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齐之以礼_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zmhk 2024-06-07 人已围观
简介齐之以礼_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齐之以礼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1.??֮????2.道之以政,齐之以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齐之以礼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1.??֮????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是什么意思
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什么意思?
5.论语中有关礼和德的条目
??֮????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里阐述了用刑罚和道德两种方式治理国家对人民的影响,力主以道德治国,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上述这句话中,“道”同“导”,指领导、治理的意思;“政”指法制、禁令;“齐”指整治,统一,约束;“刑”指刑罚;“免”指免于治罪、处罚;“无耻”指心里没有羞耻感;“格”指纠正的意思。整句话的大意是,孔子说:“用行政法令来治理国家,用刑罚来处罚有罪的人,人民虽然能极力避免犯罪,但并未认识到犯罪可耻,内心里未有羞耻感;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的行为,人民就会有羞耻心,并且会自觉改正错误从而达到治国的目的。”
孔子在这里举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儒家精神主张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用法制和刑罚治理国家,人民虽然畏惧刑罚处罚,但内心并未真正信服,甚至有些人善于钻营法律的漏洞,逃避法律责任和刑罚处罚,并以此为荣,沾沾自喜,毫无羞耻之心,无法让人产生自律意识。然而用道德感化民众,用礼的精神来约束人民的行为,人民如果做了违法之事,就会从内心里感到羞耻、惭愧,人们内心培养了自律的精神,做到人人有耻,避免违法乱纪行为,从源头上杜绝了人们违法的内心动机,不用等到刑罚制裁后才觉得自己错了。这样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儒家的主张在当今的社会看来,未免有些过于罗曼蒂克了。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管理方式多是道家、儒家、法家合用的,有些处于乱世的朝代则用重典治国。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当代中国主张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相对于封建王权的“人治”来说较为先进,因为法律的制定较为科学,有较为正规的制定、颁布、适用的规则,杜绝了朝令夕改、缺乏稳定性等缺点。
从现实情况来,国家的法治工作不断完善,法律的科目越来越细,规章制度涉及范围越来越窄,从事法律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人员分工也较为精细,但社会上仍不乏铤而走险、违法乱纪的行为,就像道家老子所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道理一样。
或许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历史的发展是有其轨迹可循的,以古为鉴、古为今用。《论语》中有句话叫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就指出,世界上一切问题的来源都是思想问题,导正人们的思想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思想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德治国、以礼的精神教化人民,就是在做导正人们思想的工作,使人民思想纯正,使民风归于淳朴,使人民通过内心的自律来规范其外在的行为,或许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长治久安的治国目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是什么意思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此处后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道之以德”,用道德来教导人民,又“齐之以礼”。“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规矩,要人民的思想行动,都合乎规矩。老百姓会“有耻且格”,既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又知道正确的做法是循规蹈矩,那就可以知过必改,口服心服。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意思如下:
如果只是依靠刑罚来治理国家,那么人民会免除罪行却失去了廉耻之心;如果依靠德行来引导,以礼仪来整齐人心,那么人们会有所耻感并且自觉守规矩。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观点。他认为单纯依靠 harshness 的政治手段,如刑罚,来维持社会秩序,虽然可以压制一时的犯罪,但却会使人民失去廉耻之心,变得无耻。而通过培养德行和遵循礼仪来治理社会,可以使人们具有廉耻之心,自觉地遵守规范行为。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与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道德和约束规范行为,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它提倡以德治国,以礼制人,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内在的自律意识。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什么意思?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论语》“为政”篇记载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在这里“道”通“导”,“齐”做治理规范讲,“格”是推究的意思。通句仅12个字,却极为精彩地反映了孔子以德以礼教化百姓的施政思想。若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套用在学风建设上,则可以做这样的表述:用道德去引导优良学风建设,用文明去规范教化学生的行为,那些还没有养成优良学习品质的学生就会因惰于学业、无视道德需要而感受羞耻,就会产生内驱动力主动地反省失误,改正错误,勤奋学习。
论语中有关礼和德的条目
意思是: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其子民随顺,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出处:《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扩展资料:
解读:
政刑之于民,蔽耻而藏,久后转剧;德礼爱之,受之,有耻且格,民民亲亲,和乐也者。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ǚ),越王勾践。
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在这段时间时有一个共通的东西,那就是以强硬的方式解决一切,所以在短短的二百九十多年间,烽四起,战火连天。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各大大小小的执政之人,普遍的方法就是刑罚,多数都假借德礼之名号。
拉大旗作虚皮,霸主们大多能做到,德政并行,礼刑双用,故而人们总是随着自己的妄想实施,不能克制自己的丑恶嘴脸,尽现于世间之中,不正是民免而无耻的最好表达么?
参考资料: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矣。
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
今天关于“齐之以礼”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