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踏莎行原文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踏莎行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踏莎行原文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全句是什么

踏莎行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踏莎行原文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全句是什么?

2.吴文英《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及翻译赏析

3.秦关《踏莎行》原文

4.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及赏析

5.《踏莎行》原文及鉴赏

踏莎行原文

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全句是什么?

       全句为“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原句来自明代田歆的《华夏说》,借鉴自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诗句意思是:努力拼搏,不畏险途,不为沿途的风景停留。

       若你志在顶峰,就不要迷恋山腰的风景。

赏析

       此调为重头曲,前后段相同;每段由两个四字句和三个七字句组成,第三句与第五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式,因而奇句与偶句较为协调。

       每段两个四字句以对偶为工,如晏殊的“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衷,香残蕙炷”;“祖席离歌,长亭别宴”,“画月魂消,高楼目断”;“碧海无渡,瑶台有路”,“绮帘凝尘,香闺掩雾”。此调为北宋新声。宋初陈尧佐感引进之恩所作之词为创调之词。

吴文英《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及翻译赏析

       踏莎行晏殊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译文: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注释:红稀:花儿稀少。红,指花。阴阴见:暗暗显露。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秦关《踏莎行》原文

       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踏莎行·润玉笼绡翻译及注释

        翻译 柔润如同白玉的肌肤,罩着菲薄透明的纱衣。用罗绢团扇轻轻遮蔽着浅红的樱桃小口。脖颈上围着绣花圈饰,还散发著淡淡的脂粉香气。大红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纹重重叠起,艾草枝儿斜插著舞乱的发髻。午梦迷离。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看窗前的月影,只是片刻转移。手腕上红丝线勒出的印痕刚刚褪去。江面上的雨声淅淅沥沥,却无法望到思念中的你。只有萧萧的晚风吹着菰叶,那境味简直就像已经到了秋季。

        注释 1.踏莎(suō)行: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偶。2.润玉:指肌肤。3.笼绡:簿纱衣服。4.檀樱:浅红色的樱桃小口。檀,浅红色,唐罗隐《牡丹》诗:「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5.绣圈:绣花圈饰。6.榴心:形容歌女红色舞裙上印着重叠的石榴子花纹。7.艾枝:端午节用艾叶做成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见《荆札岁时记》。8.一箭:指刻漏。古代计时工具。9.香瘢(bān):指手腕斑痕。10.红丝腕:民俗端午节以五色丝系在腕了以驱鬼祛邪。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缕。见《风俗通》。11.菰(gū):水生植物,也称茭白,可作菜,子实可食。

踏莎行·润玉笼绡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在端午之日忆念他苏州去姬的感梦之作。在词人的词集中有大量的作品主题都是怀念他一去、一死的苏、杭二妾。据杨铁夫《吴梦窗事迹考》断定,这首《踏莎行》就是为怀念苏州姬妾而作。

踏莎行·润玉笼绡赏析

        这是首感梦词,而这与一般的感梦词又不完全一样,把梦中所见之人的容貌、服饰描摹得极其细腻逼真,并没给人以缥缈恍忽、迷离朦胧之感,因而使人一时很难看出是在写梦。

       

        起头「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三句着意刻画梦中所见之人的玉肤、樱唇、脂粉香气及其所著纱衣、所持罗扇、所带绣花圈饰,从色、香、形态、衣裳、装饰等逼真地显示其人之美。「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两句,以「舞裙」暗示其人的身份,以「愁鬟」借喻两地相思,以「榴心」、「艾枝」点明端午节令。上句的「空叠」二字,是感叹舞裙空置,推测此因无心歌舞;下句的「应压」二字,则瞥见发鬓散乱,想像其人应含深愁。

        上片五句,句句写梦,却始终不点破是说梦。直到下片换头,才以「午梦千山」一句点出以上所写原来只是南柯「午梦」。句中的「千山」二字,表明梦魂与现实距离之遥远。这一句是写山长水远,路途阻隔,只有梦魂才无远弗届。对下句「窗阴一箭」,前人大都解说为:慨叹光阴似箭,与梦中人分别已久。但这里的「一箭」,似指漏箭,这不是感叹光阴逝去之速,而是说刻漏移动之微。联系上句,作者写的是: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只是片刻光景。两句合起来,既深得梦的神理,也形象地道出了作者午梦初回时所产生的对空间与时间的迷惘之感。

        换头两句刚写到梦已醒,忽又承以「香瘢新褪红丝腕」一句,把词笔重又拉回到梦境,回想和补写梦中所见之人的手腕。这一词笔的跳动,正是如实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灵状态和感情状态。在这片刻,对作者说来,此身虽已从梦中觉醒,而此心却仍留在梦中。梦中,他还分明见到其人依端午习俗盘系著采丝的手腕,以及其人腕上似因消瘦而宽褪的印痕。

        如果联系他另外写的几首端午忆姬之作,可发现,词人对伊人之在端午日以采丝系腕一事留有特别深刻的印象。这就无怪他在这次梦中也注意及此,并在梦醒后仍念念不忘了。歇拍「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两句,则两从梦境回到现实,并就眼前景物,寓托自己自「午梦」醒来直到「晚风」吹拂这段时间内的悠邈飘忽的情思和哀怨的心境。

        此词上片正是以实笔来描摹虚象,写得十分真切;在结拍处却以虚笔来点画实景,写得情景异常缥缈。也许正因其幻而益真,真而益幻,所以才具有「天光云影,摇荡绿波」之美,使人深深地被这种境界所吸引,而又感其乍离乍合,难以追寻。就连最不喜欢梦窗词的王国维也对「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大加赞赏,这不仅是因为这两句所摄取的眼前景物——「雨声」、「晚风」、「菰叶」,既衬托出、也寄寓著作者在梦醒后难以言达的情思和哀怨,同时兼有以景托情和融情入景之妙。

        诗词作品:踏莎行·润玉笼绡 诗词作者: 宋代 吴文英 诗词归类:端午、怀人、抒情、哀愁

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及赏析

       踏莎行⑴·郴州旅舍⑵

        秦观

       雾失楼台⑶,月迷津渡⑷,桃源望断无寻处⑸。可堪孤馆闭春寒⑹,杜鹃声里斜阳暮⑺。

       驿寄梅花⑻,鱼传尺素⑼,砌成此恨无重数⑽。郴江幸自绕郴山⑾,为谁流下潇湘去⑿?

《踏莎行》原文及鉴赏

        原文: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译文

        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泪水滴落面庞,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也难解难心中愁情。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注释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题即表现离愁。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上片写行者在得意去梅残,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他初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仿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居人望归的愁情。居人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以想见。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传教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化抽象为具象,比喻贴切。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信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鉴赏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

       好了,今天关于“踏莎行原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踏莎行原文”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