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从军行骆宾王原文及翻译_从军行骆宾王翻译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从军行骆宾王原文及翻译_从军行骆宾王翻译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从军行骆宾王原文及翻译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从军行骆宾王原文及翻译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1.骆宾王的十首著名诗是什么?2.从军行的诗句3.骆

从军行骆宾王原文及翻译_从军行骆宾王翻译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从军行骆宾王原文及翻译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从军行骆宾王原文及翻译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

1.骆宾王的十首著名诗是什么?

2.从军行的诗句

3.骆宾王原文_翻译及赏析

4.大一古代文学必背篇目

5.关于清晨登山的诗句

6.杨炯《从军行》全文翻译

从军行骆宾王原文及翻译_从军行骆宾王翻译

骆宾王的十首著名诗是什么?

       骆宾王的十首著名诗是:

1、挑灯杖

       唐代:骆宾王

       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

       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

2、咏尘

       唐代:骆宾王

       凌波起罗袜,含风染素衣。

       别有知音调,闻歌应自飞。

3、玩初月

       唐代:骆宾王

       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4、忆蜀地佳人

       唐代:骆宾王

       东西吴蜀关山远,鱼来雁去两难闻。

       莫怪常有千行泪,只为阳台一片云。

5、咏镜

       唐代:骆宾王

       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

       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6、从军行

       唐代: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7、送别

       唐代:骆宾王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8、在军登城楼

       唐代: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9、于易水送人

       唐代: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0、咏鹅

       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从军行的诗句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王翰《凉州词》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可谓深得作者用心。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注释

       ①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引《乐苑》云: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邝陇右道凉州,治姑臧 (今甘肃武威)。此诗用《凉州》曲调,并非歌咏凉州。 ②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见。”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人。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现仅存绝句六首。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骆宾王原文_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国家危亡,民族危亡的时候,无数人投笔从戎,拿起武器,保卫国家。他们此时的心情跟杨炯一样: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七首》

       唐·王昌龄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不赶走侵略者,誓不返回家乡。

       塞上沙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战场上,哪一处不是异常残酷的呢?唯有战斗,才能赢得自由。

       《从军行·其一》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李白豪情万丈,愿斩下敌首的头颅,让边关永息战火,重回安宁。在抗战期间,这是多少军民共同的期盼。

       《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地准备出发。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双方抢着渡黄河。

       太阳落到沙漠的边陲,沙漠弥漫战战士们的厮杀声。战士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带回来献给天子。

       战争的残酷非你我能想象,当他们擒获了敌人之后,高兴之余,你不知他们经历了怎样残酷的战斗。

       《从军行》

       唐·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首诗反映边防将士为保卫疆止,不畏严酷自然环境的英勇气概。本诗写远处天山雪线上一杆红旗不断句上攀登,白雪、红旗相衬,更为鲜明生动,令人精神振奋。

       《从军行》

       唐·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所以征战沙场的军人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不求生着回来,只求能为国家尽一份力。

       《从军行六首》

       唐·刘长卿

       其一

       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

大一古代文学必背篇目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骆宾王 人物生平

        基本介绍

        骆宾王(约638—684),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 《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例如,“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贼罪下狱,他在诗文中则力辨其冤。出狱后,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敬业失败,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至说在灵隐寺为僧。其一生行迹,颇为诡奇,也近于纵横家。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生平事迹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

        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650~655(唐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678年(仪凤三年),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

        680年(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684年(嗣圣元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

        孟棨《本事诗》则说:“当(徐)敬业之败,与(骆)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另有一说表示骆宾王跳水逃生,亡命于“邗自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而追兵将领怕承担对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杀了与他们相貌似的两个人交差,骆宾王遂得以隐名活了下来。死后葬于南通。

        而据《中国名胜词典》记载:“骆宾王墓:在浙江义乌县城东15公里枫塘。墓前石碑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建。”

介绍

        骆宾王: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唐朝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成就

        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诗,“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

        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著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骆宾王的诗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代·骆宾王《咏鹅》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物早教古诗100首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不堪 一作:那堪)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唐代·骆宾王《咏蝉 / 在狱咏蝉》

        咏蝉 /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不堪 一作:那堪)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诗三百首咏物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唐代·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咏史怀古 , 送别地点查看更多骆宾王的诗文>>

关于清晨登山的诗句

       文学院《古代文学》课程背诵篇目:

       注:华文行楷字体者为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入选篇目,

       先秦部分30篇,秦汉部分13篇,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29篇,隋唐五代部分93篇,宋金部分62篇,元代部分16篇,明代部分14篇,清代部分14篇,近代部分3篇。合计274篇。

       先秦部分 :

       一、诗歌:

       《诗经》:《关睢》、《芣苡》、《氓》、《伐檀》、《硕鼠》、《蒹葭》、《伯兮》、《相鼠》、《野有死麕》、《静女》、《将仲子》、《七月》、《东山》、《生民》《君子于役》、《采薇》

       二、散文: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最后一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孟子?鱼我所欲也章》、《荀子?劝学篇》、《庄子?逍遥游》第1、2、3段

       三、辞赋和古代神话:

       《离骚》1--5段、《湘夫人》、《山鬼》、《国殇》、《涉江》、《哀郢》

       宋玉《九辩》第一段

       秦汉部分:

       一、辞赋

       张衡《归田赋》

       二、诗歌:

       乐府诗歌:《战城南》、《上邪》、《陌上桑》、《东门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

       二、散文

       李斯《谏逐客书》第3段 、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第9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

       一、辞赋

       王粲《登楼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曹植《洛神赋》第4段、庾信《哀江南赋》(序)

       二、诗歌

       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神龟虽寿)

       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潘岳《悼亡诗》、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时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谢 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庾信《拟咏怀》(楚才称晋用)

       乐府民歌:《西洲曲》、《木兰诗》

       三、散文

       诸葛亮《出师表》、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吴均《与朱元思书》

       隋唐五代部分

       一、诗歌

       薛道衡《人日思归》、王绩《野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在狱咏蝉》、杨炯《从军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

       王维《山居秋暝》、《使至塞上》、《汉江临眺》、《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观猎》、王湾《次北固山下》、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王翰《凉州词》、王之涣《登鹳雀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闺怨》、《芙蓉楼送辛渐》、李颀《古从军行》、崔颢《黄鹤楼》、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蜀道难》、《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赠汪伦》、《望天门山》

       杜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登高》、《石壕吏》、《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

       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孟郊《游子吟》、韩愈《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柳宗元《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秋词》、白居易《琵琶行》、《钱塘湖春行》、《观刈麦》、《赋得古原草送别》、李贺《雁门太守行》、《南园》、《李凭箜篌引》

       杜牧《泊秦淮》、《赤壁》、《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行》、李商隐《安定城楼》、《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夜雨寄北》、《马嵬》

       等等

       —来自于网络

杨炯《从军行》全文翻译

       1.登山的诗句请问有哪些和登山有关的诗句

        1、《古从军行》

        唐代: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2、《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3、《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4、《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5、《鲁山山行》

        宋代: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译文: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2.描写清晨的诗句

        李德裕 雪霁晨起 雪覆寒溪竹,风卷野田蓬。

        四望无行迹,谁怜孤老翁。 许浑 晨起西楼 留情深处驻横波,敛翠凝红一曲歌。

        明月下楼人未散,共愁三径是天河。 赵嘏 杂曲歌辞·昔昔盐·倦寝听晨鸡 去去边城骑,愁眠掩夜闺。

        披衣窥落月,拭泪待鸣鸡。不愤连年别,那堪长夜啼。

        功成应自恨,早晚发辽西。 虞世南 凌晨早朝 万瓦宵光曙,重檐夕雾收。

        玉花停夜烛,金壶送晓筹。日晖青琐殿,霞生结绮楼。

        重门应启路,通籍引王侯。 张九龄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张九龄 晨出郡舍林下 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

        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

        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 王勃 散关晨度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

        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

        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风 紫陌炎氛歇,青苹晚吹浮。

        乱竹摇疏影,萦池织细流。飘香曳舞袖,带粉泛妆楼。

        不分君恩绝,纨扇曲中秋。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云 南陆铜浑改,西郊玉叶轻。

        泛斗瑶光动,临阳瑞色明。盖阴连凤阙,阵影翼龙城。

        讵知时不遇,空伤流滞情。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蝉 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

        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分形妆薄鬓,镂影饰危冠。

        自怜疏影断,寒林夕吹寒。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露 玉关寒气早,金塘秋色归。

        泛掌光逾净,添荷滴尚微。变霜凝晓液,承月委圆辉。

        别有吴台上,应湿楚臣衣。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 云披玉绳净,月满镜轮圆。

        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澜。

        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水 贝阙寒流彻,玉轮秋浪清。

        图云锦色净,写月练花明。泛曲鹍弦动,随轩凤辖惊。

        唯当御沟上,凄断送归情。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萤 玉虬分静夜,金萤照晚凉。

        含辉疑泛月,带火怯凌霜。散彩萦虚牖,飘花绕洞房。

        下帷如不倦,当解惜馀光。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

        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

        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雁 联翩辞海曲,遥曳指江干。

        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带月凌空易,迷烟逗浦难。

        何当同顾影,刷羽泛清澜。 杜甫 晨雨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羊士谔 南池晨望 起来林上月,潇洒故人情。

        铃阁人何事,莲塘晓独行。衣沾竹露爽,茶对石泉清。

        鼓吹前贤薄,群蛙试一鸣。 杨巨源 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 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

        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

        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 欧阳詹 晨装行 村店月西出,山林鹎鵊声。

        旅灯彻夜席,束囊事晨征。寂寂人尚眠,悠悠天未明。

        岂无偃息心,所务前有程。 刘禹锡 冬日晨兴寄乐天 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

        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 白居易 和梦得冬日晨兴 漏传初五点,鸡报第三声。

        帐下从容起,窗间曨昒明。照书灯未灭,暖酒火重生。

        理曲弦歌动,先闻唱渭城。 李德裕 晨起见雪忆山居 忽忆岩中雪,谁人拂薜萝。

        竹梢低未举,松盖偃应多。山溜随冰落,林麇带霰过。

        不劳闻鹤语,方奏苦寒歌。 许浑 晨起二首(后首一题作山斋秋晚) 桂树绿层层,风微烟露凝。

        檐楹衔落月,帏幌映残灯。蕲簟曙香冷,越瓶秋水澄。

        心闲即无事,何异住山僧。 许浑 晨起二首(后首一题作山斋秋晚) 残月皓烟露,掩门深竹斋。

        水虫鸣曲槛,山鸟下空阶。清镜晓看发,素琴秋寄怀。

        因知北窗客,日与世情乖。 许浑 晨至南亭呈裴明府 南斋梦钓竿,晨起月犹残。

        露重萤依草,风高蝶委兰。池光秋镜澈,山色晓屏寒。

        更恋陶彭泽,无心议去官。许浑 晨装(洛中次甘水,一作甘泉) 带月饭行侣,西游关塞长。

        晨鸡鸣远戍,宿雁起寒塘。云卷四山雪,风凝千树霜。

        谁家游侠子,沉醉卧兰堂。 许浑 晨别翛然上人 吴僧诵经罢,败衲倚蒲团。

        钟韵花犹敛,楼阴月向残。晴山开殿响,秋水卷帘寒。

        独恨孤舟去,千滩复万滩。 许浑 朗上人院晨坐 簟凉襟袖清,月没尚残星。

        山果落秋院,水花开晓庭。疏藤风袅袅,圆桂露冥冥。

        正忆江南寺,岩斋闻诵经。 赵嘏 昔昔盐二十首·倦寝听晨鸡 去去边城骑,愁眠掩夜闺。

        披衣窥落月,拭泪待鸣鸡。不愤连年别,那看长夜啼。

        功成应自恨,早晚发辽西。 韩偓 晨兴 晓景山河爽,闲居巷陌清。

        已能消滞念,兼得散馀酲。汲水人初起,回灯燕暂惊。

        放怀殊未足,圆隙已尘生。 杜荀鹤 秋晨有感 木叶落时节,旅人初梦惊。

        钟才枕上尽,事已眼前生。吟发不长黑,世交无久情。

        且将公道约,未忍便归耕。 翁承赞 晨兴 晨起竹轩外,逍遥清兴多。

        早凉生户牖,孤月照关河。旅食甘藜藿,归心。

3.关于登山的古诗

        1、登高 作者杜甫 朝代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话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2、题鹤林寺僧舍 作者李涉 朝代唐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白话翻译: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3、古从军行 作者李颀 朝代唐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白话翻译: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4、鲁山山行 作者梅尧臣 朝代宋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白话翻译: 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5、登盘山绝顶 作者戚继光 朝代明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龙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白话翻译: 北国秋末,霜天晓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盘山顶上云头相对升起,石门也好像敞开了。

        在北风中喝着边地的薄酒也没能喝醉,无数的寒鸦,在风扫落叶中纷纷飞来。 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祸根,情愿终生到老戍守边疆。

        对有功的名将应刻石勒铭,谁有这样的资格呢?只有像名将李广、李靖这样制止外敌入侵的英雄,才配享有这种荣誉。

4.登山的诗句请问有哪些和登山有关的诗句

        1、《古从军行》唐代: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2、《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3、《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4、《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5、《鲁山山行》宋代: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译文: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5.描写清晨的古诗

        1、《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2、《清平乐·画堂晨起》唐代:李白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译文:清晨堂上刚刚睡起,有人来报雪花飘坠。高卷窗帘看瑞雪飘飞,白色远近迷漫了阶级。纷扬的气势如炉烟蒸腾,素寒花草挂一身玉瑕。该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彩揉碎。

        3、《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4、《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5、《春晓》唐代:元稹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译文:夜已过半,但天将亮未亮,在醉梦温柔乡中,却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令人难舍。

        **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令人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一个黎明在普救寺中发生的情事。

       

从军行诗词鉴赏

       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从军行》

       [ 唐 ]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从军行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译文翻译

        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

        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

        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

        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

        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

        (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

        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

        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

        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

        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注释解释

        朔方:北方。郡名。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在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

        甘泉: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本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朝诸侯王,飨外国客;夏日亦作避暑之处。

        飞将:飞将军李广。

        祁连:山名。匈奴语意为“天山”。广义的祁连山是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绵延一千公里。狭义的祁连山系指最北的一支。

        犀渠:用犀皮制成的盾牌。古代传说中的兽名。

        玉剑:玉具剑,剑鼻和剑镡用白玉制成的剑。

        良家子:好人家的子弟。

        金羁jī:金饰的马络头。

        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

        偃月:横卧形的半弦月。喻天黑。半月形的阵营。

        右地:匈奴右贤王的领地。西部地区。对“左地”而言。左地,汉代匈奴左贤王辖下的上谷以东地区。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鱼丽:鱼丽阵。

        左贤:匈奴的左贤王。

        经:曾经。

        衔箭:以口含箭。犹中箭。出自李广射石虎典故。

        金人:铜铸的人像。指佛像。

        穷已:穷止。穷尽。

        蓟门:即蓟丘。

        迢递:遥远貌。连绵不绝貌。

        马岭: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马岭村。

        合:合起。聚集。

        龙城:有说汉时匈奴地名。为匈奴祭天之处。有说龙城是指河北卢龙。

        奇树:少见之树种。

        堪攀:能够攀折。

        塞外: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

        殊:过期。很,甚。

        天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东段在中国新疆中部。

        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芳菲:芳香。花草盛美。

        本自:原本自然。原本出自。本来就,一向是。

        旧来:原来,从来;向来。

        边庭:边境的朝堂。

        节物:时节和物品。与华异:与中华大地不同。

        冬霰xiàn:冬天空中降落的白色小冰粒。春不歇:在春天里都不能停歇。

        长风:远风。暴风;大风。

        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形容凄清、寒冷。

        连连:连续不断。

        映天:反映在天空。

        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

        单于:匈奴的君长的称号。

        渭桥: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离别之地。

        拜:拜服。

        诗文赏析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在历代众多《从军行》诗作中,卢思道的这首是传播得较为广泛的。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句,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欣赏。

        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这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战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照甘泉”在这里代指向朝廷报警。“飞将”即西汉著名将领李广。接着,诗中便描绘了这位“长安飞将”的英姿。“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犀渠”是盾的一种。“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这两句中“右地”指右北平,左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平明”和“薄暮”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偃月”和“鱼丽”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这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紧张的征战生活。“屯右地”“逐左贤”都是李广所为。接下来“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用了两个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道:“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山上金人曾祭天”也用的是汉代典故,汉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收休屠祭天金人”。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这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蓟门”“马岭”“龙城”均为北方的地名,在这里都是虚指。连年的战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长期和残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这里写了亲人们在极寒冷的塞外,远隔千里,因此人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叹息。《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关山月》曲,《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人们想着万里之外的亲人,谁能独自欣赏那美丽动人的月亮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上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伤马骨”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冬去春来,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行行归雁,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意思是说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

        《诗薮》说“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气体丰神,尤为焕发。”可以说《从军行》影响了唐以来的七言歌行。

        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中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作为隋代的诗人卢思道,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南朝和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从军行诗词鉴赏2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试题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

        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

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军情危急。壮士的.心里难以平静。带着用兵的符信离开了都城,精锐的军队开赴敌人的巢穴。战斗正是激烈的时候,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急风杂着鼓声呼啸着。宁愿作一名普通的百夫长浴血杀敌,也胜过作一个百无用处的书生啊?

鉴赏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从军行诗词鉴赏3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赏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从军行诗词鉴赏4

        很多小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语文学习效率不高、语文成绩提不上去、老是被父母和老师责备,准备了从军行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高效地学习!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刘学锴)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从军行 ,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好了,今天关于“从军行骆宾王原文及翻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从军行骆宾王原文及翻译”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