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闻雁韦应物翻译_韦应物《闻雁》

zmhk 2024-09-01 人已围观

简介闻雁韦应物翻译_韦应物《闻雁》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闻雁韦应物翻译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1.秋月吟的文言文2.韦应物原文_翻译及赏析3.阮咸晒辉文言文翻译4.秋

闻雁韦应物翻译_韦应物《闻雁》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闻雁韦应物翻译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

1.秋月吟的文言文

2.韦应物原文_翻译及赏析

3.阮咸晒辉文言文翻译

4.秋风引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5.韦应物 长安遇冯著

6.九江闻雁文言文的翻译

闻雁韦应物翻译_韦应物《闻雁》

秋月吟的文言文

       1. 鉴赏 古诗《秋月吟》

        这首诗个人认为问题挺多的,先从小的讲,平仄就不讲究了,讲究不起。

        就说押韵吧,七言律诗首句多为压韵,这首诗别说首句了,基本就不押韵,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这首诗也没有。

        我帮你小改了下,如下

        山菊野幕对肠寒(山菊夕沉百感愁,百感 愁,不知所谓)

        薄纱孤寂锦书潸(惜不押韵,也没什么意味,和你诗中的愁绪也无强烈的感情共鸣)

       

        木落轻点盈盈雨(这句还可以,虽然事实上逻辑不太通,但没动你的)

        江渚南望依依雁(改的很不好,但为了不变动你的诗过大,就先凑合吧)

        琴咽几声朝暮悔(这句也不改了,有点意味)

        波排九场风雨梦(改的也不行,比较难对称)

        人逢月夜不得语(原诗不知何意)

        万里相思何处还?

2. 鉴赏 古诗《秋月吟》

        这首诗个人认为问题挺多的,先从小的讲,平仄就不讲究了,讲究不起。

        就说押韵吧,七言律诗首句多为压韵,这首诗别说首句了,基本就不押韵,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这首诗也没有。

        我帮你小改了下,如下山菊野幕对肠寒(山菊夕沉百感愁,百感 愁,不知所谓)薄纱孤寂锦书潸(惜不押韵,也没什么意味,和你诗中的愁绪也无强烈的感情共鸣)木落轻点盈盈雨(这句还可以,虽然事实上逻辑不太通,但没动你的)江渚南望依依雁(改的很不好,但为了不变动你的诗过大,就先凑合吧)琴咽几声朝暮悔(这句也不改了,有点意味)波排九场风雨梦(改的也不行,比较难对称)人逢月夜不得语(原诗不知何意)万里相思何处还?。

3. 搜中秋月赋文言文

        《中秋》 (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太常引》 (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彩云追月/中秋》 (当代) 刘周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凤鸟还巢,更无狼烟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云藏潜龙,月隐寒宫云须染彩,月洒光晕彩云追月,云掩秋空月沾凉意,云载清风才现欢欣,又惹愁生此忧谁解?谁是知音?且饮此杯,共语升平良辰易逝何如梦 .——根据《彩云追月》乐曲填词《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钞》)《中秋》 (宋)戴石屏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4. 观月记的文言文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翻译: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

        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

        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

        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

        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

        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 [1]金沙堆: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本文原题《观月记》。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离开。

        [6]盖:句首语气词。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7]若夫:至于。必:一定。

        [8]诚:果真。 [9]独行以夜:在夜中独行;“以”:于。

        之:往。 [10]蕲(qí):求。

        玩:欣赏。 [11]“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

        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12]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 [13]天无纤(xiā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4]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

        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15]“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16]却:退,退去。童隶:书童仆役。

        [17]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 [18]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19]激射:喷射。 [20]目眩(xuàn):眼花。

        21]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22]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3]于是:在这里。备:齐全,完备。

        作者与题解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二十三岁举进士,廷试第一。

        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不久,病卒于芜湖。他主张抗战,寄情于词,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有《于湖居士文集》。 这篇《观月记》即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 任上被免职,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中秋观月,是诗文中常见的题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观中秋月,则别有一番景象与情趣。

        金沙堆由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这是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其中“独往”、“去人远”云云,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也不无关系。这篇短文有议论、叙述,有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流畅自如,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5. 碧纱秋月 的文言文意思

        试为解答如下:

        一、碧纱:

        碧纱有好几个意思,以下所列的意思都有可能:碧纱橱(幮、厨)、绿纱灯罩、碧纱窗、碧纱帐。

        碧纱橱(幮、厨):

        以木为架,顶及四周蒙以绿纱,可以折迭。夏令张之,以避蚊蝇。唐王建《赠王处士》诗:“松树当轩雪满池,青山掩障碧纱幮。”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今宵同会碧纱厨,何时重解香罗带?”明谷子敬《醉花阴·豪侠》套曲:“摇纨扇玉体相捱,有翡翠轩碧纱幮避暑楼台。”《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这个员外,冬眠红锦帐,夏卧碧纱厨。”《红楼梦》第三回:“我就在碧纱厨外的床上,很妥当。”

        碧纱窗:

        装有绿色薄纱的窗。前蜀李珣《酒泉子》词之四:“秋月婵娟,皎洁碧纱窗外照。”明冯梦龙《山歌·无郎》:“姐儿立在碧纱窗,眼观孤雁好恓惶。”《红楼梦》第二六回:“(宝玉)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

        碧纱笼: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飡。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句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慙愧闍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世传魏野尝从莱公(寇准)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后以“碧纱笼”为诗以人重的典故。宋杨万里《行部决狱宿新隆寺观邹至完题壁》诗:“若爱殿前苍玉佩,断无身后碧纱笼。”明李东阳《次韵寄题镜川先生后乐园》之一:“多少旧题诗句在,碧纱笼底认青苔。”亦省作“碧纱”。宋孙觌《再至》诗:“悬知不是唐王播,惭愧高僧护碧纱。”

        (2)绿纱灯罩。五代齐己《灯》诗:“红烬自凝清夜朵,赤心长谢碧纱笼。”

        碧纱帐:

        碧绿色的或水绿色的纱帐。纱帐:纱制帐幕。张设于殿堂,以隔内外。《后汉书·马融传》:“(马融)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南齐书·高帝纪下》:“内殿施黄纱帐,宫人皆著紫皮履。”唐雍陶《和河南白尹》:“藤架如纱帐,苔墙似锦屏。”

        二、秋月:

        意思比较单一而明确,即秋日之月,不过是否一定是满月则不好说定的。

        三、碧纱秋月:

        “碧纱”的几个意思分别与“秋月”的意思搭配组合,即可意会出“碧纱秋月”的诗意来了。

        参考:查字典网

6. 鉴赏古诗《秋月吟》我同学写了一首诗老师让我鉴赏不少于500字秋月

        这首诗个人认为问题挺多的,先从小的讲,平仄就不讲究了,讲究不起.就说押韵吧,七言律诗首句多为压韵,这首诗别说首句了,基本就不押韵,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这首诗也没有.我帮你小改了下,如下山菊野幕对肠寒(山菊夕沉百感愁,百感 愁,不知所谓)薄纱孤寂锦书潸(惜不押韵,也没什么意味,和你诗中的愁绪也无强烈的感情共鸣)木落轻点盈盈雨(这句还可以,虽然事实上逻辑不太通,但没动你的)江渚南望依依雁(改的很不好,但为了不变动你的诗过大,就先凑合吧)琴咽几声朝暮悔(这句也不改了,有点意味)波排九场风雨梦(改的也不行,比较难对称)人逢月夜不得语(原诗不知何意)万里相思何处还?。

7. 关于中秋节的古文

        中秋月圆,离人望月寄相思,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而此诗却反其意从“中秋无月”着笔,使忧伤的情味显得更加浓烈。诗人如此写,是因为科场失意,加之婚姻不谐,所以心情抑郁。有人读了这首诗,认为诗境不开阔,他听后说:“吾得年不永,境趣能开广否?”

        首七字,将中秋无月点出,也把相思之意托出。相思之人情悲苦,中秋佳节又无月相慰籍,其情可想而知。盼月不见月,于是“先赏空吟昨夜诗”,大概昨夜月明,诗人曾赋诗抒情,而今夜无月,只好从吟赏昨夜诗中求得一时心理的平衡。一个“空”字,又可窥见其无可奈何的情状,心理并没有平衡。

        既然吟赏“昨夜诗”不能“慰相思”,只好将情怀寄托在明月的出现上。后两句写虽然密云布空,还是希望“或有暂开时”,一旦“云破月来”,不就可以“慰相思”了吗。所以尽管夜静更深,仍然坐待明月的出现。诗人以痴情的期待来表现相思情深,把情感写得凄苦之极。

8. 古诗《秋月》的翻译

        诗词正文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

        诗词注解

        [注释]

        (1)青溪:清澈的溪水。

        (2)澄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3)红尘:泛指人世间。

        [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9. 描写中秋的文言文句子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叹息, 周邦彦的“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

        韦应物的《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则是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

        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刘禹锡就在秋风中找到了寄托,从感时伤怀中解脱了出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牧也在《长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风清云淡,别有洞天:“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秋高气爽 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秋风习习 春花秋月 秋风过耳、秋雨绵绵、秋意深浓、秋兰飘香、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 好句: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 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

        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侗乡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

        好段: 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到了炎热的下午便不见踪影。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飞掠过山谷离开。

        再过一两夜,秋霜在月下布满山谷,然后退回到北面群山那边稍作停留,好让金黄的初秋温柔地抚慰大地。轻微的茴香气息弥漫在天空中。

        还有金菊的芬芳气味。雾气翻腾,被九月的月色冲破,露出一片蔚蓝色的天空。

        秋天,那永远是蓝湛湛的天空,会突然翻脸而露出险恶的颜色,热带台风夹着密云暴雨,洪水潜流着,复苏的草原又泛起点点苍苍的颜色。然而,台风暴雨一闪而过,强烈的气流依然抖动着耀眼的波光。

        这时,只有北来的候鸟知道这张温暖的床眠,那飞翔的天鹅、鸿雁和野鸭,就像一片阴深的云朵,使这儿显得更苍郁了。 不知道从多久起,仿佛一场紧张的拼搏终于渐渐地透出了分晓,田野从它宽阔的胸膛里透过来一缕悠悠的气息,斜坡上和坝子上有如水一般的清明在散开,四下里的树木和庄稼也开始在微风里摇曳,树叶变得从容而宽余。

        露水回来了,在清晨和傍晚润湿了田埂,悄悄地挂上田间。露岚也来到了坝子上,静静地浮着,不再回到山谷里去。

        阳光虽然依旧明亮,却不再痛炙人的脊梁,变得宽怀、清澄,仿佛它终于乏力了,不能蒸融田野了,也就和田野和解了似的;……秋天来了! 扑入车窗的景色,使我生发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触。那碧天的云,蛮荒的山,被秋霜洗黄的野草,俨然像一位饰着金色丽纱的处女, *** 着奶**的胴体,在萧瑟的秋风中婆娑起舞,展现着消魂的倩姿。

        伫立在山颠的秋阳,宛如一尊威武的战神,抖落血染的战袍,溅在草丛中,渗入山下的小溪,泛着数不清的涟漪,呜咽地向外流淌,从古流到今,从辽远的过去流向那茫茫的未来。 秋,不是常说是金色的吗?的确,她给大自然带来了丰硕的果实,给包括人在内的众多生物赏赐了无数得以延续生命的食粮。

        描写秋天的古诗、成语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眺:远望。平楚:平野。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

        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

10. 关于”月”或”中秋”的古诗,古文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春宫曲——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 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韦应物原文_翻译及赏析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出自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

       白话文释义: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2,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出自唐代: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白话文释义: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3,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出自唐代:韦应物《简卢陟》

       白话文释义:山涧的树上还有晨雨,山鸟在剩余的春天里鸣叫。我有一瓢酒,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

       4,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出自唐代:韦应物《同褒子秋斋独宿》

       白话文释义:冰冷的月光侵蚀着衰残的烛火,雨声在幽深的竹林中作响。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在这凄寒的枝头难以入睡。

       5,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出自唐代:韦应物《闻雁》

       白话文释义: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阮咸晒辉文言文翻译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 生平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

        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 (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

年谱 1岁 玄宗开元25年(737年)生于京兆

        14岁 玄宗天宝九年(750年)本年前后以门荫补右千牛

        15岁 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在“三卫”为玄宗侍卫,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做人。

        ……改羽林仓曹,正八品下。

        ……授高陵尉、廷评。

        20岁 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本年8月在京兆府昭应县成婚,夫人元苹16岁。

        23岁 肃宗乾元元年(759年)安史乱后撤出三卫后数年在长安曾一度在太学读书。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

        27岁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本年秋冬间为洛阳丞。

        29岁 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仍为洛阳丞,后为河南兵曹。永泰中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后弃官闲居洛阳。

        33岁 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本年前后,从洛阳至长安。

        38岁 代宗大历九年(774年)任京兆府功曹,正七品下。

        40岁 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朝清郎,正七品上。九月夫人卒,十一月葬。

        42岁 代宗大功十三年(778年)本年秋已为户县令。

        43岁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自户县令除栎阳县令,七月以疾辞官。

        44岁 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长安闲居。

        45岁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四月,迁尚书比部员外郎。从六品上。

        46岁 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仍在尚书比部员外郎任。

        47岁 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夏,由前任领滁州刺史,秋到任,正四品下。

        48岁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仍在滁州刺史任上,冬罢任。

        49岁 德宗贞元元年(785年)春夏闲居滁州西涧,秋加朝散大夫,迁江州刺史,正四品下。

        50岁 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在江州刺史任。

        51岁 德宗贞元三年(787年)本年赐封扶风县男,食邑300户。入京为左司郎中。

        52岁 德宗贞元四年(788年)七月,由左司郎中领苏州刺史,从三品。

        53岁 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仍在苏州刺史任上。

        54岁 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本年春仍在苏州任上,后罢刺史任,闲居苏州永定寺。

        55岁 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去年冬或本年初卒于苏州官舍。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

        60岁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本年十一月廿七日与夫人合葬。 诗歌成就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 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家庭成员

        夫人元苹

        韦夫人元苹的墓志是韦应物亲自撰文并书写的。志文言简意赅,清晰明了,后半部分饱含对夫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读后使人动容,真不愧为大家手笔。志文简述了夫人的家世及身世,“夫人讳苹,字佛力,二魏昭成皇帝之后”。昭成皇帝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之祖拓跋什翼犍,南朝十六国时期的鲜卑贵族。北魏自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18年自山西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后,于太和20年诏令改汉姓元氏,代居洛阳,后世称河南元氏。夫人之曾祖元延祚,中唐时任尚舍奉御,从五品。祖元平叔,官简州别驾,从五品下,赠太子宾客。父元挹,官尚书吏部员外郎,从六品下。元苹生于玄宗开元28年(740);天宝15年(756)出嫁,时16岁。20年后的大历11年(776)九月卒,享年仅36岁。志文曰:“疾终于功曹东厅内院之官舍。”“十一月五日祖载终于太平坊之假第。”夫人病逝在韦应物的官舍,举行葬礼时是在含光门外太平坊临时租借的房子。“祖载”一词是指将葬之际,以柩载于车上行祖祭之礼。由此可见,韦应物当时的家境是比较清贫的。正如志文所说“又况生处贫约,殁无第宅”。

        志文格式打破常规,用大段篇幅来表达对夫人怀念之情,其中一些词句感人至深:“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由此使人联想到《韦集》卷六中有《伤逝》、《送终》等悼亡诗十几首,感情诚挚感人,某些诗句同志文有相似之处。可知这些悼亡诗均为韦应物丧妻之后所作。

        值得注意的是,韦应物撰写夫人墓志时署衔“朝请郎、前京兆府功曹参军”。朝请郎属吏部,文散正七品上。夫人去世时韦应物年40岁,这时很可能已从京兆府功曹卸任。

身世背景

        关于韦应物的世系。京兆杜陵韦氏,是关中的世家大族。所以,有关韦氏先祖世系的材料比较丰富。韦应物墓志所记叙其先祖至逍遥公韦夐,与史籍及历年所出韦氏家族墓志所载基本相同,不再赘述。关于韦应物五代祖韦世冲。韦应物墓志载:“逍遥公有子六人,俱为尚书。五子世冲,民部尚书、义丰公,则君之五代祖。”而《新唐》表四却说:“夐字敬远,后周逍遥公,号逍遥公房。八子:世康、洸、瓘、颐、仁基、艺、冲、约。”这就是说,《新唐》表四所记逍遥公的儿子比墓志所载多了二人。韦应物五代祖韦世冲是第五子,而新表却记为第七子。这条材料是以前所未曾见到过的。

        关于韦应物的高祖韦挺,新、旧《唐书》皆有传,所载官职与墓志大体相同。但韦应物墓志对韦挺因居官失职,被贬为象州刺史一职未提。志文说:“皇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黄门侍郎、扶阳公(挺),君之高祖。”笔者推测,很可能因“为尊者讳”而有意不提。另,墓志所记韦挺任刑部尚书,而非《新唐》传中所载曾任吏部侍郎,应以墓志为准。

        韦应物的曾祖韦待价,新旧《唐书》有传,武后时任宰相,与墓志所载相同。韦应物的祖父韦令仪,《新唐》表四说曾为宗正少卿,《元和姓纂》则记为司门郎中。宗正少卿,从四品上;司门郎中属刑部,从五品上。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载:“祖银青光禄大夫、梁州都督,袭扶阳公讳令仪。”韦应物墓志也说:“皇梁州都督令仪,君之烈祖。”银青光禄大夫,散官从三品。梁州,唐时为山南西道所辖,后因“梁”与“凉”声相近,曾几次改名(见《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梁州所管户数三万七千多户,应为中州,梁州都督应为中都督,正三品。

        韦应物的父亲韦銮,《姓纂》与《新表》均未载其官职。据傅璇琮先生考证,韦銮在当时是一位善画花鸟、山水松石的知名画家,韦应物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家庭(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韦应物、夫人元苹、子庆复三方墓志均称韦銮官“宣州司法参军”,弥补了史料的不足。唐时宣州属江南西道所辖,管户十二万多,辖八县。按唐制,上州司法参军,从七品下。宣州即今安徽省宣城、泾县一带,历来是较富庶之地,盛产文房四宝,著名的宣纸就是因宣州而得名。韦銮的品阶虽然不高,但在这样的环境里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当在情理之中。

        关于韦应物的排行。据《新唐》表四,韦銮只有应物一子。但据韦应物志文:“君司法之第三子也。”由此可以确知,韦应物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兄长。

        关于韦应物有几个子女。《新唐》表四载,韦应物有子二人,长名庆复,幼名厚复。但据韦夫人元苹墓志载“一男两女,男生数月,名之玉斧,抱以主丧。”韦庆复志文说“公讳庆复,字茂孙,少孤终丧。”如果未理解错的话,“玉斧”应为庆复的乳名。而韦应物志文也只字未提其原配夫人病逝后再婚生子的事情。由此带来一个问题:韦应物到底有几个儿子?从志文看,韦应物只有一子庆复,而《新表》却载有两个儿子,还有一子名厚复。这个问题牵涉到晚唐时期著名诗人韦庄的世系。按《新表》,韦庄的曾祖就是韦厚复。如果厚复非韦应物之子,则韦庄的世系就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难解之谜。当然,墓志上没有提及韦应物再婚生子,并不等于事实上的不存在。从墓志志文可知,韦妻卒于大历11年(776),韦应物于贞元七年(791)葬,其间有15年时间。我们不能排除在此期间韦应物有再婚或蓄妾的可能。唐代世家大族择妇多重门第族望,或许因为此等原因而不便于记入志文,也未可知。

藏书故实 出身世族,自天宝十年(751)至天宝末年,入宫为三卫郎。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大历十三年(778)任鄂县令,历任洛阳丞、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他的诗歌在唐代已有胜誉,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评价其:“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以王、孟、韦、柳并称。一生好书,其藏书之事迹,史不多载,今据其《燕居即事》一诗中称“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可见其藏书颇具规模,且攻读之勤。韦应物的诗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写景 , 山水抒情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唐代·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秋夜寄邱员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唐诗三百首 , 秋天怀人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唐代·韦应物《闻雁》

        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思乡 , 秋天大雁查看更多韦应物的诗文>>

秋风引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1. 世说新语荀勖伏阮咸求原文和翻译

        术解第二十之一、伏阮神识

        (原文)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黍,于是伏阮神识。

        (译)荀勖精通音律,当时人们称他为“暗解”,因此由他调正乐律,校定祭祀朝会时的音乐。每当元旦朝会,宫廷奏乐时,荀勖亲自调节五音,都非常和谐。阮咸精于音乐鉴赏,当时人们称他为“神解”。每当集会演奏音乐时,阮咸总觉得音律不准确。阮咸从不矫正荀勖的错误,荀勖心里非常记恨他,就把他外放到始平作太守。后来一个农夫在田野里耕种,捡到一个周朝时的玉尺,这是。术解第二十之一、伏阮神识

        (原文)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黍,于是伏阮神识。

        (译)荀勖精通音律,当时人们称他为“暗解”,因此由他调正乐律,校定祭祀朝会时的音乐。每当元旦朝会,宫廷奏乐时,荀勖亲自调节五音,都非常和谐。阮咸精于音乐鉴赏,当时人们称他为“神解”。每当集会演奏音乐时,阮咸总觉得音律不准确。阮咸从不矫正荀勖的错误,荀勖心里非常记恨他,就把他外放到始平作太守。后来一个农夫在田野里耕种,捡到一个周朝时的玉尺,这是天下校定音准的标准尺,荀勖就用它来校验自己所造的钟鼓、金石、丝竹乐器的音律,结果都短了一黍,自此荀勖才佩服阮咸的神机妙识。

       

        ②律吕:音律。雅乐:古代帝王用于祭祀、朝贺、宴享等大典的乐曲,要求中正和平、典雅纯正,故称雅乐。按:汉未纷乱,雅乐亡失。荀勖重新制作正音的律管,但因为古今尺寸长短不同,所以不易和古律相应。

2. 王恬简傲文言文翻译

        《王恬简傲》译文晋文王功劳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严肃庄重,把他比拟为王。

        只有阮籍在座上,伸开两腿坐着,啸咏歌唱。痛饮放纵,不改常态。

        王戎青年时代去拜访阮籍,这时刘公荣也在座,阮籍对王戎说:“碰巧有两斗好酒,该和您一起喝,那个公荣不要参加进来。”两人频频举杯,互相敬酒,刘公荣始终得不到一杯;可是三个人言谈耍笑,和平常一样。

        有人问阮籍为什么这样做,阮籍回答说:“胜过公荣的人,我不能不和他一起喝酒;比不上公荣的人,又不可不和他一起喝酒;只有公荣这个人,可以不和他一起喝酒。” 钟士季有精深的才思,先前不认识嵇康;他邀请当时一些才德出众人士一起去寻访嵇康。

        碰上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打下手拉风箱。嵇康继续挥动铁槌,没有停下,旁若无人,过了好一会也不和钟士季说一句话。

        钟士季起身要走,嵇康才问他:“听到了什么才来的?看到了什么才走的?”钟士季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 嵇康和吕安很友好,每一想念对方,即使相隔千里,也立刻动身前去相会。

        后来有一次,吕安到来,正碰上嵇康不在家,嵇喜出门来邀请他进去,吕安不肯,只在门上题了个“凤”字就走了。嵇喜没有醒悟过来,还因此感到高兴。

        所以写个凤字,是因为它分开来就成了凡鸟。 陆士衡初到京都洛阳,征求张华的意见,看看应该去拜访谁,张华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刘道真。

        陆氏兄弟前去拜访时,刘道真还在守孝,生性喜欢喝酒;行过见面礼,并没有谈别的话,只是问:“东吴有一种长柄葫芦,你带来种子没有?”陆家兄弟俩特别失望,于是后悔去这一趟。 王平子要外调任荆州刺史,太尉王衍和当代名流全都来送行。

        当时院子里有棵大树,树上有个喜鹊窝。王平子脱去上衣和头巾,干脆爬上树去掏小喜鹊,汗衫挂住树枝,就再脱掉。

        掏到了小鹊,又下树来继续玩弄,神态自若,旁若无人。 高坐和尚在丞相王导家做客,常常是仰卧在王导身旁。

        见到尚书令卞壼,就神态恭敬端庄,说道:“他是讲究礼法的人。” 桓温任徐州刺史,这时谢奕任扬州晋陵郡太守,起初两人在交往中略为留意谦虚退让,而没有不同寻常的交情。

        到桓温调任荆州刺史,将要西去赴任之际,桓温对谢奕的情意就特别深厚了,谢奕对此也没有什么猜测。只有谢虎子的妻子王氏领会了桓温的意图,常常说:“桓荆州用意很特别,一定要和晋陵一起西行了。”

        不久就任用谢奕做司马。谢奕到荆州以后,还很看重和桓温的老交情,到桓温那里作客,头巾戴得很随便,长啸吟唱,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

        桓温常说:“是我的世外司马。”谢奕终于因为好喝酒,越发违反晋见上级的礼节。

        桓温如果丢下他走进内室,谢奕总是又跟进去。后来一到谢奕喝醉时,桓温就到公主那里去躲开他。

        公主说:“您如果没有一个放荡的司马,我怎么能见到您呢!” 谢万在兄长面前,想起身找便壶。当时阮思旷在座,说:“新兴的门第,甚是无礼。”

        从事中郎谢万是蓝田侯王述的女婿,他曾经戴着白头巾,坐着轿子径直到扬州府大厅上见王述,直言不讳地说:“人家说大人傻,大人确实是傻。”王述说:“不是没有这种议论,只是因为成名较迟罢了。”

        王子猷任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

        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过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引”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活着的还不知道,哪能知道死的!” 谢安曾经和谢万一起坐船到京都去,过吴郡时,谢万想和谢安一起到王恬那里,太傅谢安说:“恐怕他不一定理睬你,我看不值得去拜访他。”谢万还是极力邀哥哥一起去,谢安坚决不改变主意,谢万只好一个人去。

        到王恬家坐了一会儿,王恬就进里面去了,谢万显得非常高兴,以为会优礼相待。过了很久,王恬竟洗完头披着头发出来,也不陪客人坐,就坐在马扎儿上,在院子里晒头发,神情傲慢而放纵,一点也没有应酬客人的意思。

        谢万于是只好回去,还没有回到船上,先就大声喊他哥哥。谢安说:“阿螭不会做作啊。”

        王子猷任车骑将军桓冲的参军。桓冲对他说:“你到府中已经很久了,近日内应该处理政务了。”

        王子猷并没有回答,只是看着远处,用手板支着腮帮子说:“西山早晨很有一股清爽的空气呀。” 谢万率兵北伐时,常常以长啸、吟唱表示自己尊贵,未曾安抚慰问过将士。

        谢安非常喜欢并且看重谢万,却很清楚他一定会失败,就和他一同出征。谢安从容不迫地对谢万说:“你身为主帅,应该常常请将领们来宴饮、聚会,让大家心里高兴。”

        谢万答应了。于是就召集众将领来,可是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拿如意指着满座的人说:“诸位都是精锐的兵。”

        全体将领听了更加怨恨他。谢安对众将领想多加恩惠,多讲信用,从队长将帅以下,无不亲自登门拜访,非常谦虚,诚恳谢罪。

        到谢万北伐失败后,军队内部乘机想除掉谢万;后来又说:“应该为隐士着想。”所以谢万能侥幸地免掉一死。

        王子敬兄弟去见郗愔,都要穿好鞋子去问候,很遵守外甥的礼。

3. 文言文《一曝十寒》的翻译~~(急)

        翻译:

        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一、拼音

        yī pù shí hán

        二、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译文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

        (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四、出处

        《孟子》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二、作品赏析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三、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百度百科-一曝十寒

4. 古诗文翻译

        闻雁 唐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下着冰冷秋雨的夜晚,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池 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迎燕》

        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全诗的意思大体是这样子的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5. 任诞 文言文翻译

        陈留郡阮籍、谯国嵇康、河内郡山涛,这三个人年纪都相仿,嵇康的年纪比他们稍为小些。参与他们聚会的人还有:沛国刘伶、陈留郡阮咸、河内郡向秀、琅邪郡王戎。七个人经常在竹林之下聚会,毫无顾忌地开怀畅饮,所以世人叫他们做竹林七贤。

        阮籍在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对晋文王说:“您正在用孝道治理天下,可是阮籍身居重丧却公然在您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荒漠地方,以端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哀伤劳累到这个样子,您不能和我一道为他担忧,还说什么呢!再说有病而喝酒吃肉,这本来就合乎丧礼啊!”阮籍吃喝不停,神色自若。

        刘伶患酒病,口渴得厉害,就向妻子要酒喝。妻子把酒倒掉,把装酒的家什也毁了,哭着劝告他说:“您喝得太过分了,这不是保养身体的办法,一定要把酒戒掉!”刘伶说:“很好。不过我自己不能戒掉,只有在鬼神面前祷告发誓才能戒掉啊。你该赶快准备酒肉。”他妻子说:“遵命。”于是把酒肉供在神前,请刘伶祷告、发誓。刘伶跪着祷告说:“天生我刘伶,靠喝酒出名;一喝就十斗,五斗除酒病。妇人家的话,千万不要听。”说完就拿过酒肉吃喝,一会儿就又喝得醉醇醇地倒下了。

        刘公荣和别人喝酒时,会和不同身分、地位的人在一起,杂乱不纯,有人因此指责他。他回答说:“胜过公荣的人,我不能不和他一起喝;不如公荣的人,我也不能不和他一起喝;和公荣同类的人,更不能不和他一起喝。”所以他整天都和别人共饮而醉倒。

        刘伶经常不加节制地喝酒,任性放纵,有时在家里赤身露体,有人看见了就责备他。刘伶说:“我把天地当做我的房子,把屋子当做我的衣裤,诸位为什么跑进我裤子里来!”

        阮籍的嫂子有一次回娘家,阮籍去看她,给她道别,有人责怪阮籍。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们这类人制订的吗?”

6. 文言文《鹬蚌相争》译文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注释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通假字

        禽:通“擒” 动词作状词用。指被擒住状态。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7. 阮咸挂大布犊鼻裈

        《世说新语·任诞》: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

        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

        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阮仲容(阮咸字仲容)和阮籍(曾任步兵校尉,后称之为阮步兵)住在道路南边,其他姓阮的住在道路北边。北阮都很富有,南阮却很贫穷。

        七月七日 那天,(按照乡俗)北阮把衣服搬出来放在太阳下,尽是绫罗锦绣,光彩夺目;仲容也用竹竿挂着粗布牛鼻裙,晒在庭院里。有人感到奇怪,问他, 他回答说:“不能免除社会习俗,姑且学大家这样罢了。”

8.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古文翻译成中文

        解 释 一

        有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简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解释 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 处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自己渔人得利。”

        提示

        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注释

        且——将要

        赵——春秋战国时国名

        伐——攻打

        方——正在。

        曝(pù)——晒。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战国时有名的说客。

        惠王——赵国国君

        易水——河流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甘——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qián)——同“钳”,夹住。

        喙(huì)——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 (yù)——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擒——捕捉

        寓意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诗文翻译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韦应物 长安遇冯著

       秋风引

        [作者] 刘禹锡 ? [朝代] 唐代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标签: 写风 秋天 思乡 诗 景色 季节 情感

《秋风引》译文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秋风引》注释

        ⑴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⑵至:到。

        ⑶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雁群:大雁的群体。

        ⑷朝:凌晨。庭树:庭园的树木。

        ⑸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这里指人自己。闻:听到。

《秋风引》赏析 赏析一 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进一步推寻思索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

        “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结合前两句诗,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赏析二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秋风引》作者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有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刘禹锡的其它作品

        ○ 陋室铭

        ○ 秋词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望洞庭

        ○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 刘禹锡更多作品

九江闻雁文言文的翻译

       《长安遇冯着》

        作者: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1、灞陵:即霸陵。

        2、冥冥:形容雨貌。

        3、燕新乳:意谓燕初生。

        译文:

        赏析:

        这首赠诗,以亲切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着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

        开头写冯着从长安以东而来,一派名流兼隐士风度。接着以诙谐打趣形式劝导冯着对前途要有信心。再进一步劝导他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乳燕焕发才华,会有人关切爱护的。最后勉励他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全诗情意深长,生动活泼。它的感人之处,首先在于诗人的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对朋友充满热情。因此,他能对一位邂逅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诚同情,体贴入微,而积极勉励。诗在叙事中写景,借写景以寄托寓意。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委曲宛转,读来一览无余,品尝则又回味不尽。

       诗经 著

        《诗经:著》

        俟我于着乎而,充耳以素乎而,

        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

        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

        尚之以琼英乎而。

        注释:

        1、俟:迎候。着:古代富贵人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叫着。古代婚娶在此处亲迎。乎而:齐方言。作语尾助词。

        2、充耳:饰物,悬在冠之两侧。毛传:充耳谓之瑱。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饰玉称瑱,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素、青、黄:各色丝线,代指紞。

        3、尚:加上。琼: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华、莹、英: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协韵而换字。

        译文:

        等我就在屏风前哟,帽垂丝带在耳边哟。

        加上美玉多明艳哟。

        等我就在庭院里哟,帽垂丝带在耳际哟。

        加上美玉多华丽哟。

        等我就在厅堂上哟,帽垂丝带在耳旁哟。

        加上美玉多漂亮哟。

        赏析:

        此篇《毛序》、郑玄笺皆以为是刺诗,孔颖达疏申述云:作《着》诗者,刺时也。所以刺之者,时不亲迎,故陈亲迎之礼以刺之也。姚际恒不以为然,他说:此本言亲迎,必欲反之为刺,何居?此女子于归见婿亲迎之诗,今不可知其为何人,观充耳以琼玉,则亦贵人矣。(《诗经通论》)姚说可取。揣摩诗意,此当是女子回想出嫁时夫婿迎亲情景的。据《仪礼-士昏礼》,新郎到女家迎亲,新娘上车后,新郎得亲自驾车,轮转三周,再交给车手驾御,而自己则另乘车先行至自家门口等候,然后按照规定以次将新娘引进洞房。此诗把这一古老的结婚仪式写得饶有情趣。

        全诗三章九句,皆从新娘眼中所见来写,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文言文句式奇怪,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称其文言文句式奇蛸。奇峭就在于九句诗中全不用主语,而且突如其来。这一独特的文言文句式,恰切而传神地表现了新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当她紧随着迎亲车辆踏进婆家大门的那一刻,其热闹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场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谁不想一睹新娘的风采,然而新娘对着这稠密涌动的人丛,似乎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映进她眼帘的唯有恭候在屏风前的夫婿俟我于着,少女的腼覥,使她羞于说出他字,但从俟我二字却能品味出她对他的绵绵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下两句更妙在见物不见人。从新娘的心理揣测,她的注意力本来全集中在新郎身上,非常想把新郎端详一番,然而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她不敢抬头仔细瞧。实际上,她只是低头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没看清他的脸庞,所见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发光的玉瑱。这两句极普通的叙说语,放在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这特殊的时刻和环境中,便觉得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了,给人以丰富联想和审美的愉悦。

        这首诗风格与《齐风-还》相近,也是三章全用赋体,句句用韵,六言、七言交错,但每句用乎而双语气词收句,又与《齐风-还》每句用常见的兮字收句不同,使全诗音节轻缓,读来有余音袅袅的感觉。在章法上它与《诗经》中的典型篇章是那么不一样,而又别具韵味,无怪乎清代学者牛运震要称它是别调隽体

       长安清明

        韦庄 长安清明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译文及注释

        蚤是伤春梦雨天: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蚤通早。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

        可堪芳草更芊芊:怎堪芳草青青。可堪,意思就是不可堪,不能忍受,常修饰比较强烈的感情或者其它事物。这句实际是说芳草非常美。

        内官初赐清明火: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古代风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上相闲分白打钱: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上相,泛指大臣。白打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称白打钱。一说白打钱指斗鸡。个人以为前一说准确。

        紫陌乱嘶红叱拨:路上骏马乱叫。红叱拨:唐天宝中西域进汗血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香、桃花叱拨为名。泛指骏马。

        绿杨高映画秋千: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韦庄是晚唐时人,当时社会动荡。

        暗喜风光似昔年:这和昔年相似的风光,引起心头的隐隐快乐。

        赏析

        这首诗写得清明时的人事和景物,语言清新。但是尾联却点出风光似去年,记得承平事,透露出对盛世的怀念。

        韦应物 闻雁

        《闻雁》

        作者:韦应物

        原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翻译: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

        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出自《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古诗调笑唐韦应物 。

       1. 九江闻雁 陈均 赏析

        这首绝句妙在头尾两句。 首句似乎是将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和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加以熔化提炼而成,七个字里景中含情,情中含景,语言简练,感情浓郁。而“渺渺”和“茫茫”两个重叠词,把“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这一意境渲染、烘托出来,使感 *** 彩显得更浓重,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末句又像是把吴融“独羡一声南去雁,满天风雨到汀洲”,钱起“俱是南来客,怜君缀一行”,姜夔“年年数尽秋风字,想见江南摇落时”熔化提炼而成。诗人独立浔阳江头,眼望“枫叶荻花秋瑟瑟”,耳闻“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忍不住“却道天凉好个秋”。纯乎写景,尽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是绝唱。王夫之曰:“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这种“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的手法最妙。[

        你宋大哥告诉你:我是在百科上看的

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九江闻雁陈均烟波渺渺梦悠悠,

        诗首句在语言上应用了叠字。

        “渺渺”既是江水空阔的实写,也是诗人爱而不见、心情落寞的象征。“悠悠”诗人不只白日里思念故乡,而且在夜间也常在做思乡之梦,但即使在梦里,故乡也是悠悠难寻。

        叠字“渺渺”“悠悠”在字义和字音上正好表现了宣泄不尽的如水渺渺、似梦悠悠的乡情。 (4分) 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中“新雁”暗示时令是在初秋,“一声”表明初秋伊始。诗人听到一声新雁,引起无限乡情。

        雁鸣不可能只一声,但唯有第一声最能触人乡思,那一片无边无际的秋色之中,无处不是秋色,也无处不是乡情。 (4分)解析 试题分析:烟波渺渺梦悠悠,诗句开始便告诉了我们叠词的使用,这是本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渺渺”和“茫茫”两个重叠词,把“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这一意境渲染、烘托出来,使感 *** 彩显得更浓重,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语言特点有比喻、对比、叠词使用等。

        诗句开始渺渺、悠悠是叠词连用。 试题分析:这首绝句妙在头尾两句。

        首句七个字里景中含情,情中含景,语言简练,感情浓郁。而“渺渺”和“茫茫”两个重叠词,把“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这一意境渲染、烘托出来,使感 *** 彩显得更浓重,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末句眼望“枫叶荻花秋瑟瑟”,耳闻“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忍不住“却道天凉好个秋”。 纯乎写景,尽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是绝唱。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点评:本题难度一般。

        燕经常和故乡联系在一起,而且诗中句句都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之情。 很容易从诗句中看出来。

       好了,关于“闻雁韦应物翻译”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闻雁韦应物翻译”,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