹者为壑(hè),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há ma),鞭数十,驱之别院。

       编辑本段注释  1.余:我,自己。忆:回忆,回想。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2.张目:张大眼睛。对:面向,对着,朝。

       3.明察秋毫:明,清晰。察,观察。本来形容目光敏捷,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来形容人洞察事理,不受蒙。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4.藐:小。之:的。细:仔细。纹理:条纹。

       5.故:所以。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6.成:发出。

       7.私拟:暗自比作。拟,比。于:在。

       8.则:那么,就。或:有时。

       9.果:果真。

       10.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项:颈(jǐng),脖颈(gěng)。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1.素:未染色的。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12.徐:慢慢地。以:用。

       13.使:让。而:并且。

       14.作:当做。 观:景观。

       15.唳 (lì ):鸟鸣。 为之:因此。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16.以……为……:把……比作……。林:森林。土砾:土块。壑:山谷。

       17.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18.兴:兴致。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也形容标榜强大,而实际上没什么了不起的。(体积大的东西)

       19.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为:这里是被的意思。

       20.方:正。

       21.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抽打。

       22.之:代词,它指虾蟆。驱:驱赶。

       23.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24.项:颈,脖颈。

       编辑本段译文  我回想自己还是孩童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阳光,眼力可以清楚的看到极其细小的东西,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条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暗自把它们比作在空中飞舞的鹤群,心中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成千上百只飞鹤;抬头看着它们,脖子都变得僵硬了。我又将蚊子关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用烟慢慢地喷向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做青云白鹤的景观来看,果真像鹤群在云端鸣叫,我安适、愉快地拍手叫好。(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wèi)之怡然称快。)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在花花草草纵横交错的地方,蹲下身子,让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山丘,凹下去的部分当成山壑,我便想象在其中游玩,感到心情安适、愉快而又满足。(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lì)凸者为丘,凹者为壑(hè),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庞然大物如推倒山压倒树地扑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等到定下神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它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编辑本段词句解释通假字和多音字  通假字 :

       1. 强: 通“僵”,僵硬。项为之强:脖子看得都酸了。

       多音字 :

       1. 虾: há 虾蟆xiā 对虾个别词解释  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鞭子打”的意思。)

       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一词多义  ⑴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⑶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⑷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⑸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而...〕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⑹之: 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助词。无意〕 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 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 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7.见藐小之物(的)

       ⑺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③神游其中 (在,代词)特殊语句翻译  1、介宾后置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徐以烟喷”。译为: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等于“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译为: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2、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斗(于)草间”。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果如鹤唳云端”等于“果如鹤唳(于)云端”。译为:果真像鹤群在青云上翻飞鸣叫。

       (4)“驱之别院”等于“驱之(于)别院”。译为: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3、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判断句式: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5、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古今异义词解释  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

沈复童趣的内容和课文的成语。

       此句出自《童趣》。翻译为: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作品《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文章通过描写儿时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驱打蛤蟆表现了作者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物外之趣。

       原文为: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为: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第二段至篇末为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一段趣事,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成语有:明察秋毫2.怡然称快3.怡然自得4.庞然大物 5.夏蚊成雷

       作品原文

       童趣

       余1忆2童稚3时,能张目4对5日,明察秋毫6,见藐 小之物7必细8察其纹理9,故10时有物外11之趣。

       夏蚊成12雷,私拟13作群鹤舞于14空中,心之所向,则15或16千或百,果17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18。又留蚊于素帐19中,徐喷以烟20,使21之冲烟而22飞鸣,作23青云白鹤观24,果如鹤唳25云端,为之26怡然27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28林29,以虫蚁为兽,以土砾30凸者为丘,凹者为壑3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32。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33正浓,忽有庞然大物34,拔山倒树而来,盖35一癞虾 蟆3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37所吞。余年幼,方出神38,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 蟆,鞭39数十40,驱41之42别院

       释译文

       编辑?播报

       词句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hè):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的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数十:几十。

       41.驱:驱赶。

       42.之:代词,它指癞蛤蟆。?[1]?

       白话译文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创作背景

       沈复少年随父游宦读书,青年以后经历坎坷,中年曾经商,所以他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创作了《浮生六记》。《童趣》就是卷二《闲情记趣》中的一篇,追忆了童年富有情趣的生活,表达了童年生活的乐趣。?[2-3]?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篇散文追忆了童年富有情趣的生活,表达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开篇点明主旨,突出“物外之趣”。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三十二字,行文简洁可见。

       第二段至篇末为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浮想联翩,道出审美情趣。先写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又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人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在二、三两段中,作者还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处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在虫斗一节中,作者在入神之际,不料被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将两兽吞人腹中。待作者清醒之时,才发现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蛤蟆。他懊恨之极,用鞭子抽打癞蛤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时已经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全文紧紧围绕着一个“趣”字,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而这些“物外之趣”对大人来说似乎是闲情逸趣,可这却是孩子们把他们的小世界与外面的成人大世界融合在一起的结果,这使我们联想到孩子们“过家家”、视布娃娃为子、以纸盒子做屋的场面和乐趣,那么“我”视蚊为鹤、以草木为林,当然是真实可信的了,而且还能从中领略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启发我们进一步开发儿童的天性,培养发展他们的智力。

       好了,今天关于“童趣沈复朗读”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童趣沈复朗读”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