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李贽焚书_焚书是李斯的建议对还是错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李贽焚书_焚书是李斯的建议对还是错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李贽焚书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李贽焚书的话题。1.袁宏道反李贽在《焚书》中提出的哪一文学观念2.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

李贽焚书_焚书是李斯的建议对还是错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李贽焚书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李贽焚书的话题。

1.袁宏道反李贽在《焚书》中提出的哪一文学观念

2.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李贽焚书的背后故事?

4.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焚书》一书中卷三的第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5.《焚书》的作者李贽的生平如何?

6.李贽有哪些著作?

李贽焚书_焚书是李斯的建议对还是错

袁宏道反李贽在《焚书》中提出的哪一文学观念

       袁宏道与李贽思想异同:

       袁宏道与李贽的佛禅思想发生分歧,他反对游谈无根的空疏之学,并不是反对李贽的某一观念。相反,袁宏道的禅学观念承袭了很多李贽的思想。

       《焚书》简介:

       《焚书》是李贽反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力作。其锋芒指向中国数千年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传统说教,向束缚人们思想的程朱理学提出大胆的怀疑和公开的批判。李贽的书虽遭明清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禁毁,但仍流行不绝。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独特的地位。

       袁宏道其人:

       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两个或一对创造的,如人的出生、生物的繁衍。一个生物或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创造生物或人的。

       出自明-李贽《焚书·夫妇论》。

       他说:“极而言之,天地一夫妇也,是故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明矣。而又谓一能生二,理能生气,太极能生两仪,何欤?”

       李贽认为最初的存在只是天地,只是阴阳二气,只是对立,没有在天地之先的天极及在阴阳二气上的理,在两之上没有绝对的一,天地万物的产生,犹如夫妇结合而生育。

       矛盾对立的双方统一,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不含有对立的绝对统一,是不能生物的。这种看法是合理的。李贽以此批评了“一生二”、“太极生两仪”、“理生气”的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

       但是李贽的哲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接受了佛教唯心主义思想,不承认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讲人伦物理都是所谓“真空”的显现,山河大地物质世界是以所谓清净本原为依据的。

扩展资料: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

       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李贽还评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李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夫妇论因畜有感

李贽焚书的背后故事?

       一、译文

       在贫困的环境里生活容易,在富有的环境里生活难。安于劳累容易,安于无所事事难。

       二、原文

       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

       三、出处

       节选自《焚书》·《与弱侯》

       四、作者简介

       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焚书》卷6和《续焚书》卷5收集了李贽的很多诗歌,其中不乏精彩的篇章。我们可从中看出他义无反顾的斗争精神,又可察觉出他沉湎于佛经而产生的苦闷徬徨。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明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艰难生长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受腐败政治与封建经济的摧残,发展极其缓慢。

       在历史的发展面临重大抉择的关头,地主阶级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在政治上、思想上都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因循守旧反对改革的传统思想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等遭到了猛烈的冲击。

       被封建卫道士们视为"狂人"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就是抨击时局,揭露假道学和封建礼教的勇敢斗士。

       二、作品简介

       《焚书》,哲学、文学性著作,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成此书。《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他死后由门人汪本轲编辑成集、刻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续焚书》,5卷。

       两书收录了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

       百度百科-与弱侯

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焚书》一书中卷三的第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后,改姓李,后为避穆宗讳,易名贽。号卓吾、笃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人,信奉伊斯兰教。历官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同耿定向、耿定理、焦竑、王守仁的弟子王畿及泰州学派的罗汝芳相识,并曾师事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万历五年(1577)任云南姚安知府,居官三年罢去。九年,应耿氏兄弟之邀,携家至湖广黄安(今湖北红安)讲学。十二年,李贽孑身移居麻城龙潭湖上芝佛院,研读佛经,编写《初潭集》。二十九年被迫流浪。三十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被捕入狱而自杀。李贽的思想受王守仁和泰州学派的影响很深。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认为儒家经典六经、《论语》、《孟子》不过是史官臣子对当时政事的赞美之语,或迂阔门徒的随手笔记,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不掩饰道德的功利实质。他还认为“趋利避害,人人同心”,公开宣称自私出于人的天性,“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早年反对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理能生气”的观点,认为世界“惟是阴阳二气”,“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自然观方面有唯物主义倾向。在文学方面,李贽重视小说、戏曲的地位,将《西厢曲》和《水浒传》称作“古今至文”,并将它们与六经、《论语》、《孟子》并提。他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从“绝假纯真”的“童心”出发,对公安派反对拟古风气的思想有影响。晚年爱史学,据历代正史著《藏书》,又广搜明史资料撰《续藏书》,均问世,打破了汉、唐、宋以来的一些史学观点。 李贽对传统世俗见解的批判,流露出不少与封建正统思想抵触的进步思想。但他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所提出的“童心”说,实际导源于王守仁的“良知”说和佛教禅宗的思想。著作有《焚书》、《续焚书》、《李氏文集》等。

《焚书》的作者李贽的生平如何?

       《焚书》是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所写的一部集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文体的著作。其卷三杂述的第一篇为《卓吾论略》,全文较长,现将其第一段复述如下:

       孔若谷曰:吾犹及见卓吾居士,能论其大略云。居士别号非一,卓吾特其一号耳。卓又不一,居士自称曰卓,载在仕籍者曰笃,虽其乡之人,亦或言笃,或言卓,不一也。居士曰:“卓与笃,吾土音一也,故乡人不辨而两称之。”余曰:“此易矣,但得五千丝付铁匠胡同梓人,改正矣。”居士笑曰:“有是乎?子欲吾以有用易无用乎?且夫卓固我也,笃亦我也;称我以‘卓’,我未能也;称我以‘笃’,亦未能也。余安在以未能易未能乎?”故至于今并称卓、笃焉。

李贽有哪些著作?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县人,是明代敢于反潮流的异端思想家。李贽26岁时考中举人,30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后来做过20年小官,51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辞官。晚年专门著书讲学,对当时的道学家多有揭露,对封建礼教的部分内容也有所批判,因而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并把他关进北京监狱,在他76岁时竟被折磨得自杀于狱中。

       李贽的著作甚多,重要的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他评点过许多小说戏曲,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及《琵琶记》、《幽闺记》、《红拂记》等都有他的评本。

       因为质疑封建社会传统的教条,反对把孔子当成偶像,批判正统的程朱道学,揭露假道学的虚伪,李贽的书在明代曾被焚毁过两次,但屡禁而不能绝,仍然风行一时。

       好了,今天关于“李贽焚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李贽焚书”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