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李贽名言_李贽名言名句大全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李贽名言_李贽名言名句大全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与李贽名言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释,请告诉我。1.倡导学以致用的古文或者名言2.我喜欢的教育家

李贽名言_李贽名言名句大全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与李贽名言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释,请告诉我。

1.倡导学以致用的古文或者名言

2.我喜欢的教育家及其名言

3.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谁的名言

4.古今中外教育家名言警句

5.教育名言:教师的榜样作用

6.李贽的代表作焚书介绍 里面的散文童心说怎样

李贽名言_李贽名言名句大全

倡导学以致用的古文或者名言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战国〕荀子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

       ——〔汉〕刘向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汉〕扬雄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

       ——〔汉〕戴德

       △知而弗为,莫如勿知。

       ——《孔子家语》

       △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

       ——〔晋〕傅玄

       △朝有所闻,则夕行之。

       ——《后汉书》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隋〕王通

       △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

       ——〔唐〕魏征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责于知之。

       ——〔宋〕司马光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宋〕程颐

       △天下大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宋〕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知,譬则目也;行,譬则趾也。

       ——〔宋〕杨万里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宋〕朱熹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宋〕朱熹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朱熹

       △行动,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宋〕朱熹

       △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

       ——〔宋〕刘过

       △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

       ——〔宋〕杨时

       △学贵乎成,既成矣,将行之也;学而不能成其业,用而不能成其学,则非学矣。

       ——〔宋〕杨时

       △知有浅深,则行有远近,此进学之效也。

       ——〔宋〕杨时

       △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

       ——〔宋〕杨时

       △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宋〕吕祖谦

       △学道者正如学射,才持弓矢,必先知的。

       ——〔宋〕胡宏

       △独有一言,愿献于君者,曰行。

       ——〔宋〕文天祥

       △论学则观其身,论政则考其时。

       ——〔明〕方孝孺

       △知行合一。

       ——〔明〕王守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王守仁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明〕王守仁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明〕王守仁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

       ——〔明〕王守仁

       △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

       ——〔明〕王廷相

       △年年岁岁笑书奴,生世无端同处女。世人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明〕李贽

       △“体验”二字,学者最亲切。

       ——〔明〕胡居仁

       △学要来身上做。

       ——〔明〕胡居仁

       △学者先当理会身心,此是万事之根本。

       ——〔明〕胡居仁

       △处难处之事,可以长识;调难调之人,可以练性,学在其中矣。

       ——〔明〕徐祯稷

       △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合则为全味矣。

       ——〔明〕谢榛

       △善学者志在乎圣人,而行无忽乎卑近。

       ——〔清〕黄宗羲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清〕王夫之

       △才行而后知之真。

       ——〔清〕王夫之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清〕王夫之

       △知行为二,虽知犹无知,虽致犹不致。

       ——〔清〕唐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

       △近日学者风气,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若桑蚕食叶,而不能抽丝。

       ——〔清〕章学诚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沽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清〕魏源

       △心中惺觉,口中讲说,纸上敷衍,不由身习,皆无用。

       ——〔清〕颜元

       △圣贤为学,虽不废书,实不专在于书。

       ——〔清〕王懋竑

       △为学之功,要在应事接物处见,若但虚讲道理,而于情事茫然,学问便成无用事。

       ——〔清〕申居郧

       △能读不能行,所谓两足书橱。

       ——〔清〕申居郧

       △能读弗能行,蠹枯成敝纸。

       ——〔清〕刘岩

       △学者读书穷理,须有实见;然后验于身上,体而行之;不然,无异买椟还珠也。

       ——〔清〕张伯行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清〕顾东桥

       △若泛观天下之理,而不知善处事物,完于实际何补?

       ——《格言联璧》

       △人之学问,非仅读书,尤宜阅世。盖读书者,阅古人之世,阅世者,即读今人之书,事本相需,不可废一。

       ——严复

       △劳力与劳心并进,手和脑并用。

       ——徐特立

       △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斗争经验,谓之半知;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

我喜欢的教育家及其名言

       一、“斯言”是指“这言”,即刘谐的这段话。

       二、:“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羲皇: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纸烛:蘸油点火照明的纸捻。 可译为——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

       三、您可能有些误解了《赞刘谐》的含义,表明上作者(李贽)是在赞刘谐,实则在表达自己的见解。

        主题思想:文章通过刘谐对道学家诙谐调笑的两句话,尖锐地讽刺和批判了道学家们煞有介事地自我标榜为孔子的真正门徒,以及他们所宣扬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论调,从而赞扬了刘谐的话是至理明言,也体现了李贽的反传统精神。文章短小精悍,批判尖锐有力,语言风趣幽默,对道学家加以漫画化,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

       四、但愿俺的答复对您有些许帮助噢!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谁的名言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

       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

       —(美)《邓肯自传》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英)洛克

       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法)爱尔维修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 

       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更为懦弱,更为固执。 —(法)蒙田

       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者配合起来,才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法)卢梭《爱弥儿》

       1、“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 

       2、拿破仑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

       3、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法)卢梭《爱弥尔》

       4、学生在学习上大致可分为四种:“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以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然而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究竟是少数,大多数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学习。”

       ——陶行知

       5、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就会收获品格,种下品格就会收获命运。”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

       6、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 

       7、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 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

       8、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

       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骏马的。

       —(捷克)夸美纽斯

古今中外教育家名言警句

       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论语·述而》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苏洵《心术》

        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

        气馁者自画,量狭者易盈。 ——朱之瑜《朱舜水集·恭敏》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瑄

        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广取;所广取,故其人愈高。——李贽《焚书·高言说》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冯梦龙《醒世恒言》

        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吴承恩《西游记》

        开诚心,布大度。——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刘向《新序·节士》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曹植《当欲游南山行》

        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程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金缨

        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金缨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金缨《格言联壁》

        宽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一味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拥有。——汪国真 《宽容与刻薄》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每个人都能缩小自己时,大家的空间就变大了。——证严法师

        宽容并不是姑息错误和软弱,而是一种坚强和勇敢。——周向潮

        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中国谚语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忍耐是痛苦的,但他的结果是甜蜜的。——卢梭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谁能说自己不需要宽容呢? ——屠格涅夫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爱因斯坦

        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普希金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最高贵的复仇方式是宽容。宽容就像清凉的甘露,浇灌了干涸的心灵;宽容就像温暖的壁炉,温暖了冰冷麻木的心;宽容就像不熄的火把,点燃了冰山下将要熄灭的火种;宽容就像一只魔笛,把沉睡在黑暗中的人叫醒。 ——雨果

        以温柔宽厚之心待人,让彼此都能开朗愉快地生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事吧。——松下幸之助

        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济慈

        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莎士比亚

        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布菜克耶鲁撒冷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斯宾诺莎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屠格涅夫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怒。——马克·吐温

        人的心只有拳头那麽大,可是一个好人的心是容得下全世界的。——罗大里

        宽恕而不忘却,就如同把斧头埋在土里而把斧柄留在外面一样。——巴斯克里

       继续阅读

教育名言:教师的榜样作用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

        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

        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9.“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10.“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爱因斯坦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2.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

        3.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陶行知

        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

        6.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7.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乌申斯基

        8.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9.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卢梭

        10.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

李贽的代表作焚书介绍 里面的散文童心说怎样

       教育名言中,有很多关于教师榜样作用的名言。这些名言告诉我们,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育名言,它们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

       自身行为示范

       孔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告诉我们,教师的自身行为示范远胜于单纯的言传。

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强调:“身教重于言传。”这表明,教师的实际行动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言语的教诲。

学习态度的影响

       陶行知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强调了教师自身的学习态度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巨大影响。

亲身参与和示范

       陶行知还指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这强调了教师的亲身参与和示范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

实际行动的影响力

       李贽曾说:“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这表明,教师的实际行动比言语更能打动人心,更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品德和才华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这强调了教师的品德和才华对于赢得学生尊敬的重要性。

♀?健康的心灵和行为

       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这表明,教师的人格和心灵对于其教育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

榜样示范的重要影响

       乌申斯基还强调:“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再次强调了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对于学生的巨大影响。

诚信的基石

       卢梭曾警告说:“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这提醒我们,教师的诚信是教育成果的基石。

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这强调了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

       李贽焚书

        李贽著有《焚书》和《续焚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李贽著作

        《焚书》是李贽寓居麻城芝佛院时所写书籍,据说完成时已64岁高龄,该书共有6卷。《续焚书》是李贽死后他的弟子收集整理而成,共5卷。两者性质和题材都非常相似,后者算是对前作的补充,收集的就是前作完成后李贽的所言所写。

        《焚书》不是单一的诗集、小说集、短文集等文体,它的内容包括了李贽的书信、杂文、历史评论、诗歌等,也展现出他政治、社会、哲学等多方面的思想主张,涵盖非常全面。

        虽然内容题材广泛,但它们的主题是一致。整部书都是李贽在批判儒家尤其是理学,其中有许多文章是在讽刺和抨击那些满嘴仁义道德、底子里满是藏污纳垢的文人士大夫。借由批判披着儒家外衣的伪君子和假道学,李贽开始怀疑儒家学说,开始否定它的正统性。《焚书》中,李贽的言词是犀利,宛如一把利刃,直直地戳在统治中国思想几千年的儒家学说的弱点上,甚至要把它解剖了给世人展现它的内里。

        整部《焚书》的思想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是不容于世的,所以李贽给它了这一个名字,认为它只有被焚毁的宿命。而结果也正如他预言的,在被捕入狱后,他的著作被一并焚毁,里面也包括《焚书》。之后明清两朝一直禁止李贽的著作并多次焚烧,即使如此,民间对这些书还是反复刻印广为流传。

李贽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最著名的散文之一,被他收录在《焚书》的第三卷杂述里。

        李贽蜡像

        李贽的《童心说》全文字数不过一千,却极大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提出的“童心”观点更是可谓真知灼见。文章从《西厢记》序文的一句话开始,李贽直接提出了童心就是真心的观点,并给童心定义为一颗不受外界干扰、绝对真诚的心,上来就振聋发聩地强调了童心的重要性。

        然后,李贽解释世人失去童心是因为后天学到的知识堵塞了内心。而非发自童心写就的文章,也必然不是优秀的文章。李贽接着开始抨击当时文坛上复古的文风,认为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来判断文章好坏。最后,李贽还贬低了下《论语》等儒家经典,认为它们不是真理,是被假道学们拿来唬人而已。

        李贽写《童心说》除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多的是在批判社会现实。明朝是中国思想禁锢极为严重的一朝,当时儒家理学已经僵化,八股文开始盛行,一代代教育和科举出来的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儒生。而他们的文章无不以四书五经为理论根据,以八股文为格式模板。写文必须要向秦汉时的散文学习,至于写诗就只能向唐诗学习。其实没有所谓的权威和范文,因为只有童心才是文章的源泉,所以任何时代任何人都能够写得出好文章。

        李贽的《童心说》,就本质而言,是在批判封建对思想的束缚,主张自由和个性。

李贽的故事

        李贽虽然被朝廷认为是离经叛道之徒,但他本人在民间颇受欢迎,所以也流传出不少有关他的故事。比如,李贽原姓林,改姓李是因为祖上得罪当地官僚,为了逃难又改姓又搬家。

        李贽画像

        据说,李贽一生只回过两次家乡福建泉州,一次是父亲去世,回来时正好遇上倭寇在烧杀抢掠,于是李贽不顾回家奔丧,先带家人帮当地人抗击起倭寇来。

        李贽曾经有个儿子,不过比他去世早。据说儿子去世时,他的妻子还很年轻。李贽就劝媳妇不要为丈夫的死而感伤,让她改嫁他人。李贽还把自己一个渔夫出身的弟子推荐给她当做对象,媳妇最后也很是感动地听从了他的劝告,改嫁后夫妻美满。

        在李贽的所有故事里,最出名的就是他在湖北麻城芝佛寺居住时流传的怪老头的故事。传说,李贽不仅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平日还干农活,开荒种菜。李贽讲学的地点选在附近的一个钓鱼台,教书男女不分有教无类,而且要求弟子读书要大声,还得蹦蹦跳跳最好翻两个跟头。李贽不教弟子四书五经,不教他们写八股,只教他们一些实用有趣的东西。当时,他还常常跟孩子玩耍,给他们出谜语,有关于扫帚、扁担等平常的小东西的。据说,李贽还出过一个谜语,孩子们猜不出来,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一系列的行为使李贽在当地多了一个名号“怪老头”。

李贽简介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1527年,本身是回族人,祖上在明初就搬迁到福建泉州。他原姓林,后改名李贽,字宏甫,号卓吾。李贽从小聪颖非常,12岁开始写文,26岁就高中举人。他在朝为官二十几载,从一个县的教官做到了知府,不过在他55岁的时候辞去了官职。

        辞官后,李贽先后在湖北、北京、南京等地居住,大多是在朋友家或者寺庙里。期间,李贽一方面研读经典,一方面著书讲学。虽然他的讲学在当地颇受欢迎,但因为“离经叛道”也常遭到官府等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要被驱逐。1602年,李贽被捕入狱,他那些被认为“异端邪说”的著作也被一并烧毁。之后不久,李贽就在狱中自刎而死,当时已七十有六,死后被好友安葬。

        李贽一生著书良多,主要包括《藏书》、《续藏书》、《焚书》等,此外他十分推崇《水浒传》和《西厢记》并都做过自己的评点。在他的著作和讲学中,他时常针砭时事,评述历史。他反对反对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批判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揭露并批判封建统治的黑暗本质,痛斥政治腐败;提倡功利,重视商人的地位;主张“童心说”,认为文章不能弄虚作假而要表达个人真实的内心。

        李贽死后,后世对其褒贬不一,但他的著作虽然屡遭官府禁止,却更加广为流传。

李贽名言

        李贽是一代思想伟人,而他的思想主张基本包含在他的著作文章中,而那些文字也成了他的警世名言,发人深省。

        李贽名言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认为理就在人们穿衣吃饭的日常琐事当中,这是在肯定人的欲望,也是他“真心”观念的体现。他批判理学,厌恶道学家,这句话就是在对它发起挑战。理学强调灭人欲,这是朱熹最重要的观点之一,认为想要学到理就必须控制甚至消灭自己的欲望,后来也就成了封建礼教禁锢自由的思想来源。

        “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李贽承认人的私欲,认为那是人伦,是人心。由此,他也认可商人追求利益的本性,不贬低反而重视商业,反对中国延续上千年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李贽否定孔子、孟子的圣人地位,认为孔孟非圣人也和常人一样,两者没有高低之分,所以人人皆可成圣。他批判明朝一味加强儒家正统、捧高圣人地位的做法,认为不能以此为一成不变的教条。

        “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据说,这句话是李贽在狱中夺剃刀自刎前所写,他用这句出自孟子之口的话来表明自己心志。李贽深知自己的思想不容于世,所以早就预言了自己死在监狱的宿命,而他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的真理不畏死愿牺牲。

       好了,关于“李贽名言”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李贽名言”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