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子产不毁乡校颂_子产不毁乡校颂原文及翻译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子产不毁乡校颂_子产不毁乡校颂原文及翻译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子产不毁乡校颂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1.倾尽心血的意思是什么?2.古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子产不毁乡校颂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倾尽心血的意思是什么?
2.古文辞推荐(转载存档)
3.颂赞体写作
4.古文体一一引行赋的区别
倾尽心血的意思是什么?
费劲心血和倾尽心血哪个更合适?
费尽心血一般形容给自己做事情,倾尽心血范围广,帮助别人的意思多一些。
用"倾"组词 ( )心血
倾尽心血
倾什么意思
倾这个字有多面解释,主要看你组词了。 1. 斜,歪:~斜。~侧。~塌。~圮。~跌。 2. 趋向:~向。~心。~慕。~注。左~。右~。 3. 倒塌:~颓。~覆。~轧(yà)(在同一组织中互相排挤)。 4. 使器物反转或歪斜以倒出里面的东西;引申为尽数拿出,毫无保留:~箱倒箧(亦称“倾筐倒庋”)。~盆大雨。~城。~洒。~销。 5. 用尽(力量):~听。~诉。~吐。
倾尽一生是什么意思
倾尽一生
qīng jìn yī shēng
就是用尽了一生时间
倾的意思
你好!
详见如下:
基本解释:
倾
(倾)
qīng
斜,歪:倾斜。倾侧。倾塌。倾圮。倾跌。
趋向:倾向。倾心。倾慕。倾注。左倾。右倾。
倒塌:倾颓。倾覆。倾轧(y?)(在同一组织中互相排挤)。
使器物反转或歪斜以倒出里面的东西;引申为尽数拿出,毫无保留:倾箱倒箧(亦称“倾筐倒庋”)。倾盆大雨。倾城。倾洒。倾销。
用尽(力量):倾听。倾诉。倾吐。
bendcareencollapsedo one's bestemptyinclinelean
笔画数:10;
部首:亻;
笔顺编号:3215132534
详细解释:
倾
倾
qīng
动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顷,顷亦声。“顷”有偏侧的意思。从人,多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偏侧)
同本义〖bend;incline;lean〗
倾,仄也。——《说文》
倾则奸。——《礼记·曲礼下》。注:“倾或为侧。”疏:“倾,欹侧也。”
安无倾。——《论语·季氏》
重钧则衡不倾。——《淮南子·说山》
日既西倾。——曹植《洛神赋》
倾耳而听。——《战国策·秦策》
高下相倾。——《老子》。释文:“不正貌。”
俯身倾耳。——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倾葵(向日葵。借指尽忠);倾倚(偏斜不正);倾低(倾斜,歪斜);倾昃(偏斜;不正);倾返(形容峰峦险峻,向下倾斜);倾柯(使枝条倾斜下垂);倾倚(倾斜,歪斜)
倾塌,倒下〖collapse〗
安无倾。——《论语·季氏》
高台未倾。——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对此欲倒东南倾。——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樯倾楫摧。——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倾崩(崩溃);大厦将倾;倾国(倾覆邦国;形容容貌极美);倾朝(倾覆朝廷);倾弛(倒塌残破)
向往,钦佩〖admirewhole-heartedly〗
一坐尽倾。——《汉书·司马相如传》
又如:倾奉(倾心敬奉);倾瞩(倾心向往)
死;丧〖die〗。如:倾害(杀害);倾送(断送;葬送);倾送(害死;累死);倾世(亡故);倾生(丧生);倾命(丧命)
倒出来〖empty;overturnandpourout〗
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又如:倾囊相助
倾轧〖discord〗
以利相倾。——晁错《论贵粟疏》
又如:倾挤(倾轧排挤);倾黜(倾轧罢免)
用尽;竭尽〖doallonecan;useupallone'sresources〗
倾家竭产。——《三国志·蜀书》
倾城远追送。——孙楚《征西官属诗》
又如:倾家费产(竭尽全部家产);倾身(竭尽全力);倾忱(竭尽诚心);倾尽(尽心竭力);倾觞(尽觞。谓畅饮);倾国(全国,举国);倾家(全家;拿出全部家产);倾献(全部献出)
超过,胜过〖surpass〗
欲以倾诸将相。——《汉书·田竕传》。注:“逾越而胜之也。”
衰败〖decay〗
下塞上聋,邦其倾矣。——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倾
倾
qīng
名
倾向,对一个明确的政治性的纲领体系、一种信仰、一种意识形态或一个政党的路线的偏离〖deviation;tendency〗。如:右倾;左倾
倾侧
qīngcè
〖swage〗倒向一侧,倾斜
盆器倾侧。——《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突如其来一股逆流使船倾侧
倾巢
qīngcháo
〖overturnnest〗∶倾覆巢穴;覆巢;全部出动
倾巢有归禽
〖turnoutinfullforce〗∶〖敌军或匪徒〗出动全部力量 ......
沥尽心血的近义词
沥尽心血 [lì jìn xīn xuè]
基本释义: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用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近义词:呕心沥血、煞费苦心、挖空心思、搜索枯肠、殚精竭虑。
红楼倾织身,是什么意思
没听过这句诗。我理解为,红楼代指未出阁的姑娘,姑娘在自己的绣楼里倾尽心血做下自己的嫁衣?
静心修身是什么意思
静下心来 ,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想得太多。身体累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累。每个人都有被他人牵累,为自己负累的时候,只不过有些人会及时调整,而有些人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不懂得知足。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期盼,一种心灵的感受。只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幸福其实一直在身边。
一念之间,相隔万年。人生,既是过出来的,更是选出来的。一念之间的抉择,你的人生格局从此不同。对于重要的人,不要信口开河;对于重要的事,不要头脑发热。人,可以犯错,但不是任何时候都错得起。有些话一出口就是一生的伤,有些事一出手就是不能回头的路。所谓珍惜,就是在TA面前不要轻浮。
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再悲伤也抵不过流年。时间总是深邃。它左手拉着美好,右手牵着悲伤,美好不来,何来悲伤。时间总是无情,既生美好何生悲伤?时间总是太急,来不及尽享美好,悲伤也已经消失。不要嗔怪世事无情,一生太短暂。给我一万年,把所有残缺都补上。借看红尘,唯淡解千愁。
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无常。多少人事,倾尽心血之后却只换来一声“对不起”。你不知道他何时会来,何时会走,来时静悄悄,走时空留回忆。仿佛他来,只为窃走你一颗真诚的心,然后亡命天涯。无常的世界,只能随缘,随性,随心,随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守住得来不易的幸福。
管理好你的情绪,让心情舒畅,让人生优雅。心态决定情绪,情绪决定心情,心情决定心境,心境决定生活。心态好,一切安好。好心态,一半在性格,一半在涵养。性格怎样,看你和什么人在一块;涵养如何,看你怎样要求自己。打造好心态,管理好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然自在,从容优雅,幸福常在。
生活是一杯水,它的味道取决于你的选择。入世之初,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杯白开水。后来,有人在其中放入了蜂蜜,有人放入茶叶,果汁,盐…甚至是毒药。在杯中放入什么是你的权利,你尝到了什么滋味是你选择的结果。不要怨天尤人,好好善待生活的水杯,让它保持洁净和甘甜,生活自然甜美。
人生,顺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乐。心无旁鹜,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态积极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用刻意掩饰自己,不用势利逢迎他人,只是做一个简单真实的自己。即使失意,也无所谓得失,坦坦荡荡,真真切切,平平静静,快快乐乐。心安,便是活着的最美好状态。
修行,修一颗坦然的心。坦然即自然,自在。一切发生如流水,意欲收回却是有心无力。让既成的事实自然地来去,方能使我心自在地呼吸。失去固然可叹,执著于失去是为可悲。人生转眼已入荒年,黄土青冢能有几人回?静心修行,让一切悲伤化作坚强的盾,坦然地接受,才能自由地寻找和接纳。
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才能把人生看得更清楚。很多时候,不是生活欺骗了我们,而是我们误解了命运。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只看你愿不愿意、舍不舍得。凡事有因必有果,不同的选择,成就不同的人生。如果你不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就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静,在心里,不在山水间。人生的幸福在于祥和,生命的祥和在于宁静,宁静的心境在于少欲。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去,无所谓失去,得失皆安谧。闹市间虽见繁华,却有名利之争抢;田园间无争,却有柴米之忧烦;世外桃源祥和升平,最终不过梦一场。心静,则万象皆静。知足者常在静中邂逅幸福。
随缘,就是顺其自然,任其所之。人中难免会有困苦,不要惧怕,也不要畏缩,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吧!随缘并不是认命,而是对于无法改变的事实,应该学会放下,随缘而行,随遇而安。就像河水,不留恋两岸的风光......
古文辞推荐(转载存档)
1. 文言文算体裁吗
体裁分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裁,是指诗文的文风辞藻。
1.指诗文的结构及文风词藻。
2. 文学的样式。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如诗、小说、散文、戏剧等。
3. 指字体结构。
4. 体制。
5. 风度姿态;风格。
2. 伯牙绝弦文言文 属于什么体裁《伯牙绝弦》文言文 应该属于杂记
古代文言文体裁集锦 :
(一)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quot;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为"文赋"。
(二) 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衰退。
(三)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多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如《少年中国说》《马说》《黄生借书说》《师说》《捕蛇者说》。
(四)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五)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六) 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七) 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八) 序跋。序也作"叙""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写在后面的),写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quot;。这类文章,按照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
(九) 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作序的,称为赠序。内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送东阳马生序》
(十)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留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十一)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十二) 杂记。包括:
(1)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 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类文体。
(十三)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一种散文形式。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
《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 *** 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十四)传奇。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
3. 文言文当中的赋是什么体裁文言文当中的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一、赋的定义: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赋的起源和发展:
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流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魏晋以后,汉赋逐渐演化成体制较小的骈赋(也叫俳赋),讲求对仗,词语华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学气息浓厚起来。
三、赋的分类:
1、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2、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没有一定的限制性,这称做楚辞体的骚赋。
3、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汉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喜堆砌词语,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却被后人视为赋体正宗,也称古赋。
4、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六朝赋是东汉抒情短赋的变体,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多为四言、六言拼偶组成,而又讲究平仄,通篇押韵,又称俳赋。
5、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都有严格限制
6、中唐以后产生的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文赋是中唐以后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不刻意追求对偶、声律、词采、典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较自由,甚至大量运用散文的句式,文赋实际上是赋体的一种解放。
四、著名的赋体文章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4. 古文体裁有多少种古文体裁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shuì)、赠序、诏令、传(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
1、论辨类就是论说文,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
先秦诸子书,一般都可认为论文集(通常都以政治为主)。单篇论文则以贾谊《过秦论》为最早。论辨类或者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论):或者是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辨)。
举例来说,《淮南子》是论,而《论衡》则是辨;《过秦论》是论,而《神灭论》则是辨。
2、序跋类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
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
有人认为《庄子·天下》篇就是《庄子》的序。至於《淮南子·要略》篇,《论衡·自纪》篇,《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更显然都是序言,它们都是在书的后面。《说文解字》的叙也在后面。后来像萧统《文选》等书,序文才移到前面。
3、奏议类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三类。
此外还有疏、上书、封事。疏的本意是条陈(逐条陈说),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对策(简称策),是奏议的一个附类。这是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写在简上,叫做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叫做对策。汉代晁错、董仲舒都以对策著名。
4、书说类包括书和说。
书指一般的书信,说大多是游士说别国人君的言词。
5、赠序类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初,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做“序”。韩愈所作的赠序最多,也被认为最好。
6、诏令类是皇帝对臣下的书信。
诏令和奏议本来都是书信,但因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被认为与一般人不同,所以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叫奏议,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叫诏令。皇帝下达的文书还有“制”“诰”等。
檄(xí),是诏令的一个附类。它被用来晓谕、或者用来声讨罪恶。檄,不一定是皇帝发出的;有时候,也可能是敌国互相声讨,或者是所谓“讨贼”。由於封建社会很少正义战争,互相攻击的人往往是一丘之貉,所谓檄就往往是强词夺理,或者是捏造事实。
7、传状类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是记述死者的事迹。
传指传记,状指行状。传来源於《史记》《汉书》。拿《史记》来说,《项羽本纪》,《孔子世家》,《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等,都应该属於传。
传奇小说,如《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等,可归入传状一类。
8、碑志类包括碑铭和墓志铭。
碑铭的范围颇广。有封禅和纪功的刻文,例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班固《封燕然山铭》,韩愈《平淮西碑》等。
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例如王简栖《头陀寺碑文》,韩愈《南海神庙碑》等。
此外还有墓碑,这是纪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最后有铭(韵语)。封建时代大官的墓碑是树立在墓前道路(神道)上的,所以叫做神道碑,官阶低的则树立墓碣。此外还有一种墓表,无论死者入仕与否都可以树立。墓表也是立在神道上的,所以又称为神道表。墓表一般没有铭(韵语)。
墓志铭(墓志)也是纪载死者生前事迹的,前有志,后有铭。它一般是两块方石,一底一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某朝某官某人墓志),安葬时埋在墓圹里,据说是防备陵谷变迁,以便后人辨认的,所以后来又称为埋铭、圹铭、圹志等。
9、杂记类包括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有刻石的;有不刻石的。
刻石的如柳宗元的《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不刻石的如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杂记文的特点是叙事,但唐宋古文家的杂记往往是叙中夹论;像苏辙的《快哉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议论多於记事。
10、箴铭类是用於规戒的文章,大多是用来戒勉自己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属於这一类。
11、颂赞类是用於颂赞的文章,一般是对别人的歌颂和赞扬。韩愈的《子产不毁乡校颂》属於这一类。
12、辞赋类近似於长诗,可以抒情,可以咏物。本书第十二单元将有专文讨论。
13、哀祭类包括哀辞和祭文。二者都是哀吊死者的文章,但祭文则是设祭时拿来宣读的。
颂赞体写作
文孤子按:
见到过不少推荐文目,这篇最齐全,名为130篇,其实也有可商榷之处,如辞赋类25篇可去掉屈原《九章》9篇,余16篇。另哀祭类14篇,可去掉屈原《九歌》10篇,余4篇,稍嫌单薄。这样算下来,实有111篇。
选书选文,本为一家之言,自斟酌之。不盲从,读自己喜爱之文,不亦善乎!
为初学古诗文的朋友推荐一百三十篇古文辞,时常玩习,文言撰作必能驾轻就熟,于桐城笔意亦或能略涉。文体分类皆依清姚鼐《古文辞类纂》,篇目亦多出于此。
一、论辨类(16篇)
贾谊《过秦论上》
韩愈《原毁》
韩愈《原道》
韩愈《讳辩》
韩愈《获麟解》
韩愈《师说》
韩愈《争臣论》
韩愈《杂说一》
韩愈《杂说四》
柳宗元《桐叶封弟辩》
欧阳修《朋党论》
苏洵《管仲论》
苏轼《留侯论》
苏轼《贾谊论》
苏轼《晁错论》
苏辙《六国论》
二、序跋类(10篇)
司马迁《秦楚之际月表序》
司马迁《高祖功臣侯年表序》
司马迁《外戚世家序》
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勃《滕王阁序》
柳宗元《愚溪诗序》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三、奏议类(13篇)
《石碏谏宠州吁》
《臧僖伯谏观鱼》
《宫之奇谏假道》
《召公谏厉王止谤》
《张仪司马错议伐蜀》
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论积贮疏》
晁错《论贵粟疏》
司马相如《谏猎书》
诸葛亮《前出师表》
诸葛亮《后出师表》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柳宗元《驳复仇议》
四、书说类(22篇)
《王孙满对楚子》
《吕相绝秦》
《子产不毁乡校》
《范睢说秦昭王》
《乐毅报燕惠王书》
《鲁仲连说辛垣衍》
《触詟说赵太后》
李陵《答苏武书》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李密《陈情表》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孔稚圭《北山移文》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
韩愈《与陈给事书》
韩愈《答李翊书》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五、赠序类(8篇)
韩愈《送董邵南序》
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送杨少尹序》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送石处士序》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欧阳修《送杨寘序》
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六、诏令类(2篇)
《汉高帝十一年求贤诏》
《汉武帝元封五年求茂材异等诏》
七、传状类(3篇)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苏轼《方山子传》
八、碑志类(2篇)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欧阳修《泷冈阡表》
九、杂记类(11篇)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丰乐亭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苏轼《石钟山记》
苏轼《超然台记》
苏轼《喜雨亭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十、箴铭类(2篇)
扬雄《酒箴》
刘禹锡《陋室铭》
十一、颂赞类(2篇)
刘伶《酒德颂》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十二、辞赋类(25篇)
屈原《离骚》
屈原《九章惜诵》
屈原《九章涉江》
屈原《九章哀郢》
屈原《九章抽思》
屈原《九章怀沙》
屈原《九章橘颂》
屈原《九章悲回风》
屈原《九章思美人》
屈原《九章惜往日》
屈原《卜居》
屈原《渔父》
宋玉《对楚王问》
扬雄《解嘲》
王粲《登楼赋》
曹植《洛神赋》
陆机《文赋》
陶渊明《归去来辞》
鲍照《芜城赋》
江淹《别赋》
江淹《恨赋》
韩愈《进学解》
杜牧《阿房宫赋》
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后赤壁赋》
十三、哀祭类(14篇)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
屈原《九歌云中君》
屈原《九歌湘君》
屈原《九歌湘夫人》
屈原《九歌大司命》
屈原《九歌少司命》
屈原《九歌东君》
屈原《九歌河伯》
屈原《九歌山鬼》
屈原《九歌国殇》
贾谊《吊屈原赋》
李华《吊古战场文》
韩愈《祭十二郎文》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古文体一一引行赋的区别
我们最熟悉的颂赞作品,除了屈原的《橘颂》、韩愈的《子产不毁乡校颂》外,就是《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和《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
这次为了完成文联采风活动的征稿,想别出心裁写一篇 《峡川柯氏家风颂(或赞)》 ,再次学习了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以求不贻笑大方。
颂赞并称,实属两种文体,总体上属于有韵之文。
刘勰认为,颂有其特定之内容:一是歌功颂德,二是禀告神明,三是义必纯美。
按刘勰所述,颂之写作要领为:一要写得典雅完美,要有文采;二是颂像赋又像铭,可以写得像赋那样铺陈文辞,又不能过分抒情和华丽;既要像铭那样恭谨庄重,又不可杂以讽谏。颂只能褒不能贬。
赞,用于赞美人物和事件,亦可以用于评述。古人写文史,多写赞语以总结全篇。《文心雕龙》每篇后面都有赞,《史记》《汉书》有些篇末也有。
颂和赞都可以有序言,如元结《中兴颂》、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也可以没有序言,如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后汉三贤赞》;
可以是四字句,亦可以散句;可用韵,可不用韵,用韵较灵动,大部分均用韵。
赞,可以看作是颂的一个分支。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把颂赞单列了一卷,但只选录了五篇文章。而曾国藩的巜经史百家杂钞》则把颂赞附于词赋类下编,选录了二十四篇文章。这些我都阅读了,又选喜欢的篇章细读了几遍,心中敞亮了不少。
阅读了范文之后,又遵刘勰的指导和要求,我的采风作品一夜而就。初稿取名为赞,细思这是为了歌颂赞美家风的,最后定名为颂。
?我的习作 《峡川柯氏家风颂》 ,欢迎拍砖。
古文体是一种古文文体。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shuì)、赠序、诏令、传(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
中文名
古文体
代表作品
《文心雕龙》《昭明文选》、离骚
作品类别
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
作品体例
表、说、记、铭、序、辩、传
基本信息
古体文有些类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就名称来看,有的是同名而异实:序跋的序和赠序的序完全不同;座右铭的铭和墓志铭的铭也完全不同。就内容来看,有些作品可能跨类。例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虽属奏议类,但通篇是发议论,很像一篇论说文;韩愈的《送孟东野序》虽属赠序类,但通篇是说理,也很像一篇论说文。扬雄的《解嘲》,萧统《文选》把它归入“设论”类,《古文辞类篹》则归入辞赋类,因为就内容说应该属论辨,就形式说则应该属辞赋。韩愈的《进学解》是仿照《解嘲》的体裁的,《古文辞类篹》也把它归入辞赋类。
类别及特点
照姚鼐把古文体划分为十三类 1. 论辨类就是论说文,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先秦诸子书,一般都可认为论文集(通常都以政治为主)。单篇论文则以贾谊《过秦论》为最早。论辨类或者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论):或者是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辨)。举例来说,《淮南子》是论,而《论衡》则是辨;《过秦论》是论,而《神灭论》则是辨。
2. 序跋类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有人认为《庄子·天下》篇就是《庄子》的序。至於《淮南子·要略》篇,《论衡·自纪》篇,《史记·大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更显然都是序言,它们都是在书的后面。《说文解字》的叙也在后面。后来像萧统《文选》等书,序文才移到前面。
3. 奏议类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三类。《文心雕龙·章表》篇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可见较古的时候(汉代)四者是有分别的;后来逐渐变为没有多大分别了。此外还有疏、上书、封事。疏的本意是条陈(逐条陈说),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对策(简称策),是奏议的一个附类。《文心雕龙·议对》篇说:“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这是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写在简上,叫做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叫做对策。汉代晁错、董仲舒都以对策著名。
4. 书说类包括书和说。书指一般的书信,说大多是游士说别国人君的言词。
5. 赠序类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初,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做“序”。韩愈所作的赠序最多,也被认为最好。
6. 诏令类是皇帝对臣下的书信。诏令和奏议本来都是书信,但因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被认为与一般人不同,所以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叫奏议,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叫诏令。
皇帝下达的文书还有“制”“诰”等等,这里没有必要细说。
檄(xí),是诏令的一个附类。它被用来晓谕、或者用来声讨罪恶。檄,不一定是皇帝发出的;有时候,也可能是敌国互相声讨,或者是所谓“讨贼”。由於封建社会很少正义战争,互相攻击的人往往是一丘之貉,所谓檄就往往是强词夺理,或者是捏造事实。
7. 传状类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是记述死者的事迹。传指传记,状指行状。传来源於《史记》《汉书》。拿《史记》来说,《项羽本纪》,《孔子世家》,《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等,都应该属於传(注:姚鼐以为正史的传不算传状类,所以《古文辞类篹》只收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种树者郭橐驼传》等。那是错误的。)。“行状”又称“行述”“行略”“事略”等。行状本来是提供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提供史官采择立传的。又,请人写墓志铭碑表之类(见后),也往往提供行状。有的行状实际上就是一篇很好的传记,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被认为是传状类的名篇(注:徐师曾《文体明辨》说:“逸事状则但录其逸者,其所已载,不必详焉,乃状之变体也。”)。
传奇小说,如《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等,可归入传状一类。
8. 碑志类包括碑铭和墓志铭。碑铭的范围颇广。有封禅和纪功的刻文,例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班固《封燕然山铭》,韩愈《平淮西碑》等。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例如王简栖《头陀寺碑文》,韩愈《南海神庙碑》等。此外还有墓碑,这是纪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最后有铭(韵语)。封建时代大官的墓碑是树立在墓前道路(神道)上的,所以叫做神道碑,官阶低的则树立墓碣。碑碣的文体没有什么差别,只是碑碣本身的形制有所不同(注:《唐六典》卷四载碑碣之制说:“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碑首盘螭,碑座龟形),趺上高不过九尺。七品以上立碣,圭首方趺(碣首圭形,碣座方形),趺上高不过四尺。若隐论道素,孝义著闻,虽不仕亦立碣。”明代三品以上立神道碑。)。此外还有一种墓表,无论死者入仕与否都可以树立。墓表也是立在神道上的,所以又称为神道表。墓表一般没有铭(韵语)。
墓志铭(墓志)也是纪载死者生前事迹的,前有志,后有铭。它一般是两块方石,一底一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某朝某官某人墓志),安葬时埋在墓圹里,据说是防备陵谷变迁,以便后人辨认的,所以后来又称为埋铭、圹铭、圹志等。
9. 杂记类包括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有刻石的;有不刻石的。刻石的如柳宗元的《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不刻石的如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杂记文的特点是叙事,但唐宋古文家的杂记往往是叙中夹论;像苏辙的《快哉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议论多於记事。
10. 箴铭类是用於规戒的文章,大多是用来戒勉自己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属於这一类。
11. 颂赞类是用於颂赞的文章,一般是对别人的歌颂和赞扬。韩愈的《子产不毁乡校颂》属於这一类。
12. 辞赋类近似於长诗,可以抒情,可以咏物。本书第十二单元将有专文讨论。
13. 哀祭类包括哀辞和祭文。二者都是哀吊死者的文章,但祭文则是设祭时拿来宣读的。
诔,就内容来说,是在碑志与哀辞之间的。《文心雕龙·诔碑》篇说:“大夫之材,临丧能诔。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由此看来,诔就很像碑志,只是不刻石罢了。颜延年作《陶徵士诔》,就是叙述陶渊明的德行的,后来诔和哀辞没有多大的差别。
韵文角度
不能机械地看待古人这种分类,因为这种分类还是不够科学的。同时,也不宜完全抹杀这种分类,因为这种分类还是有一些客观根据的。
下面再从用韵的角度来看文体。辞赋、颂赞、箴铭、碑志、哀祭,这五类一般都是有韵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韵文”。但是,有完全的韵文,有不完全的韵文。个别的也有完全不用韵的。五类用韵的情况又各有不同,所以必须分别加以讨论。
1. 辞赋类是完全的韵文,从头到尾都是有韵的(注:赋的前头如有序,序文当然不用韵。)。所以古人往往把诗赋并称。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也把赋与诗放在一起(赋在诗前),可见一向认为赋是接近诗的。姚鼐在《古文辞类篹序目》中说:“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这话不合事实。枚乘《七发》不完全用韵,正因为它不是纯粹的赋体。扬雄《解嘲》,韩愈《进学解》等,基本上是用韵的,只不过稍有变通罢了。
2. 颂赞类也是完全的韵文。虽然有些颂赞也容许有序(散文),如柳宗元的《伊尹五就桀赞》,但是这种颂赞仍属韵文,因为韵语是全篇的主体。一般颂赞是没有序的,从头到尾都用韵,如韩愈的《子产不毁乡校颂》。
另有一种赞与颂赞的赞不同,那只是几句结论性的话,通常是四字一句,如《文心雕龙》每篇后面的赞。但是,这种赞也是从头到尾用韵的。
3. 箴铭类也是完全的韵文。刘禹锡《陋室铭》一开头就有韵,而且是以“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一韵到底。只有最后一句是不入韵的。
4. 碑志类的情况稍有不同。封禅的刻文还是自首至尾用韵的。但是,纪功的刻文就不一定完全用韵,特别是唐代以后,碑文往往是序长於铭,也就是散文部分长於韵文部分。如韩愈的《平淮西碑》有大半篇幅是序。
墓碑和墓志铭的韵文部分更少(注:这是就唐以后的情况说的。《文选》载有任昉所作的一篇墓志,与此恰恰相反,那是一篇完全的韵文。)。一般情况是叙述占了大部分的篇幅,略等於一篇行状,最后才是几句铭。试举欧阳修《徂徕石先生墓志铭》为例。全文千馀字,最后只有七十八个字的铭: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亦云遑遑。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与臧仓(注:桓魋(tuí),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曾欲杀孔子。臧仓,鲁平公嬖臣,曾阻止鲁君见孟子。)?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
墓志铭的铭也有不用韵的,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但那是很少的例外。
5. 哀祭类是接近辞赋类的。《古文辞类篹》把贾谊的《吊屈原赋》归入哀祭类,《文选》认为《吊屈原赋》是“吊文”,把它和“祭文”平列。祭文一般是完全的韵文,所以和辞赋是同一性质的(从语言角度看)。韩愈《祭柳子厚文》,除开头几句外,完全用韵。李翱《祭韩侍郎文》则自首至尾全部用韵。
祭文中长距离押韵,而且句子长短参差,这是宋人的一种风气。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可以作为代表。
祭文中也有完全不押韵的,这种情况极为少见。韩愈《祭十二郎文》便是一例。
祭文与哀辞(或诔)都可能有序。但是唐以后的祭文就不再有序;相反地,唐以后的哀辞一般都有长序。因此,哀辞在形式上近似碑志。
除了以上五类之外,别的文体也可能用韵。比如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就体裁说,是完全可以不用韵的,但其中却有韵语: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其中“违”和“归”押韵,“夷”和“知”押韵(也可以认为四字一起押韵,算是支微通押)。
此外,杂记中也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押韵的情况。试看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中的一段:
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於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其中“芜”和“涂”押韵,“丘”和“浏”押韵(虚字前韵),“出”(尺类切,读chuì)和“位”押韵,“舒”、“馀”和“隅”押韵,“仆”和“怒”押韵。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段: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其中“霏”和“开”押韵(不完全韵),“空”和“形”押韵(不完全韵),“摧”和“啼”押韵(不完全韵),“讥”和“悲”押韵,“明”、“惊”和“顷”、“泳”、“青”押韵(平仄通押),“璧”和“极”押韵,“忘”和“洋”押韵。这是自由式的韵文,它的押韵在有意无意之间,不受任何格律的约束,所以可以用不完全韵,可以平仄通押,可以不遵守韵书的规定(如“讥”和“悲”押,“明”、“惊”和“青”押,“璧”和“极”押)。其所以这样做,是使读者朗诵起来觉得有声调铿锵之美。
散文中夹杂着韵语的做法来源很远。先秦散文中就常常夹杂有一些韵语(参看本书第二册499-500页)。
古文体
表
(议论文)奏议的一种。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说
(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记
(记叙文)杂记。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
铭
(称颂功德,记叙文)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序
(记叙文)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传
(记叙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好了,今天关于“子产不毁乡校颂”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子产不毁乡校颂”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下一篇:孟子三章_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