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李白最后原谅高适了吗_李白为什么杀了孟浩然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李白最后原谅高适了吗_李白为什么杀了孟浩然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李白最后原谅高适了吗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1.��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李白最后原谅高适了吗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1.������ԭ�¸�������
2.高适和李白的恩怨
3.唐代诗人高适与李白友谊的小船是怎么翻的
4.高适与李白、杜甫的关系
������ԭ�¸�������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44的大诗人李白拿着唐玄宗赏赐的一笔银子,出了京城,一路往东。他先是到了洛阳,在洛阳城里,李白遇到了另一位唐朝大诗人,比他小11岁的杜甫。在其后的近两千年时间里,这两个人的名字光辉夺目,成为名副其实的诗歌史上的双子星。李杜两人一见如故,一个名满天下,一个脱颖而出。两人惺惺相惜,就开始有了接下来的“梁宋游”。“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两人至汴州,然后从汴州到了宋州,一路游玩、写诗、唱酒、泡歌伎。在宋州,两人遇到了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开元11年(723)的夏天,高适只身来到繁华的长安,拿着自己的诗篇拜谒在京城做官的父辈的故交,希望得到他们引荐,然而却没有成功。初出茅庐便受挫,他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从长安一路东行,路过洛阳和汴京(今开封),来到宋州(今河南商丘)。这位落魄的诗人停留下来。靠亲友的资助,他在宋州城东郊定居下来,开始了一种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耐心地等待机会的垂青。
他在宋州一住就是10年。李白和杜甫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间,仕途不顺的高适此时正客居于宋州。名满天下的李白、初出茅庐的杜甫和仗剑游侠的高适三人在河南梁园相会,三人诗酒唱和,“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高适经过多半生的打拼,就任封丘县的县尉。虽然这只是一个负责一县治安的附属于县令的芝麻小吏,但毕竟有了功名,拿到了俸禄,不再是低贱的一介布衣了。
唐玄宗天宝11年(752年),高适辞封丘尉,客游长安。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高适怀揣陇右节度副使哥舒翰幕府判官田良秋给哥舒翰的推荐信,踏上了西出阳关的征程。哥舒翰对高适的诗文、人品和才能很欣赏,上表奏请高适为左骁卫军曹,充幕府掌书记,并把高适视为心腹,常随左右。高适感激哥舒翰的知遇之恩,从此一心一意地在哥舒翰鞍前马后效力。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灾难使承平日久的大唐王朝骤然由盛转衰,但同时也给高适和许多读书人带来了一个展示才华、实现抱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高适自此迎来了人生的鼎盛时期。
安禄山的叛军于范阳(北京)起兵,一路攻城掠地。唐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太子前锋兵马大元帅,率河、陇兵镇守潼关,同时拜高适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协助哥舒翰守潼关。唐玄宗携杨贵妃出奔四川。不久,长安被叛军攻陷,许多朝中官员、高适的朋友,如王维、储光羲等人变节接受了伪职。高适潼关脱险后,从小道日夜兼程,在河池郡(今陕西凤县附近)谒见唐玄宗,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并建议玄宗西幸蜀中,依靠巴蜀之险,避敌锋芒,再图平叛大业。高适的忠贞得到唐玄宗的赞赏,随即任高适为谏议大夫,赐腓鱼袋。
不久,被封为江陵府都督、统江南西路等四路节度使的永王李遴造反,肃宗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镇,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同平定永王之乱。叛乱很快平息,被永王延为幕僚的李白被牵连入狱。在浔阳狱中,李白向一切能救自己的熟人求助。宰相崔涣、御史小丞宋若思,在朝廷中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为李白说情,他就是中兴第一名将郭子仪。
就在朝中大佬对李白施以援手的时候,令人不解的是,多年前的好朋友高适却给了李白沉重一击,让他看到了人性的悲凉。其实,李白在狱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高适。此时,李白的身份是附逆文人,而高适是讨逆主将。李白本对高适抱有很大希望,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具体情节已不可知,《高适年谱》记载:“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又有野史说,李白夫人宗氏也来求助于高适,高适不但冷漠以对,反而烧掉了当年和李白来往的一切信函和证据。不久,李白流放夜郎。遇大赦而还,五年后,病死于当涂。至于高适为何不救李白,后人猜测,原因有二:一是担心影响自己的仕途,害怕引火烧身;二是和李白交往是十几年前的事,高适和李白虽然都是诗人,但李白天真,高适现实,两人的政治理想有差别,实为不想救这位当年的好诗友,现如今的大唐罪人。
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元宵节刚过去几天,在正月二十二这天夜里,高适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高适和李白的恩怨
高适与李白真实历史如下:高适和李白是历史上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首先,他们是好友。高适和李白在唐玄宗时期相识于洛阳,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他们一起游历山水,相互交流诗歌,共同探讨文学和人生。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李白去世。
其次,高适也是李白的媒人。李白的第一任妻子许氏去世后,高适为了帮助李白走出悲伤,为他介绍了自己的外甥女宗氏。宗氏后来成为了李白的第二任妻子,并为李白生下了一子一女。
然而,他们的友谊并非一帆风顺。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和李白分别投入了不同的阵营。高适加入了唐肃宗的队伍,而李白则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队伍。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两人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总的来说,高适和李白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既有友谊,也有矛盾和分歧。
高适
一个才华洋溢的诗人,是一个大文豪,胸怀大义,一心打算报国明志,一直难以实现。安史之乱后,李白和高适的友谊就发生了改变。
高适之后没有从文,而是从武。高适在军队中一路高升,直至接任哥舒翰身边的军情秘书,而高适也在战场上展现了他的军事能力。最后潼关失守,但高适侥幸逃脱。李白和高适翻脸的根本原因就是两人的政治立场不同。李白正好被永王李璘招了,做了他的幕僚。
唐代诗人高适与李白友谊的小船是怎么翻的
高适和李白的恩怨内容如下:李白一生没有当官,一生都是游山玩水。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后来李白、杜甫和另外一名诗人高适竟然结交成了好兄弟、铁哥们,三人共同吟诗作对、醉酒江上,好不快活。李白和高适,这两个被别人艳羡的“知己代表”,最后竟然落得个互删好友的下场。
白身为诗仙,他一生的作品是数不胜数的。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作品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之后的李白给唐玄宗当了三年的秘书。其后李白就开始游山玩水。李白离开京城之后,杜甫与其一起远游到了河南散心,在这里,两人遇到了后来成为至交的高适。
远游期间,李白和高适共同游梁园,登平台,一起回溯前人所消逝的风流韵事。两人的友情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巅峰。
根据当时记载的史料和三人共游所创作的诗文来看,他们在那一刻的感情是真挚的,心情也是十分愉悦。高适在《同群公秋登琴台》中,评论古今,说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
后来在与高适离别之际,李白更是依依惜别。不过,当时的他们也没有料到,两人在不久后的将来,竟会落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高适是一个才华洋溢的诗人,是一个大文豪,胸怀大义,一心打算报国明志,一直难以实现。安史之乱后,李白和高适的友谊就发生了改变。
高适之后没有从文,而是从武。高适在军队中一路高升,直至接任哥舒翰身边的军情秘书,而高适也在战场上展现了他的军事能力。最后潼关失守,但高适侥幸逃脱。那么为何李白和高适翻脸了呢?根本原因就是两人的政治立场不同。李白正好被永王李璘招了,做了他的幕僚。
昔日的小伙伴在这转眼之间就成为政治立场相对的敌人,要在战场上刀戈相对。当时身在牢房中的李白曾写信向高适求救,希望这位昔日好友能搭救一把。
毕竟高适当时是平定永王军队的节度使,掌握着他们的生杀大权。不知是何缘故,高适竟对李白不理不睬,就算是李白的妻子亲自上门求救,高适也没有做出任何回应,避而不见。
二人的政治立场,一个是刚刚上位的新皇,一个是被认定为叛军的永王,无论怎么看都是站在新皇这边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李白是性情中人,高适是有原则的人,如果高适遇难李白是一定会全力相救,哪怕丢官。交朋友一定要交有原则的人,和有性情的人,没有原则也没有性情又不沾亲带故根本就没用。
无论哪朝哪代,对于刚登基的太子而言,谋反这两个字是最为忌讳的,所以为了政治命运,高适也没有资格去解救李白。也就是说,高适是有原则的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李白来说,这样的人恐怕会让他丢了性命。李白当时的身份是叛军,是政治操守除了问题,高适不能因为和他曾经游山玩水就丧失自己的政治正确性。
高适与李白、杜甫的关系
在天宝三四年间,李白认识了高适,他们相从赋诗,又曾到汴州漫游。感情至深,甚至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程度。可见关系何其真挚!但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对于李白的态度,连同情心都泯灭了。李白在寻阳狱中,曾写诗给高适,想请求高适相救出狱。但高适对此居然毫无反应。这是有很重要的背景的。在政治斗争中,李白与高适因为始料未及的机缘,完全分道扬镳。李白入了李璘的幕府。而高适站在唐肃宗一边,很受唐肃宗的重用。高适在《谢上淮南节度使表》中说自己要“报明主(唐肃宗)知臣之恩,成微臣许国之节。”从政治上说,李璘是高适的敌人,李白当然也是高适的敌人。安史之乱使得李白与高适由密友转为政敌。这在高适方面来说,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他时刻都在考虑与政敌划清界限。而对于天真的诗人李白来说,他不会考虑到这一点。他还在认为高适是自己的密友,高适飞黄腾达,自己身陷囹圄,他对高适提出请求,料想高适是会援手的,殊不料高适对于李白的请求,连回音都没有。可以想见,政治使得人格产生了异化。
高适与李白,杜甫的关系
李白、高适和杜甫是大唐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三人曾在最失意的时候相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又在十年后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从而有了不同的结果。
即便高适对于李白的求助无动于衷,但仍不能说三人绝交了,只能说生活让他们分离,回到了各自的轨道上去,然后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难处,曾经的那段情注定只能埋在心底。而杜甫更是从没有忘记过李白,只是生活的际遇让他们很难有机会再相见。
天宝三载(744年),刚好不容易求职成功供奉翰林还没有两年的李白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一年,李白44岁。官场失意的李白并没有太过伤心,就开始了他访道求仙、畅游山水的生活,和从前一样,每到一地都会结交新的朋友以及拜访老朋友。
李白和杜甫
他在洛阳遇到了杜甫,当时的杜甫33岁,也是个无业游民,八年前进士落第后他就一直在游荡。两人相遇有说不完的话,李白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而杜甫还只是诗坛中的新人,但这并不妨碍两人结交,并约定稍晚些时候同游梁宋之地。
正是在梁宋之地,李白和杜甫碰面,然后一起又遇到了另一个无所事事的大诗人高适。当时的高适41岁,和李白年纪相仿,也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之前也曾种地为生,也曾科举落第,也是做官无门。
天宝三载(744年)的秋天,三人在梁宋相遇,才华横溢却郁郁不得志的共同境遇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回忆过去,畅想未来,打猎游玩,每一天都是充实的。
但生活还得继续,他们很快就分别,又开始了各自的苦苦挣扎,第二年的这个时候,李白和杜甫还曾有过一段时间同处的快乐时光。之后三人就真的开始回到自己的轨迹上来,即便有牵挂,也难以见上一面。谁也不曾想到,昔日,三人共处一室侃侃而谈,十年后,三人却走了各不相同的路。
杜甫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的六月,唐玄宗南下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称帝。
李白、高适、杜甫三人也被安史之乱裹挟着往前走。李白带着妻子辗转到了庐州隐居起来,原本应该会避开这场动乱。但是唐玄宗虽然到了四川,却并没有闲着,唐肃宗在灵武征兵收复两京还不算,唐玄宗又授予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等四道节度使,并领江淮兵马总督,负责江淮地区的平叛工作。
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李隆基给儿子唐肃宗添堵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李璘后来将李白请下山的时候,李白是很激动的,他认为带兵平叛立功、报效朝廷的时候到了。
而高适在当时的选择是跟随唐玄宗入蜀,实际上高适早在天宝八载(749年)就已经有了工作,此次跟随唐玄宗入蜀后做了谏议大夫。昔日的好友很快就要兵戎相见了,天下无二主,虽然都是平叛,但是唐肃宗对李璘有了猜忌之心,最终唐肃宗出兵讨伐李璘。
唐肃宗将高适召到灵武,做了淮南节度使,来瑱为淮南西道节度使,韦陟为江东节度使,三人分三路讨伐李璘。李璘兵败,李白也下了狱。
身陷囹圄的李白想到高适这个昔日的好友,于是写信请求高适看在过去友情的面子上救自己一次,但是高适并没有搭理李白。
高适
他选择了沉默,他知道他只要开口帮忙,李白一定会没事,但是他不愿意因此让唐肃宗不高兴。但高适不帮忙,李白也还是被放出来了,救他的人是他的妻子宗氏以及宋若思、崔涣。但因为跟着李璘这件事,还是让李白在余生再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一直到宝应元年(762年)去世。
李白怨恨高适吗?未必,李白入狱,很多朋友都为他奔走,但是他求助的高适却不肯出手帮忙,因为只有高适是真的能帮到他,高适作为一个节度使,只要开口,李白就没事了,毕竟他也没做什么反叛的大事,但是高适一旦开口,会不会让他的官场生涯从此不顺呢?他不敢冒这个险。他们已经十多年没联系,真的有必要为了李白搭上自己的前途吗?至少在他看来是没有必要的。
那么在李白入狱的时候,杜甫在哪里呢?他当时也不自由。当年和李白分开之后,杜甫大部分时间都客居在长安,籍籍无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在灵武组织兵力平叛,杜甫听说后就北上投靠唐肃宗,但是半路上却被叛军所抓。
虽然当时的杜甫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叛军也没有立刻放了他,而是将他押往长安看管了起来,直到至德二载(757年)?的四月,郭子仪大军兵临长安,杜甫偷偷逃出去才到了凤翔见到了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
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被营救出来到了宋若思的军中做幕僚,在这里,李白还曾向唐肃宗推荐自己,只是唐肃宗并不愿意重用李白,反而很快将他流放夜郎。李杜两人再未相见。
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去世;永泰元年(765年),高适去世;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去世。大唐王朝三位著名诗人的故事到此结束,但他们的传奇仍将继续下去!
好了,关于“李白最后原谅高适了吗”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李白最后原谅高适了吗”,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上一篇:一去紫台连朔漠
下一篇:李贽名言_李贽名言名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