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箜篌乐器_箜篌乐器图片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箜篌乐器_箜篌乐器图片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箜篌乐器”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箜篌乐器_箜篌乐器图片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箜篌乐器”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箜篌是什么乐器?

2.箜篌有几种

3.什么是箜篌?

4.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古人是怎么演奏的)

5.唐诗《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指的是什么乐器

箜篌乐器_箜篌乐器图片

箜篌是什么乐器?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箜篌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了宫廷乐会使用箜篌外,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在古代皇室音乐中,箜篌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是较为理想的乐器。

       在中国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古代箜篌可粗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其中早期卧箜篌出如今春秋时的楚国,与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异;使用竹片拨奏或击奏。

       竖箜篌却是由远古狩猎者的弓演变而来,是伴随着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而诞生的最古老的弦鸣乐器,有着五千年以上的历史。至迟西元前1200年,竖箜篌已基本定型(此后两千几百年时间都没有大变化),后来经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秦以前就已经在我国新疆一带流行。

箜篌有几种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弹弦乐器,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形制主要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也有资料将凤首箜篌归于竖箜篌)。

       它的音色如溪流般清柔,音域如江河般宽广。

       在表演形式上看,箜篌也适用广泛,既可以独奏、重奏,也可以用作合奏、伴奏与协奏。

       现如今,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我们仍可见到它的身影。

       首先介绍“卧箜篌”。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卧箜篌的起源十分早。卧箜篌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而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与之相似的乐器。又据唐代杜佑所著《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由此可知,卧箜篌与琴瑟不同,其共鸣箱体上有似琵琶的通品装置。虽然从文字记载来看,卧箜篌在汉至隋唐的这段时间里十分流行(无论宫内还是民间),可惜至宋代后已经失传,但朝鲜与日本却得以继承。

       卧箜篌

       青瓷弹卧箜篌俑,三国时期。出自视觉中国

       玄琴,高句丽族民族乐器,源自卧箜篌

       “竖箜篌”其实起源于波斯,又名“胡箜篌”,后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隋书音乐志》中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竖箜篌形制多样,有角形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凤首箜篌和龙首箜篌之分。出自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有这样一段描述:“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这里指的就是大型的竖箜篌。竖箜篌虽于明代后式微并逐渐失传,但七八十年代在中国成功研制改良出现代箜篌,其中以雁柱双排弦箜篌最为著名。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代箜篌其实是与古代竖箜篌多有不同,其实可以视为一种新乐器。

       “凤首箜篌”有资料将其归于竖箜篌一类。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天竺》 即其乐焉。……乐器有凤首箜篌……等九种,为一部工十二人。”东晋时期由天竺传入,用于天竺乐。而至中唐时期又从今缅甸传入“缅甸竖琴”,用于骠国乐。这种箜篌为单排弦,明以后失传,清代留有“总稿机”图,八十年代中国试制成功单排弦转调凤首箜篌。在敦煌壁画中绘有凤首箜篌,中国乐器博物馆中也有收藏。

什么是箜篌?

       箜篌有竖箜篌、凤首箜篌、卧箜篌、小箜篌等。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音箱多是皮革制成,有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

       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曲颈项端雕有凤头。

       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

       卧箜篌:

       卧箜篌与琴瑟相似,但有品,是中国的传统乐器,盛行于汉至隋唐,宋代后失传。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以后在我国日渐销迹,至宋代后失传。但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成为今日的玄琴。

       小箜篌: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清代失传。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古人是怎么演奏的)

       箜篌: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古代箜篌可粗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其中早期卧箜篌出现在春秋时的楚国(与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异)。竖箜篌却是由远古的弓演变而来,原以为最早产生于古埃及,始于西元前3000~前2000年间;西元前2000年传入两河流域,称作Cank——但是在两河流域的一个西元前数千年的古墓里,发现了竖箜篌的原形乐器,人们现在认为它是两河流域的远古居民发明的,后来才流入古埃及。这样,竖箜篌作为伴随着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而诞生的神圣乐器,有着近七千年历史,比这更古老的乐器,竖起指头来恐怕都多过那数。除了石哨、骨哨和骨笛,现在也只有埙和陶笛才能与箜篌(竖琴)平起平坐。至迟西元前1200年,竖箜篌已经定型(此后两千几百年时间都没有大变化),后来经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国新疆一带流行,在东汉时传入内地——实际上是东传至中国叫做箜篌,西传至欧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我们中国人又设定出一个“竖琴”的翻译名称罢了。

       目前的转调箜篌并非古董,其实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我国乐器改革家结合竖琴和古筝(也有一些是琵琶和古琴的东西)并再创新的新生乐器。其演奏技法以多种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主,并借鉴了竖琴的弹奏手法:采取坐姿,将共鸣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别弹奏两侧琴弦,由于左右同音双排弦,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当方便;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而不相互妨碍,和声拥有丰富色彩。因为通过琴底巧妙的天平轴和平衡杠杆的联系,左右双排弦张力永远相等,因此还能在中心音域通过左手弹拨,右手运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压、颤技巧,也可演奏泛音、摇指、轮指及各种音色变化的多种手法,并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压技巧……这样转调箜篌既有古琴、古筝的韵味,能够出色的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又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可以演奏一切竖琴曲,并超而上之。凝视远方,我们民族新兴乐器的潜力是巨大的。

       箜篌在外形上区别于竖琴的几个特点:竖琴单排弦,箜篌双排弦;竖琴长匣形共鸣箱,箜篌琵琶形共鸣箱;竖琴共鸣箱侧面光秃,箜篌共鸣箱的左右两面各有一行雁柱;竖琴琴柱是圆柱,箜篌琴柱一般是方柱。另外作为一种装饰,琴柱顶端有凤凰首的一定是箜篌。

       确切的说,竖琴的共鸣箱是窄梯形的,边缘比较直,而且弦的下端直接连接在共鸣箱的斜面上,而箜篌的双面琵琶形共鸣箱要更大一些,侧面是垂直的,弦压过雁柱连接共鸣箱下端——从远处看去和竖琴确实容易混淆。

       具体一点,竖琴共鸣箱在左右方向上宽,在上下方向上窄,也就是比较扁,名之为“卧式”;箜篌共鸣箱在左右方向上窄,在上下方向上宽,也就是属于侧扁,名之为“立式”。两者区别来源于单排弦和双排弦各自的要求。这样,从正前方看,竖琴共鸣箱的左右两边在琴体下部明显的突出,像船的两舷;从正侧面看,箜篌的琵琶形共鸣箱则宽大如蒲扇;从侧前方看,两者形状较像,但竖琴共鸣箱的下端会被琴柱遮住,其左下角或右下角会在琴柱的另一边露出来,而箜篌共鸣箱上沿和下沿的弧度却有差异,或者琴柱下端因为插进了共鸣箱而看不见。

唐诗《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指的是什么乐器

       A 弹弦乐器 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於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为了使这消失多年的乐器重现舞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但是由于这些箜篌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没有推广和流传开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

       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竖琴比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张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在共鸣箱上,这种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很像天上飞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这种箜篌就被称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以演奏竖琴曲。由于左右两排弦为同音,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

       首先,李凭箜篌引中所指的箜篌,从诗句中对琴弦数量的描述,以及音色的表现来看,应指形如竖琴的“竖箜篌”。

       箜篌有两个主要的种类:其一为卧箜篌,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而在汉代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录入了《清商乐》,多为五弦或七弦,形制类似古琴,但是要小一些,而且和琵琶一样有“品”和“相”。而《孔雀东南飞》中女主所习之箜篌大抵属于卧箜篌;

       其二为竖箜篌,形似竖琴,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这是一种从从汉代自波斯流入中原,在公元十四世纪后逐渐没落的古乐器。和现代竖琴相比,音色更加明亮。

       值得一提的是“箜篌”二字,在古代书籍中,并不仅仅指竖箜篌和卧箜篌两种真箜篌;实际上外国传来的形似竖琴的各种乐器,也往往会被统称为箜篌。

       题外话:最传统的中原古乐器,和后来传入中国的乐器在名称上有一个简单的识别方法,那就是,本土乐器的名字一般只有一个字,如笙、箫、笛、琴、瑟、埙、钟、鼓、磬等;而外来乐器则有更长的名字,如琵琶、胡琴等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箜篌乐器”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